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放下槍炮,用產品征服世界(二)(2 / 3)

問題是,有時候機會就是留給雞賊的人的。不久之後,通用汽車宣布購入日產研發的新引擎,用來實現美國的新標準。

豐田英二動心了。那年頭,通用汽車就是世界汽車行業的標杆,他們用了新引擎,這東西以後可能就是引擎的標準了。

於是,豐田英二開始和日產談判,準備購入新引擎。偏巧此時,石油危機爆發,美國經濟岌岌可危,通用汽車受到很大影響,沒錢買引擎,單方麵撕毀了合同。豐田英二暗地裏狂笑,但他也知道,經濟低迷隻是個過程,經濟複蘇之後,環境問題還是會麵對的。

本田宗一郎這時候也造出了一種複合渦流調速燃燒的CYCC引擎,在廢氣處理上效果很不錯。豐田英二那時候很鄙視本田,但沒辦法,誰讓人家研究出來了,買吧!本田宗一郎簽了合同之後,喜不自勝,你們也有求我的時候!

說到這,你也許會覺得豐田英二好像不是很有遠見啊,怎麼還求別人呢,豐田自己為什麼不發明新的引擎?

他們其實一直在努力。

豐田汽車的車型的確太多了,豐田英二希望找到一種方式,既能讓車輛原有的特性不變,又能滿足政府的要求。

工程師們想到的最佳方案是找到一種觸媒。觸媒也就是一種化學物質,能減少尾氣排放的東西。

工程師們開始四處尋覓,最後找到了一個好的答案。等他們把這個答案告訴豐田英二的時候,豐田社長差點兒氣絕身亡,因為他們找的東西是——白金。

為了造車,要買白金,這叫什麼事兒啊。可是,政府規定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怎麼辦呢?豐田英二怒吼一聲:“買!馬上去海外買白金(日本沒有白金金礦)!”

豐田買白金,肯定不缺少賣家,很快他們就采購到了足夠的白金,尾氣標準問題總算解決了。打那之後,日本很多汽車開始用白金做觸媒,來控製尾氣。但白金價格實在太貴,一腳油門下去金戒指不見了,這誰受得了啊。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行業找到了新的替代品,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

豐田英二搞定了政府,長出了一口氣,他轉移視線,開始向美國邁進了。為什麼這時候大舉進攻美國市場?因為石油危機爆發了。

我們現在都知道,美國汽車的特點是大,“抗造”,也費油。石油危機對汽車工業的衝擊就可想而知了。

1974年,對底特律來說是災難性的一年,通用的汽車銷售量比往年減少150萬部,福特減少50多萬部。

但美國人是離不開汽車的,於是,他們開始尋找省油的小汽車,毫無疑問,豐田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我們在講豐田喜一郎的創業故事的時候就說過,他當年研究引擎的時候,把美國人造的引擎進行了優化,變得更加輕巧省油,迎合日本市場的需求。而這一次,日本人小巧、省油的特點又征服了美國人。

豐田英二在回憶錄裏記述了當年豐田汽車火爆的情況:“1973年從年初起就不對勁,景氣好得過了頭,市場購買力高得出奇。汽車在這頭剛製造好,那一頭已經賣了出去。站在製造商的立場,我們是拚命地做,反正隻要有貨就可以賣出去。”

但是,豐田英二也意識到了危機的來臨,原材料價格上漲必然會推動日本汽車的價格,而更可怕的是,原材料如果供應不足,汽車就可能會減產。

1974年1月至3月,豐田汽車除“花之冠”外,其餘車種生產量均一砍再砍。但形成對比的是,日產、五十鈴這些企業還在多快好不省地增加產量。

很快,美國市場也遇到問題,由於汽車價格飆升、美國經濟低迷,汽車需求量急速萎縮。但豐田早就看到了未來,所以它們倉庫裏幾乎沒有庫存,而日產、五十鈴則苦不堪言,焦慮萬分。

豐田汽車從“花之冠”的暢銷中看到了未來。它們開始開發新的小轎車“冠樂娜”。這款轎車依然以省油、環保為賣點,獲得了市場的好評。

豐田就這樣開始了世界之旅,豐田的商業帝國已經開始席卷海外。如果我們把豐田汽車帝國做一個剖麵圖,就會看到:零件的生產製造和汽車的裝配接近同步,每天不分晝夜,公路上總是流動著運送零件的卡車,和將出廠汽車送往港口裝船的聯結車。身穿製服的工人在工廠裏穿梭不息地忙碌,好像永遠沒有停下來的時候。

而這個強大帝國樹立不倒的真正秘訣則是:卓越的眼光和不懈的努力。

有趣的是,美國的汽車巨頭們並沒有看到這一點,他們還在堅持製造“抗造”的大汽車。雖然豐田是在2007年在北美獲得冠軍地位的,而美國汽車犯錯誤卻是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直到2000年之後,美國汽車公司才相繼開始推出小型車,才開始大談環保、小排量,而那時候,以豐田為首的日本汽車公司早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美國人靠譜兒嗎

從豐田的故事裏,你能看見日本公司邁進國際化的雄心,這是巧合嗎?在石油價格飆升的年代小型車廣受好評,這是巧合嗎?看起來是,其實不然。如果美國本土的汽車大鱷們也能看到人們對未來汽車的需求,多半就不會遭遇2010年之後的各種危機了。

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在摸索中前進,日本公司也在摸索中開辟著國際化的路徑。豐田成功進入美國市場,而比豐田更早進入美國的索尼,在1971年又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們選擇了一個美國人來管理公司。

即使在今天,日本公司在海外的機構也很少采用外國人當一把手,他們常常派遣日本人去世界各地管理公司,同時培養人才。後來日本還出現了一個詞兒,叫單身赴任,意思就是很多上班族背井離鄉,奔赴外國工作。

1971年6月,盛田昭夫的妹夫岩間和男來到紐約,成為索尼分公司的總裁,但盛田昭夫一直對自己這位親戚有些不滿。因為岩間和男這孩子很聰明、頭腦靈活、熱愛技術,但在銷售和社交方麵遠遠達不到盛田昭夫的要求。正好在這個時候,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哈維沙因跟盛田昭夫說,他打算跳槽。盛田昭夫大喜過望,他知道,這個美國管理人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他思維敏銳,頗具美國式的進取精神,在他管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期間,公司業務量大幅上漲,成為美國幾大廣播公司中的翹楚。

加入索尼公司,並且擔任首席執行官之後,哈維沙因讓索尼在美國的業務在五年內翻了近3倍,銷售額從3億美金漲到75億美金。

從工作和賺錢來看,哈維沙因自然是稱職的,但很快,盛田昭夫就意識到,讓一個美國人俯首聽命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文化的衝突、思維的差異、性格的迥異,讓盛田昭夫和哈維沙因一度陷入僵持階段。如盛田昭夫這樣會表演的人在麵對文化觀念的差異的時候,也難以一帆風順地經營公司了。

哈維沙因這人是一個標準的美國式管理者,性格異常直率,不會拐彎,看你不順眼張嘴就罵,他自己都說自己是頭剽悍的驢。這和日本人倡導的含蓄、委婉的東方處世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在盛田昭夫的回憶錄裏發現了這樣一段話:“他的方法不是日本式的,而是以單純、強硬、直率和明確的邏輯性為基礎的,不給人留什麼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