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此時的曹操統了北方,攜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強大。孫權這個富二代雄據江東用長江天險以抗曹操。而此時的劉備除了關張趙三將外一無所有。對於劉備這樣的梟雄怎麼可以接受如此被動的局麵,一心匡服漢室的心願注定了劉備絕不能在新野這樣的彈丸之地安隅下去。可回顧劉備所經曆的所有戰役,不禁讓人淚流滿麵。
公元196呂布偷襲了下邳,劉備回軍,中途軍隊潰散,乃收餘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不久,劉備再度召募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惡之,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派高順和張遼進攻劉備,被擊敗,劉備妻子被擄,單身逃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決定親自東征劉備,劉備戰敗,北投袁紹。秋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辟等叛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助之,不久為曹仁打敗。
我們這位劉皇叔除了打的過拿著鐮刀扛著鋤頭的黃巾軍以外似乎遇神輸神,遇鬼輸鬼。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劉備明白了一個道理,軍事戰爭不是單P,如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武夫像要完成他的夙願無異地癡人說夢。這個時侯自然而然地想起要請一位軍師。隻有軍師才能幫助他統一規劃,謀略。
可是這時侯問題來了,關二哥和張飛這樣的人是純正的武夫,他們講究的是兄弟之情,他們之所以聽從劉備的號召完全是看在兄弟二字上。而且縱觀整個曆史,從來武將和文將之間都是不對付的。都說文人相輕,其實文武更是,他們代表的兩種路線,這比文人之間更可怕。文人相輕是一個比較文縐的語言,說白了就是嫉妒,嫉妒便是羨慕的衍生品,是羨慕到極致以致於走火入魔的表現,但隻要兩名文者不要在道德底線上發生改變,這樣雙方還可以在同一戰線各抒己見,出謀劃策。但是武文鬥就非同一般了。要知道武將靠什麼立功,靠什麼揚名立萬,便是戰爭,戰場才是他們最該呆的地方,所以像關羽張飛這樣的武將遇到敵人第一反應就是殺殺殺,而不計較任何客觀因素。這似乎有點像現代社會黑社會的那些混混,一句話不對找人砍人便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這樣發展的趨勢便是,如果碰到比較軟的,你便會呈一時之快,如此碰到實力強勁的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一般的武將在關鍵時侯缺少的不是膽量,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氣魄與智謀。
而大多數文人呢,在大敵當前時他們更多的是分析雙方實力以此來判斷取勝的把握,而一但勝率在他們認為偏低時他們一定會竭盡所能地為投降找借口。
所以文武之間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一般會產生非常大的分歧。之後東吳方麵在決定是否聯劉抗曹的時侯就是最好的體現。而對於劉備來說,豐功偉績需要自己去創造,但自己的特殊條件又直接限製了自己,所以說一個好的領導在關鍵時侯要能判斷的出孰輕孰重。當然這種判斷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二選二,必須都要捏在手裏。那麼有朋友可能要說魚和熊掌還能兼得的呀?對,一個好的老板必須要有這樣的氣勢,也就是說要能想,敢想,想都不能想還能有什麼呢?(好比我現在上傳作品,寫的差不要緊,我敢寫,接受批評嘛。意淫中。。。)劉備從一個賣草席的能夠想到匡扶漢室不是敢想嗎?曹操從一個太監的小兒子想到統一中國不是敢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