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新財閥時代
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全國30%以上的中小企業均因為資金不足宣告停產或者倒閉。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大企業,它們卻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因為在緊縮的政策之下,大企業更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而且能通過削減工資、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等手段來應對緊縮政策。
這就成為了日本財閥死灰複燃的潛在原因。說是潛在原因,主要是因為,朝鮮戰爭才是直接原因。
必須造物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日本經濟的騰飛和朝鮮戰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朝鮮戰爭刺激了日本的外需經濟,讓日本徹底擺脫了戰爭的陰霾,走向複興。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就是美國對日本的道奇政策,推動了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道奇政策是啥東西呢?
道奇是個人,全名叫約瑟夫·道奇,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二戰”結束後,他擔任美國駐德國司令部經濟顧問,參與了德國的貨幣改革。1952年,他成為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經濟顧問。
1949年2月,道奇來到日本,參與日本經濟複蘇的工作。
道奇之所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日本來工作,是有原因的。而道奇政策的出台也反映了當時美國對日本的態度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這裏,針對美國對日政策的變化,咱們做一個簡單的回顧。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美國人意識到,必須讓日本強大起來,以對抗蘇聯和中國。所以在1949年左右,美國國務院決定要振興日本經濟,讓日本成為美國在亞洲的新屏障。
在這之後,美國的經濟學者們紛紛來到日本,各自陳述他們重建日本的政策。很快,美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製定了“穩定經濟九原則”,力圖在美國結束對日本占領之後,讓日本經濟能夠自強自立。這九點原則幾乎涉及了日本經濟的各個層麵,比如如何抑製通貨膨脹、如何提高日本工人工資、如何解決糧食短缺等等問題。
而道奇老師就參與了“九原則”的製定。
1949年,在杜魯門總統的授意之下,道奇和他的團隊正式來到日本,幫助這個國家恢複經濟。
道奇這個人是典型的古典經濟學派的擁躉,他憎恨政府赤字,熱愛平衡,他堅持認為生產和生活消費相得益彰,哪個都不能超常發展。他對儲蓄充滿著熱愛,認為這是發展生產的必要條件。
來到日本一個月之後,道奇發布了自己的兩點經濟政策:日本必須從依靠美國的援助當中擺脫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經濟體;日本必須自己造物,並且以低廉的價格和良好的質量進入世界市場。
可見,日本後來的經濟路線的確是在道奇的指揮下出現的。
之後,道奇又針對日本的經濟狀況製訂了具體的恢複計劃,概括起來說,有三點:第一,政府的財政支出實現平衡,嚴格遵照預算來支出;第二,取消對某些行業的政府補貼,增加政府財政黑字;第三,停止一切新的支出,停止發行新的政府債券。
說起來,這三點政策都是圍繞一個核心進行的,那就是:平衡政府財政狀況,增加黑字,減少赤字,直至徹底消滅赤字。
這種穩健型的財政政策是好是壞,眾說紛紜,但從當時日本的經濟情況來說,道奇政策的確非常有效地抑製了通貨膨脹,讓從戰爭中走出來的日本更加堅強、健康。
而從更長遠一點的眼光來看,道奇以及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經濟政策讓日本的幾大財閥重新振作起來,他們由解散又走向了聚合。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還要從日本的宏觀經濟形勢來講起。道奇政策的核心是穩定財政,也就是依靠緊縮的措施來平衡政府的收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日本開始增加稅收,用稅收來為之前發行的債券埋單。換句話說,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將政府欠人民的錢再用人民的稅款來償還。而從長期來看,這樣的政策必然會抑製老百姓消費,從而影響日本產業界的發展。
事實上,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全國30%以上的中小企業均因為資金不足宣告停產或者倒閉。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大企業,它們卻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因為在緊縮的政策之下,大企業更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而且能通過削減工資、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等手段來應對緊縮政策。
這就成為了日本財閥死灰複燃的潛在原因。說是潛在原因,主要是因為,朝鮮戰爭才是直接原因。
毫無疑問,朝鮮戰爭為日本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直接的利好消息。在三年的戰爭期間,美國從日本訂貨的金額達到98億美元。這筆巨資除了刺激了日本產業的興旺,還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充足的美元儲備。
日本的紡織業、汽車製造業、礦業、鋼材等產業隨之獲得了巨大的商機,賺了個盆滿缽滿。隨著日本經濟的勃興,美國開始逐步放鬆了對日本的控製,他們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朝鮮戰場。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停止對日本的占領,讓這個東亞屏障走向了獨立。
獨立之後,日本的大財閥們就忘記了美國人的教誨,重新走到了一起。
1953年,日本修改了《反壟斷法》,放寬對財閥持股的控製,這像是一個美好的信號彈,讓財閥們迅速重新組合起來。
當然,財閥的聚合跟以前那種家長製度、家族管理相比還是有了巨大的不同,而且,除了美國人放鬆對日本的控製,日本金融業的變化也推動了財閥以新的形勢湊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