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放下槍炮,用產品征服世界(二)(3 / 3)

但也如同盛田昭夫所說的那樣,索尼公司不能沒有哈維沙因。比如他在擔任索尼美國公司總裁的時候發現,索尼在聖地亞哥建立了一家顯像管工廠,這對索尼來說潛伏著巨大的風險,因為聖地亞哥的環保標準非常高,就算工廠建設成了,也很難開始生產。

於是,哈維沙因向盛田昭夫表示,必須停止工廠建設,或者提高索尼的環保水平。盛田昭夫婉言謝絕,他說,在聖地亞哥建工廠沒問題。

哈維沙因怒了,他大聲吼叫:“我了解你,你不過是喜歡聖地亞哥的高爾夫球場罷了!你沒有照顧到索尼集團的利益!”

盛田昭夫還真是喜歡那個高爾夫球場,但更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此。索尼公司裏有些高層一直反對在美國辦廠,因為在韓國看起來更方便,人力成本低、離家近,多好。但盛田昭夫認為,索尼必須區別於其他公司,必須深入到西方世界的腹地。而聖地亞哥坐落著惠普公司,這家公司當時是反工會的,也就是說,工人不會輕易提出漲工資這樣的要求,所以,盛田昭夫選擇了聖地亞哥。

盛田昭夫最後說服了這個剽悍的美國人。哈維沙因也同意管理這家工廠,但他提出一個新條件,那就是美國業務都必須直接向他彙報,而不是繞開他給日本打電話。

盛田昭夫同意了。

但後來,美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的矛盾還是無休止地擴大化了。1975年,索尼在美國新建了一家磁帶廠。投產之後,盛田昭夫要求哈維沙因投入500萬美元做廣告宣傳。美國人哈維沙因堅決反對,他說,根本看不出來市場上需要那麼多錄音帶,何必瞎花錢。

拉鋸戰又開始了。每天早上盛田昭夫都要給哈維沙因打電話,常常大罵他鼠目寸光。哈維沙因在扛了一個月之後,勉強答應了。

表麵雖然寧靜了,但性格、文化的差異依然存在著,並且等待著新的爆發點。

1975年,索尼著名的一款產品Betamax進入美國市場。這是一款經典的錄像機,因為輕便、好看享譽世界。但價格也“很好看”,價值2,000多美元。哈維沙因跟盛田昭夫說,價格太貴了,賣不出去。

盛田昭夫說,我們索尼要為行業製定標準,高價格就是新標準。

哈維沙因不以為然。

很快,盛田昭夫遇到了困境。由於錄像機在宣傳過程中被環球公司和迪斯尼公司起訴版權問題。起初,盛田昭夫也沒太在意,因為索尼跟這兩家公司都有業務往來。日本人以為,既然大家都是合作夥伴,不會兵戎相見的,大不了坐下來談談嘛。

哈維沙因知道了大驚,他告訴盛田昭夫,在美國沒有起訴是能坐下來談談就搞定的,他指著盛田昭夫的鼻子說:“兄弟,你要知道什麼叫契約精神!”

盛田昭夫也惶恐了,他開始大量閱讀美國的法律文件,培養自己的契約精神,他開始像一個真正的美國人那樣思考和工作。兩年後,這場官司落下帷幕,索尼勝訴了。

事情就是這樣,盛田昭夫和哈維沙因關係很微妙,常常爭吵不休、常常幾欲動手,但他們都會在短期內意識到對方可能是正確的。

真正讓盛田昭夫和哈維沙因分道揚鑣的是和鬆下電器的錄像及標準的爭奪戰。1957年,世界上第一台磁帶錄像機問世,引起日本電子行業的集體關注。很多電子企業紛紛引入這台錄像機進行銷售,而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卻很不服氣,他們認為,西方人能造出來的東西,日本人一樣能。

井深大在公司內部會議上是這樣說的:“現在模仿這台錄像機很容易,但抄襲不應該是索尼的任務,我們需要做的是讓索尼的技術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公司一樣的標準,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時,日本廣播公司、芝電器、日本JVC、日本電氣公司、東芝公司都在開發錄像機,而日本廣播公司、芝電器和日本電氣公司毫不猶豫地走向了模仿的道路,原樣照搬了西方錄像機的技術和樣式,沒做任何改進。

而索尼、東芝和JVC則開辟了另一條通途。

索尼在錄像機誕生之後不久,就造出了一款更棒的產品,它是用雙磁頭帶動,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當然,價格也就更高,體積也就更龐大了。

井深大不滿意,很快,工程師又設計出了新產品,體積是上一代的五十分之一,成為了真正的便攜式錄像機。問題是,這款錄像機價格太貴了,高達幾百萬日元,一般人根本買不起。

井深大再次找設計師、工程師的“麻煩”,讓他們繼續優化。

1969年,經過工程師們不懈的努力,索尼終於製造出彩色錄像機。它的體積非常小,錄像帶隻有3/4英寸,可播放90分鍾,這在行業內已經是領先的了。

井深大異常興奮,他斷言這款產品一定會改變世界。

這款產品就是Betamax。

當時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對這款產品寄予厚望,他們希望日本,甚至世界都以這款產品作為行業標準來製造。但沒想到的是,JVC也在錄像機研發方麵取得了巨大進展,並且還獲得了鬆下電器的認可,和鬆下的電視機捆綁銷售。

緊接著,夏普、三菱等公司都采用了JVC的係統,而和索尼分庭抗禮。

在美國,產品的銷量也沒有想的那麼美好,因為鬆下、JVC的產品更耐用,使用時間能達到4個小時,遠遠超越了索尼。

所以,坦率地說,索尼在錄像機市場上實際是敗給了鬆下電器。盛田昭夫非常沮喪,同時,他和哈維沙因的關係也慢慢變冷。

哈維沙因在索尼錄像機失敗之後,大罵盛田昭夫無能,說他不懂美國市場,盲目行動,才導致了戰略失敗。

事後,哈維沙因還是挺後悔的,主動跟盛田昭夫道歉。但是,你知道的,盛田昭夫是一個會表演的日本人,他原諒了哈維沙因,還告訴他,以後不用幹活了,去當索尼美國公司的董事長吧。潛台詞就是,拿點錢別再管公司的事情了。

1978年,哈維沙因正式離開了索尼公司。

沒有一家公司的國際化路途是一帆風順的,在後來的歲月裏,索尼還任用了一位美國人做自己的全球總裁,他叫霍華德·斯金格,那是索尼國際化的另一波高潮了。

日本的20世紀70年代,就在財富與理想、危機和奮鬥中逝去了。後來的經濟學家說,20世紀70年代,日本是調整期,從高速增長走向了平穩發展。而在我看來,這種平穩的發展蘊涵著更大的力量,他們克服了一個個困難,艱難前進。

盛田昭夫、豐田喜一郎、鬆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這四位企業家從事著當時最偉大的事業,但他們的起步都沒有那麼絢爛,他們就像幾百年前的家族領袖一樣,從田間地頭出發,從倉庫車間出發,從作坊荒地中出發,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輝煌。

20世紀,毫無疑問是電子工業和汽車工業的時代,西方人發明的偉大產品被日本人不斷改造成為賺錢的利器。當今互聯網、手機等新興產業又一次勃興,在這個新時代裏,日本人是落後於時代的腳步,還是依舊取得了勝利呢?

我想,稻盛和夫給了我們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