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這位流芳百世的楷模用他特有的方式像人們傳遞了忠誠與智慧的真正涵義。對於諸葛亮的逝世,我們感到的無盡的遺憾與悲哀,這是時代的悲劇,是蜀國的悲劇,也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忠誠之士,智謀之士的悲劇。

事過千年,我們似乎應該去先解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會在出生的途中突然離去,難道就沒有一點先兆嗎?

答應是有的!

我們曾經說過,蜀國在劉備時期是一個光輝的時期,雖然蜀國一直在三國中的份量是最輕的,實力是最弱的,但這個國家並不缺乏能人異士。

諸葛亮,法正,龐統,馬謖,關羽,張飛,魏延,趙雲,李嚴等等等等,這一係列的能人異士共同撐起了蜀國的一片江山。這也是劉備留給劉禪最好的財富。

但這些人有的在劉備生前已經去世,像關羽,張飛,馬超這樣的猛將,這個是沒辦法的。但有些人仍然一直默默服務於劉禪,但是這些人在諸葛亮大權獨攬後又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趙雲在北伐途中逝世了,關興,張苞在北伐途中逝世了,馬謖也是。而魏延,李嚴這樣的文武全才卻因為內鬥而離開了。這不得不說是諸葛亮用人之誤。

劉備心胸豁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一直貫穿於他統治蜀國的時期,但諸葛亮卻做不到。

趙雲,關興,張苞為什麼會死?做為一個武將,雖然就應該征戰殺場。但是長年累月的麵對一個比實力要強若幹倍的敵人,他怎麼會不勞累?這對於武將當然是致使的傷害,諸葛亮豈能不懂?

而諸葛亮執掌大權後,雖然還是按照劉備的意願和路線在管理蜀國內部的眾多路線,盡力在平息蜀國內部的各種利益紛爭,但他做的結果呢?

對於魏延之死,其實諸葛亮是要負很大責任的。當然這種責任不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魏延腦後長反骨,諸葛亮死後秘令將他幹掉。這個肯定不符合常理的。諸葛亮要負的責任便是魏延在與楊儀的矛盾之中沒有很好和處理。

一般來看,魏延和楊儀其實之間的矛盾根源並不是那麼血海深仇敵,魏延隻是狂妄自大,楊儀隻是看不貫魏延的這種自大,於是兩者在嘴上你容不下我,我容不了你,這是一種小孩子過家家的矛盾。隻要調節好了,雖然不至於說兩個人之間就一下屏充前嫌,但也絕不會鬧到生死之仇的地步,以至於魏延死後,楊儀一把將魏延的頭扔在地上,拚命地踩,而且還一邊踩一邊罵。

最後將蜀國最後一位大將的一家老小全殺了,誅三族啊!

做為他們之間的公正人,諸葛亮會沒有責任?諸葛亮在世之時曾歎息:恨二人不平。卻也拿不出什麼好的辦法。

而諸葛亮在兩人矛盾激發之時,一般都是采取的各打五十大板的方針,不管誰對誰錯,不管誰有理,誰沒有理,反正每個人都要挨訓,這種方式,實際上隻是暫時的平衡二人的心理,從長期來看根本起不到什麼讓兩個團結的作用。說的不好聽,諸葛亮的這種方式就叫和稀泥。先對付過去再說,對於一個大權在握的人,這種方式是很要不得的,當然也是很無奈的。

再比如說,馬謖。馬謖的確是犯了大錯,可做為第一次統兵參戰的將軍,你能對他要求什麼?打敗了也很正常,哪有永遠不敗的將軍,你諸葛亮不也吃敗仗嗎?曹操這麼牛,這麼囂張的人不也經常吃敗仗嗎?而且有時還敗的幹幹淨淨。

要是打一次敗仗就得殺頭,誰還敢去當將軍?那不是賺著賣白菜的錢去擔當賣白粉的罪名嗎?馬謖雖然我不認為他真的能帶兵打仗,但至少他的謀略還是非常高的,從諸葛亮經常與他交談一夜就能看出來,他沒有執行力,但他有軍事理論,至少在戰前也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吧?諸葛亮卻為了一個法字將馬謖殺了。

難道諸葛亮不想偏袒馬謖,當然不是,否則他也不會是流著淚將馬謖殺掉。如果處處都不能容人,我們說曹操還能成就之後的大業嗎?

上一章節我們說到的郭嘉,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酗酒,有一次在曹操明確規定宵禁的時侯,所謂宵禁也就是晚上不準老百姓出門。在這個時侯郭嘉酒癮犯了,公然違抗曹操的法令,跑出去喝酒,結果被抓住了。曹操手下一個掌管紀律法規的官員叫陳群,像曹操告知了此事,要求重罰郭嘉。但這件事卻被曹操活生生的給摁住了,也就不了了之。

當然曹操事後還是重獎了陳群,這必竟是他的工作職責嘛。那曹操會不會擔心下麵的君臣說曹操偏袒郭嘉?肯定不會,曹操就是這麼個人。我就喜歡郭嘉,我就偏袒郭嘉了,你能怎麼的?法是什麼?在一個封建社會,法就是王法,王法就是天下之王定的法,在曹操的世界裏,誰是王?他就是,所以他的法是想怎麼定就怎麼定,想怎麼懲罰就怎麼懲罰,他不會計較別人怎麼做的。

當然這隻是限於封建社會的邏輯,對於現在一個推崇民主的社會,這個道理肯定是行不通的。

曹操在當時是有這種魄力的,但諸葛亮沒有,他不敢這樣做。他認為此時的蜀國,內憂外患,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可能蜀國內部的分崩離析可能會更嚴重。於是,馬謖成為了這個時期的替罪羊。

情況更糟的應該是李嚴,如果馬謖死了,隻是失去了一位二流謀臣,那李嚴呢?李嚴可以劉備的托孤重臣,李嚴卻因為經常像劉禪討要封賜,最後被貶。

其實站在李嚴的角度來講,同樣做為讓備時期的托孤重臣,諸葛亮什麼都有了,有權,有錢,有勢,有名。而李嚴呢?如果不是最後發生了李嚴被廢這個案件,可能很少有人會知道在三國時期還有這麼一號人。而且,諸葛亮大權獨攬後,李嚴一直是鎮守邊疆,防備孫權的。

諸葛亮北伐,李嚴就得供應糧食,諸葛亮在成都休養生息,李嚴就得老老實實在永安城呆著。一直到後來,曹睿腦羞成怒發四路大軍攻擊蜀國,諸葛亮又讓李嚴帶兵進洛陽。做為一個鎮定邊疆的將軍,讓他突然離開大本營,他不擔心諸葛亮有其他想法?

而且李嚴一直是對諸葛亮的看法咋的的,李嚴曾像劉禪討要過很多封賜,比如說賜王,開府,但這些事都被諸葛亮給破壞了。所以,諸葛亮突然令李嚴丟掉自己經營多年的大本營,李嚴有想法也不奇怪。

當然最後李嚴因為運輸糧草的問題上的兩麵三刀,是徹底敗壞了自己的名聲,也讓諸葛亮抓到了十足的把柄,一下就讓他永無翻身之地。

蜀國後期這些有用的人才,一個一個被諸葛亮的法治給收拾了,那諸葛亮還有什麼?

一個國家沒有足夠的能人,沒有足夠的忠士,就一個諸葛亮還能做什麼?隨著劉備遺留下來的老臣相繼離開,而諸葛亮固守的北伐的任務又不會放棄,蜀國自然就會越來越困難,而諸葛亮的擔子自然會越來越重。諸葛亮承擔的不僅僅是平息內患,還得去教會那個劉備的聽說很傻的兒子。

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在對劉禪的問題上是相當謹慎的。從劉備托孤之後,諸葛亮對劉禪管理的是相當嚴格,天天就教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且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劉禪是從來不問政事的。那你要想想,一個從來沒有實踐的人能有什麼大出息,能有什麼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