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迷航 A419 純粹的自我(2 / 2)

畢竟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力世界當中的時候,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錯覺,也往往是最難以排除的一種感官,在純粹的精神力世界當中,要真正地判斷出自己究竟能夠在構建出來的自我形象的“具現之源”當中填充進多少的能力,這些能力又是否在未來具有進一步的成長性,而又有哪方麵的能力完全超越了自己能夠承受的極限,這都是有賴於自己心性修為的判斷,甚至所有師長、前輩又或者整個氪星文明探索得來的經驗,都隻能作為參考,卻並不能夠直接用來當作模板。

正如零在氪星文明最後傳承的試煉當中對蕭抱石所說的,在這個宇宙當中,每一個生靈的烙印都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生靈的自我形象,無論看起來與自己有著再多的相似性,在最細微的地方總是有著微小的差別,特別是氪星文明的精神力具現化能力修行這種直接關涉心靈的修行方麵,更是如此。

在曾經的氪星文明當中,也不是沒有過一些天才的氪星生靈嚐試過一些試圖取巧的方法,或是父子、或是師徒,從小開始就試圖培育一個“另外的自我”,從生活環境、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試圖複製著自己曾經的模樣,並在把對方培養到了成為“具現大師”的頂端,足以開始衝刺“具現宗師”的時候,希望可以借助對方的經驗來看清自己的道路,從而構建出一個最完美的自我形象的“具現之源”,規避掉那可能存在的可怕的“宗師之劫”,可是實驗結果卻是讓人完全摒棄掉了這條看起來很有可行性的道路。因為在實踐當中,被模仿者試圖通過觀摩被模仿者的自我形象的“具現之源”,來修正自己的精神力世界當中的自我形象模式構建,從而成功晉升“具現宗師”的例子,古往今來一個也沒有。而在那些被培育起來的模仿者中,能夠成功地從“具現大師”晉升為“具現宗師”的,也基本為零,僅有的一例還是事實上在後麵的階段已經察覺到了不對,已經開始悄悄地調適著自我的道路。

後來氪星文明的那些大能們,在回顧這樣的嚐試的時候,也是隻能把這樣悲劇的結果都歸因於這些作試驗的被模仿者或者被培育出來的模仿者,事實上都在這種實驗當中受到各自的影響太過深入,以至於在各自的自我形象當中,都滲雜了太多的他人的成份,從而導致了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在自己的精神力世界當中,建構起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純粹的自我的“具現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