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字季陵,山西太原人。他的詩作最早收錄在唐芮挺章編的《國秀集》中,但隻收錄了三首,後人認為是王之渙的名作《登鸛雀樓》,卻在《國秀集》中錄在處士朱斌名下,題名為《登樓》。《全唐詩》也隻收錄了王之渙詩作六首。這僅存的六首詩爭議較多,隻因資料較少之故。而爭議較多的兩首詩則是《登鸛雀樓》和《涼州詞》。前者主要為作者之爭,後者主要為異文及詩意之爭。王之渙的《涼州詞》流傳下來的本有兩首,研究者大多拋開另一首不顧,而隻重視較為流行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三門關。”這一首。將這兩首放在一起對照,則有新的發現。
一
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這首《涼州詞》因意境不如另一首開闊、豐富,而是帶有議論性質,雖也寫得慷慨激昂,氣勢宏大,但卻遠不如另一首受歡迎。此詩也選入了《國秀集》中。在唐樓穎為《國秀集》所作序中說:“自開元以來,維天寶三載,譴謫蕪穢,登納菁英,可被管弦者都為一集。”《涼州》是天寶年間的流行歌曲,“天寶中,樂章多以邊地為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是焉。”(王讜《唐語林》卷五《補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郭茂倩《樂府詩集》載:“《涼州》,宮調名。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王勝明先生認為“王之渙本來以樂府舊題《出塞》寫邊塞情思,後其作為梨園弟子被《涼州》曲調演唱,故雲《涼州詞》”。雖然王勝明先生說的是“黃河遠上白雲間”詩,但據《國秀集》序言所述亦可見此首詩在當時也是相當流行的唱詞。據李根源先生收藏的《王之渙墓誌銘》:“惟公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嚐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頌發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王之渙的墓誌銘是靳能於天寶二年(743)所撰,王之渙死於天寶元年(742)二月十四日,靳能所寫應是非常真實的事實。從《墓誌銘》看,王之渙詩廣為人們所知並為歌者傳唱的是“歌從軍,吟出塞”之詩,這首《涼州詞》詩也“傳乎樂章布在人口”。關於王詩在當時流布情況,唐薛用弱《集異記》記載: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以觀焉。俄有妙妓四輩尋跡而至,奢華豔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乃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劃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之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適則引手劃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雅色,猶帶邵陽日影來。”昌齡又引手劃壁曰:“二絕句。”之渙自以得名已久,因謂諸人曰:“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下裏巴人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終身不敢與之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因歡笑俟之。須臾,次至雙鬟發聲,則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集異記》固然帶有傳奇性質,但在一方麵也說明了王之渙詩在當時流布情況。伶人所唱王昌齡詩二首:《芙蓉樓送辛漸》《長信秋詞五首》(其三),高適詩一首:《哭單父梁九少府》,則是閨怨、敘懷詩,而王之渙的是邊塞詩。說明當時抒懷詩和邊塞詩很受歡迎尤其以邊塞詩為高雅,即“陽春白雪”之詩也。王之渙即以邊塞詩揚名。然而王之渙的“雅頌發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類詩,則由於不便於傳唱,或在當時不是很流行,而沒有流傳下來。《金唐詩》中所存王之渙兩首《涼州詞》應是王詩之中傳唱最為流行者,也代表了王之渙邊塞詩的最高水平和其風格。下麵我們看上麵這首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