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事實上沒有那麼多人被餓死,不過,也的確有好多人因為糧食不足而離開人世。最有名的是一位法官,他是東京裁判所的審判員山口。這哥們兒因為拒絕去黑市上買大米,被活活餓死。臨死前,他寫道:“因為大米短缺,糧食統製法已經頒布。這是一條惡法,讓黑市大米橫行,但作為法官,我隻能服從法律,雖死無憾。這位堅守法律的法官的死亡,充分說明了當時日本人生活的艱辛困苦。”
為了讓老百姓吃上飯,為了讓混亂平息,日本政府請求駐日盟軍總司令部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執行美國政府“單獨占領日本”的政策,麥克阿瑟在日本建立盟軍最高總司令部。給予糧食援助,這才讓食品危機在1946年趨於平靜。
總之,當時的日本人的確生活在一個千瘡百孔、支離破碎的世界當中,他們隻能度過一天算一天,沒有人會思考自己和祖國的未來在哪裏。
但是美國占領者卻在深思,對日本的改造,究竟應該如何進行?他們麵對的是一個破敗的國家,而這個國家的國民曾經被種族優越感、暴虐的理想和征服世界的野心所掌控,他們的良知可能陷入極端的矛盾當中,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該信奉什麼,該摒棄什麼。
而現實情況比這些還要複雜,美國人要做的事情是,在軍事獨裁統治的框架下,對日本進行民主化改造,這本身就是悖論和矛盾重重的、史無前例的行為。當時的國際形勢也非常複雜,“冷戰”的鐵幕已經慢慢下沉,日本應當成為美國抵禦東方共產主義勢力的屏障,而日本內部的社會主義傾向也悄然抬頭,如何平衡這一切呢?
實際上,美國人已經在獨裁的統治下,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改造日本了。1945年10月,就在日本簽署《投降協議》的短短一個月之後,美國宣布廢除日本對言論自由的限製。很多左派人士被釋放出來,他們又開始活躍在全國各地,舉行會議、演講,歌頌社會主義。
這件事情給當時的以東久邇宮為首相的內閣帶來巨大的衝擊,他們堅決反對美國人對異己分子的寬容大度。最終,全體內閣辭職離去。
而新上任的首相幣原喜重郎屁股還沒坐熱,就接到了美國統治者的新要求:讓婦女擁有選舉權。
於是,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你能看到穿著和服的女子們興致勃勃地為自己的政治偶像投票,她們幾乎已經忘記了投票的動作。
對我們這本書來說,美國對日本經濟和商業模式的改造是重點。關於這個論題,有兩點是值得我們記住的,其中一個是美國對日本農村的改革。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廣泛存在著大地主掌控土地、農民貧困不堪的情形。後來,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許多農民流離失所、生不如死。還有一部分農民因為對社會充滿報複心態,最後參軍,成為軍部的籌碼,引發了戰爭。
戰後,美國人為了徹底消除戰爭的根源,開始消滅大地主,進行“土地改革”。這次“土改”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在1945年11月,內閣通過了《土地調整法修改法案》,開始了大張旗鼓的“土地改革”。
這一步“土改”相對來說比較溫和,《法案》要求日本農村的地主們保留五公頃土地,其餘部分統統在五年內強製開放交給農民租種。同時,地租改為現金形式,而且租金非常之低。這個措施其實是要求地主交出土地,同時,也兼顧了他們的情緒,土地還歸你,農民種地給錢,皆大歡喜,隻不過地租便宜了點兒而已。
但即使如此,盟軍還是認為日本的“土地改革”過於溫和,沒有達到民主化的效果。於是,在1946年10月,更猛烈的“土改”終於來臨了。
這次改革措施是這樣的:由政府出錢,收購地主的土地,而地主原則上隻能保留一公頃的私有土地。政府把土地買來之後,再以很低的價格賣給農民耕種。那麼,這個很低的價格是多少呢?就相當於日本農民一年的土地租金而已。
這項改革雖然也有挫折,比如有些地主虛報土地,再在黑市上把土地出售賺取暴利,等等。不過總的來說,改革還是挺順利的。到了1949年,全國80%的耕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分給了農民耕種,日本的佃戶也完成了向自耕農的偉大轉型。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日本“土地改革”的意義,那麼你就會發現,這些措施的確緩解了農村的社會矛盾,消除了農民暴亂的根源,讓耕者有其田是日本邁向民主化的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