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花·花之芽》
白雲都躲到了天空的幕後,一群飛鳥再次昂揚起了胸膛。
這樣的時候,百花爭豔。隻我在三層樓台上,透過層層想念,觀望著你的一顰一笑。我所有幸福的事兒,就是在不遠的地方默默將你欣賞。看你踢毽子,跳繩,打羽毛球……然後,讓時光靜靜地路過。怎知一擦肩,又是三年。
初戀,從羞答答的時針上展開。羞澀如癡幻。
——《影子花·花之夢》
在佛前,我開始虔誠祈禱,給我一朵影子花。給我一朵影子花。
給我一朵影子花,從黃土地上生長。我向它鞠躬,敬禮,向它揮手,致別。
——《影子花·花之吻》
這是詩人對自己所經曆的幾個不同年齡階段的愛情體悟,童年時代對愛情的懵懵懂懂,少年時代對愛情的羞澀癡幻,青年時對愛情的理性堅守。“那時,我們還小,小到,風一吹,什麼都散了。”“看你踢毽子,跳繩,打羽毛球……然後,讓時光靜靜地路過。怎知一擦肩,又是三年。”“我向它鞠躬,敬禮,向它揮手,致別。”詩人通過對“影子花”這一意象的建構,將愛情的虛幻與現實有效接通,建構起自己愛情經曆的曆時性,其情感理性的逐步轉變,給愛情體驗以積極理性的態度。當我們讀到這些美好而略帶憂傷的詩句時,自己孩提時代甚或情竇初開時的那段現在想來都還怦然心跳的愛之初體驗是否被柔弱擊中。
歲月靜好,現世溫暖。我總以靈魂高於腳跟的行走,從爬滿映山紅的村莊,到充滿喧囂的城市,我這一路走來,歲月卻一路遠去。當我的胸中再次充滿希望與愛,用生活之筆寫下一段段足以溫暖的文字,如藍天白雲下不斷彌散的陣陣暖陽。我突然想,我亦將做一名溫暖的男子,用自身的溫暖給身邊更多的人。
——《歲月靜好 現世溫暖》
“歲月靜好,現世溫暖。”這可以視為是周躍剛散文詩創作的文藝觀,這讓他的散文詩具有了當下大多數青年作家所不具備的人文情懷。文學藝術是人的藝術,這就要求我們的文藝作品必須具備人文關懷這一基本特質,隻有融入了人文情懷的作品才可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周躍剛的創作已基本具備了這一質素,因為他已意識到“我亦將做一名溫暖的男子,用自身的溫暖給身邊更多的人。”
《愛上一場毛毛雨》是我喜歡的作品之一,詩人將年輕人的那種介於愛情和友情之間的情感表現得非常到位,十分貼切。“有她的日子不孤單。即便夜裏的城市烹飪出濃烈的鄉愁,青春的苦悶像火山爆發時的岩漿一樣噴湧,蔓延。我們都安然地行走在彼此的夢裏,我們都靠著文字取暖,以詩的名義放歌。……而今,窗外又下起一場毛毛雨,雨很小,很細,很柔,也很輕。而我又想起你,我走進雨中,可雨中再無你。”另外,在青春母題下,詩人還借助愛情感歎人生,暢談夢想,發出自己對這個世界體認的聲音。如:
“我願明媚如水的活著,對什麼都飽含深情。”
——《一人未度》
我依然記得,那時候做過的夢,精彩,激情而獨具韻味。隻是這麼些年來,我們都逐漸忙了,煩了,倦了,開始在無數的生活瑣事裏消耗著青春與生命。直到現在,我依然會在工作之餘靜心思考,夢想。即使我不知道這夢,到底何時才能實現,我也會像虔誠的禱告者一般,守護在它身邊。因為堅信,所以加倍努力。
——《年華是一段淺淺的遠行》
除了青春母題外,家園母題在周躍剛的散文詩創作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較大的。從小在農村長大,身邊有關村莊的一切都成為周躍剛創作的題材,這些題材大致可以分為親情、鄉土、風物等幾個主題。圍繞這些主題我們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書寫對象,父親、母親、爺爺、妹妹、村莊、田地、土雞、羊群、牛馬、雨衣、炊煙、桂花、榕樹、背簍、蒲扇、螞蚱等等。這些具體的物象紛紛建構起周躍剛散文詩的家園形象,那是一個充滿歡樂與夢想、溫暖而舒適的老家,那是一個滿布心酸與艱難、苦楚而貧困的鄉村。正是這些複雜而豐富的情感,讓周躍剛的家園母題具有了精神向度,他從這裏出發,帶著中國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和文明,向生活進發,向詩歌靠近。
在中國的整個文學史流程中,鄉土文學是其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曆代詩人對鄉土的癡愛久盛不衰。然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商業文化的侵襲,現實的農村正在一步步走向解體,很多美好的事物隻有留存在記憶深處。從文學創作的意義上說,周躍剛是幸運的,他有農村生活的經曆,這給他的創作帶來了便利,讓他的書寫承接了文學創作題材的傳統。《風吹過的村莊》《父親的雨衣》《爺爺的土雞》《村莊》《桂花樹上桂花香》《鄉村的風》等都是對農村題材的書寫。
在周躍剛的散文詩作品中,敘寫親情的篇章讓人十分感動。他寫父親的辛勞節儉、寫母親的慈愛微笑、寫爺爺的執拗、寫奶奶的堅守等,濃濃的親情在詩中肆意流淌,讓人回味無窮。
父親終究無法左右雨衣的遠去。父親無奈地將破舊的雨衣放在老櫃子裏。當不知情的母親清理不用的衣物,正要把父親的雨衣扔掉時,卻被父親攔下。父親說,這東西不能扔,態度依然很堅決。就像挽留老友一樣。
後來,誰也不知父親的雨衣到哪裏去了,老櫃子裏空空的,如父親的心。
——《父親的雨衣》
短暫的時間更加短暫,我目送著媽走上火車,然後目送著火車遠離,直到消失在遠方的軌道。媽回到南方,回到家鄉,回到我曾經的夢裏。
我佇立在原地,看看手中的包裹,想,媽帶來的豈止是它們,更是一種愛。
——《家,是永遠的溫暖》
老家灶房的房梁上,早已結滿黑灰色的因煙霧結合而成的東西,有時掉落下來打在身上,很難清洗幹淨。然而,奶奶正是在這樣的灶房中,做了一輩子的飯,燒了一輩子的柴火。
如今,奶奶還在堅守著“崗位”,她習慣了在灶房裏燒火做飯,盡管我們多次叫她燒“電”。
——《灶房與“天使”》
在敘寫親情的同時,鄉村的物什也成了周躍剛散文詩創作不可或缺的書寫對象。村莊成了他精神寄托的場所,成了他完成精神還鄉的依托。這一依托支撐起了他散文詩創作的內在詩質,使其作品具有了更為廣闊的詩意空間和獨立的審美特性。
村莊裏,又吹起風。隻我已經見不到,還有多少羊群與牛馬,在田埂上行走抑或在樟樹下打著鼾聲。父親已經不再放牛了,去年,老牛已經病死。記得老牛離開的時候,眼裏是含著淚水的。而父親,沒有大哭,卻被淹沒在淚水裏。
——《風吹過的村莊》
月光下,那條通往村莊的路,一如一道火紅的光芒,在夢醒時分,為我一直亮著。
車站前,那張通往村莊的車票,就像漂洋過海的一個孤舟,在親情的渡口,為我一路守候。
山岡上,那疊通往村莊的想念,如同嫋嫋升起的炊煙,在白色的雲朵裏,與我一路相伴。
——《村莊》
在周躍剛的散文詩創作中,我還注意到了他善於獨立思考和批判現實的能力,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散文詩創作不僅要給人營造一個美的詩意感受空間,更應該給人以思考和啟迪,在審美感受的同時引發對社會、人生的深入體悟,這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們對文藝作品的審美能力。
另外,我還比較欣賞周躍剛那些短小精幹的心靈短章,或驚鴻一瞥、或靈光一閃,寥寥數行就抓住了詩的精髓,不拖遝,如行雲流水,詩意盎然,給人以“頓悟”的禪意詩境。其分行建製的結構也更適合於散文詩這一文體,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綜上所述,周躍剛的散文詩創作成績是明顯,非常值得肯定。但其創作中也有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語言缺乏精練。散文詩作為一種特定的文體,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要求。散文詩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詩,它是介於散文和詩之間的一種文類(雖然有的研究者把它認為是用散文的形式寫的詩,但我認為散文詩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審美特質和文體特征)。這就要求散文詩的語言要有詩的特質,宋代詩人王安石把具有這種特質的詩歌語言稱為“詩家語”。 詩家語是一種特殊的言說方式,一般語言一經進入這個方式就發生質變,成為具有音樂性、彈性、隨意性的靈感語言。用西方文學家的說法,就是“精致的講話”。所以,詩的語言必須高度精練,隻有精練的語言才能表達出詩的內蘊張弛,做到含蓄、唯美,意義表達的最大化。在周躍剛的一些散文詩中,散文的語言蓋過了詩的語言,這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
二是詩體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散文詩的文體特征與新詩比較是較為自由的,但與散文相比又有其獨特的個性。詩評家王珂認為:“散文詩,更多是衝破散文和詩的外形式的專橫,保留了散文和詩的一些內形式,尤其是保留了詩的內形式。”也就是說,散文詩的文體建構與散文和詩歌都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與詩更接近一些。這就要求散文詩的創作者在創作散文詩的時候要保持一個度,在建行時既要比詩的形式更自由,又要比散文的形式更嚴謹。正如劉半農所說,散文詩的文體形式“隻能使用散文的句式和排列。”是散文化的抒情詩,要突破詩歌分行排列的格式,按照意境分段,運用散文的篇章結構形式。周躍剛散文詩的一些篇章在詩體建構上還是具有文體自覺意識的,如表現心靈“頓悟”的短章,但一些篇章卻放棄了散文詩文體的自我建構,散文的文體特性更突出一些,這就要求在今後的創作中要進一步強化文體意識的自覺性,使其散文詩更符合其自身審美特征。
此外,周躍剛的散文詩在立象盡意和傳達方式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應盡量避免青春寫作所帶來的浮泛、空洞和濫情,沉下身心,更多地去關注當下的現實人生,興許會有更大的作為。當然,作為90後作家,能夠達到今天的水平,本身就代表一種高度,也許我的批評有些過於苛求,或者吹毛求疵,但我是真誠的希望躍剛進步。因為正值青春的躍剛還有很多潛力和才智沒有發揮出來,我相信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實驗,躍剛一定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和更大的成功,成為瀘州詩壇的下一個接跑者。
與青春同行
——讀周躍剛散文詩集《筆走青春》
青春是美好的,夢幻的,猶如草長鶯飛。“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擁抱青春的詩句穿越千年風雨直達我們靈魂深處,讓我們感慨萬千,顫動不已!
梔子花一樣純潔迷人的青春,卻在當下商品大潮的起起伏伏中,扭曲變形了。恣意浪費青春,蹂躪青春,秒殺青春,用青春賭明天等等,讓人痛心疾首,惜不堪言。
周躍剛卻不同,特別珍惜青春,寶貴青春,他用自己鍾愛一生的詩歌,歌唱青春,“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都還一直青春著,詩情著,美好著”。
周躍剛及其詩歌與青春同行,“為一個文字的繁衍甘願顛沛流離”,將青春與詩歌融於一體,在純文學中追求一種唯美的意境。
作者把其散文詩集命名為《筆走青春》,在其書中,直接以青春命題的就有十多篇。詩人從不同的審美視角,不同的生命感受,禮讚與膜拜青春之美,深深地感動著我們。
在詩人的筆下,青春是多姿多彩的,像雨、像霧、像風,欲說還休含情脈脈道不盡的,如:“我們的青春長著風的模樣,輕盈而唯美。”(《未來是風的模樣》)青春“像夜空的星子一樣一閃又一閃。”(《少年的詩意青春》)“那年青春,該是一個少年傾心的歌唱。”(《那年青春》)“這若水的青春,希望前程能明朗些。”(《若水青春緩緩歸》)“青春如若雪的你,像我一樣深愛著雪,也深愛著你。”(《青春如雪的你》)“我似乎又看到無數的時光歌者,在青春的路上且行且歌,悠遠的韻調,像極了彩虹的模樣。”(《那些年 青春遇上風》)“香樟樹上結滿了燦黃的果,我叫它香樟果。將其拿在手心吃於口中,那味道像極了青春。”(《一個人的綻放》)“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青春裏,總有一些東西感人,又黏人。”(《二兩清風半斤青春》)“我隻知道,這路上,時光一直都在偷吃著我們的青春。”(《時光在偷吃我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