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傳說(1 / 2)

甜水鎮本沒有甜水。

遠溯殷商時期, 此地荒涼, 民不聊生。

直至一日天降神鳥, 銜槐枝遍灑甘霖, 漸漸彙聚為河流, 滲透成井露, 土地得以滋潤, 人畜得以康健。

神鳥最終將仙槐枝賜於此地,共一枝九葉,落地化作九座大山, 庇護一方子民。

自此,本地便被稱作九山縣。

神鳥翩翩降落,棲於其中一座山中, 此山便被稱作鳳丘山, 該鎮便被稱作鳳丘鎮。

以鳳丘山為首,幾座大山呈槐葉狀排列開來, 依次為:鳳丘、遙、仙履、左玦、右玦、扶光、玄英、鹿虎、零陵。

自此, 九山縣便以槐樹為精魂, 滿縣遍生槐樹, 品類眾多:龍爪槐、香花槐、紫花槐、金葉槐、蝴蝶槐……

每座山上皆建有槐仙廟或槐仙庵, 尤以鳳丘山上槐仙寺最為靈驗。

除鳳丘山可祈福外, 每座山皆有其可賞之處:遙山有瀑布如練,仙履有奇花賽錦,左玦右玦有溫泉勝春, 扶光玄英有美石若玉, 鹿虎有高峰淩空逼雲,零陵有香草似麝如蘭。

因此,祈福也好、賞景也好、散心也好、獵奇也好,我九山縣實在值得一遊再遊!

——童山長慢慢站起身來,將唐瑛園所寫的引語反複讀完,末了又看到後綴的一行小字“以上九山傳說出自《九山縣誌》。”

這孩子居然還查了縣誌?

唐瑛園的試卷被裝在一隻小小的箱子裏送過來,另附一軸大大彩圖。

此時這幅圖已被山長徐徐展開,每展開一尺心裏就要驚歎一回,畫麵雖略潦草,卻將這九山縣的山巒地貌畫出了八’九成。

此外,九山縣的每一座鎮,每座鎮裏的每一個大村落都被標誌出來,附錄裏又寫明了這些村子的特點,比如大雁村的梨子,鈸兒村的漢代石碑,九彎村的槐酒,靈芝村的山歌,鳳丘村的千年古槐……

一些作者親自到訪過的地方就會特別加以說明,另有一些隻是聽說過的地方,則又特別加上了“有待考證”四字。

童山長親自將這一幅宏圖願景掛在牆上,眯著眼睛細細欣賞了許久。

到此一遊?

原來還可以這樣?

元龍朝山河壯麗,並非隻有名山大川可賞。本朝有大景十停,但礙於路途遙遠,就是當今聖上也至多走過三四停而已。

九山縣如今已被並入京都,屬於遠城郊的一部分,就連九山縣這個名字,也早已在宋朝末年就漸漸廢止。

關於這九座大山的起源,或許也隻有本縣積古老人才能說得出一二吧。

有福祉傳說,有曆史淵源,有怡人美景,為何不可到此一遊?

童山長直起微駝的背,雙目中有星輝。

之前處心積慮打入京都市場的各種想法通通作廢,這是怎樣一個連皮帶瓤的大大反轉!將京都的客人直接運送到九山縣來?

到此一遊。

童山長清了清嗓子,對候在門口的周先生道:“進來幫我研墨,加朱砂。”

周先生聽見“加朱砂”三個字,心裏一個激靈:老師要在墨中加朱砂?這是很多年都未有過的事了。

純正朱紅色的批劃並非普通百姓可以享有的,雖然元龍朝規矩不多,但先生們出於對聖上的尊重也絕不肯用朱批,因此,若是遇到學生可圈可點的地方,往往就會在墨中加少許朱砂,形成赭紅色字跡,留存在學生試卷的字裏行間。

而童山長,即使連普通墨批都極少有,更不要提“加朱砂”的赭批了。

周先生有些惴惴不安地走進來,迎頭就看到了那一幅大大的九山地圖,先是一怔,就聽童山長道:“你先瞧瞧這個。”

周先生走過去看,見這一部分稿子竟是用炭筆潦草寫下的,想來是用毛筆寫得累了才換成了碳筆,畢竟五天五夜,稿子寫滿一箱子,提起來都頗有分量。

“這位學生居然連遊山玩水的門票都畫好了。”

遊山玩水?周先生帶著一臉霧水望者用炭筆簡單化就的門票草圖——

就像是戲院裏的戲票似的,想要來這裏遊玩得先買票。

首先是九山通票,票價暫定三兩銀,可將整個九山縣景點玩遍,不含食宿,票據有效期15日,逾期需另交銀子補簽。

另外就是按每座山製成的單票,票價暫定300文,有效期同樣為15日,逾期補簽。

周先生怔了半天,一時也想不明白,索性老老實實先去一旁研墨了。

童山長又盡情看了幾十頁稿子,看到激動處想要為之擊節,偏頭見周先生默默無聞地低頭磨墨,便說一句:“這是要請京都的人們來此地遊玩,之前咱們說過的甜酒雞之類,人們完全可以來這裏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