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1:立誌—有雄心的人心中裝滿整個世界(1 / 3)

法則1:立誌—有雄心的人心中裝滿整個世界

理想和目標是哈佛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哈佛大學,每個人都被要求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因為目標就像是一個指示燈一樣,可以引導我們不斷前進。與此相反,如果我們沒有目標,沒有理想,那麼我們的行動將會失去方向,我們的行動將會受到製約。所以如果你想要走得更遠,那麼就需要設定一個更遠大的目標,這樣一來你的誌向才能夠撐起你的明天。

對於盲目的船來說,所有的風向都是逆風

三思而後行的人,很少會做錯事。—哈佛法則

早在17世紀的時候,法國作家哈伯特就說:“對於一隻盲目航行的船來說,所有的風向都是逆風。”類似的言論數不勝數,“做人不要盲目”這句話大概也已經流傳了好幾百年,至少要比美國曆史更久遠,但記住它的人似乎並不多。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隻停留在了“做”這個點上,但是如何做,做什麼,做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風險和要求,都一無所知。很顯然,我們常常還是會成為那個盲目的執行者,很多時候我們仍然漫無目的、不假思索地生活或者工作,自然而然會覺得一切都是不順的,似乎生活一直就在和自己作對,而這當然令人惱火。

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更為具體地說是那些青少年,他們更容易犯盲目做事的老毛病,很多時候,做事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原則,也沒有自己的立場,最基本的準備工作也沒有,甚至於連最基本的思考方式也省略掉了。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敢做的人,是一個“快速執行者”,你幾乎從來不拖遝,但很不幸的是,你總是麵臨失敗。很顯然事情總是先於你而存在,而你的行為又總是先於思考而存在,這就是最大的錯誤。

如果你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也沒有一個更為理性而詳細的規劃,那麼從這一點來說,至少你沒有真正像模像樣地做一件事,絕對沒有。連最傻最笨的熊也知道,像那樣一頭紮進水裏去捕魚,是沒有辦法捕到任何魚的。當然你可能會偶爾走運,就像那些愛玩幾把股票的初學者一樣,你可能隨機地購買一些股票來碰碰運氣,然後一次性就大賺了一筆錢,但你可以問問股神巴菲特,他幾乎從來不幹這樣的蠢事,你應該記住:盲目可不會給自己帶來一輩子的好運。

埃裏克森曾經是邁阿密最年輕的超級大富豪之一,當然他的財富多半來自於運氣,在充滿魔力和傳奇意味的美國夢中,他是名副其實的幸運兒。2005年,年僅21歲的他從父親那兒繼承了一筆高達5.7億美元的遺產,之後他在朋友的勸說下在底特律投資房地產,很快將個人資產擴展到了10億美元以上。

不過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成功的資本家,因為在這僅有的好運之後,他開始接二連三地投資一些沒頭沒腦的生意,尤其是2007年,他竟然花費巨資投資了雷曼銀行。後麵的事情想必全世界的人都知道,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後,這家全美第四大的投資銀行在風暴中丟盔棄甲,最後申請破產。

其實在開始這筆投資之前,如果埃裏克森能夠對市場稍微有一丁點兒的了解或者考慮,也許就不會被雷曼兄弟拖下水。但是這位仁兄在一產生投資想法後,幾乎很快就在雷曼銀行開了賬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幹什麼。而在雷曼銀行倒閉之後,他最應該做的就是從底特律撤出自己的生意,可是為了補上自己在雷曼銀行中的虧損,他竟然再次盲目地對底特律的房產進行抄底,所以最後當金融風暴襲擊底特律這個脆弱的城市時,埃裏克森的財富隻能嚴重貶值。

嚴格說起來,埃裏克森並不能簡簡單單被歸結為美國失敗投資的一個縮影,因為導致埃裏克森失敗的並不是什麼金融危機,而是他自己的盲目個性。當然,這個最讓人頭疼的不利因素在很多青少年身上隨處可見,真正可怕的是很多時候,你甚至都沒有意識到盲目的危險性。也正因為這樣,在哈佛大學中,“理性地行動”永遠都是教育的核心,實際上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讓很多學生都容易產生自大心理,所以行動上的盲目衝動往往不可避免,這是哈佛人盡量避免發生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哈佛大學多年來一直都主張三思而後行,主張任何行為都要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之上。很多哈佛學生在大學期間就已經規劃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未來,他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知道什麼事情值得嚐試,知道什麼事情可以直接忽略。學校要求他們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去想去做。

哈佛大學第一任校長伊頓曾經說:“你認為將蒼蠅的腦袋擰掉之後,它還會準確地飛到菜盤子裏嗎?”很顯然,盲目永遠都不是什麼正確的舉動。伊頓原本隻是一個牧師,但是他卻很理性地給哈佛注入了最初的新生力量,就像他從牧師的身份轉向校長一樣,他從來不盲目尋求改變,更不會盲目地做任何事,他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起一種個人的秩序,我們的生活需要更有規則,需要適當去控製,我們的思維和行動需要有所引導。事實上伊頓是一個醜聞纏身的校長,但很幸運的是他將這種理念傳承了下去。

很顯然,思考、思考、冷靜思考,是哈佛大學教給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理念。事實上,做一件事很容易,但是認真負責地做好一件事卻很難,你需要懂得克製,需要有一個更為明確和理性的思維來引導。換句話說,無論做什麼事,你都要時刻讓自己保持“正在理解、正在思考”的狀態,你需要更加負責地進行分析和預判,要有一個目標和方向,而不是隨隨便便地就去執行。

眾所周知,羚羊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之一,但是它們往往很容易被獵食者捕捉到,有時候就連獅子這種速度並不快的獵食者也能輕易捉住它們。科學家一開始覺得百思不得其解,雖然獅子也講求策略,也懂得團隊協作,可是羚羊隻要一加速,就可以輕易甩開獵食者一大截,更重要的是,羚羊的耐力很好,善於長途奔跑,因此並不容易被捕捉。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科學家發現羚羊在逃跑的過程中會突然失去方向感,甚至於直接衝向獅子,從而淪為獅子的盤中餐。科學家因此認為羚羊是一種非常盲目的動物,它們逃跑的時候注意力會分散,大腦會突然短路,以至於意識不到自己為什麼而逃跑,那麼這時候它們無論跑向哪裏,都可能會被獅子捉到。

這就是著名的羚羊效應,當然,當科學家們從羚羊身上尋找新的啟示時,很多人仍舊在生活的困局中亂跑亂撞,而對於那些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缺乏冷靜、缺乏原則的年輕人來說,每一次選擇都會摧毀自己。因此我們需要懂得克製自己的行為,我們在行動之前要懂得多做思考。隻有理性思考的人,才能夠準確把握方向和目標,因為每一個事物、每一個生活細節都會引導你做出正確的判斷。

遠見與目標,讓你在10年後無可替代

一個人的目標越高遠,那麼他的成就就會越大。—哈佛法則

哈佛大學曾經成立了一個問題調查組,他們對100名哈佛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然後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10年以後,你希望在什麼地方,從事什麼工作?”結果學生們的回答是獲得財富,經營大公司,要麼就是改變世界。

當然絕大多數學生似乎隻是應付了事,隨便說說而已,隻有10個學生明確了這樣的目標,而且還將自己的目標清清楚楚地寫了下來,不僅如此,他們還說明了自己在什麼時候將會取得何種成就,而且說明是什麼原因取得這些成就的。結果後來這10個人成了這100人當中最成功的人,他們的資產在100人當中也占到了96%,這絕對不是偶然的。

毫無疑問,目標和遠見能夠指引我們走向成功,但是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找工作,你想要找什麼樣的工作,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最適合做什麼,你有怎樣一個詳盡的規劃,老實說,這些問題可能會難倒一大片的學生。甲骨文狂人拉裏·埃裏森曾經說大學生就是一堆狗屎。好吧,沒有人會對此感到舒服的,所以他被保安轟下台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現實的問題是他的話有很大一部分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大學生活很容易讓我們陷入一種無目的的狀態,而埃裏森的唯一優勢在於他早早就確立了夢想。有關這一點,你能夠想到的自然還有另外兩個異類,一個是紮克伯格,另一個就是比爾·蓋茨。

湊巧的是比爾·蓋茨曾經也是哈佛的學生,不過他在大三的時候就突然宣布退學,很多人覺得很可惜,覺得他是不是瘋了,但事實上這次退學成為了世界科技史的一個轉折點。雖然蓋茨的行為表現有些衝動,但絕對不盲目,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事實上,他早就預見了自己的研究會改變我們的生活,而最終的結果是這種研究大大影響了整個世界。如果你站在蓋茨的角度,那麼當年的你會怎麼做呢?像埃裏森說的那樣,當個傻頭傻腦的學生,還是說直接放棄名牌學府的榮耀?這個問題的假設並非沒有任何意義,事實上多數人都不具備蓋茨那樣的膽識,也不具備他的遠見,所以很遺憾的是,蓋茨隻有一個,而多數人仍舊普普通通,哪怕你是哈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