第十三章 擁抱戰敗(一)
戰敗對日本人來說意味著什麼?一向被人們當做神的天皇居然通過廣播宣布日本所謂的“聖戰”遭遇了徹底的失敗,這會不會讓大部分日本人精神崩潰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和審視的話題。從8月15日到9月2日,一方麵,日本人經曆了過去千年來都不曾經曆過的痛苦與失落,但另一方麵,他們內心深處仍對未來充滿希望,畢竟戰爭結束了,內心也從狂野的期盼回歸到了平靜如水的寂寥。
偶像的坍塌
8月10日上午,日本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第二天,美國回複:“自投降時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必須聽從盟國最高統帥的命令……天皇必須授權並保證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在必要的條款上簽字。”
8月14日上午,裕仁天皇在戰時最後一次禦前會議上宣布,自己接受西方世界的條件。當他說出這句話之後,在場的大臣們再次痛哭流涕,有人二話不說趴在桌上就號啕大哭,也有人跪在地上泣不成聲。
在他們心裏,戰爭失敗也許並沒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日本人心目中的神在這一刻徹底坍塌了。
8月15日,裕仁天皇發布了投降詔書。在詔書發布之後,日本人的反應各異,有人想到戰爭結束內心欣喜;有人想到死去的親人痛苦不堪;也有人因為戰敗蒙羞而剖腹自殺……總之,在這個小小的國度裏,不同的人因為同一個宣言而選擇了不同的麵孔來感受失敗帶來的影響。
那麼,作為一個曆史研究者和觀察者,站在日本重大曆史節點上,我必須努力洞悉的問題是,戰敗對日本人來說意味著什麼?一向被人們當做神的天皇居然通過廣播宣布日本所謂的“聖戰”遭遇了徹底的失敗,這會不會讓大部分日本人精神崩潰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和審視的話題。從8月15日到9月2日,一方麵,日本人經曆了過去千年來都不曾經曆過的痛苦與失落,但另一方麵,他們內心深處仍對未來充滿希望,畢竟戰爭結束了,內心也從狂野的期盼回歸到了平靜如水的寂寥。
9月2日,65歲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戴著墨鏡,以一副征服者的姿態,端坐在停靠在東京灣的“密蘇裏”號上,悠哉地吸著自己的大煙鬥。
三天前,麥克阿瑟帶著自己46萬人的大軍進駐了日本。海軍、陸軍分別從橫濱和橫須賀港登陸,然後像蜘蛛的觸角一樣分散到日本各地,開始了他們的統治年代。以第三方的眼光來看,當時的麥克阿瑟並非一個民主製度的締造者,也不是日本的拯救者,而是地地道道的殖民者。美國聯合參謀部是這樣指示他的:“天皇和日本政府,是在你和盟國的領導下,被授予治理國家的權力的。由於閣下的權力至高無上,在權限上無須接受日方的任何質疑。”
換句話說,麥克阿瑟將軍就是日本的太上皇,是獨一無二的統治者,甚至,有作家直接描述麥克阿瑟為“獨裁者、太上皇”。
9月2日那天,和麥克阿瑟同行的是其他盟國的9位代表,在“密蘇裏”號軍艦上,他們與日本正式簽署了《投降協議》。
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密蘇裏”號充滿著象征意義和美國複仇後的快感。密蘇裏是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故鄉,而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決定,正是這位總統的傑作。
在“密蘇裏”號上飄揚著的美國國旗中,有一麵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當天,飄揚在白宮上空的,而另一麵卻是1853年馬休·佩裏的黑船上曾經使用過的。
這充滿著某種隱喻。對日本人來說,他們經曆了一個複雜而神秘的輪回。在不到一百年之前,是美國人讓日本打開國門,感悟新世界,從而完成了近代化,走向了帝國時期;而這場聲勢浩大的革命的結局卻是戰爭慘敗,日本,又因為美國的占據而再次走向了封閉。
曆史如此有趣,又讓人欷歔!
當天,代表日本軍部的梅津美治郎將軍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投降協議》上簽下了自己的大名。讓外界疑惑的是,天皇和皇室成員並沒有出現在“密蘇裏”號上。直到今天,都沒有官方文件來解釋,為什麼美國人會放棄對天皇的質問。但這件事至少給日本民眾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戰爭的勝利者不會把戰爭的罪行與天皇勾連在一起,天皇,還會以自己的形式存在下去。
不過,人們依然充滿著絕望,天皇的存在也無法拯救他們內心的恐懼和對黑暗未來的恐懼。而美國人氣勢洶洶的到來,更是讓日本人憂心忡忡。在他們的記憶中,無論是明治維新、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還是“二戰”之前的歲月裏,日本攪動了世界的神經,給世界帶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