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在道孚縣體現得非常充分。如果沒有讀書,菊美多吉覺得自己沒有機會走出農村。他常常想,如果自己有機會讀更好的學校,可能會有更大的作為。對於知識的重要性,菊美多吉有著深刻的體會和理解。所以,教育事業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
從紮拖鄉到龍燈鄉,雖然地點改變,但菊美多吉對於狠抓教育事業的信念沒有改變。剛到龍燈鄉時,菊美多吉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時值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可學校裏的孩子們禦寒的衣物卻不夠。看著瑟瑟發抖的學生,菊美多吉十分心疼。於是,他趁著回家的機會,發動親朋好友捐了五六麻袋衣服,自己掏錢包了一輛麵包車拉到學校。菊美多吉把衣服發給孩子們,幫助他們度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天。
對於教育事業,菊美多吉總是盡一切所能。不過,在財政收入極少的道孚縣,雖然菊美多吉身為一鄉之長,但他手裏沒有更多資金可以支配。所以,很多時候,他也隻能自己想辦法。
2009年初,菊美多吉帶領龍燈鄉的幹部開始了“普九”工作的攻堅階段。在條件十分艱苦的龍燈鄉,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讀書沒用,他們更願意讓孩子上山放牛、挖蟲草。所以,在加強“普九”工作時,基層幹部動員家長送孩子上學要“鬥智鬥勇”。幹部請求家長讓孩子去上學,有的家長甚至會反過來求幹部,說能不能不送孩子去上學。為此,菊美多吉堅定地認為,在讀書這個問題上,不能“將就”。老百姓的教育觀念落後,但鄉幹部的觀念一定要跟上,在教育方麵要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上學讀書,菊美多吉帶著學校老師,走進每一戶農牧民家中開展動員工作。麵對困難,他依然采取早已熟稔於心的持久戰術,用耐心換真心,用時間換希望。那段時間裏,菊美多吉每天都去學生家中做思想工作,給家長們講讀書的重要性。付出終於換來回報。在菊美多吉的努力下,龍燈鄉適齡孩子的入學率節節攀升,達到99%以上。2008年,龍燈鄉中心小學的學生隻有100多名,2009年時已經達到240多名。
龍燈鄉中心校處在距鄉政府十多公裏的然哥村,因為那裏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校長紮西擁章說起菊美多吉時,臉上滿溢著溫暖的笑容。他回憶道:“雖然學校離鄉政府有10多公裏,但隻要遇到什麼問題,菊美多吉就會馬上趕過來。他特別喜歡孩子,每次來學校都會給孩子們帶禮物和吃的。他特別重視教育,總跟我們說,龍燈鄉未來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一定要教好他們。”
2009年4月,龍燈鄉中心校發生了一起糾紛。一個學生摔傷了手,當時老師聯係不到家長,隻好在村醫處對傷口做了簡單處理。下午放學後,家長接孩子時看到孩子摔傷了,非常生氣,便與學校老師發生了糾紛。
當時,菊美多吉剛好路過,爭執引起了他的注意,便立即上前了解情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菊美多吉找到家長,耐心地與他們解釋、溝通,希望得到諒解。他告訴家長,寄宿製學校的老師們工作非常辛苦,難免有疏忽的地方。以後,學校會加強監管,加強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爭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一番話下來,家長認為自己的行為過分了,便誠懇地向老師道歉。
這起糾紛,帶給菊美多吉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