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美多吉是我永遠的榜樣(1 / 2)

擁生卓瑪

各位領導、同誌們:

大家好!我叫擁生卓瑪,我是一名瓦日鄉籍幹部,現在道孚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工作。我和菊美多吉都是土生土長的道孚娃,我們一起在州府康定求學,我們同一年參加工作。

2001年7月,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和菊美多吉一塊參加了縣裏組織的崗前培訓。他告訴我說,他被分配到紮拖鄉。我知道紮拖是全縣最艱苦的地方,可他卻說:“我是山溝裏長大的,現在終於參加工作,有了給父老鄉親辦事的機會,條件再艱苦我也不怕。”

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後,我和菊美多吉見麵的機會不多了,但是我每次看到他都感到他的進步很快。他是我們同期參加工作的同學中最早入黨的,也是最早被提拔為基層領導幹部的。2009年5月,省裏決定在全省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的試點村龍燈鄉拉日村召開現場會,我被派到那裏擔任現場解說員。那是菊美多吉擔任龍燈鄉鄉長後主要負責的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一次聊天時,我對他說:“真沒想到這麼幾年你都當鄉長了。”他說:“我也是挫折中走出來的,也吃過不少苦頭,才理出點門道。”我忙問:“有什麼門道,也傳授給我吧。”他說:“其實基層幹部就是給群眾辦事的,隻要你真心實意、想方設法地去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就會得到組織的認可,贏得群眾的滿意。”

2010年,菊美多吉調到了我的家鄉瓦日當鄉長,我每次回家都會聽到他的故事。家裏人對我說,村民們有什麼困難都愛找鄉長幫忙,他從不推辭,都會一件件地用心去解決。家裏人給我講的事情一次次印證了菊美多吉曾經給我講的那段體會。

距鄉政府25公裏的布日倭村前麵,是一條大河,一座不知哪個年代建造的鐵索橋成為通往外界的必經之路。村民趕牲口、背糧食,隻能從晃晃蕩蕩的橋上經過。孩子們上學、放學,也必須要有大人照顧。菊美多吉上任才幾天,就來到布日倭村。麵對這座危橋,他說,應該趕快重修一座橋,要是哪天上學的孩子掉河裏,問題就大了,要修就要修一座能過汽車的橋。

有一天,他聽說南充市的援藏幹部正在考察援建項目。他馬上找到援藏工作隊的領導,帶著他們到現場考察。他們走在橋上,高一腳低一腳地晃動,大家隻能扶著欄杆走。他對工作隊的成員說,大家看吧,我們空著手都這麼困難,村民們背著糧食化肥,牽著馬趕著牛就更難走了。他還特意強調說:“你們能在這裏修一座橋,留下的是民族團結的一座豐碑,藏族老鄉會世世代代記住南充人民的深情。”過了兩天,援藏幹部就給菊美多吉打電話說,那天你講的民族團結的大道理,深深地啟發了我,我一定積極建議搞這個項目。不久後,一座投資100萬元的鋼鐵橋,作為南充首批援建項目立在鮮水河上,新橋和舊橋緊挨在一起,鮮明的對比成為民族大團結的曆史見證。

菊美多吉來到瓦日鄉工作以前就查出患有嚴重的高血壓病,聽說他經常頭昏頭痛。可他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病,整天都在為各個村子的事情忙碌。有一次,我碰見他從農牧局出來,他對我說:“我是來聯係產業結構調整的事情的,鄉親們隻有找到致富的門路,才有穩定團結的幸福生活,這些都是我整天琢磨的事情。”

2011年春天,菊美多吉聽說縣農牧局有土豆良種示範項目,全縣20多個鄉都在爭這個項目。他想到農牧局局長四郎生根曾經是他的中學老師,就跑到四郎局長辦公室,拉住局長的手說:“老師,我剛到瓦日鄉當鄉長,正好遇到這個讓群眾致富的好事。我保證,您把項目放在我們鄉,我一定試點成功,不給老師丟臉。”回到鄉上,他不斷地給四郎局長打電話,又是懇求,又是感謝,終於他執著的態度讓縣農牧局下了決心,把項目安排在了瓦日鄉。

瓦日鄉爭取到了土豆增收補貼項目:全鄉12.5噸土豆種,每戶可種兩畝,每畝補貼600元。聽說政府又發種子又發錢,還高價回收土豆,報名要求參加種土豆的農戶很踴躍。分發土豆種時,菊美多吉親自把土豆種送到農戶手中。秋收時,縣農牧局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0.6元的價格收購土豆,種植戶平均增收1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