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軍師出山(1 / 2)

劉備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已經明白了選擇一位軍師是必須的趨勢,也是他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所必需要走的一步。

至於自己的那幫兄弟和自己的軍師是否起衝突也隻能留到以後解決。必竟自己的家底薄,對於任何一個人才毫無吸引力而言,文人想要的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在他這裏至少現在還是個夢想。隨著徐庶的離開,劉備必需再去找一個能獨擋一麵的軍師,而此人的能力絕對不能比徐庶差。

徐庶也的確是夠意思,走的時侯像劉備推薦了後來流芳百世的諸葛亮。其實按當時的情況吧,諸葛亮何許人也,也就是會讀書的農夫而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從出師表中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也就是過著一邊讀書一邊種田的生活,毫無經驗而言,而他的本錢就是徐庶以及荊州各文人的鼎力推薦。

我想劉備當時也確是求賢若渴,迫不及待,否則決不會輕易的放低身段三顧草廬。也許您會好奇,劉備當時算什麼,寄人籬下而已,怎麼就放低身段了?

沒錯,的確是放低身段,據在下了解,在古時侯是非常注重名分的,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社會地位。比如說經理和經理一個級別,科長和科長一個級別等等,古代男女婚嫁講究的是門當戶對,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劉備當時已自稱皇叔,雖然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證明劉備是否真的有劉氏皇族的血統,但當時很多名流都已這般稱呼,所以即使他的身份是假的也變成真的了。一個莫落皇族的子孫去拜會一個毫無經驗當時隻有虛名的農民豈不是放下身段?這就是後來被史學界爭了無數年的三顧草廬。

三顧草廬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確有其事呢?各有各的說法,版本也特別多。

可以簡單的分析一下.當然這種分析必須基於一點就是正史《三國誌》。在三國演義中對於三顧草廬這一段其實是大書特書的,寫的非常精彩,可小說必竟是小說,如果拿演義當正史看那絕對會對中國的曆史產生誤解。

《三國誌》中對於這個故事其實非常簡單,就一句話:凡三往,乃見。怎麼解釋都對,但對於三國誌這本史書是不應該持懷疑態度的,這也就成了後世對這個故事諸多的版本猜測。

最簡單的有兩個說法:一者說是諸葛亮上門請纓,主動求職,去了三次和劉備交談甚歡,發表了他對天下的看法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這個說法在我看來是靠不住的.

因為先說諸葛亮這個人,他可以自比管仲,樂毅的.也就是說在他看來他是有經天緯地之材的,他的理想和劉備的理想不謀而和那便是匡扶漢室,這個理想一直伴隨他一生一世。

其實我們說三國很多很有才華的謀士和諸葛亮在本質上的區別便是,其他的謀士隻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想得到功名利祿,隻為自己著想,而諸葛亮不同,他是有理想的,他所做的一切隻是為他的理想而奮鬥,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

說到諸葛亮非常有材他自然會去輔佐一個能夠得到天下而且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人。劉備是嗎?至少從當時看不是。要知道那個時侯的劉備可以跟著劉表混日子的,偏安於新野小鎮,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唯一值得肯定的便是那個劉皇叔的名,至少如果他奪得天下後,漢朝還是劉姓的漢朝,還是劉家的天下,這也許就足夠了。所以說讓諸葛亮這個時侯選擇劉備想要完成他的理想,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那麼你們還會認為諸葛亮會主動上門請纓嗎?

第二個說法便是,劉備聽到徐庶和荊州名士的建議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有證據嗎?有!出師表中所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有朋友會說,這可能是諸葛亮為了打消當時劉禪的顧慮,上的出師表會有水份。但這種說法畢竟隻是猜測,而且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證據來證明出師表是假的。所以這種說法我看來還是非常靠的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