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放下槍炮,用產品征服世界(一)(1 / 3)

第二十二章 放下槍炮,用產品征服世界(一)

所有的好事兒背後都跟隨著無數壞事兒。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人除了感受到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益處之外,還遇到了許多從前未曾遭遇的問題。

就像大騰飛之後必然潛伏著蕭條一樣,在1965年,日本的金融業還是遭遇了不小的震蕩。這種震蕩其實是有益處的,它暴露出日本飛速成長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缺口。

新困境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了日本經濟騰飛對企業層麵、人們生活的巨大改變,但事實上,所有的好事兒背後都跟隨著無數壞事兒。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人除了感受到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益處之外,還遇到了許多從前未曾遇到過的問題。

就像大騰飛之後必然潛伏著蕭條一樣,在1965年,日本的金融業還是遭遇了不小的震蕩。這種震蕩其實是有益處的,它暴露出日本飛速成長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缺口。

事情的導火索是山一證券的倒閉。這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沒有人知道它經營的確切情況,直到5月份,很多媒體報道說,這家公司因為經營困難,準備重組。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股票一路下跌,一萬多名顧客跑到門口強烈要求停止與山一證券的各種協議。從後來統計的數字來看,短短的三天之內,這家公司遭遇“擠兌”金額達到了70億日元。

恐慌很快擴大到其他地區,有十幾家證券公司遭遇了同樣的“擠兌”風潮。大藏省覺得不能坐視不理了,他們緊急聯絡了幾大銀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救市運動。興業、富士和三菱銀行開始給遭遇“擠兌”的證券公司提供無擔保、無限製的貸款,力圖讓這些公司擺脫困境,穩定民心。

但民眾的恐慌並未停止,證券公司的股價繼續下跌。

為什麼會這樣呢?請記住,一切危機的根源都來自於野心的膨脹。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飛速發展,股票飛速飆升,人們的貪欲也飛速壯大。

股票的發展帶動了證券業的發展,據數字統計,20世紀60年代前半葉,日本證券從業人數增長了3倍以上,營業額也漲了5倍以上。而證券公司的增長模式是不健康的。

解釋一下,證券公司之間的競爭特別激烈,很多公司開始采取一種極為投機的方式來賺取利潤和市場份額。簡單說,這種方式就是,證券公司用顧客買來的股票作抵押,從信托資金公司借款用來擴大公司規模。顯然,這種模式是很不靠譜兒的,一旦股票下跌,證券公司的經營就岌岌可危了。

到1964年,日本債券公司的赤字達到了500億日元以上,而1965年,山一證券終於扛不住了,率先遭遇“擠兌”風潮。

日本金融界明白,要想緩解證券公司遇到的壓力,必須先提升股票。1965年,以興業銀行為首的十幾家商業銀行組成了日本共同證券,投入1,000億日元收購股票,目的就是提升人們對股市的信心。

1970年,對日本來說,意義重大。讓人歡欣鼓舞的是,日本舉辦的萬國博覽會獲得巨大成功。其隱含的意義是,日本大眾消費的時代已經來臨,在博覽會上展覽的很多產品很快普及到全世界。

日本人從這次萬國博覽會上收獲了濃濃的信心,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未來。

但也是在同一年,日本的環境問題浮出水麵,人們為經濟的飛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3月份,富士縣出現了大米被汙染的現象,媒體和輿論一片嘩然。

7月,東京一所高中裏,40多名正在上體育課的女孩突然覺得頭暈眼花、嘔吐不止,甚至有的姑娘暈倒在地。經調查,東京遭遇了光化學汙染。輿論又一次嘩然。

8月,靜岡縣富士市居民狀告一家造紙公司,理由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受到嚴重汙染。

當然,這些事件不過是矛盾表麵化後的產物,很多潛在的環境問題還沒有湧現出來。比如大阪機場的噪音問題,新幹線的噪音和振動問題,以及生活改善之後,日本人家庭每日送出的大量垃圾等,都深刻地影響著日本的環境。

事實上,日本的環境問題早在工業飛速發展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浮出水麵,引起人們的重視了。在那個年代裏,所有日本人都會記得“水俁病事件”和“骨痛病事件”。“水俁病”是指在20世紀50年代住在熊本縣一個海灣旁邊的1,000多名老百姓,因為吃了被工廠汙染的魚,集體死亡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