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菊美多吉從龍燈鄉來到瓦日鄉,任職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瓦日鄉與龍燈鄉相比,工作任務一點也不輕鬆。其實,作為一個一心為民的基層幹部,走到哪裏工作任務都重。
離開龍燈,來到瓦日,菊美多吉雖然身體欠佳,但依然滿懷豪情。
修路築橋、發展教育、改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這都是關係到藏區發展的民生大計。所以,無論菊美多吉到哪個地方任職,這些工作他都必須放在心上,狠抓落實。而在工作的10多年裏,他每到一處總是先解決老百姓出行的問題——修路。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基層幹部,菊美多吉深知交通對於當地老百姓出行、生產和生活是多麼重要。他也知道,老百姓對改善交通條件充滿期望。多年以來,人們對交通困難的感受非常深。
來到瓦日鄉之後,修路又是擺在菊美多吉麵前的頭等大事。從上任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在謀劃改善瓦日鄉的交通。
長期以來,道路不暢成為製約瓦日鄉發展的瓶頸,嚴重影響著瓦日鄉群眾的生產生活。幾年前,瓦日鄉的8個行政村,沒有一米通村公路,更別提連戶路了。其中,布日倭村、孟托村和魯村,在交通方麵尤其困難。
布日倭村距離鄉政府9公裏,奔騰而過的鮮水河,橫亙在鄉政府與布日倭村之間,隔斷了交通,也隔斷了全村老百姓通往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聯係外界的,隻有一座破敗不堪的鐵索橋。當地老百姓要到縣城,必須跋山涉水,經過這座搖搖欲墜的橋,非常艱難和危險。
孟托村雖然是鄉政府所在地,但也隻修建了通鄉路,沒有通村路和連戶路。孟托村人口眾多,缺乏合理的建設規劃,所以修建通村路和連戶路的難度非常大。一直以來,孟托村的老百姓運送生活用品和物資,都是靠人力背扛和馬背馱運。
奔騰的鮮水河
魯村是一個十分偏僻的山村,地理條件非常惡劣。村民們出行隻靠一條人行路,車輛根本無法通行。而且,隻要一到雨季,頻繁發生的地質災害也是一個大問題。一旦這條路堵塞,魯村就成了一座“孤島”。
首先,菊美多吉爭取到一些資金,把布日倭村的通村橋進行了加寬加固,大大增強了該橋的承載和通行能力。接著,菊美多吉又爭取到了交通部門的支持,修建布日倭村的通村路。這將徹底改變布日倭村的交通狀況,解決老百姓的出行難題。
菊美多吉通過多方努力,修通了布日倭村3.5公裏的通村路。如今,中小型車輛可以暢通無阻地直達全村。由此,布日倭村的老百姓徹底告別了肩扛背馱的曆史,邁著堅實的步伐,奔向幸福的生活。
孟托村人口居住比較集中,老百姓生產生活極不方便。菊美多吉認為,修建孟托村的通村路和連戶路是加快全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突破口。擔任瓦日鄉鄉長之後,他便積極籌劃孟托村的公路建設。菊美多吉多方奔走,最終在他的爭取下,孟托村的通村連戶路建設被納入到全縣公路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不過,項目本身劃撥的資金十分有限。
資金不多,菊美多吉隻好組織全村老百姓開展義務投工投勞,群策群力把公路修好。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出工出力。白天,菊美多吉與老百姓在工地上勞作;晚上,他到不支持修路的老百姓家裏,給他們耐心講解修路對於經濟發展的好處。菊美多吉苦口婆心地說:“鄉親們,大家想一想,我們為什麼窮?為什麼居住在高山的很多人到死都沒有看到過汽車?沒有走出過大山,沒有見過車水馬龍的大城市?要賣一點農產品,要想把農產品背到縣城,靠人力背能夠背多少?這都是因為我們不通公路啊。現在,縣上給我們解決了火工器材,解決了建設物資,我們不能坐享其成啊,我們有自己的雙手,為什麼不能依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落後的麵貌呢?修橋補路是積德行善的好事呀!”
聽到菊美多吉這麼說,大家覺得非常有道理。要想改變落後的麵貌,求得更好的發展,首先得把路修好。以前不支持修路的,也轉變了思路,看到了修路帶來的希望;以前本就支持修路的,更加積極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