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遙想城牆當年
凡曆史較長的城市,大都有城牆和較場。這二者總讓人想起刀光劍影。較場練好了兵去打別人,別人打來時則用城牆作抵擋。古人的主要生活內容大概就是打仗了。我現在所定居的城市成都,建於公元前310年,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了,可謂長。所以不僅有較場,且東西南北四個;不僅有城牆,且(曾經)“樓觀壯麗,城塹完固,冠於西南。”
我住在其中的一個較場內。清代時為“較射之所”,以後一直是軍營。較場的南麵,有蜀國古跡武擔山,較場的北麵,也就是距我家不到200米遠的地方,有一段目前成都市僅存的舊城牆。這麼一看,我是住在了曆史中間。遺憾的是我不是個有曆史感的人,住了10餘年也沒住出什麼感覺。直到近日讀了兩本關於成都的書,才生發了一些興趣。
尤其是對城牆。
這段舊城牆,準確地說是個城門,通常被人們叫做小北門。晚上散步時我常從那裏走過。有時出差回來,我也會讓出租車將我送到那個門口下車,那裏離家最近。我這樣說,是想表明我對它很熟。但以前我卻一直沒把它當回事,恐怕不止是我。我們大院有非常莊嚴的南門,非常熱鬧的東門,幾乎沒人注意到這個小北門。何況從小北門出去,是一條塵土飛揚的窄街,既無好的景色,也無繁華的商店。
因為從書中讀到了它,便覺得它重要了,掩卷之後特意走去看它。時近黃昏,我站在那兒,上下左右地打量它,想從中看出點兒什麼來,諸如滄桑,諸如往事,諸如歲月的痕跡。可它還是那樣平常,並沒有因為我的打量而變得特別起來。最後我隻發現一點,就是那牆上的城磚,的確與如今的磚不同,要大許多厚許多,每塊磚厚10厘米(今磚是6厘米)。
這段城牆的曆史究竟有多長?我仔細翻了手頭的資料,它應該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的,是從秦二十七年(公元前310年)以後曆代修築城牆的最後一次,這最後一次才將北較場圈進城內。如果準確的話,距今已有213年了,真不算短。書上這樣形容它:“下為壓腳石條三層。上砌以磚,磚迭八十一層。磚式如一。”“四門城樓高五丈。”
但我仔細看了這“存根”,卻沒能得到印證。下麵既無“壓腳石三條”,上砌的磚也未“迭八十一層”。我仰頭數過,是六十五層。這樣的話它的高度就沒有五丈。按每層磚10厘米計算,加上底下的基礎,最多高三丈。
許是被後人動過手腳了?
一翻書,果然是。
原來這段舊城牆和城門,不是當年成都城的城牆,它隻是北較場駐軍的門。
準確地說,是舊軍校為方便通行,在原城牆上開出的城門洞便道。城門的左右各有一排耳房,想必是守門衛兵的下榻處了。難怪牆的裏側和上麵的射欄,已不是古時的城磚了。
至於是哪所舊軍校修建的,我沒能考證出來。這裏從清末起,曾先後建過7所軍校,直到1934年國民黨在此建立黃埔軍校分校為止。故此城門的確切誕生日尚不知曉。真正的成都北城門在北較場以東,如今隻有一個地名可以作證:北門大橋。
據書載,清末民初時,成都的城牆開始被毀,人們不斷地將城牆拆除,辟為街道。厚厚的城磚亦被人拆回去修了私宅,甚至鋪墊街道。不知是因為此線無戰事,城牆太占地方,還是圍在裏麵的人擠得慌?
或許兼而有之吧。
但這城牆實在是太龐大了,許多年之後,一直到“文革”,依然頑強地存在著。磚頭被扒光了,堆積的泥土還在。我的先生是本地人,他說他讀小學時,學校後麵就是城牆。他們常常在城牆上玩耍,放風箏。他以懷舊的語氣說,那時站在城牆上,一眼望出去便是綠油油的菜地。城裏城外,真正是以牆為界,界線分明。可現在……現在如果想看到“綠油油的菜地”,須開車半小時以上。即使出了城,也依然會看到與城裏相似的景色。沒有了城牆,城市在膨脹,在蔓延。
這兩年成都發展得很快,整個城市就像個大工地,真可謂日新月異、麵目全非。有時幾天不出門,就會有逛新城的喜悅。那天,我偶然從北較場西麵走過,發現新辟的街旁立起了一段頗有氣勢的城牆。那模樣顯然是仿著古城牆修的,高高大大,乍一看很像那麼回事。駐足觀望.我發現下麵果然有“壓腳石條三層”,但“上砌以磚,磚迭八十一層”這一點仍未做到。我又仰頭數了一遍,隻迭到七十六層。不知是由於疏忽,緣於節省,還是有什麼新講究?而且這段新城牆用的是新磚,每一塊比舊磚要薄4厘米,如此算來,即使迭上八十一層,也比原來的城牆矮3米多。
那麼讓我們仰頭看著這段新城牆來想像一下,比它再高3米多是什麼模樣?的確是非常壯觀。難怪“經時二年,集全川之力”,有這樣的城牆,敵人打來了肯定能抵擋一陣子。當然隻是手持弓箭、騎馬揮刀的敵人,飛機和大炮來了隻嫌它是障礙。抗戰時期成都人為避空襲,就將城牆扒開了許多缺口。人們的確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飛機大炮來過之後,再也沒有人肯修築城牆了。
我原以為這段城牆是市政府為了保留文化遺產,沿著清代城牆的舊址修建的,後來卻聽說不是。真正的舊城牆在現在的街道中間,為了給新街讓路,就挖掉了它,也就是年初的事。據說挖出了上萬塊的古城磚。我很奇怪以前為何沒注意到它?真該去看看。
說起來這段城牆很特殊,它身兼二職,既是東城根,又是西墉。蓋因成都城本身很特殊,城邑分為兩部分,東邊為大城,西邊為少城,兩城並列,從秦二十七年最早修建城牆時就是如此。為何這麼修?為何要在城裏分城?有書認為少城是大城的前衛。對此我表示懷疑。難道敵人隻從西麵進攻?但有一點,成都城既不依山也不傍水,建在平平坦坦的川西壩上,城牆就顯得尤為重要。故修建得複雜些特別些都是很正常的。
從秦時起到1949年止,成都一直是城裏有城,牆裏有牆。不知這是不是成都城牆的特殊之處。
我們的祖先似乎有圍牆的情結。一個庭院用牆圍起來,一個城郭用牆圍起來,一個國家也用牆圍起來。大圈套著小圈,怪有意思。再一想,似乎不隻是我們國家,古老的國家都修築過城牆,古羅馬,古埃及,等等。雖然相距遙遠,打仗倒都是一個打法,不外乎攻城守城。城牆大約是人類最早防禦意識的產物了。城牆那麼高,上有樓觀射欄,拿著弓箭居高臨下守著,的確不易攻入。據載,那時的同誌們為了打退敵兵,除了射出如雨的箭,還有向下傾倒熔化了的鐵汁和燒滾了的糞汁,以及別的什麼要人命的汁,能攻進去才是怪事。難怪戰史上屢屢發生裏應外合的悲劇(也可說是喜劇),沒有內奸何以攻城?
成都的城牆也曾抵禦過敵人的猖狂進攻.否則不會一修再修。但唐以前,成都的城牆不僅小,“穿城九裏三”,且都是用泥土修築的。到了唐朝中後期,不安分的南詔國人屢次入蜀,一路燒殺搶掠,被攻陷的幾個州縣的老百姓隻好往成都跑:“西川之民,聞寇蠻將至,爭走入成都……人所占地,各不過一席許。”成都城人滿為患,窘困萬狀,城牆已很難護衛老百姓了。於是公元875年,唐僖宗命當時赫赫有名的在安南破賊20萬的傑出戰將高駢,出任四川節度使,並增加援軍,以對付南詔國的入侵。
高駢上任後,除了集中力量改善南麵的防務屏障、修複大渡河諸城柵、建立新的城堡外,還指揮建築了成都羅城。這一回修築的城牆,不僅將成都城擴大了許多,而且用磚塊外砌城壁,“既麗且堅”,將整個成都圍得牢牢的。盡管這位節度使後來有過一些過失,但功勞仍是大大的。因為從那以後.南詔再也沒有成為唐朝(實際就是西川)的威脅了。
不過,所有的城牆恐怕都有過類似的功勞和故事吧?城牆修起來自然就要起到城牆的作用,沒什麼可誇耀的。我還是繼續說說成都城牆與眾牆的不同之處吧。這個不同之處,是個傳說。
很多成都人都知道成都有一個別名叫芙蓉城。成都起碼有上萬個叫“蓉“的女孩子可為此作證。但一般人(包括我)都不知道成都還有個名字叫“龜化城”。據《搜神記》講,當年(即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l0年)成都建城時,屢建不成。“忽有大龜浮於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築之’便就。”原來成都是依著龜的痕跡修建起來的。以此又可考證出成都為何不是一座正南正北的城市,為何街道彎曲而又隨意了,純屬烏龜所為。你在成都問路,人們不會告訴你朝南走再朝東拐,人們隻會說朝左走再朝右拐。
當然,如果認真起來的話,關於成都的街道為何不是正南正北還有許多種說法。如依地勢說,順河道說,等等。我隻是揀了其中最有趣的一種而已。在唐以前,烏龜一直是吉祥物,象征著長壽和財富。成都人民因此也就認可了這個說法。
但我以為值得成都人說道的,還不是依龜跡修建這一點。這畢竟是個傳說。最值得成都人誇耀的,是在史書上有明確築牆記載的一點,即芙蓉城的來曆。
在成都,人人都知道有個王建墓。墓主是前蜀的統治者王建,此人在位時極盡驕奢淫侈,無甚功績,但因為留下一個墓,也就留下了名。可是成都卻很少有人知道後蜀的統治者孟昶(chang,音“廠”)。我之所以記住了他並且要把他寫進文章,是因為他在成都做皇帝時,做過一件很稱我心的事。
934年孟昶繼承父位後,以前蜀統治者的驕奢淫侈為戒,表示要“與民休息”。他旰食宵衣,勵精圖治,即位後做了10件深得民心的事。這其中一件,就是“於成都城上.盡種芙蓉。每到深秋,四十裏如錦。”順便說一句,唐時修築的羅城雖然以磚外砌城壁,但牆的主體依然是泥土,刮風下雨之後泥土即裸露出來,不僅有礙瞻觀,且不堅固。據說孟昶下令“盡種芙蓉”,就是為了“盡以帷幕遮護”(遮護泥土)。
我總覺得不僅如此。
孟昶有一位心愛的妃子叫花蕊夫人,不僅美豔如花(花不足以比,方比之蕊),且能詩善字,能歌善舞,才情俱佳。孟昶與她十分相愛,常常一起郊遊,賞花作詩,形影不離。我猜想那四十裏芙蓉,亦是孟後主為了討花蕊夫人的歡心而種的吧?
不管他是為了什麼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我都覺得他了不起。居然在刀光劍影、殺聲震天處讓鮮花盛開,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發明,一大奇想。盡管孟昶先生未能保持晚節,執政後期任人唯親、驕奢昏庸,至使蜀國覆滅,但我仍以為他值得我們紀念。你可以想像一下那時城牆上的景色:每到深秋英蓉盛開時,一眼望去皆如錦繡,花朵紅白相間,一日三變,多麼妖嬈。即使是在春夏無花的季節,綠蔭匝繞數十裏,風來滿城涼爽,也夠迷人的了。如此猜想,那敵兵攻打到城下,也定會停止喊殺聲陶醉片刻的。
文章寫到這兒,自以為成都的城牆已被我介紹得差不多了。正想了結,卻忽然從報上看到一則消息:《城牆上麵有人家》。
這真讓我又驚又喜。不僅有城牆,城牆上還有人家!
文章說,成都的一段舊城牆上,至今仍住著十幾戶人家。文章介紹說,這些城牆上的房屋建於晚清,是當時政府開辦的巡警學校的校舍。巡警學校停辦後,就將房屋麵向社會出租了。因房租低廉,響應者眾。到解放初期,這條長400餘米的街上,竟住著100餘戶人家。那時沒有高樓,城牆上的人家享受著新鮮空氣和登高望遠的快樂,故高壽者頗多。時至今日,街道已“縮短”到百餘米長了,住戶也減至13戶,而且隨著市政建設的不斷發展,估計這一段也很快就要消失了。
盡管白紙黑字寫著,我還是無法想像住在城牆上的人家。因為若按書上說的城牆厚一丈八的話,也不過是6米來寬,這對修建房屋來說仍是相當狹窄的,怎麼住呢?
我決定親自去看看,眼見為實。
生為本地人的先生願與我同住。我們騎車半小時,從城北來到城南,在一個非常不起眼的旮旯裏,找到了這條建在城牆上的街——教練所後街。它確實已被橫七豎八的高樓所淹沒,不特意去找,是決不會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