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沒有!

但是劉禪的錯嗎?當然不是,是諸葛亮的錯?也不能完全這麼認為。諸葛亮在對劉禪的問題是太保守了一些,因為他怕呀,他擔心劉禪會做錯事,一直就像扮演一個慈父的角色將劉禪保護在自己的身體裏,不讓他受任何損傷。這也是基於諸葛亮自己的超強能力的緣故。

一般來說,一個自己能力特別強的人他都會不太看的上那些實力平平的人所做所為,所以諸葛亮不敢,不放心讓劉禪獨自去執政,而不是自己想大權獨攬。諸葛亮可能一生都忘不掉劉備臨死之際托孤給諸葛亮時的試探。而劉禪便像一隻溫室裏的小鳥,被諸葛亮層層保護,以致於失去了本身自有的能力,禁不住任何的風吹雨打。

劉禪對於諸葛亮的做法反感嗎?當然反感!

諸葛亮死後,蜀國百姓為了緬懷諸葛亮建立了諸葛亮祠,以紀念諸葛亮。但劉禪在此時期重新封王,卻沒有諸葛亮之名,而且也不以蜀國的名義來為諸葛亮修祠立碑。這件事足以看出劉禪是不喜歡,甚至是憎恨諸葛亮的。

諸葛亮執政時期,這些人才的流失,導致所有的事情都由諸葛亮一個人承擔,大至外交路線的製定,軍事戰略的謀劃,小至一些刑法的執行,諸葛亮都會親自過問。外有曹魏勢力的虎視眈眈,孫權勢力的貌合神離,內有各種勢力的爾虞我詐,諸葛亮怎麼可能不累?一個五十多歲的中老年人,承受了如此大的壓力,怎麼可能會心體康健?

因此諸葛亮的死是因為他太累了,他的死因在我看來就是“過勞死”。我們經常從電視或者網絡上看到聽到所謂的過勞死,說現今的科研工作者大多都麵臨著“過勞死”的危機。因此,對於諸葛亮這樣一位蜀國的頂梁,日日夜夜操勞軍務的腦力工作者,“過勞死”並不值得意外。隻能說是諸葛長期從事文職,年輕的時候身體就不好,年紀大了就更加難說了。

也許是上天想讓他放一放,諸葛亮該休息了!

其實對於諸葛亮的出山之際,諸葛亮的恩師水鏡先生是有先見之明的。

水鏡先生在聽說諸葛亮出山以後,很歎息地說他是生不逢時,“常使英雄淚沾巾”的結局水鏡一開始就知道了。

那麼,對於這樣的一個結果孔明自己沒有想到嘛?三國演義中描述孔明可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屈指一算即知事之始末。試想這樣的一個人物怎麼會不明白事理?而且從書中又可以看出,水鏡與孔明之間私交甚密,水鏡能看到的東西,為什麼就不會對孔明說呢?很可能已經對他說了,而諸葛應該也明白。所以他的道號叫臥龍。臥龍此道號已經說明他的心境,本身才能有之、誌向有之,可惜天時不對所以隻能是獨坐臥龍崗頭,任思維馳騁。

那他為什麼還要出山?

諸葛對劉備說過,是報答他的知遇之恩,不得已而出山。同時諸葛對劉備分析過天下大勢,三分天下。為什麼不對他說是大一統?

因為諸葛可能知道,劉備沒有坐領天下的命,而他也隻是能扶佐劉備走到三分天下這個地步。但是,一絲不苟、無欲無我、淡泊明智、寧靜致遠確可以反應諸葛的心理狀態。凡事努力作為,卻不顧惜名份;出師表詳盡家政國政,卻始終以劉禪為尊;千軍萬馬奔於前,卻能麵不改色;劉家江山均運籌於其指掌之間,卻始終不越雷池一步,諸葛的思想境界,是今人幾乎無法逾越的山峰。

千百年來孔明一直是作為國人的政治偶像而倍受推崇,誠然,他為蜀國盡心竭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僅活了54歲就英年早逝。和關羽一樣,他被後代人民景仰有加,這裏麵,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可謂功不可沒!但是,正像關羽被神化了一樣,諸葛亮就真的像人民印象中那麼完美麼?本著陳樂民老先生的讀史思想“看曆史不能非黑即白”,我們可以如此來探討一下諸葛臥龍的功與過。

孔明先生最大的才能體現在內政上,這一點毋庸置疑,至今還流傳著的蜀錦就是他的傑作。木牛流馬,更是他的一大創舉,比起魏國的人才濟濟和吳國的豪傑輩出,蜀國可以說是諸葛亮獨立支撐的,而且沒有像司馬懿一樣的篡逆之心,可謂是忠心耿耿,不失為一代名臣,忠臣,能臣。確實值得後人尊敬。

但是,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也不是沒有失誤,相反的,因為他的獨立支撐一國,他的錯誤反倒是更加明顯。其他人計策失誤,或許會有人提出來,及早糾正,就算造成不良後果,也可能群策群力,盡力挽救,就像曹操的赤壁之敗。但是蜀國呢?由於過於倚重諸葛亮,君臣都對其產生了一種過分的相信,全憑他一力決斷,一旦有錯,不能及時發現。一旦失策,全憑諸葛亮自己來解決,這首先就限製的國家的發展,當諸葛亮沒有辦法了,蜀國也就危險了,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一個隱患。

當然,這也跟諸葛亮個人太出色了有關係。我們去評判諸葛亮應該還是從他的兩部分來看,

其一便是隆中對部分最早諸葛亮的成名之處是隆中對,我們先來看隆中對,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裏麵描寫的諸葛亮活脫脫一個隱士,過去隱士雖然也有出山的先例,但總要有個君臣相擇的過程吧?

這裏麵呢劉備對諸葛亮的問題,諸葛亮回答的是非常痛快,一問立即就答了,那時候的劉備實力不強,沒有雄厚的家庭背景,正逢屢戰屢敗的關口,諸葛亮憑什麼認定他是個大才呢?僅憑中山靖王之後這一頂帽子恐怕不具有說服力吧?若說被誠心感動,竊以為也不是很有力,大凡隱士,總會受到征召,僅憑別人三番四次登門就感恩戴德,這恐怕也非真正的賢人所為.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出山呢?是不是因為入世心切?

不好說。關於天下三分的大計,曆來被奉為諸葛亮的名言,但是,也正是他的大計暴露了他根本上的失誤!!

“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雖然跨有荊益的方案是當時所能采取的最好措施,不過他忽略了一點:當年高祖是在什麼形勢下出漢中的?東麵齊國田氏作亂,項羽揮軍東進,主力不在劉邦一邊,此其一;其二,劉邦先入的鹹陽,對民眾約法三章,更兼有先破秦者為王的約定,在民心向背上已經占了優勢;第三,項羽擊殺義帝,劉邦為其發喪,又贏得了諸侯國的好感;最後,手下還有蕭何、陳平、張良尤其還有一個軍事天才韓信!天時地利人和都占全了,所以才能在實力不及時挺得住,等待韓信的救援。

而劉備不具有這些有利條件。所以這個計策從根本上決定了劉備的失敗,而如果不執行,他敗得更快,這就是曆史的必然性。

再看他的計策,跨有荊益,想得很好。可是荊州是什麼地方!大家看一下地圖,孔明雖然想得固然很完美,兩麵鉗擊中原,但是荊州下遊的吳國呢?北部的曹操呢?誰會放過這個交通要道?都不是笨蛋,能把這個戰略要地拱手讓給你一個實力最弱的軍閥麼?這塊肥肉誰都想要,他諸葛亮守得住?後來的關羽也確實沒有守住。而一失守,整個蜀國就被封鎖於益州境內,進固然不易,想出也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