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哲學星空,探究真理覓智慧
[BT2]機巧辯義利
[HTH][國學常識][HT]
老子,姓李,名耳,諡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道德經》又名《老子》,一共81篇,5000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他把“道”看作是世界的本源,認為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而發展變化的。老子哲學的精髓是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麵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麵。為了防止走向反麵,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隻有“無為”才能“無不為”。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HTH][HTH][國學故事][HT][HT]
李老聃西行,路經函穀關的時候,關令尹喜把他請到自己家裏作客。尹喜有兩個孩子,老大一臉老實相,老二長得聰明伶俐。
尹喜手裏拿個元寶,一邊擺弄,一邊問老聃:“先生,你看,這兩個孩子,我以後跟哪個孩子的享福?”老聃沒回答,坐在旁邊的一位客人插嘴說:“這老二,聰明伶俐,以後會有很大的本領,你就跟他享福!”老聃從喜手裏接過錢,用一隻手拿錢向老大說:“你打你爹一下,我把錢給你。”老大聽完後,睜著眼,不打也不接元寶。老聃對老二:“你打你爹,我把錢給你。”老二高興地瞪著眼,伸出小手,大了他爹一下,老聃把錢遞給了老二。
尹喜高興地說:“還是這孩子有辦法,以後我就能享他的福了。”老聃說:“要我來看,以後能讓你享福的是老大。”尹喜笑了:“先生,你從哪裏可以看出?”老聃說:“因為老大重義不重利,有真情;老二見利忘義,沒有真情。”結果在座的人都不相信他所說的話。坐在旁邊的那位客人笑著說:“可以這樣斷定嗎?”
幾十年後,尹喜告老還家,臥病在床。這時他的大兒子是一個窮人,二兒在外經商,手裏很有錢。老大整天守在尹喜的床頭。家裏東西因給爹治病賣光了,就靠要飯養活老人家。而老二聽說老爹尹病了,連理也不理。
[BT2]知者可稱“仁”
[HTH][國學常識][HT]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的。它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係,隻是大致進行了歸類。它主要反應了孔子的哲學、道德、倫理和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仁、義、禮、樂,提出以“仁”為最高道德和社會標準。他主張為政以德,反對暴君苛政,企圖以此調和階級矛盾,維護西周宗法製度與禮法。同時,他在教育方麵有很多可貴的主張和卓越的見解。
[HTH][國學故事][HT]
一次,子張問孔子說:“楚令尹子文曾經三次被任命為令尹,都不因此而麵有喜色;當他三次被罷黜時,也不見他有怨色。而且每次他都把令尹任內所有的訊息資料詳細地告訴繼任者,像他這樣做,您怎麼評價他呢?”孔子回答說:“他可稱為忠了。”
過了會兒,子張又問:“那麼,子文可以稱為仁嗎?”孔子回答說:“他這樣的人還沒擁有足夠的知識,所以還稱不上仁吧。”子張接著問:“齊國崔杼弒君作亂,陳文子舍棄馬匹等家財避往他國。到了他國發現這裏的執政重臣的行為跟崔杼差不多,便又避往另一國,結果其情形又相同,遂又再避往其它國家。像他這樣又如何呢?”孔子回答說:“他可稱為清了。”子張又問:“那他可以稱為仁嗎?”孔子回答說:“他也還沒擁有足夠的知識,所以也還稱不上仁吧。”
[BT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HTH][國學常識][HT]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書這是記錄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一共有七篇:《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的思想體係,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HTH][國學故事][HT]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裏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在這樣的別墅裏居住遊玩,他們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是的,他們會快樂的。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可是作為國君不與民同樂也確實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憂為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愁為憂。國君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如果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錯的。”
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給齊宣王講了一個故事:從前,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附、朝舞兩座山去觀光遊覽,然後沿著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聖賢君王的巡遊相比呢?”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的工作的意思。沒有不和工作有關係的。春天裏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裏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遊曆,我怎麼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麼能得到賞賜?一遊曆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遊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饑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種出遊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麼叫流連荒亡呢?從上遊向下遊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遊向上遊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製叫做亡。古代聖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於大王您的行為,隻有您自己選擇了。”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後駐紮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他又召集樂官,為自己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後來的《徴招》、《角招》。
子思拒禮
[HTH][國學常識][HT]
子思,姓孔,名伋,戰國初期思想家,魯國人。相傳子思曾受業於孔子弟子曾子。他一度遷居衛國,又至宋國,晚年才返回魯國。子思發揮了孔子“中庸”思想並使之係統化,成為自己學說的核心。他宣傳儒家“誠”的道德觀念,並視之為世界的本原。後孟子受業於他的門人,全盤接受並進一步發揮了他的學說,從而建立了思孟學派。他一生除授徒外,致力於著述。《漢書·藝文誌》中即著錄其著述23篇,子思二十三篇已佚。司馬遷稱《中庸》為子思作,它為《禮記》所收,流傳於世。《中庸》是極富思辨色彩的儒家經典,它與孔子的哲學思想體係一脈相承:孔子哲學的出發點,是人道即天道的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在《中庸》中恰恰表現為人的中和之道。要而言之,由天道與人性的一體性到中和之道,由中和之道到“誠”的理論,由“誠”的理論到合外內之道,由合外內之道到複歸於中和之道的“天地參”,這就是子思用以闡述和發展孔子哲學思想的理論體係。到了南宋時,朱熹以《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為之注,此後朝廷以《四書》取士。
[HTH][國學故事][HT]
子思為人忠信誠實,甘於貧窮。他曾經住在衛這個地方,生活十分的清苦,他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一個月裏才吃九頓飯。
當地的富人田子方聽到這事,就派下人送一件狐狸皮大衣給他,因怕子思不接受,便告訴派去的人轉告子思說:“我隻要一借給人家東西,我就不會記得曾借給他什麼東西了。我給人東西,對我自己來說,就像丟棄一件東西到水溝一樣,不會去記掛這件事的。”田子方之所以要這樣說,目的就是要讓子思收下禮物。
下人把禮物送到並轉述了田子方的話,可是子思卻拒絕了。田子方知道這事,便去對子思說:“我有錢,你沒錢,為何不收下我的禮物呢?”子思說:“我聽說你隨便給人東西,就如同丟棄於水溝中一樣,我雖然貧窮,但還不至於把自己當作水溝一樣,隨便就接受人家的東西吧!”
[BT2]莊子樂逍遙
[HTH][國學常識][HT]
?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並且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超越任何知識體係和意識形態的限製。他站在天道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這種思考具有終極的意義。他與他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著作《莊子》一書,內容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其中的哲學部分就是一種生命的哲學的思考,其書內共為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內篇”的7篇為莊子所寫;“外篇”15篇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雜篇”11篇為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莊子既是一位偉大哲學家,又富於詩人的氣質,在他的文章結構奇特,語言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想象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所以,《莊子》一書既是一部哲學作品,又是一部崇高美妙的散文,它的思想和文學風格對後世的文人影響巨大。
[HTH][國學故事][HT]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位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係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這也就是所謂的生不逢時!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後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隻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這是處勢不便,未能逞其能。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這是不可能的。”
[BT2]談欹不滿
[HTH][國學常識][HT]
談欹不滿出自《荀子·宥坐》,原文為:滿而覆,虛而欹。《荀子》原稱《孫卿子》,戰國趙荀況撰,全書一共三十二篇。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在宇宙觀方麵,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凶。他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麵,他認為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後王”的口號,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
[HTH][國學故事][HT]
荀子給自己的弟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魯廟參觀,看見有一個設計十分巧妙器的皿,就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欹器,是置於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點了點頭說:“我聽說這種警器,空了就傾斜,不空不滿就端正,滿了就翻倒。”孔子接著回頭對他的學生說:“灌一些水進去,試試看吧!” 於是,他的學生舀水往裏麵灌。果然,欹器在空的時候是傾斜的,倒滿水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滿時器皿就端正。孔子看到這些,很有感慨地對學生說:“唉!哪裏有灌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BT2]曾子安貧樂道
[HTH][國學常識][HT]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他師從孔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他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並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頗有建樹,相傳《大學》就是他所著。《大學》講“正心”,以“正心”為修身的主要手段,而“正心”又包括“誠意”與“致知”兩個方麵,“誠意”由內而外,“誠於中,形於外”,表現為內在自覺活動;而“致知”主要是對禮的知,它由外而內,以外在的“知”(禮)使心得到充實、安寧。《大學》以“明明德於天下”為“至善”,把最高的價值追求落實在天下每個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內在化、精神化。
[HTH][國學故事][HT]
曾子隨孔子從楚國返回魯國後,繼續學習與研究儒學,鍥而不舍,道傳一貫。他這時沒有什麼任職,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後,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食邑”是隻拿奉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於是曾子固辭不受。
這時,派來的使者好心地勸說曾參:“先生不求於人,但是君王給你俸祿,你為什麼不接受呢?”曾子對使者誠肯地說:“我常聽說,接受別人的東西就會畏懼這個人;而給予人東西的人就會很傲慢。縱然君王對我不傲慢, 我能沒有畏懼之心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子終於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
不久,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子的這種言行。此後,曾子到了楚國被聘為賓師,教一大批學生。但那裏經常有戰亂,就辭去賓師到了衛國。當時,他的同學好友子路正在衛國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職有權,顯赫一時。有人勸說曾子:“你到子路那裏走一趟,什麼不用說,也會得到高官厚祿。”
曾子卻搖了搖頭說:“我從來不願低頭有求人,寧願在西河教學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不圖小利,以仁為己任,直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後來,曾參就一直住在西河岸邊,生活貧困得到了難以維持的程度。他經常麵帶饑色,手足破裂,有時三日都吃不到一頓飯,他十年沒做過新衣服,帽纓子都斷了,鞋子都露出了腳。盡管如此,他仍然充滿樂觀,怡然自得,經常在西河兩岸散步,唱著《商頌》樂曲抒發心懷。
[BT2]奏對天人三策
[HTH][國學常識][HT]
董仲舒,西漢思想家、文學家。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景帝時為博士,治《公羊春秋》,發奮讀書,三年不窺園。武帝時,被舉為賢良文學,其對策深得武帝讚賞。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為《春秋公羊傳》共17卷。他在書中發揮“春秋大一統”之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天人感應說為核心的哲學一神學理論,宣揚“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的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循環的曆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製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董仲舒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製度的需要,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主張,被武帝采納,開此後兩千餘年以儒學為正宗的局麵。其學以儒家思想為中心,雜取陰陽五行說,進一步把殷周以來的天命思想係統化、理論化,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並根據天人感應說來論證天道與人事的關係,為封建統治的合法性和永恒性製造理論依據。他在書中雜並陰陽五行學說,強調天意,君權神授,從唯心主義角度論證了漢王朝存在的必然性。
[HTH][國學故事][HT]
漢武帝即位後,命令群臣選出賢良之士,把他們召集起來,由他親自考試。他以皇帝的名義提出問題,叫那這些人對策。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的奏章中,把自然的發展變化和上天的意誌合為一體,把皇權統治與天的意誌結合起來。對刑罰提出看法,又大肆宣揚了一番儒家思想。在這個基礎上,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一係列主張。他向漢武帝提議用儒家的思想來教化萬民。
漢武帝看到了董仲舒的對策,感到十分驚奇,他終於發現了最適合於自己的思想基礎,於是從心裏喜歡上董仲舒。由於漢初以來崇尚“黃老之學”,執引無為的政策,而且當時,太皇太後———竇氏還沒有去世,她十分喜歡和堅持黃老之學,漢武帝想有所為的方針政策就受到阻礙。
因此,漢武帝又進行了第二次考試,要賢良們再對策。這次,董仲舒又寫了一篇近兩千字的“對策”,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然而字裏行間,他建議漢武帝實行有為政策,更係統地提出了君之道和治理天下的手段,他還順便在奏章中建議漢武帝興辦太學,宣傳和發揚儒家的思想學說。而且還建議改革吏製,讓諸候,郡守和其他高級官員每年選擇兩人推薦給皇帝,選得好的官員有賞,懲罰選擇了壞人的官員。這樣,天下的賢士都可被發現,授之以官而使其材。董仲舒的對策很得漢武帝歡心,的兩次“對策”逐漸深入而明確地提出了尊儒興教,德刑並施的主張,贏得了漢武帝的充分信任。
不久以後,漢武帝又進行了第三次冊問。這一次,董仲舒的對策中,不但宣揚了天人感應,還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主張。他在文章中明確提出罷百家尊儒術的觀點,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同。董仲舒與漢武帝一問一答之間,十分投機,通過這三次對策,董仲舒促成漢武帝進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改革,而他從博士的職位被漢武帝提升任命為“江都相”。
[BT2]精治學,疏治家
[HTH][國學常識][HT]
《白虎通義》又名《白虎通德論》。在東漢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開白虎觀會議,由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陳述見解,“講議五經異同”,意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漢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義》一書。經學是漢代政治的指導思想,反映了漢代政治的基本精神。當時,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間的鬥爭,既反映了漢代經學的高度發達,也反映了經學內部的深刻矛盾。讖緯精神注入漢代經學當中,使經學內部的矛盾鬥爭更加複雜激烈。作為政治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經學本身必須具有穩定性和明確性,才能增強政治權威。然而,經學內部的彼此鬥爭,既動搖了經學的權威,也模糊了政治原則的清晰性。出於政治的需要,政府試圖統一經學,東漢章帝的時候再一次召開白虎觀會議,以今文經學為基礎統一經學,並最終形成了統一的官方經學。
[HTH][國學故事][HT]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為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此後幾年,班固都在竇憲幕中,二人關係親密。後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班固因此受到牽連被免職。
班固學問是不錯,但不太會管理家務事,約束和教育自己的兒子和家人。他的幾個兒子經常在京城魚肉鄉裏、違法亂紀,尋常官吏都不喜歡他們。早先,洛陽令種兢出行,班固的家奴擋了他的車騎,官吏攆他走,那家奴還當街醉罵。種兢大怒,但是因為這是班固的家奴,班固和竇憲關係密切,他心畏竇憲,於是就在當麵不敢發作,但是記恨在心。竇憲死後,班固也沒了官職,於是種兢就網落個罪名抓了班固,最後班固被折磨死在獄中。
皇帝聽說班固死後,批評了洛陽令種兢,並且處理了一個拷問班固的人。班固死後,《漢書》還沒有寫完,最後由班固的才女妹妹班昭接著完成了《漢書》。
[BT2]博學奇儒
[HTH][國學常識][HT]
王充是東漢時期博學奇儒,也是當時傑出的思想家。少年時期,他就遊學於京都洛陽。在洛陽,王充入太學,訪名儒,閱百家,觀大禮,這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實的學術風格。王充當過小官,晚年在潦倒中死去,其著作為《論衡》,在書中他闡述了天道自然的觀點,對天人感應和讖緯思想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天和地都是無意誌的自然的物質實體;認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產物;認為人有生即有死,否定鬼的存在,並且對於人的精神現象給予了唯物的解釋;王充反對“奉天法古”的思想,認為今人和古人相“齊”,今人與古人氣稟相同,古今不異,沒有根據說古人總是勝於今人,沒有理由頌古非今。他認為漢比過去進步,漢在“百代之上”,因為漢在“百代”之後。這種見解與“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論衡》總結了前人,特別是漢代自然科學的成就,繼承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
[HTH][國學故事][HT]
王充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鄉裏的人都稱讚他很孝順,少年時代的王充聰慧好學,他一直是學館裏學習最刻苦、成績最優秀的學生。15歲那年,他到了京城,在太學裏學習。當時在太學執教的是東漢名儒班彪。王充喜歡讀書,而且無書不讀,沒有特別的限製。由於家裏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市集上遊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一次後就能背誦,因此,對各家各派的學說都很熟悉。
王充和所有的讀書人一樣,學成之後,也曾抱著致君堯舜的夢想,但是他的仕運佳。他在縣、州、郡都做過官,在縣裏,他官至掾功曹,主管一縣人事和考功。在郡裏,他曾先後在軍事長官都尉府作過掾功曹,在行政長官太守府代理五官曹和功曹。在州裏,他亦被州刺史征辟為從事屬官,一生都沒逃脫過為人下僚的命運。
[BT2]傅粉何郎
[HTH][國學常識][HT]
傅粉何郎出自《三國誌·魏誌·諸夏侯曹氏傳》,它是說何晏麵容很白,後來這個詞用來形容人麵容白淨漂亮。如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題丁家公主舊宅》一詩中,就有“何郎猶在無恩澤,不似當初傅粉時”的詩句。同是唐代詩人的宋(王景)在《梅花賦》中也有“儼如傅粉,是謂何郎”的語句。何晏,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何晏是漢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為司空時納其母,並收養晏。他少時聰慧過人,得寵於曹操,被視若諸公子。何晏後來娶金鄉公主為妻,賜爵為列候。何晏好老莊學說,他的著作是《道德論》。何晏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何晏在《道論》中曾明確表述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無”是何晏對《老子》、《論語》中“道”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
[HTH][國學故事][HT]
三國曹魏時,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何晏,才華出眾,容貌俊美,而且喜歡修飾打扮,麵容細膩潔白,無與倫比。因此,魏明帝對此好奇,並且疑心他為了俊美在臉上搽了一層厚厚的白粉。一次,天氣十分炎熱之時,魏明帝專門派人把他找來,並且賞賜他熱湯麵吃。不一會兒,何晏便熱得大汗淋漓,隻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後,臉色顯得更白了,明帝這才相信他沒有搽粉,而是“天姿”白美。後來因他娶了魏公主,被拜為駙馬都尉。
[BT2]少年奇才王弼
[HTH][國學常識][HT]
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人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曾任尚書郎,少年即有文名。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 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王弼的哲學思想核心是“以無為本”,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不同,帶有思辨玄學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發展為有無何以為本的本體論玄學。他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又以為“凡有皆始於無”,肯定名教(有)出於自然(無)。又“援老入儒”,以玄學代替當時逐漸衰微的漢儒經學。王弼的貴無論對後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他的玄學對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王弼雖然隻活了24歲,但著述頗豐,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其中《老子注》是王弼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HTH][國學故事][HT]
王弼出生在世代書香之家,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弼的祖父王凱與王粲是族兄,為避戰亂,兩人一起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很賞識王粲的才華,想把女兒嫁給他。但王粲形貌醜陋,身體虛弱,劉表把女嫁給了王凱。其後王粲之子因罪被誅,王凱生子王業就過繼給王粲為嗣。王粲的萬卷書,全部歸王業所有。王弼生在這世代書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識的熏陶。
少年王弼不僅從小學習和研討儒、道,常有獨到的見解,而且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少年。他知識豐富,能說會道,思想敏銳而深刻;他不追求文章辭藻,卻有真知灼見。從十多歲開始,就特別喜歡老子的學說。老子無為的思想、思辯的哲學,莊子逍遙於天地之間,汪洋恣肆,通脫善辯,對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他喜歡遊樂於山水之間,大自然廣寬的天地陶治出他曠達的性格;音樂之美又使他超拔於自然之外。深思敏察的王弼,從中增長了不少見識,擴大了眼界。
王弼20歲時,對哲學問題已有了相當深的研究。他對已成為時尚的玄學思想,也作過深刻的思考。所以,年輕的王弼在當時已小有名氣。有一天,王弼去拜訪裴徽。裴徽當時雖然隻是個吏部郎,在思想界享有盛名。裴徽一見王弼,就很驚異,他在交談中向王弼提出一個問題:“無,是萬物的根本,聖人都不肯界定它,而老子卻說出了它,這是為什麼呢?”王弼則根據自己的研究和體會,明確而又簡潔地回答說:“聖人體會無的時候,大多都會說到有,以有來證明無,而老子則避免了這個情況,發現了其他人的不足之處。
這件事很快就在學術界傳開了。不久,倡導玄學的首領、任吏部尚書的何晏聽到這消息,就急忙地親自去見王弼。王弼麵對鼎鼎大名的何晏,毫無忌諱地將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講給何晏聽。王弼善辯的口才,諸多精辟的見解,把何晏聽得啞口無言,隻能“諾諾”稱是而無法討論。何晏回去後,不再作《老子》注,而把自己的思想寫成了論文《道德論》。 何晏因此極為賞識王弼,由衷地稱讚他說:“真是後生可畏啊!”因此,何晏就很器重他。恰好黃門侍郎的位置空缺,何晏有意提拔王弼。這時曹爽專擅朝政,他手下的丁謐有意與何晏爭衡,推薦高邑人王黎。結果曹爽用王黎為黃門侍郎,而王弼僅補上了一個台郎之位。
王弼剛補職位很低的台郎時,曾經拜見曹爽,在這次難得的單獨會談中,他隻是大談玄理,結果遭到曹爽的嗤笑,也失去了一次晉升的機會。淮南人劉陶善談縱橫,為大家公認,他卻常常弄得劉陶下不了台。所以,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王黎、荀融當初與他都很友好,後來都把關係搞僵了。時間不久,他的台郎官職也就弄丟了。
[BT2]嵇康清峻不羈
[HTH][國學常識][HT]
嵇康,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人。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康少有俊才,豪邁不群,任性而行。不修名譽,博覽群書,尤好老、莊。嵇康是三國魏時的文學家,在哲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魏晉思想家把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相結合,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對此深惡痛絕,他強調了“名教”和“自然”的對立,主張取締假禮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他把社會上出現貴賤等級和追逐榮利的現象,歸之於“至人不存”和“大道衰微”的結果,對統治者製造仁義、等級、崇經等以束縛下民的手腳,予以無情的揭露和批駁。當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貴無”玄學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認,他們都認為世界萬物來源於精神性的本體“無”。嵇康的思想雖然也受道家影響,但他所吸收的是道家的天道自然無為部分,至於道家“有生於無”的思想,則為他所排斥,嵇康也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元氣”,這屬於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觀點。嵇康認為人們在對某種事物進行判斷的時候,要弄清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判斷事物不能隻靠感性認識,而應作出理性判斷。
[HTH][國學故事][HT]
嵇康不但才華出眾,而且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竹林七賢中的山濤一見到嵇康和阮籍,就趣味相投,山濤的妻子發現丈夫與這兩個人的交往不比尋常,就詢問山濤,山濤說:“我一生中可以作為朋友的,隻有這兩個人罷了!”山濤的妻子問:“我也想觀察觀察他們,可以嗎?”山濤答應了。過了幾天嵇康和阮籍來了,山濤把他們二人留在家裏住下,親自安排酒席招待。晚上,山濤的妻子偷偷的觀察其二人, 直到早晨都忘記離開了。山濤問他的妻子:“這兩個人怎麼樣?”妻子道:“你的才氣比他們差遠了,隻能以你的見識和度量和他們交朋友。”山濤說:“你說的對。”
嵇康二十歲的時候,娶了曹操的孫女長樂公主嫁,並且做了中散大夫,入京為官。不久他發現曹爽無能,而司馬懿內藏禍端的人物。他預感到一場撕殺將不可避免。為了避開鬥爭的鋒芒,他離開了京城,到山陽隱居了下來。 後來,司馬懿突然發動了“高平嶺之變”,掌握了朝廷的大權。後來, 司馬氏獨斷朝廷,擅自廢立皇帝,嵇康不順從司馬集團,為了免遭迫害,便采取了玩世不恭的態度,縱酒玩樂,放浪形骸。
嵇康最好的朋友是阮籍,他們兩個同樣都是不拘禮法的人。阮籍母親去世,接到這個噩耗時,他正在和人家下棋,人家要作罷,他執意不肯,直到一局終結,他接過酒杯飲酒數鬥,然後放聲大哭,哭的時候口吐大量鮮血.母喪其間,按禮是不準飲酒的,然而他卻照常飲酒吃肉,隻是身體極度虛弱,經常吐血。阮籍在守喪期間,有朋友前來吊唁,在阮籍母親的靈堂裏哭拜,阮籍不理他們,披散著頭發坐著,既不起立也不哭拜,隻是兩眼發直,表情木然。唯獨嵇康一個人抱著酒和琴前往,在靈前奏樂一曲,然後與阮籍相飲不語。
嵇康的門前有一棵大樹,長的非常茂盛,又有一條小河順著門前流過,夏天,樹下河邊清涼宜人。嵇康常在樹下河邊生起爐子,架上鐵砧,嵇康打鐵的手藝很高。當時嵇康家中貧寒,常靠打鐵來賺錢糊口。給他幫忙的是向秀。向秀拉動風箱,爐火正紅,嵇康脫掉上衣,掄起大垂煉擊鐵器,火星四飛。滿身是汗的嵇康似乎叢中找到了樂趣,並不在意收入。有時候鄰居來讓他修理工具,他分紋不取。打累了,嵇康和向秀就在樹下休息,邀請一些親朋好友開懷暢飲。
[BT2]口若懸河玄學家
[HTH][國學常識][HT]
“口若懸河”出自《晉書·郭象傳》,書中王衍雲:“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這裏的象就指西晉時玄學家郭象。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陽人。好老莊,善清談。郭象的中學思想為玄學唯心主義,他反對有生於無的觀點,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獨自生成變化的,萬物沒有一個統一的根據,在名教與自然的關係上,他調和二者,認為名教合於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應符合名教。他以此論證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的合理性,認為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事,人生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有哪樣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種事業,這樣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郭象的哲學思想是為西晉王朝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統治秩序的合理性作論證的,他的道德說教的理論基礎是他的受之於天理,不可更移的人性論。郭象的哲學著作是《莊子注》,代表了魏晉玄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在早期玄學貴無論 “以無為本” 理論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風氣遭到崇有論駁難、批評後出現的,他對《莊子》思想多有改造與發展。
[HTH][國學故事][HT]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叫郭象。他在年少的時候好學,到了青年時期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十分留心觀察,然後冷靜地進行思考,感悟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於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對老莊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隻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麼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麵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BT2]二原與道統
[HTH][國學常識][HT]
《原道》、《原性》兩篇文章是韓愈的哲學做作,他麵對唐代佛教勃興,道教日盛,深感儒家道統之重任,文中係統闡述道統,改造儒學,這為宋明新儒學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原道》、《原性》中提出仁義、道德、性情三品等思想,以振興儒學。文中在人道仁義方麵,認為儒家道德乃是以仁義為具體內容,著重以仁義規定道德,以仁義充實道德,注重“定名”。他明確了儒家道德的涵義和重要標誌,並把道德賦予了儒家社會規範的性質,以用來拯救頹廢的民風,恢複儒家信仰。在人性情欲方麵,他從人性分析出發,通過分析人來解決對人民教化問題,弘揚儒家行為規範。在人倫社會方麵,韓愈認為首先要正位綱紀,整合社會。他試圖維護自己所處的朝代的政治製度的集權和複興儒學思想中社會規範。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儒家人學思想的延續、繼承和拓展。
[HTH][國學故事][HT]
一年,家人把韓愈叫到身邊,對他說:“你長大了,去洛陽求學吧。那裏有學問的人多,可以開闊你的眼界。”第二天,韓愈帶著書僮,走上了去洛陽的路。
韓愈到了洛陽以後,拜訪了一些韓家相識的親朋故友。大家見他懂禮貌又有學問,都邀請他住在自己家裏。韓愈謝絕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兩間茅屋住下,開始過起清貧的讀書生活。韓愈身穿布衣,每天隻吃兩頓飯,其餘的時間都用來讀書、訪友。有時候,他讀書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時候才睡覺。
一次,韓愈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談論文章。韓愈說:“這讀書就像品酒一樣。好文章讀起來,讓人覺得痛快。那差的文章,比如駢體文,死板得很,讀了讓人憋氣難受。朋友們問他:“依你之見,哪幾位名家寫得好呢?”。“要說先秦,當然是孟軻、莊周。要說兩漢,當數董仲舒第一,其次是賈誼、揚雄。他們的文章形式自由,語句動人,含義深刻。”
經過刻苦的學習,韓愈成了大學問家,積極倡導人們學習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反對束縛人的駢體文,成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
唐德宗死了,韓愈又被召回長安,做了國子監博士。韓愈學識淵博,講課生動,因此,受到太學生們的歡迎和尊敬。一天,韓愈家中聚集了不少朋友和學生。大家談論曆史,評說文章,十分熱鬧。一個學生問韓愈:“先生,您主張寫文章要以古聖賢人為師,反對駢體文。難道駢體文就無絲毫可取之處嗎?乞求先生教導。”
韓愈笑著說:“六朝以來的駢體文當然也有寫得比較好的,像王勃的《滕王閣序》。但它過分追求形式的完美,忽視內容的生動。句子必定要四字、六字一句,要對偶押韻,還要用典故,這樣太束縛思想了。而古文可以任意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所以我要大家學習古文。”
另一個學生問:“那麼,好文章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第一要去掉陳詞濫調,眾人說濫的老話、生僻不用的死詞不要用;第二要文字通順流暢;第三文章要有氣勢。總之,要言之有物,文字要能有力地表達內容。”韓愈一連舉了不少例子講解,太學生們都聽得津津有味,很受啟發。韓愈還帶頭寫了不少優秀的古文,如《師說》、《進學解》等等。其中不少名句為人們所傳誦,如“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等等。在韓愈等人倡導下,用古文寫作的人一天天多起來了,改變了文壇風氣。
[BT2]宋代理學鼻祖
[HTH][國學常識][HT]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隻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誌”,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南宋時,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又為《太極圖》、《易通》作了注解,其名聲逐漸大起,寧宗賜敦頤諡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周敦頤認為世界是由太極元氣演變而來的,是物質性的。他認為聖人定出中正仁義的規範,是作為區分善惡、處理萬事的標準,這突出了人與萬物的區別,說明人獨得陰陽五行之秀而為萬物之靈,具有與萬物不相同的五常之性以及為善為惡的道德選擇,強調人的社會本性。他提出“主靜”、“無欲”的道德修養論,認為“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在周敦頤的哲學中建立了一個與儒家的文化價值理想相符合的宇宙論的理論框架,而這些對後來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書傳世。
[HTH][國學故事][HT]
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誌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由於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哲學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時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他做到了分寧縣監主薄的職位。有一件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隻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裏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後來,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是個殘酷凶悍的官僚想重判他,其他人都不敢和他爭,周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轉運使執意不聽,他扔下笏板就打算辭官回老家去,他說:“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能做這樣的官嗎?”王逵明白過來後,這個囚犯才免於一死。
後來,周敦頤到郴州桂陽縣做縣令,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對他說:“我想多讀些書,怎麼樣?”敦頤說:“您年齡太大了,字學習已經來不及了,請讓我給您講一講吧。”兩年後,李初平果然有收獲。周敦頤調任南昌知縣,南昌人都說:“這是能弄清分寧縣那件疑案的人,我們有機會申訴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門小吏和惡少都都惶恐不安,不僅擔憂被縣令判為有罪,而且又怕玷汙清廉十分恥辱。後來,部使者趙抃被一些毀謗他的話所迷惑,對他的態度很嚴厲,周敦頤處之泰然。後來,趙抃仔細觀察了他的所作所為,才恍然大悟,握著他的手說:“現在我算是了解你了,以前我差點失去你這樣的人才。”
[BT2]研百經為天地立心
[HTH][國學常識][HT]
張載,字子厚,陝西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哲學家。張載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氣。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氣有聚散而無生天,氣聚則有形而見形成萬物,氣散則無形可見化為太虛。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浮與沉、升與降、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他還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係,認為“兩”與“一”互相聯係、互相依存,有彼才有此。在認識論方麵,他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別,見聞之知是由感覺經驗得來的,德性之知是由修養獲得的精神境界,進入這種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在社會倫理方麵,他主張通過道德修養和認識能力的擴充去“盡性”。他主張溫和的社會變革,實行井田製,使天下實現均平。張載的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他著有《正蒙》、《橫渠易說》、《張子語錄》等,其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激勵了後世許多學者。
[HTH][國學故事][HT]
張載幼年時,剛開始從師讀書,就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誌向和學習的自覺性,得到家人和老師的讚賞。後來,他的父親死後,他就更加刻苦地學習。當時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他都加以廣采博收。年輕的張載也喜歡議論軍事與邊防問題,當時家鄉受到西夏國的侵擾,張載決心投筆從戎、立功邊陲。他給當時的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地區軍務的範仲淹寫信,表示願意聯絡一些人,攻取被西夏占領的洮西之地(現甘肅)。範仲淹看了信後,認為他有遠識,能成大器,就勉勵他說並且引導他讀《中庸》等儒家之學。
張載讀完了《中庸》,又研究《老子》、《莊子》和道教的書籍,還閱讀佛教的著作。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探索,張載終於確立了自己的學術道路,並且在37歲這一年,他考取了進士,開始走上仕宦道路。及第後,張載在關中的聲譽更高,文彥博在長安任通判時,曾聘請他到學宮講學,得到長安士子的尊重。登進士第後,開始授祁州司法參軍,以後又到丹州雲岩縣當縣令,在縣令這種親民之官的位置上,他開始貫徹自己“明禮教、敦風俗”的政治主張。他任雲岩縣令期間,經常在一個月中選擇一個好日子,準備一些酒席,召集鄉裏的老年人到縣衙裏來聚會,他親自向老人們敬酒,目的是要人們學習和發揚養老、尊老的傳統,同時借此機會了解民間的疾苦。另外,他還要借助這些鄉老,傳播自己忠孝仁愛的政治倫理觀念。
[BT2] “生而知之”的聰慧人
[HTH][國學常識][HT]
程顥被世人稱為“生而知之”的聰明人,他比弟弟長一歲同為著名大家,弟弟白發白須,而程顥還是黑發黑須。程顥,字伯淳,河南洛陽人。程顥早年受父程珦之命,與弟程頤和周敦頤問學,由此立誌於孔孟之道,又泛覽諸家。由於他和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故他們的學說亦被稱為洛學。程顥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題。他把理作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內容來說,程顥形容它是“生”,謂世界生生不已,充滿生意,提出“天隻是以生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認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於是稱天道為仁。按程顥的說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過陰陽二氣的絪縕化生,產生天地萬物,人隻不過是得天地中正之氣。故“人與天地一物也”。因此對於人來說,要學道,首先要認識天地萬物本來就與我一體的這個道理。他並不重視觀察外物,認為人心自有“明覺”,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憑直覺體會真理。程顥哲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道德修養的學說。他追求所謂渾然一體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過直覺冥會,達到所謂物我合一。程顥的哲學專門著作不多,主要哲學代表作有他的學生呂大臨所記關於“識仁”的一段語錄,即《識仁篇》。他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程顥是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發起者,他的“識仁”、“定性”,對後來的理學,尤其對陸王心學,影響很大。
[HTH][國學故事][HT]
程顥自幼聰穎,幼年習誦儒家經典,10歲能寫詩作賦。他不但天資聰穎,並能刻苦學習,他把孔子、孟子的《詩經》、《尚書》、《中庸》、《大學》、《論語》等都背得爛熟,還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進學館,讀上好書,便著了迷,幾天不出學館門。他的弟弟程頤對讀書之事不甚了了。
一次,程頤爬上樹去摸鳥蛋,受驚而飛出的兩隻大鳥,羽毛豔麗,叫聲如犬吠,程頤看到鳥窩裏有幾個方形的鳥蛋。他就抓了幾個就跑回學館,要難難他的哥哥。程顥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就反問:“你說這叫啥?”程頤說:“不知道。”程顥說:“這就叫丁郎蛋。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聲如狗咬,窩是靈芝草,棲在檀香樹上。”弟弟聽完後十分的了驚訝,他問:“你知道得那麼清楚?”程顥說:“關於這丁郎蛋,書裏寫得清清楚楚,認真讀書當然就能明白了。”程頤聽了哥哥的話,程頤發憤讀書,後來也大有收獲。
程顥、程頤學業有成之後,他們的名聲隨之而起。文人誌士慕名拜師的人很多,大家尊老大程顥為明道先生,老二程頤為伊川先生。但是二人在品德修養、心性定力方麵,仍有一定差距。
一天,西京洛陽的一個名士請二程赴家宴,這位名士不象二程那樣是道學先生,他按照款待其他文人學士那樣,請歌妓到場為二位程先生陪酒,席間不免有打情罵俏之舉。老二程頤心中很不高興,很快就起身離席,告辭而去。程顥卻一直安坐於席,與主人把酒臨風,盡歡而回。
第二天,程頤到哥哥程顥的書房中,談起昨日赴宴時候歌妓打情罵俏之事還非常氣惱,並指責哥哥不應該同流合汙。程顥說:“昨日宴會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卻沒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書房中並無歌妓,而你心中卻老想著歌妓的形象。這隻能說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麵還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