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擁抱戰敗(一)(2 / 3)

但今天,當美國人強大的背影籠罩而來的時候,日本人意識到,自己的確是弱小的。他們原本以為自己的帝國是萬世永存、不可一世的,而今天,他們卻不得不承認,那個輝煌的年代已經成為時間的灰燼,不能複燃了。

因為美國人,日本帝國幾乎已經被付之一炬,他們的海軍已經全體覆沒,無數艘商船安靜地沉沒在海底;所有的訓練有素、曾經光彩照人的空軍戰士們也已經魂歸天空、死傷殆盡了,而他們目力所及的,隻是忍受著饑餓、傷痛、灰心喪氣的敗軍們。在這片本就不夠廣闊的國土上,大部分城市都曾經成為美軍空襲的目標,現在,它們依然冒著濃煙,用滿目瘡痍來迎接戰敗的陰影。原本是日本最大的政治、商業城市的東京,曾經容納了700萬人,而在戰敗之後,有500萬人黯然離開了。

所有日本人都會自問:“這還是我們曾經的帝國嗎?”

麥克阿瑟曾經回憶當時日本人的心態時說:“他們被徹底打敗和威懾住了,在投降加上對他們國家的嚴重懲罰麵前瑟瑟發抖,這是對他們國家深重的戰爭罪孽的報應。”

那麼,日本的戰爭損失到底有多大呢?這幾乎是一個難以用數據來解答的問題。據說,到日本投降時,共有170多萬軍人死亡,而被炮火和轟炸機炸死的平民則難以計數,但這個數字絕對不會低於100萬人。

另外,還有幾百萬日本人流離失所,在中國東北、東南亞地區過著地位低下的生活。比如在南洋,美國人動用了大批殘餘的日軍幫助他們修建自己的軍事基地,同時拆除日本人原來的設施。這批真正的“浪人”在海外艱難地生活,他們日思夜想地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但很多人沒能活著回去,很多人期盼多年,最後才踏上了國土。

而在日本本土的難民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們常常聚集在港口碼頭熱烈地期盼著親人的歸來,但等來的不是燒成灰燼的骸骨,就是親人們死無葬身之地的噩耗。

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孤兒,他們的父母不是被空襲致死,就是慘死在遙遠的海外。據厚生省的統計,到1948年,全國共有流浪兒12萬多人,他們散布在鐵路邊、火車站、飯館門口,以盜竊、乞討、拎包、擦皮鞋為生。

不過,大家可不要小看這些孩子,他們在嚴酷的生存條件下,練就了一身本領,據說很多小孩一個月賺的錢比白領們賺的還多。如果根據他們的經曆拍一部叫《日本往事》的電影,應該也會很精彩。

戰爭後遺症

從經濟層麵來審視,日本這個國家瀕於破產。最重要的問題是,戰後日本立刻遭遇了通貨膨脹的衝擊。

這很好理解,日本戰時統製經濟造成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生活用品越來越短缺,軍用物資越來越多。再加上,日本為了籌措資金,狂發債券,雖然打仗的時候,通貨膨脹在政府的竭力壓製下控製得還湊合,但是等戰爭一結束,民用物資短缺更加嚴重,經濟情況就急轉直下了。

這是一個很難擺脫的惡性循環,為了刺激戰後經濟,日本政府隻能再次擴大銀行券的發行量。

在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當天,也就是8月15日,日本銀行券的發行額是300億日元左右,可是到了月底,這個數字飆升到435億日元。半年後,這個數字是600億日元。

另外,日本投降之後,政府需要給軍需工廠和複員軍人發放大筆戰爭補償金和生活費,這就造成了讓人驚愕的財政赤字的出現。在戰後的三個月裏,日本共發放了戰爭補償金和生活費用的數額有200多億日元。

那麼,日本政府哪兒來的那麼多錢呢?他們沒別的招,隻能是發行國債,讓日本銀行來買。問題是,日本銀行是央行,戰後,各個商業銀行資金短缺,大家沒辦法,隻好紛紛找央行來貸款。央行沒轍,不能見死不救,可是自己也沒那麼多錢,怎麼辦呢?隻好繼續印鈔票,通貨膨脹也就越來越嚴重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通貨膨脹的問題還沒解決,日本在1945年又遭受了天災,風災、水災接踵而至,這讓日本人的生活更加困苦。大藏省算來算去,最後發現,要想讓老百姓吃飽飯,至少還需要100萬噸糧食。日本人很聰明,他們進行了計算後發現,這100萬噸糧食夠1,000萬人吃的。換句話說,日本在1945年會有1,000萬人被活活餓死。

媒體開始熱炒此事。很多人以為已經有1,000萬人被餓死了,紛紛寫遺書準備後事。還有一些激進分子帶著大家遊行示威,高舉大牌:“拿大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