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說到了三國時期英年早逝的兩位人才,一位是周瑜,一位便是龐統。由於這兩個人的逝世與我們今天這一章節的主角—郭嘉的逝世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在前麵並沒有過多地提到郭嘉這個人。
但是郭嘉在三國中的地位,名氣,聲望以及對曹操集團的作用實在是太作用了。任何一個寫三國題材的電影,電視,小說不提到郭嘉都絕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三國史。
無論先前所說的周瑜也好,龐統也罷,他們都是在戰爭中被敵方一箭射傷而亡。
而郭嘉則不同,郭嘉這個人體弱多病,是一個典型的文弱書生,他更多的是由於體弱多病而亡。應該說郭嘉在曹操陣營中的地位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後世之人對於他們兩個人生在同一時代卻沒有在這一時代相遇,都感到非常遺憾。
為什麼?
因為我們錯過了兩個絕頂聰明的謀士之間的智力比拚。郭嘉死的那一年諸葛亮正式接受劉備的邀請出山,這兩個三國曆史上傑出的人物就如此擦身而過,不得不說是曆史的遺憾與巧合,是權謀的遺憾。
如果,郭嘉未死,諸葛亮出山,真的能譜寫出另外一番傳奇,但曆史畢竟是曆史,有些許遺憾,但從來沒有假設.郭嘉受到如此般的好評,他到底為曹操集團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呢?
我們還是從最原始的郭嘉說起。
郭嘉出生於潁川,也就是今河南登封一帶。此地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出於此地。
這也許是個奇跡,對於河南我們現在更多的了解是髒,亂,差。當然本人並沒有地域歧視,隻是一直聽周圍之人的評價而評價。但是在古時侯,河南卻是有名的政治文化中心,比如說開封,因為包青天而出名。
但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社會的逐漸進步,河南卻越來越顯的沒有名氣,反而在網絡上,更多的人一說有什麼壞處立即說到河南,這也是這個地域的悲哀。
既然說到郭嘉為河南人,那我不知道三國時期的河南和現在的河南是不是有語言上的共通性,或者直接說就是一個口音。如果是,就會非常搞笑了,誰會想到一口流利的河南音的郭嘉像曹操建議:主公,應該征烏恒了!
說到語言共通性,其實我一直非常好奇的是在古時侯天下之大,語言肯定不會是一樣的,那他們會不會像我們今天一樣說全國統一的普通話呢?如果不是,那這麼多地方的人混在一起,像一個大雜膾一樣語言不通怎麼處理呢?要知道有些地方的語言聽起來和外國語言差不多喲!這也是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如果有哪位看官知道答案還請賜教。
好了,繼續說到郭嘉。郭嘉其實和諸葛亮有一些共同點的,便是年少成名。
諸葛亮年少時雖然一直從事的一邊耕田一邊讀書的生活,但是他並不是閉門造車似的讀書,他是和荊州周圍那一幫飽讀詩書之人一起讀書,一起討論天下大事,並發表了很多非常令人歎為觀止的言觀,所以在諸葛亮周圍才會有一幫他的粉絲。
劉備去荊州地帶尋找諸葛亮之時,一問到那些讀書之人,別人都會提及諸葛亮,這就是他的利害之處。三國演義描述劉備在臥龍崗附近聽到有位老農夫一邊耕田一邊唱歌,覺得這歌詞非常妙,便請教歌詞出處。這老農夫便告知劉備歌詞為諸葛亮所譜寫,你看,連這老農夫一個種田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的名氣,這也就更吊起了劉備的胃口了。
而郭嘉呢,和諸葛亮在這方麵是一樣一樣的。
少年時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歡與長者交談,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光陰往薦,飽讀詩書的郭嘉轉眼長大成人。他長得清瘦俊朗,又有一雙清澈深邃的眼睛。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隻與心目中的仁人誌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
這樣便可以看見,郭嘉是喜歡比他年紀大的人玩的,不像諸葛亮就和自己那一輩的人一起吹吹牛,談談天下大事,喝喝小酒,唱唱歌。
郭嘉似乎沒有記錄來證明他喜歡唱歌,隻知道他喜歡喝酒。而郭嘉天資聰慧,他的觀點同樣便周圍那些長者心服口服。所以,我們談到這個方麵,似乎更應該理解,要想有所成就就應該先征服周圍的那幫人,隻有先征服了他們,讓他們心服口服,這樣才能有一個基本的名氣,名氣的上升差的隻是等等機會了。
郭嘉年少的時侯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辛評、一個叫郭圖。
這個辛評本身自己還是實力平平的,也沒有什麼太出彩的地方。
而郭圖呢卻是比較有名氣的人,但這個名氣卻是一個不太好的名氣。我們在談到張頜反水時談到了這個郭圖,他也就是一馬屁精,非常會順著袁紹的胃口來做事,說話。
對於袁紹這樣的角色而言,其實最不應該用的就是這類人,他們往往提不出什麼好的建議,而隻是一味的附合,一味的巴結,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了國家的利害。這樣的馬屁精屬於那種包著糖衣的炮彈,披著的羊皮的狼。
誰要相信誰倒黴。
而且郭圖這人說他拍拍馬屁也就算了,必竟任何時期都不缺少這樣的馬屁精。
可這個心腸壞呀,官渡之戰,曹操接受降臣許攸的意見偷襲烏巢,張頜是主張率主力部隊救烏巢的,而這個郭圖卻提議主力部力攻打曹操大本營。結果袁紹被兩個人的爭執弄的稀裏糊塗的,最後派主張救烏巢的人去攻打曹操大本營,而主張攻打曹操大本營的人去救援烏巢。
這本來就是一荒謬的決定,怎麼可能不會出一個荒謬的結果。果然如張頜所料,曹操知道袁紹會派兵奇襲烏巢,早已做好了相關的布防,而張頜就是三頭六臂也無法攻入城去。這個時侯郭圖的缺德就體現出來了,他為了避免在袁紹麵前暴露自己的無能,出了這麼一個壞點子害得烏巢被襲,大軍糧草全部被燒的後果,居然像袁紹告密說張頜本有降曹之意,所以不願真心攻打曹操。
這是哪裏跟哪裏呀,但袁紹這個白癡卻相信了,結果自然就是張頜的反水。當然,這個郭圖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袁紹兵敗後,袁紹的大兒子袁譚知道這個郭圖不是個好什麼鳥,留著隻會害事,將他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