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曆史上有這樣一位人物,洞察人性,洞悉人心這位神鬼居士便是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的賈詡。可以這樣理解,曹操在從起兵之日起一直到他的逝世,雖然打過許多敗仗,但從來沒有一個敵人讓曹操真正的心服口服過,但賈詡卻是一個例外。
他也是曹操最佩服的人之一,是一個死心塌地跟著曹操的人,他跟荀彧不一樣。雖然這兩個都是有非常有才能的人,但荀彧最後的理想與曹操的理想之間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而賈詡沒有,無論曹操怎麼做,賈詡都會竭盡全力的支持。所以得到賈詡是曹操的一大幸。
那麼這個賈詡到底是屬於哪種人,為什麼我會把他奉為神鬼居士?我們還是從賈詡的經曆來解開迷團。
賈詡,武威人,在當時應該算作少數民族人。當然他的民族的的確確是漢族人,隻不過是屬於邊塞地區。他原先是效力於董卓的,在董卓的女婿牛輔軍中任職。
大家都知道,那個時侯的董卓進攻長安後,把持朝政,淫亂後宮,還廢掉了漢少帝劉獻,另立漢獻帝劉協。董卓自封為相國,實際上在當時的朝廷已經就是董卓的天下了,於是董卓的惡行遭到了來自曹操等一幹所謂的忠義之人的譴責。
曹操首率義軍,十八路諸侯紛紛響應,討伐董卓。當時的朝廷內部也掀起了一場反董卓風波,為首者便是王允。在王允的連環計之下,董卓被殺,董卓舊部李榷等人驚慌失措。
董卓率領的這一幫人本來就是邊遠地方的人,入主京都後根基不穩,而這些年他們的主子董卓又是屬於壞事做盡,中原之人一聽說董卓部下恨不得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董卓死後,唯一能夠掌控大局的人也沒有了,李榷這一幫人無計可失,就準備率剩餘軍隊回到西涼去,至少還能保住一條小命。
而就在李榷他們準備收拾包袱準備打道回府的時侯,賈詡出來阻止了他們,說道:“聽說長安城中下了死命令,要把涼州人趕盡殺絕,見一個殺一個,以報多年來的仇恨。你這個時侯解散了軍隊自己要溜回去,就算在路上被一個小小的亭長發現你都是死路一條。與其是死,不如率餘下的部隊一路向西,沿途還可以收留涼州士兵,殺他一個回馬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運氣好成功了,你們就是長安之主,如果運氣不好,就算失敗了,再跑也不遲嘛!”
這李榷一聽,還真是這麼回事,反正橫豎都是死,不如放手一搏。於是李榷,郭汜,樊稠在賈詡的謀劃下,到處散播中原人士要將涼州人士殺絕的謠言,聯絡西涼諸將,收編零散的西涼軍士,晝夜兼程,奔襲長安。這夥人在到長安城下之時已有十萬人之多。
他們迅速包圍長安,準備強攻長安城。長安城中剛經過一次洗劫,哪有足夠的軍力對抗十萬之眾,很快就被李榷的大軍攻破了,李榷進城後,四處燒殺搶掠,城中官吏百姓死者萬餘人。司徒王允,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都被殺。長安再次經曆了一次浩劫。
李榷成功後,重獎賈詡,欲封其為侯,賈詡堅持不接受。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賈詡出這個主意隻是為了保住性命,他的本意並不是讓西涼軍隊進攻城一路燒殺搶掠的,這也違背了賈詡當初的心願。所以賈詡一直不肯接受李榷,郭汜授予的官職也是一種自責,一種無奈。不好意思當這樣的官。到最後,李榷改拜賈詡為尚書,主要管理人才的選拔,這樣賈詡才答應。
從這件事情還是可以看出,賈詡雖然出一個不怎麼地道的主意,但還是非他心裏所想,是非常悲哀的。所以之後賈詡在長安城中也是盡力地保護漢朝的舊臣,包括幫助漢獻帝出逃都出了不少力。
後來,賈詡效力於張繡,賈詡在張誘之處,他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正是因為在張繡之處的優異表現,讓曹操覺得這是一位極其優秀的人才。
公元一九七年也就是建安二年,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