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衣的書評區一向很簡潔,阿狗在某些時候留下的讚美之詞,很多已經不見了蹤影,隻留下幾篇帶有[精華]印記的萬金油,突兀地佝僂在那裏,顯得極其不協調,若不是17K的書評規則有不能刪除精華書評這一條,恐怕,阿狗在《大明宗師》的書評區留不下半點痕跡。
但盡管如此,阿狗從未灰心過,發萬金油是為了自身ID的可投鮮花數,而提筆寫《大明宗師》的書評,卻是為了獲得在雲衣領地自由發帖不被刪除的權利。
一、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人的注意力會自動地被環境中最令人震驚、最具潛在威脅力的新奇特征所俘獲,從這個範疇引申出去,一本書,情節溫和、節奏緩慢,恐怕很難令讀者從中得到滿足的,這也是為什麼八股書評中對於情節的肯定,總是經常性出現懸念叢生、高潮迭起等詞句。
網絡小說通常被稱之為快餐小說,讀者打開網頁,開篇故事不能將讀者注意力吸引,鼠標便會點擊叉叉,非常遺憾的是,武俠小說的故事開篇總是與懸念叢生、高潮迭起無緣,即使有懸念、有高潮,由於武俠小說特有的主角成長模式,故事初期的懸念與高潮又大多與主角無緣。與此同時,網絡時代,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內心被各種各樣的焦慮所充斥,學生有學業壓力形成的焦慮,上班族有工作壓力形成的焦慮,當網絡小說成為這兩者釋放焦慮的對象時,暴力、**、玄幻等小說似乎義無反顧地充當起焦慮防禦機製的角色,而武俠小說、特別是傳統武俠,還在循著固有模式緩慢爬行,那麼,讀者還有什麼理由再來追看武俠?
然而,網絡武俠的式微,並不妨礙紙質媒介的武俠刊物的紅火,從號稱發行百萬份的《今古武俠》、到自命攜五十萬俠友的《武俠故事》,哪一家不是混得風生水起?這也說明一個事實,傳統武俠還是有市場的,不過,他的市場卻不在網絡。
以上說了這麼多,其實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如果想要看快餐文學的,《大明宗師》的故事發展情節並不適合你,但是,好書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會被忽視、也不容被忽視的,就在九月中旬,起點的編輯找到雲衣,提出了要簽約《大明宗師》的時候,作者雲衣卻早已在17的作者群混跡月餘矣。
二、
雲衣的文風頗得金庸巨巨之神髓,若以王朔小巨的標準來衡量,不以北京白話文寫作這一條,便可將之歸類為不及格。好在,王朔的標準並不是判定小說好壞的唯一標準,雲衣大可以循著此路走下去而不必擔心遭人詬病。
一本書的成敗,第一感覺至為重要,很難想象,一本書,語句不通順,還能不能讓人捏著鼻子看下去,久而久之,凡是語句通順的網絡小說,無一例外被冠以文筆上佳。但阿狗卻萬萬不敢將“文筆上佳”用在《大明宗師》一書,原因很簡單,僅僅是文筆上佳,簡直就是對“宗師”的調侃,更是對雲衣的敷衍。
雲衣的寫作態度是極其認真的,見慣了網絡小說中不時冒出的錯別字,初看《大明宗師》,通篇古意盎然、用詞嚴謹,整個章節找不出一個錯別字,還真有點不習慣,這種感覺,就好比常在大排檔啜螺獅的阿狗進了紅房子,惶恐的意味遠大於填飽肚子的願望,或許,這也正是《大明宗師》在初期曲高和寡的原因之一吧。
林語堂在談及茶之三泡,曾形象地將第一泡比喻為十二三歲的**,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為少婦。由此,阿狗鬥膽將步非煙、劉建良等為代表的行文之間充滿天馬行空想象力的作者比作十二三歲的**,他們的作品情節的發展總能出人意料,就如阿狗鄰居家的小女孩,雖然還掛著鼻涕玩著泥巴,一不小心,哪天就出落得亭亭玉立了;而以江南、小椴為代表的文風華麗型作者就是少婦,會打扮是他們(她們)最大的特點,缺少活力卻是他們最大的遺憾;而看了《大明宗師》,阿狗很自然地將雲衣的文風歸納到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少女一類,真實而不加粉飾、撲麵而來的是深入骨髓的清新、自然。
或許是網絡淫民眾多的緣故吧,林語堂所說的三類女子,現如今都有了別號:蘿莉、禦姐、熟女,如果喜歡禦姐的,雲衣的《大明宗師》萬萬不能錯過^_^
三、
從本質上來說,小說是屬於再現藝術的一種,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雲衣在創作《大明宗師》的過程中,他肯定沒有能力回到明朝永樂年間去體驗生活,但這並不妨礙讀者從中發現該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