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正文 第四十五章 戍邊(1 / 2)

李嗣源所料不差,契丹這邊本來就是遇到了當年魏武帝曹操在漢中的問題,“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進,不能勝,退,顏麵盡失。恰好國內傳來加急軍情,東北方的渤海國殺死了大契丹國的遼州刺史張秀實,並掠奪州民,國內恰好空虛,這讓契丹大軍勃然大怒——後唐軍打不過也就算了,渤海國居然也敢來落井下石?耶律阿保機當即決定,禦駕親征!

後唐大軍眼看契丹人走了個幹幹淨淨,任務完成要回去了,可平州防禦使張希崇提出,平州是北方的屏障,兵力單薄,而且大多是民團,能否留下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這個問題頓時讓李嗣源為難起來,因為,他沒有權力,這裏也不是他的防區。

思來想去,李嗣源說了個辦法,一方麵,他上表請求設置平州團練,留個人做團練使,但是另一方麵,軍隊中安排一些老兵,以親衛的方式給團練使留下。但這個人選,是個問題。地位太高,一軍的軍將肯定不行,這要是給李存勖知道了那就是塌天大禍,但是留的人官職低了也不行,畢竟是防禦契丹的第一線,倘若隻是個低級的武官,沒什麼能力,必然無法勝任……商量來商量去,決定留劉知遠在這裏。一來劉知遠職位恰當,不高也不低,本人也能征善戰,二來劉知遠也願意,就這麼商量定了。至於留下的兵力,大家很照顧,紛紛表示,隻要他劉知遠看上的人,統統留下,但是不能超過二百人。

結果,劉知遠就在左射軍挑了一百多個知根知底的弟兄,以及橫衝都原來孫青的一堆傷兵。其實張虔釗本來是不情願的,但是看到他挑的這些人,想想也就放行了。

這事告一段落,李嗣源給李存勖上書,除了報捷,還擬出了一個立功封賞的名單,其中大部分是論功行賞,隻有兩個特殊的地方,一個是劉知遠擬任命為平州團練使留後(代理),還有一個是自己的兒子李從珂,李嗣源上疏說以李從珂此次的功勞,擬任命衛州刺史李從珂為北京(當時都城是洛陽,北京就是太原)內衙指揮使。

聖旨很快就下來了,聖旨中對李嗣源此次大戰一番褒獎,有功人員都給了封賞,李嗣源封成德軍節度使,劉知遠任命為平州團練使,沒有留後,但是李從珂從衛州刺史變成了突騎都指揮使,駐守石門。

石門是什麼地方?

地圖上都找不到,鳥不拉屎的小鎮子,突騎都更是隻有二百人。

聖旨一下,李嗣源頓時好像老了好幾歲。之前不是沒人勸過他,他自己甚至也上疏表示自己想退休,可是都被李存勖拒絕了。但是,他明白了,對於皇家來說,親情什麼的,實在是奢望了。李存勖此舉很明顯,很簡單粗暴地打臉,告訴李嗣源,謹守本分,你隻是個臣子。

在帶兵回去的時候,李嗣源一路都沒有怎麼說話。

劉知遠麵前,是平州。

平州,陡河以東,長城以南,今天的撫寧、昌黎、唐山一帶,是麵對契丹的第一防線。其實平州現在是徒有其名,原來的平州已經大半失陷於契丹,隻有緊挨著幽州城(北京)的一小塊了。後唐,隻是名義上不願意放棄罷了,就連平州的各種政府機構,也大半廢棄,大多歸並到幽州城。

所以,劉知遠的團練使,是幽州團練的下屬,就在幽州城中。

郭威的傷已經好的差不多了。本來從軍之人,身體就比一般人壯實,加上他們沒有參與後唐與契丹的那一場大戰,隨後雙方僵持了一段,等待聖旨又是一段時間,前前後後差不多一個多月,他的傷已經無礙了,就連當時傷的最重的,缺胳膊少腿的趙大,現在都能拄著拐杖到處跑了,至於當時昏迷的老不死王二,現在也能繼續蔫頭耷腦的在軍營裏晃來晃去了。其他人的傷,也沒什麼了,劉大牛更是早早就騎著馬在幽州城外巡邏好幾圈了。

劉知遠這個團練使,還是手下有不少兵的,不過正規軍就那二百,其他的都是民團。雖說是民團,但是現在幽州已經成了抗擊契丹的前線,當地的漢人不堪欺壓,紛紛結寨自保,地處北方,民風彪悍,人人有馬,有的甚至還有些盔甲,所以估計在後唐整個國家境內,就數他劉知遠的團練使戰鬥力最強了。

這一天,軍營中也沒什麼事情了,巡哨的士兵也早就回來交令,閑著無事,劉知遠就帶著郭威和劉大牛這兄弟倆,在劉知遠的府邸中小酌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