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是理想性更強一些,雖然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是保得了一時保不了長久,更不可能借此恢複漢室。這個計策,注定了是隻能保劉備一時的成功的,其做法是飲鴆止渴。

其二便是出師表部分諸葛亮的出師表曆來被人傳誦,被稱為忠義的代表作。“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句話說得漂亮,是在勸告後主不要因為宮裏的人親近而有所偏袒,說得多好。“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如何如何...這句話確有一些問題,雖然劉備說後主需要輔佐,阿鬥也確實不成氣候,但是不管怎麼說他也是個皇帝啊,這可倒好,事無大小全要拿出來谘詢外臣,這合適麼?

就算先主托孤的時候要後主事之如父,但你諸葛亮到底還隻是個丞相,不好管這麼緊吧。

好在後主比較無能,要不然嘿嘿功高鎮主可是臣子大忌!不說遠的,看看張昭,陸遜的下場吧。其實君主都一樣。到了什麼時侯就會有不同的心態。非常之人,非常之時必定做非常之事。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諸葛亮自己不明白這道理麼?還敢這麼說話,是對自己太自信了還是其他什麼因素呢?過去功臣打勝仗了,多數都不敢自誇,怕引起記恨,而諸葛亮呢?“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說得好啊,這功勞是他的,計劃也是他的,為臣之道他不懂?

總體上來看,他的出師表體現了一片赤膽忠心不假,隻不過其用詞太過鋒芒畢露,不知謙遜,而且處處留露出一種教訓的語氣和皇帝說話,若不是這個皇帝有點昏庸,這個相父還能不能做得住武侯都不好說!忠臣不假,隻是鋒芒太過,有點惹人注目了,嫉妒他的朝臣肯定大有人在,若不是他威望太高,他能善終麼?

諸葛孔明,忠臣,良材,卻鋒芒太過暴露,幸好在蜀國,否則是又一個楊修。

除了忠義與鋒芒太盛以外,諸葛亮在其中說的一句話也頗耐人尋味:“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活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話有點虛假吧?既然你不求聞達於諸侯,你幹嘛還出山呢?對吧?

諸葛亮得到劉備的支持,總攬了蜀國的軍政,是蜀國成為鼎之一足,功不可沒。軍事上,對西南少數民族用兵,馬謖心戰為上的策略造成了七擒七縱的佳話,諸葛亮為開發我國西部地區和鞏固少數民族和漢族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隻是,一介書生掌握一切大權,不會犯錯誤麼?答案是否定的,街亭之戰中,用馬謖就是一個敗筆,套用兵法,對孟獲時候有用,卻不知道因地,因時製宜,犯了紙上談兵的錯誤,這就是馬謖,適合當軍師卻不太適合親自掛帥,這一點劉備也說過,作為一國主要執政者,諸葛亮的用人上犯了錯誤。

仍然是在用人上,他雖然提拔了廖化等一些人才,卻對李嚴等很多老臣加以排斥。

尤其是李嚴,作為法正等人去世後劉備相當倚重的老臣,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劉備不會在把諸葛亮找到白帝城以後還把李嚴也叫上托孤於他們二人,當初劉備的意思可能就是借李嚴來製約諸葛亮,什麼“汝可取而代之”就是在試驗諸葛亮的忠心罷了。諸葛亮雖然沒有答應,但是後來的所作所為還是保證了他大權在握。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誌說明白了,劉備讓李嚴統領軍事,這也是劉備不很信任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一個側證。在軍事上,諸葛亮的安排也有一定的書生性,前文說過了,荊州不好守,而諸葛亮呢,四處分兵,自己一部,劉備一部,關羽帶人守荊州一部,當時蜀國一共才有多少兵馬?10萬。魏國對付它的一線部隊有多少?20萬。

毛澤東的遊擊戰理論都講究集中局部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這是以少打多的好辦法,分兵相抗並不明智。

關於六出祁山的問題,諸葛亮也稍欠考慮。幾次北伐,多以糧草不濟而收兵,例如司馬懿對諸葛亮,本來很有看頭,可惜司馬懿發現了諸葛亮的軟肋,堅拒不出,蜀國糧盡退兵,沒打起來。

以諸葛亮的才華,不會不明白糧草對軍隊的重要性;他自己親掌內政,不會不清楚糧草能支持多久;身為軍師,打仗的兵法也不會不懂。在沒有長期後勤供應的狀態下。持久戰沒有好處,最好速戰速決,諸葛亮難道不明白?既然都明白,那麼在沒有好的計策的時候就倉促出兵,結果屢戰無功,還勞民傷財,這是他的功績還是失誤呢?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的北伐是不是非打不可呢?個人認為不是。諸葛亮自己都承認北伐“恐力有不逮”,麵對不一定失敗的防禦戰和打不勝的進攻戰,明白人會選擇哪一個呢?

他自己也說“先帝知臣謹慎”,一個軍事家,國家實力不強,還不能速戰速決,也不敢兵行險招,想拚實力,穩紮穩打,諸葛亮自己也知道不可能戰勝吧?從一開始他就應該想到蜀國是不會完成統一的。這是一開始就由國家實力決定了的,曆史的車輪,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改變的。

綜合起來看,我從來就不否認諸葛亮是個鞠躬盡瘁,赤膽忠心的名臣。隻不過,由於他的地位尊崇,功高蓋世,所以錯誤也愈加明顯,也更值得我們後人借鑒。

學曆史,研究曆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史鑒今,後人之所以比前人高明就是因為總結了前人的教訓。再次舉出諸葛亮的種種不拖也絕無抹煞他的作用的意思,隻不過是從個人角度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從個人的角度解讀諸葛亮,反思他的種種作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

不管曆史怎麼樣發展,不管您是不是三國迷,是不是諸葛亮迷,至少我們今天知道了在那個時期,出現了這樣一些英雄,當然不止是諸葛亮一個人,他們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奉獻出了精彩的一頁。像這些英雄致敬!

(全書完)

後記

終於將這本東東給寫完了,本來以為自己真的很了解三國曆史,其實在寫作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對三國的曆史是那麼的陌生。有時侯會寫著寫著就感到茫然,感到自己的無知。

幸好有很多人的關心,讓我有信心寫完這些。起初,最開始寫的時侯隻準備寫個六章節的,後來在與瓔珞的談話中,讓我知道要寫就一定要寫的充實一些,哪怕自己的文筆再差,也一定要敢寫。敢寫才會變的能寫,能寫才能會變的好寫,最後才能寫好!

其實文中有一部分內容,資料是通過百度搜索出來的,加上自己的判斷做了修改才有了這樣一些看法和結果。如果大家有興趣在網上搜搜,可能會發現喲。如有雷同,不屬巧合,就是真的!哈哈!最後再次感謝瓔珞,小魚兒,萱萱,東北虎,阿荀等等群裏的朋友。(排名不分先後喲!)哈哈!

這個月安心碼字,下個月準備出一本穿越題材的書,大家多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