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太多有時並非是好事,擁有太多,顧慮也就多了,包袱也就沉了,那會拖累自己。所以我們要學會選擇,懂得放下。收獲對自己有益的東西,放下讓心靈疲憊的一切,這樣才能輕鬆地趕路。
凡事都有一個度和量,過分追求自己的所得,往往會適得其反,失去更多。人生即哲學,要有所得有所放。有時,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識、追求成功、追求富貴;但有時也需要用減法,遠離名利、看淡成敗、安於淡泊。
宋代林逋在《省心錄》中說:“飽肥甘、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老子和林逋這兩位智者勸導人們要知足、節製、知止,其實質上就是說人生要學會選擇,要懂得取舍。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再強、精力再多,也不可能無所不為,將所有的東西全部收為己用。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做,隻會什麼都得不到,什麼都做不好。
⊙原文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常懷一顆善心
○譯文
戰爭殺人多時,要帶著悲痛的心情,勝利了要以喪禮對待。
行善與功利無關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譯文
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具備了“德”;而下乘品德的人,從來不放棄形式上追求“德”,實際上沒有真正具備“德”。真正具備“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形式上具備“德”的人,順應自然卻是有心作為。
⊙原文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萬事和為貴
○譯文
萬物背負於陰,而擁抱著陽,陰陽之氣互相激蕩而又互相調和。
⊙原文
行善者不巧辯,巧辯者不良善。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智者改過而遷善
○譯文
善良的人不文過飾非無理狡辯,文過飾非無理狡辯的人不良善。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寬容心是福
○譯文
以無為來作為,以無事來做事,以無味來品味。不必去計較那些大大小小、紛紛擾擾的事,用德行來回應怨恨。
⊙原文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不要試著去改變他人
○譯文
天下(人類社會)是大自然神聖的產物,是不能憑主觀意誌去改造的,也不能強行把持。憑主觀意誌去改造必然會失敗,強行把持則必然會失去。
⊙原文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培養美好的言行
○譯文
美好的言詞可以博人尊敬,美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
藏起你的鋒芒
⊙原文
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譯文
崇高的德好似空穀,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情,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沌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好像是汙濁的,最方正的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
⊙原文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大巧若拙的妙處
○譯文
直線的極端似曲線,巧妙的極致似笨拙,最善辯者卻似笨嘴。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揣著明白裝糊塗
○譯文
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言的人必愚笨。
大成若缺其妙無窮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譯文
最完美的事物,看起來仿佛有缺陷,但是他的功用卻永不衰竭。最充實的東西,看起來彷佛是空的,但他的功用卻無窮無盡。
⊙原文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道德經·第二十章》
假糊塗,真聰明
○譯文
世俗之人都聰明自炫,隻有我愚鈍笨拙。世俗之人都嚴苛明察,唯獨我這樣敦厚純樸。
⊙原文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聰明人的嘴在心裏
○譯文
言多反而易失,還不如抱守中道,將一切深藏於內心。
守柔可以得長久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譯文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亡後就變得僵硬了。草木生長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亡後就變得幹枯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受敗滅,樹木強大就會遭受砍伐。凡是強大的,反而居於下位,凡是柔弱的,才欣欣向榮。
以“柔道”功夫處世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譯文
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克堅強卻沒有東西能勝過它,水憑借流動無形的力量改變著它們。弱者能勝於強者,柔者能勝於剛者,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卻沒有人實行罷了。
⊙原文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不敢為天下先
○譯文
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麵,才能成為人們的尊長。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勇於不敢乃大勇
○譯文
勇於強悍就會死,勇於柔弱則可活。
⊙原文
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不可自居為大
○譯文
正由於得“道”的人不自居為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至大。
⊙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把自己放在下位
○譯文
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往之地,因為它處於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成為百穀之王。
⊙原文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處世不亢不卑
○譯文
大國不要過分想兼並眾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大國小國都可以達到願望,強大者更應該謙下!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柔弱勝剛強
○譯文
隻有天下最柔軟的東西,才能出入於世上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而遊刃有餘。
⊙原文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承擔越大越有作為
○譯文
要能承受起國家恥辱的人,才配作國家的君主;要能承擔國家禍難的人,才配做天下人的領袖。
⊙原文
強行者有誌。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持之以恒最可貴
○譯文
堅持往前走的人最有誌向。
像水一樣適應環境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樣。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而與萬物毫無利害衝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甘居於人們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地方。所以,水之善就接近於“道”了。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會低頭與轉彎
○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
⊙原文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退一步海闊天空
○譯文
光明之道恰似黑暗,進取之道恰似退守,直達之徑反而似曲折。
⊙原文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三十章》
花要半開,人要半醉
○譯文
凡事物發展到了強盛的極點就會衰老,因為這違背了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則接近於滅亡!
⊙原文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懂得適可而止
○譯文
知道知足就不會受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則少失敗,這才是長久之道。
多交友少結怨
⊙原文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譯文
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從容大度,無德的人就像主管租稅的人那樣追索計較。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原文
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兮若無所歸。
——《道德經·第二十章》
淡泊是一種享受
○譯文
我獨自恬靜淡泊不起波瀾,渾渾沌沌的樣子,好像一個還不會笑的嬰兒,疲乏慵散地好像不知歸宿。
守住純和之氣
⊙原文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譯文
兒童筋骨雖然柔弱卻結實地握住拳頭。他還不懂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卻能勃起,這是精氣充足的緣故!整天啼哭嗓子也不會沙啞,是真氣暢通和諧的緣故。
⊙原文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道德經·第十九章》
心靈從容,貧富皆安
○譯文
保持純潔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
淡泊超然才是本真
⊙原文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譯文
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推動萬物發展而不自恃其功績,做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這就是最高深的修養境界了。
養生貴在適度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道德經·第五十章》
○譯文
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屬於長壽的,占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活得長些,卻過早地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為什麼呢?因為奉養得太過度了。
生命重於名利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譯文
對我們來說,名譽與身體哪個對我更值得親近呢?身體與財富哪個對我們更重要?以上幾種失去哪個對我們更不利呢?所以,執著於名利,必會耗費心力去追求,而積藏的東西越多,失去得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