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放下槍炮,用產品征服世界(二)(1 / 3)

第二十三章 放下槍炮,用產品征服世界(二)

一本暢銷書

這項投資計劃早就開始了。1972年7月,田中角榮成為日本首相。這個首相,中國人一定不陌生,他敲開了中國的大門,讓這兩個一衣帶水的近鄰之間的堅冰慢慢融化開來。

但很多人不知道,田中角榮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1972年6月有一本叫《日本列島改造論》的書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銷量突破100萬冊,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田中角榮。當時,他還是通產省大臣。一個月之後,田中角榮成為國家首相,開始實施他的列島改造計劃。

那麼,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前邊我們說過,日本在追求工業化的過程中,四處修建工業園區,甚至剝奪了人們生活的場所,且對環境造成巨大汙染。田中角榮痛斥這種行為,他認為,工業發展不應影響人們的生活,特別是東京這座城市,它的功能在於商業和政治,而不是工業基地。所以,田中角榮在書中提出,工廠的興建必須受到限製,而且要向下遊城市轉移,不能坐落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附近。

當了首相之後,田中角榮開始貫徹自己的改造思想。他把這些政策概括為三點:重新布局城市;興建25萬人口城市;建設新幹線,推動城市之間的流動。

具體落實的時候,目標是這樣的:在未來的五年間,政府總投資額達到90兆日元用於城市改建;另外,預計到1985年完成新幹線7,000公裏的目標,建成高速公路1萬公裏,等等。

這項計劃推行了一年多,就遭受了社會的譴責,因為在推行過程中地價飆升、通脹加劇。因為投資過熱必然推動地價上漲,很多企業紛紛把錢投向了房地產領域,金融機構也解囊貸款推動地價。在田中角榮當上首相的一年後,日本城市土地價格相比一年前漲了三成以上,一時間,民怨沸騰、人們怨聲載道。

還有就是,大規模建設、大規模投資拉動了很多物資的需求,但生產跟不上就必然推動了物資價格上漲,再加上當時世界經濟形勢錯綜複雜,讓日本又陷入了通貨膨脹的泥沼。

不過,那時候,田中角榮還在堅持自己的理想,沒有放棄,但石油危機爆發後,所有的努力都化為了泡影。

石油危機,大家都很了解了,關於阿拉伯世界的曆史我就不多說了。總之,當時石油價格大幅飆升,給日本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從1972年到1976年,日本石油進口價格漲了4倍以上,對於一個缺乏資源而且高速發展的經濟體來說,這的確是不小的衝擊。

很快,石油價格的增長影響到了很多產業,礦石、煤炭等領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對日本來說,或者說,對田中角榮來說,摧毀的正是他的列島改造計劃。

這很好理解,為了改造計劃,政府已經大幅提高了預算,而石油危機又推升了資源、工業品的價格,政府哪有那麼多錢去投資呢?在野黨和媒體開始攻擊田中角榮。於是,在石油危機一年後,他辭去首相職務。

那麼,石油危機該如何克服呢?日本給出的答案和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一樣,那就是實行浮動彙率政策,抑製通貨膨脹。

為什麼呢?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固定彙率製度的缺點在於政府必須為了維持彙率而辛苦萬分地控製貨幣供給,一旦實行了浮動彙率,政府就可以根據市場價格波動或者通脹情況來調整貨幣供給。

所以,在1973年,日本正式實行浮動彙率政策,這項政策對日本擺脫石油危機、抑製通脹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注意到,在日本很多經濟學家的著作中,都會無比悔恨地描寫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一切。他們認為,日本經曆了20世紀60年代的飛速發展之後,各種體製矛盾開始暴露,造成了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的大蕭條。但客觀來說,日本經濟總體發展還是健康的,且經濟蕭條也不是日本一個國家的問題,整個世界都跟著一起哆嗦來著,除了中國和朝鮮既無外債又無內債以外,誰都難逃厄運。

另外,我們還能看到,在危機重重的時候,日本商業依然在向前發展,就像每次經濟危機的時候,總有一些公司能逆勢而上一樣。

豐田汽車今天接受采訪的時候,也常常提及石油危機時的表現。那麼,為什麼豐田能逆勢而上呢?除去經營、技術、管理不談,我們來說一下豐田領袖的卓越眼光。

前邊提過了,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一點必然會影響到汽車行業。美國跟日本情況類似,他們也在控製汽車產業的發展。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發起了“廢氣設限運動”。參議員穆斯基一馬當先,拿出提案——製定法規限製汽車廢氣的汙染。

1970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穆斯基法案”,規定了對汽車排量的限製。這些政策首先就會影響到汽車產業。當時雷諾公司非常氣憤,他們決定停止對美國汽車出口。而豐田汽車則采取了懷柔政策。當時豐田汽車的社長是豐田英二,他在公開場合說,美國的這個政策就是扯淡,但不遵守還不行。

這時候,日本也開始效仿美國法律,限製汽車排量。偏巧此時,日本汽車產業協會讓豐田英二擔任會長,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了,目的就是增加自己跟政府博弈的籌碼。

當了會長,他立刻跟政府談判,準備阻止政府對汽車尾氣的限製,理由很簡單:汽車尾氣不是唯一的汙染因素。

這個理由是簡單,但也太簡單了。政府馬上回答說:“就說你也承認汽車尾氣造成汙染了?那為了人類,就限製一下吧。”

這頂帽子大了,如果不同意,那就是反人類了。但豐田英二不放棄:“你們拿出證據來吧!”政府人員很聰明:“我們沒有證據,但汽車尾氣汙染環境,盡人皆知。”

豐田英二:“我求求你了,限製尾氣排放會增加汽車價格的。”

政府人員:“健康無價!”

豐田英二無語了。

197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廢氣排出限製方案”,要求汽車業界在1975年初步達到要求,然後逐漸提高標準。在法案當中,最難實現的是四氧化氮排出量,最初每行駛一公裏限排218公克/千立方米,最終目標則是每行駛一公裏限排025公克/千立方米。

按當時日本汽車業的能力來看,要達到這個目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1973年5月,日本政府環境廳召集了豐田、日產、五十鈴等9家生產小汽車的製造廠商,開了一次“聽聞會”。目的是看看大家落實的怎麼樣。沒想到,會議上幾大汽車製造商愁眉苦臉,麵如死灰,如喪考妣。

雙方爭吵了一天,到了晚上,豐田英二代表汽車產業發言,請求政府放寬完成標準的時間。政府答應考慮考慮。

沒想到,很快,汽車產業內部開始分裂,有人叛變了。本田宗一郎和日產汽車宣布,他們能按時達到政府規定的標準。

媒體開始炒作,他們齊聲譴責豐田汽車,發表文章說:“本田、馬自達都說可以辦到的事,作為業界領導者的豐田卻聲稱辦不到。”

豐田英二也不是善茬兒,他很快發表文章說:“像本田那種小公司就那麼一兩個車型,要實行新標準很容易;我們豐田家大、業大、攤子大,自然很難了。”

在這事兒上,說起來,最聰明的還是馬自達。人家不僅僅宣布能達到標準,還跟豐田說:“我們造出一個回轉式引擎RE能有效解決廢氣問題,你們要不要?要多少我們都有。”豐田英二哭笑不得,這也太雞賊了吧,不說一起跟政府談判,還打算借著機會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