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2]倍受推崇貴為帝師
[HTH][國學常識][HT]
程頤是北宋著名唯心主義理學家。字正叔,號伊川。他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程頤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聖人,在教育內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程頤認為,一切事物莫不有其“所以然”,事物的“所以然”即事物的“理”,理是事物內部的根源,事物是理的外在表現,理為體,事為用,體與用是統一的,同時也都是實在的,兩者相即而不離。在人性論方麵,程頤用儒家的“理”來規定人的本性,提出了著名的“性即理”的觀點,大大發展了儒家的性善論。在修養功夫即人的自我培養和自我實現方麵,程頤認為,的道德情操和境界的培養,主要依賴於“主敬”的修養,即排除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內心,使心不放馳,始終保持一種敬畏的心境。但是,駐有“主敬”的修養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學習即“格物窮理”,具體研究事物的道理,以不斷充實自己,並以之來檢查自己的思想是否合於理義。其著作被後人輯錄為《河南二程全書》、《程頤文集》、《易傳》和《經說》。
[HTH][國學故事][HT]
程頤少年好學,而且非常有禮貌,他18時寫的《顏子所好何學論》,得到當時掌管太學的大儒胡瑗之賞識,立即傳他相見,又“處以學職”,年輕的程頤從此一舉出名,與他同在太學讀書的呂希哲等人竟來拜他為師,“而四方之士,從遊者日眾”。如此“名聲在外”的程頤,26歲時竟然考進士未中,這樣的挫折對他打擊不小,後來他就長期以“處士”的身分潛心於孔孟之道,從事講學活動。
程頤的學術為世人所推崇以後,被朝廷征召進京為仁宗皇帝講論經史,輔導讀書。一年春天,皇宮內苑百花含苞待放,楊柳已吐出綠芽。一天上午,程頤進宮給皇上講經結束,還沒有離開。結束功課的皇帝起身活動,見到窗外垂柳依依,就臨窗伸手拉住一柳枝,折斷玩耍。程頤一見,就勸皇帝說:“春天時萬物剛剛發育生長,皇上不可無故摧殘折斷柳枝,不然就有失天道正義。”皇帝一聽,好心情一下子全沒有了,他把手中的柳枝扔在地上,不高興地回內宮去了。
[BT2]謙恭好學為賢人
[HTH][國學常識][HT]
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宋代思想家。楊時的理學思想。楊時在理論和實踐上為宋明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發展“二程”的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稱之源,同時吸收張載“氣”的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皆為一氣。“理一分殊”是宋代理學的一個重要範疇,在楊時看來,“理一分殊”的關係就是仁和義的關係,理一為仁,分殊為義,仁是本體,義則是本體之用。這就是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存在著“理一而分殊”。據此,人人都應當有共同的仁愛之心,又應當愛有差等。楊時通過這一闡釋,從人生哲學方麵論證了儒家道德準則的神聖性。他對此說的創造性發揮,為以後理學的發展開創了道路。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羅從彥、李侗、朱熹等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對我國的古代哲學,特別是思辨哲學方麵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楊時理學思想的特色是“中庸”,他主張愛人節用、取用適時、安撫農民、使民有家產,目的是為了休養生息,使民安居樂業。楊時提倡正人心,勵風俗,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楊時一生精研理學,特別是他“倡道東南”,對閩中理學的興起,建有篳路藍縷之功,被後人尊為“閩學鼻祖”,他的著述頗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楊龜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學思想繼承了二程的思想體係,被後人稱之為“程氏正宗”。
[HTH][國學故事][HT]
楊時少年時,聰穎好學,善詩文。15歲到邵武求學,成績優異。稍長,潛心研究經史,後來常在玉屏山藏春峽與文化名人吳儀、吳熙、黃裳在一起讀書、論學。29歲那年前往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勤奮好問,學習成績優異,與遊酢、伊熔、謝良佐並稱“程門高弟”。後來,楊時學成回歸之時,程顥目送他遠去,感慨地說:“我的真傳要到南方了。”
程顥去世後,楊時又一次北上求學,從師程顥之弟程頤,在伊川書院中求學。他不僅學習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師。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BT2]聖人朱子
[HTH][國學常識][HT]
朱熹,字元晦,又字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著名哲學家,他是宋明理學中的“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和發展了二程(即程顥與程頤)的思想,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理學體係,被後世稱為“程朱理學”。朱熹的思想被其弟子和後人彙編為《朱子語類》。而《四書集注》則是朱熹一生中下功夫最大的且影響也最為深遠的著作。《四書集注》又名《四書章句集注》,曾成為我國宋代以後的科舉教科書。其中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四個部分。朱熹認為,孟子之後繼此道統之“絕”的是二程。他在該集注中所作的注釋是對二程等理學家的思想的繼承和進一步的發揮。朱熹認為《四書》比《五經》要簡單明了,更便於初學者,也更容易見效,是登儒學高堂的階梯。朱熹在《四書集注》中還闡述了其著名的“存天理,滅人欲”等重要思想。朱熹的著作還有《詩集傳》、《楚辭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通監綱目》等。
[HTH][國學故事][HT]
傳說,朱熹誕生時,家中古井中“出赤虹三日”,而朱熹生下來時,右臉上有七個小黑痣,就像北鬥七星一樣排列,人們見有此象,更感奇異。朱熹自幼天質聰敏,勤學好問,他學會說話不久,父親指著蒼天告訴他,那是天,他便問:“天之上是什麼呢?”他小時讀書時,也學大人那樣在書上作眉批。14歲時奉父遺命,師事胡原仲、劉致中、劉彥仲諸人,後來還娶劉致中的女兒為妻。19歲時中進士,22歲任泉州同安主簿,任內頗有政聲。這時朱熹除鑽研儒家經典外,亦對佛學發生了興趣。24歲時往見他父親的好友李延平先生,經其指點,學術思想發生了變化,後來拜其為師。
後來,朱熹擔任南康軍地方官。到任不久,當地發生旱災饑荒,他全力救災,減輕了災害的損失,救活了不少人。任內,倡導教育,重建白鹿洞書院。後來,浙東發生饑荒,孝宗調他到浙東救荒,他又上書,痛論災旱的原因及吏治不良、賄賂公行的現象。朱熹在浙東救災,成效卓著,讀聖賢書、一身正氣,一般貪官汙吏都因懼怕他,而自動離開。不久,朱熹見政局不良,又辭職居家,一心講學。有一年,朱熹來到永春,走訪一些書友,“晝則聯車出遊,夜則對榻論詩”,頗可相得。一天,他們來到蓬壺高麗的林氏祖宇,看到山川鍾毓秀美,千峰凝翠,萬木吐綠,山深菁密,樹木蔥蘢。朱熹一時雅興,即索紙筆,題字以贈。山問竹紙算是現成,就是沒有大筆。朱熹即以茅草臨時紮成,當場書寫“居敬”二字贈之,鄉老爭相傳誦他留下金字。
後來,皇上應召他入朝,他再度上書,勸孝宗正心以立大本,教養太子,選賢任能,愛養民力,修明軍政。孝宗接到朱熹的奏章時已是深夜,卻馬上起床,點燃蠟燭,讀完後再就寢。次日,便要朱熹任官,但朱熹推辭未就。
[BT2]鵝湖雄辯顯睿智
[HTH][國學常識][HT]
陸九淵,號象山先生,字子靜,撫州金溪人,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他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動性作用。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正宗理學相抗衡。1145年,他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和態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麵過多地費功夫。 陸九淵在象山東坡築亭,宣講理學,聽眾往往多達數百人。荊門原先閉塞的民風和鄙陋習俗顯著改變。後來,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死後,諡為“文安”。 陸象山著有《象山全集》傳世,他的學說對明代王守仁影響很大。
[HTH][國學故事][HT]
陸九淵天生聰穎異於常人,年僅三四歲時,有一天問父親說:“天和地有終止之處嗎?”父親笑而不答。陸九淵獨自思考這個問題,至廢寢忘食的地步。後來,陸九淵上小學了,行為舉止仍是異於常人。有一回,讀書讀到書中說:“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他恍然大悟,說:“宇宙內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份內之事,所以自己份內之事都叫做宇宙之內的事啊。”陸九淵潛心為學,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學者,而他的學術觀點與當時朱熹的觀點不同。
一次,陸象山前去拜訪朱熹,請他為其去世不久的哥哥寫墓誌銘。朱熹知道陸象山有才學,於是就讓他自己的白鹿書院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之義,陸象山宏論滔滔,將義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時的聽眾有感動而落下淚來的。當時天氣已微寒,但朱熹要不斷用扇,亦深受感動,他特意將陸象山所講內容刻石立於院門。
後來,呂祖謙約請陸九淵、陸九齡兄弟至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與朱熹相會,他欲與朱熹一起矯正陸九淵的學術之偏。這年的五月,呂祖謙、朱熹先到了鵝湖,二陸繼至。與會者尚有劉子澄、趙景明、趙景昭、朱亨通、朱濟道諸人。雙方主要圍繞什麼是“為學工夫”展開了辯論。朱熹主張教人當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認為讀書窮理、積累貫通是修養、學問的基本功夫。陸九淵、陸九齡主張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認為人心即是天理,不必讀書窮理。朱熹說陸教人“太簡”,陸則譏朱為“支離”。會晤持續了三四天。六月八日,雙方在均未放棄自己觀點的情況下不歡而散。會後,陸九淵即不再主張廢棄讀書,實際上已改變或修正了自己在會上所持的極端立場,而這場辯論就是在哲學史有著深遠影響的“鵝湖之辯”。
[BT2]慕聖修行方成名
[HTH][國學常識][HT]
王守仁字安伯,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生於餘姚(今屬浙江),明代哲學家。 王守仁為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集大成者。其學深受南宋陸學和禪學的影響,但比陸學精致完整和廣泛得多。“心即理”為王氏心學之理論基礎,也是其宇宙觀。他服膺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並且發展了陸九洲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提倡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後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係的說法。王守仁承襲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傳統命題,而將其方法概括為兩種:一即無事時存養和有事時省察。王守仁著作有《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傳習錄》、《大學問》為重要哲學著作。他的思想對明代及後世儒學影響很大。
[HTH][國學故事][HT]
王守仁年幼時,突然背誦起書文來,家人吃驚的詢問他緣故。他回答說:“聽到祖父朗讀時,就記在心了。”顯示出他智力非凡。15歲那年,他出遊居庸三關月餘,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他仔細勘查山川地形,了解當地各族群部落,又多方傾聽學習守備抵禦的方法與策略,並且親自與胡人騎射作戰,他的能耐使胡人不敢來犯。後來,他迎娶舅父諸養和的女兒為妻。結婚當天清早,守仁出門散步,行到鐵柱宮道觀,在側殿中見到一位道人,正盤膝靜坐。守仁上前作禮,向他請教養生之道。
婚後王守仁與夫人返鄉途中,特地拜訪了名士婁諒。婁諒告訴他:“聖人必可學而至,”從此,他開始仰慕聖賢之道,勤奮研讀古代經典,師友王冕等諸人自歎不如。 王守仁苦學之後,鄉試得中,隨即奔赴京師。一天,他忽然想起先儒說:“衣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王守仁參加會試,不中,眾人皆感意外,當朝宰相半開玩笑,請他作“來科狀元賦”,守仁並未推辭,援筆立就。四年後,他再次參加會試,這次終於考中。有些同來參加會試的人因未能考中而感羞恥,他對他們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聞者無不歎服。
王守仁中了進士後,曾因公務之便訪問九華山,與道士蔡蓬頭和地藏洞異人往來。31歲深覺舞弄文采無益人生,乃告病回鄉築室陽明洞中,專心的練習道家的導引術。後來有了未卜先知的本事。一天他在洞中靜坐,守仁突讓仆人去迎接來客,並告之有哪些朋友與來途經曆。王守仁為了能加深的自己的學術造詣,常走訪一些高人。
一次他到一個寺廟,拜服修行高深的禪師,希望得到更多的啟示。 可是他失望了,這位禪師好象很普通,隻談了一些平常的佛經禪理。 突然,王守仁有了一個念頭。 他開口發問:“有家嗎?” 禪師答:“有。”又問:“家中尚有何人?”“母親尚在。”王守仁說:“你不想她嗎?”禪師感歎:“怎能不想啊!” 然後禪師緩緩地低下了頭,他覺得自己的這個回答並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來,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說:“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麼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啊!” 禪師沒有回應,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他莊重地向王守仁行禮,告辭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裝,舍棄禪師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
寺廟的主持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人竟然把自己的禪師勸回了家,心裏惱怒,於是便把王守仁請出了廟門。王守仁並不生氣,因為在這裏,他終於領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無論何時,人性都是不會被泯滅的。從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識到:朱熹把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後來,他經過十幾年的思考和求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係。
[BT2]學有所成,誌有所長
[HTH][國學常識][HT]
王廷相,字子衡,號浚川,河南儀封(今蘭考)人,明代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王廷相一生勤於著述,留下了大量的學術著作。他學識廣博,才高博洽,長於古文詩賦,是明代“前七子”之一。他對自然科學和律學有較深造詣。他在哲學方麵的造詣尤其突出,他堅持氣一元論,認為氣是“實有之物”,是“理”所由以生的客觀基礎。在意識形態中,以其氣一元論和發展變化的方法論,批評宋明諸理學家的“理”是萬物之源的唯理論觀點,反對宋儒所倡導的“虛靜以養心”、“泛講以求知”,要求“後生來學,脫其禪定支離之習”。注重實際問題,提倡“聖賢經世之學”, 講一事即行一事,行一事即知一事,以講促學,以行促知,學以致用,學以濟世。王廷相的著作為《王氏家藏集》和《王浚川所著書》,內收有《家藏集》41卷,《內台集》7卷,《慎言》23卷,《雅述》2卷、《喪禮備纂》2卷。而《王浚川所著書》則是由《浚川內台集》3卷、《浚川內台續集》7卷、《浚川公移集》3卷、《浚川奏議》10卷、《浚川駁稿集》二卷及上述《慎言》、《雅述》、《喪禮備纂》等編輯而成。這兩本書在後世都廣為流傳,為世人所推重,是因為它的哲學、文學、經學等方麵的學術成就很高。
[HTH][國學故事][HT]
王廷相在童年時即以能古文詩賦而著名,在學業上精專,在22歲那年,他就考上了進士,被任命為翰林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他登上仕途後,並沒有放棄學習和著述,由此他才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學者。
王廷相學有所成,誌氣也很高,對百姓具有著正義心,絲毫不畏懼當時握有重權的宦官,因此他曾先後兩次遭受宦官的迫害。一次,王廷相不小心得罪了宦官劉瑾,被他找了個罪名,謫為毫州判官。不久,他被調任到高淳當知縣,後來被皇上召回加升為禦史,派到陝西去巡查。
鎮守陝西的宦官廖鵬欺虐人民,王廷相對他加以製裁,招致了廖鵬的忌恨。王廷相視學北畿時,又有兩個宦官納賄,幹涉學政工作,王廷相把投書的使者引到大庭廣眾之間,焚毀其書信,於是廖鵬和這兩個宦官合力誣構,把王廷相逮捕下獄,後來他被謫為贛榆縣丞。贛榆濱海,王廷相在這裏曾著有《近海集》。兩年後,王廷相任寧國知縣,其後任山東提學副使等職。
王廷相除反對宦官外,對貪賄的宰相嚴嵩、張瓚等人極表憤恨。嘉靖時,嚴嵩秉政,賄賂公行,朝廷的官員噤口不敢言,王廷相卻挺身而起,單獨上疏予以抨擊。
[BT2]與世俗不同一夫子
[HTH][國學常識][HT]
王夫之,字而農,世稱船山先生,中國明末清初啟蒙學者、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夫之學識極其淵博。舉凡經學、小學、子學、史學、文學、政法、倫理等各門學術,造詣無不精深,天文、曆數、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王夫之的哲學論斷富有批判精神。他別開生麵地注釋經學,以發揮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學術明確地劃分為“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的對立陣營,自覺地繼承、發揚《易》學係統中的樸素辯證法和從王充到張載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同時,大體把各種宗教神學和唯心唯識之說都歸入“異端”陣營,主張對它們“伸斧鉞於定論”,給以嚴厲批判。另一方麵,他又主張采取“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的批判方法,對老莊哲學、佛教理論深入研討,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內容,從而積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資料,創立了具有總結曆史意義的博大哲學體係。王夫之的思想對後世產生過很大影響,譚嗣同對王夫之作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是五百年來真正通天人之原因的人。他的著述存世的約有73種,401卷,散佚的約有20種。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詩廣傳》、《思問錄》、《老子衍》、《莊子通》、《相宗絡索》、《黃書》、《噩夢》、《續春秋左氏傳博議》、《春秋世論》、《讀通鑒論》、《宋論》等。
[HTH][國學故事][HT]
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他不僅在思想和認識上與一般人不同,他的所作所為總是與世俗不同。
一年,船山先生的大女兒要出嫁了,當時社會上非常講究陪送女兒的嫁妝。嫁妝貴重,能顯出自己家庭的高貴;嫁妝少了就有人看不起。王家世世代代做官,於是人們就猜測王先生家的嫁妝。預定的婚期一天天臨近了,船山先生卻不慌不忙,像是沒有此事似的。女兒自己心裏著急,但又不好意思問父親。後來幾位熱心的鄰居來到王家,問嫁妝的事情料理得怎麼樣了,有什麼事需要幫忙。
船山先生拱起手來,笑嗬嗬地向大夥說:“多謝各位費心,我為女兒的嫁妝早就準備了,現在基本料理完了。”這些人聽了之後,得睜大眼睛四麵尋找了起來。可是,屋子裏空空蕩蕩的,沒見什麼顯眼的東西。看到客人們不明白的神色,船山先生笑著告訴大家:“等我女兒出嫁的那天,你們再來看吧!”
很快,女兒的婚期到了。天剛蒙蒙亮,附近的大人小孩都來看熱鬧,把王家圍了個嚴嚴實實,還有些人索性進到船山先生的屋裏,左右察看。迎親的花轎來到門口,熱鬧的鼓樂聲一陣高過一陣。按規矩,新娘子應該離家上路了。這時候,船山先生不慌不忙地打開自己的書櫃,從裏麵捧出一個塗著紅漆的小木箱子,親手交給女兒,鄭重其事地說:“這就是我給你準備多年的嫁妝。”看熱鬧的、迎親的都想弄個明白,連新娘子自己心裏也不清楚。一位來迎親的中年婦女實在憋不住了,借幫著拿東西的機會,悄悄地把木箱子的蓋掀開一看,裏邊原來是書和稿紙!周圍的人看見後,就開始大聲的議論了。
船山先生的女兒聽到這些議論,心裏很委屈,她轉身跑回自己的屋裏,伏在床邊低聲地哭起來。船山先生還是那樣不慌不忙地朝眾人擺擺手,然後走到女兒床前,輕輕地撫摸著她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兒呀,你平時勤奮好學,很合乎我的心意。為準備你的嫁妝我想了很多,可別小看箱子裏的東西,那書冊裏,有我一生研究的學問;那稿紙上,有我多年寫作的結果。它會教你怎樣做一個有骨氣、有出息的人的。什麼金銀財寶也比不上有用的知識啊!”女兒聽了父親的這番話,漸露笑容,於是讓人抬著那個紅漆木箱,自己告別了父親上路了。
[BT2]愈挫愈勇成巨擎
[HTH][國學常識][HT]
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隆阜(今屯溪)人,清代思想家,考據學家。他在哲學上,認為物質的氣是宇宙本原,陰陽、五行、道都是物質性的氣。認為理是事物的條理,是事物的規律,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氣中”。他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是“天地之化”,通過耳目鼻口之官接觸外物,心就能發現外物的規則,致知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考察研究,隻有經過觀察和分析,才能認識事物的道理。他對於朱熹的思想重新解讀,重新闡發“理”、“天道”、“性”、“才”、“道”、“仁義禮智”、“誠”、“權”的本來意義,強烈地批駁“宋以來儒書之言”。 他認為人“有欲、有情、有知”,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為人”。他主張要區別欲與私的界限,認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滿足,而不能隻“存理滅欲”。他還提出“以情潔情”的主張,反對道學家的偽善,“以理殺人”。他還提出“光照說”,認為心之認識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遠,這實質上是一種樸素直觀的反映論。他一生著作很多,包括哲學、算學、天文、地理、聲韻、訓詁、考據、等多方麵內容,其著作為《戴震文集》。
[HTH][國學故事][HT]
戴震少年時期家境不富裕,他便跟著父親東奔西走,但是他卻沒有放棄讀書。但是,他在科舉道路上卻不太順利,他在科舉中屢試屢敗,一直到快30歲時,才勉強考中了一個秀才。這樣的經曆沒有使他搖頭苦歎灰心,使他更加專於讀書,他與同鄉鄭牧、汪肇龍、方矩、程瑤田等跟著當地大儒求學,學到了很多東西。
後來,一場災難降臨了,戴震為了逃避迫害,匆匆去了京城,連行李、衣服都沒有來得及帶。到了北京之後,戴震寄雖然吃飯都成了問題,但他還是每日講書研究學問。不久,吏部尚書王安國看中了戴震,將他請到家中,教授自己的兒子。在北京,戴震和一幫北方學者如紀曉嵐、朱筠等人經常在一起言談,交流思想,這使得戴震功力大進。但戴震在科舉上仍然沒有起色,一直到40歲那年雙鬢都白了,戴震才中了舉人。但緊接著隨後的多年,戴震又年年落榜,未中貢士。這時他已經快50歲了,雖然戴震在經史典籍上的學問和成就有著相當的名氣,但滿腹經綸卻無人賞識,。
直到53歲那年,戴震被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職務。他性格古板而倔強,人們都不懂得他,也在暗地嘲弄著他。但不久,人們就發現他的學問實在是太淵博了,經史集注,僻字險韻,奇崛幽深,他無所不曉,無所不通。而且他稍微有點不理解的,立即就要刨根問底,翻閱古書,查個究竟。不久,戴震的名氣愈發大了,他以滿腹經綸、精警詭譎以及那種野性的學問穿透力使別人感到震懾,並很快被尊為知識界的領軍人物之一。
晚年,戴震病情嚴重,雙腳浮腫,病痛無疑是對他依次嚴重的打擊。但是,他依然不放棄開讀書和寫作,在不能出門的情況下,他讓人抬著自己去眼鏡鋪屢換眼鏡,換到最後,賣眼鏡的沒辦法了,隻好告訴他:“這老光鏡中最大的度數了,沒有可以再換的了。”即使是這樣,戴震仍日夜辛勞,勤於校注著述。
[BT2]心境虛無而遨遊
[HTH][國學常識][HT]
《列子》,道家著作,八卷,相傳為列子所撰,約成書於晉太康二年後。列子,名禦寇,戰國時代鄭國人,主張空、靜、無為,獨立處世,善於修身養性。《列子》內容形式多為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和神話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並包含深刻的哲學思想,以《天瑞》、《力命》、《楊朱》三者為最。主旨為萬物產生於無形,並變化不居,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包括天地及聖人,人要掌握並利用自然界的規律。相傳《列子》為列禦寇所著。 列禦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列子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列子青年時代求道十分執著認真,起初從師壺丘子,後又問道於老子親傳弟子關尹子,還曾拜商氏為師。他繼承了老子的學說,又加以發揚光大。傳說當他潛心修道時,能夠“禦風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風遊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風穴”。這些記載雖然誇張,但也間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學問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風範。他的學說主張貴虛,宣揚不可炫智於外而應養神於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從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
[HTH][國學故事][HT]
列禦寇到齊國去,半路上又折了回來,遇上伯昏瞀人。伯昏瞀人問道:“什麼事情使你又折了回來?”列禦寇說:“我感到驚惶不安。”伯昏瞀人又問:“什麼原因使你驚惶不安?”列禦寇說:“我曾在十家賣酒的店子裏飲用,卻有五家事先就給我送來。”伯昏瞀人說:“像這樣的事,你怎麼會驚惶不安呢?”列禦寇說:“內心至誠卻又未能從流俗中解脫出來,外部身形就會有所宣泄而呈現出神采;用外在的東西鎮服人心,對自己的尊重勝過尊重年老的人,必然會招致禍患。那賣酒的人隻不過是為了賣掉飲用的東西,沒有多少贏利,他們獲利是很微薄的,他們預先送來時的內心打算也是微不足道的,可是還如此地對待我,何況那大國的國君呢?國君親身操勞於國家而才智耗盡於政事,他們定會把重任托付給我並檢驗我的功績。我正因為這個緣故才驚惶不已。”伯昏瞀人說:“你的觀察與分析實在是好啊!你就安心在這裏吧,人們一定會歸附於你了!”
沒有多久伯昏瞀人前去看望列禦寇,看見門外擺滿了鞋子。伯昏瞀人麵朝北方站著,豎著拐杖撐住下巴。站了一會兒,一句話也沒說就走出去了。接待賓客的人員告訴了列禦寇,列禦寇提著鞋子,光著腳就跑了出來,趕到門口,說:“先生已經來了,竟不說一句批評指教的話嗎?”伯昏瞀人說:“算了算了,我本來就告訴你說人們將會歸附於你,果真都在歸附你了。當初我曾責備過你讓人們歸附於你,而你卻始終不能做到讓人們不歸附於你。你何必用顯跡於外的做法讓人感動而預先就表現得與眾不同呢!必定是內心有所感動方才會動搖你的本性哩,而你又無可奈何。跟你交遊的人又沒有誰能提醒告誡你,他們的細巧迷惑的言辭,全是毒害人的;沒有誰覺醒沒有誰省悟,怎麼能彼此相互審視詳察!靈巧的人多勞累而聰慧的人多憂患,沒有能耐的人也就沒有什麼追求,填飽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遊,像沒有纜索飄忽在水中的船隻一樣,這才是心境虛無而自由遨遊的人。”
[BT2]爐火煉丹蘊內涵
[HTH][國學常識][HT]
魏伯陽,名翱,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魏伯陽的著作《參同契》全書共約6000餘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及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該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並采用許多隱語。它是一部用《周易》理論、道家哲學與煉丹術三者參合而成的煉丹修仙著作,魏伯陽在書中在闡述煉丹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時,指出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他還將陰陽五行學說用於解釋煉丹術現象,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魏伯陽不隻是囿於陰陽五行學說,他還提出了相類學說。他認為陰陽相對的兩種反應物質還必須同時屬於同一種類,“同類”的物質才能“相變”,“異類”物質之間則不能發生反應。他兼及內丹和外丹,魏伯陽本人被後世奉為“丹經之祖”,他的思想對道教也有很大的影響。
[HTH][國學故事][HT]
魏伯陽生性喜好修養道德,不愛作官。他入山煉丹,有三個學生陪侍在一旁。他知道有兩個學生信心不足,於是丹成那天,就測試他們說:“金丹雖成,應該先給狗嚐,狗吃了不死,才可以放心服用。”說完就扔一粒給狗吃,狗吃完就立刻就死了。魏伯陽一看不禁歎息道:“這也許是天意吧!”學生問他說:“先生您吃不吃呢?”魏伯陽答道:“我離家背井而修道失敗,還有什麼臉麵回去?死生原來沒有不同,我決定一試!”說完就吞丹死去。其中一個學生心想先生並非凡人,服丹而死必有深意,也跟著吞丹而死。另外兩個學生看見這一幕就互相討論說:“煉丹為的是求長生,而今吃了仙丹反而死了,還不如不吃,回去還可以再活幾十年!”於是決定不吃而一同離去,下山去為魏伯陽和另一位學生買棺材。
沒想到兩人才一轉身,魏伯陽就從地上站了起來。他拿出煉好的妙丹放進那個學生的口中,並且也塞了一顆給死狗,片刻之間人和狗都複活了。魏伯陽就帶著那個姓虞的學生、牽著白狗一同升仙去了。後來他們在山上遇見一個砍柴的憔夫,魏伯陽寫了一封信請他轉交那兩個學生,學生看到信不禁大為懊惱,悔不當初。
[BT2]興亡之理說皇上
[HTH][國學常識][HT]
陸賈,西漢初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口才非常好,曾經跟著漢高祖劉邦統一了天下。後來在漢文帝的時候,奉命出使南越,勸說趙佗歸依漢朝。劉邦在建立漢朝後,隻重視武力,輕輕視詩書,經常吹噓自己是在馬上統一天下的,開始時對陸賈用文的方式治國建議不感興趣。陸賈說,在馬上得到了天下,但不能在馬上治理,終於說服了劉邦,讓他重視儒學,用文、武結合的手段來進行統治。劉邦還讓他總結秦朝滅亡和許多國家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寫成了一共12篇文章,這就是陸賈有名的著作《新語》。《新語》認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橫征暴斂,嚴刑峻法。鑒於這種教訓,它大力提倡仁義德治,認為聖人“忖度天地,危而不傾,佚而不亂者,仁義之所治也”。在哲學上,《新語》堅持萬物皆“天地相成,氣感相應而成”的宇宙觀,宣傳“天道不改而人道易”的觀點,批評了神仙迷信思想。
[HTH][國學故事][HT]
陸賈時不時在皇上麵前演說稱讚《詩》、《書》。漢高祖劉邦不高興地對他說:“我在馬上得到天下,哪兒用得著(攻讀)《詩》、《書》?”陸賈說:“在馬上得到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況且商湯、周武用武力奪取天下而後用仁義治理天下,文德武功一起使用,是維護長久的方法啊。假如秦國吞並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古代的聖賢君王,陛下怎能獲得天下呢?”
這下,漢高帝沒有發怒反而麵露慚愧。於是對陸賈說:“請先生為我寫出秦失去天下的原因和我得到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成功與失敗的國家是怎麼回事。”於是,陸賈大略地記述國家存亡的原因,一共著作十二篇。每上奏一篇,皇帝沒有不稱讚好的,在黃帝身邊的人高喊萬歲,稱那本書為《新語》。
[BT2]哲人慧眼識英才
[HTH][國學常識][HT]
揚雄,中國西漢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字子雲,蜀郡成都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為大夫。以事被株連,投閣自殺,幾死。少好學,博通群籍,多識古文奇字,長於辭賦,早年作有《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等。他的哲學著作為《法言》、《太玄》,他模擬《易經》作《太玄》,模擬《論語》作《法言》等。他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的哲學觀點,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在社會倫理方麵,崇尚儒家學說,主張一切言論應以“五經”為準則,反對老莊“絕仁棄義”的觀點。於語言文字學,所著《方言》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被譽為中國方言學史上第一部“懸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方言學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HTH][國學故事][HT]
揚雄年少時拜博學多才的道士嚴君平為師。君平先生見揚雄資質不俗,為人誠直,便悉心與其共研名經華典,授與黃白之術,陰陽朔變。揚雄跟隨君平先生學習後,學業大進,才華名揚蜀中。後來,他到京師為官,常在別人麵前稱讚君平先生德才並重,是儒家佳才、道門奇秀。
杜陵、李疆,與揚雄的東西十分要好。杜,李兩人被委派去管理益州,他們喜不自勝地說:“如果得到了君平先生,今生之願足矣!”他們私下與揚雄議論:“我想讓先生幫我做事,你覺得怎麼樣?”揚雄沒說什麼,杜陵、李疆和揚雄備齊厚禮至武都山,去見君平先生。
君平先生垂簾靜坐在屋子裏,杜陵拱手問道:“先生,今日天氣很好,您怎麼不出外郊遊?”先生不語,三位默然無語。片刻,李疆拱手問:“先生能告訴我為官之道,從何作起嗎?”這時候先生說:“為官的人要多體恤百姓,多去幫助一些弱者。”揚雄問:“人生能不能自保,請先生告訴我。”君平先生又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三人聽完後都麵帶敬意。
這時候,杜陵、李疆二人起身,獻出厚禮,說明來意,先生一言不發。揚雄拱手對二個朋友說位:“君平先生所研習的,誌在於教化於民,他是不想獲得仕宦的。人各有誌,你們就不要強求了。”先生握住揚雄雙手:“理解我君平的人,當屬你了!”此後,君平先生深居簡出,專注老子經典,著書數十萬言。
[BT2]自薦為相輔名君
[HTH][國學常識][HT]
申不害也稱申子,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的影響。申不害認為,自然運行是有規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認為宇宙間的本質是“靜”,其運動規律是“常”。他要求對待一切事情應以“靜”為原則,以“因”為方法,“因”指“因循”,“隨順”。“貴因”指“隨事而定之”,“貴靜”的表現就是“無為”。申不害把這些原則用於人事,構成他的社會哲學思想。申不害僅僅把這種“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於“權術”之中。為了完善這種方法,他進一步發揮《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決不是指君主無所作為,隻是君主決策前的一種姿態。在關鍵時刻,申子要求君主獨攬一切,決斷一切。申不害的哲學思想,是君主哲學,是政治哲學。這種哲學由道家的“天道無為”演化發展來,是他的法家“權術”思想的基礎。
[HTH][國學故事][HT]
申不害平民出身,後來做了低級官員,因為研究黃老多時,自我感到學問有成,於是自行向韓國國君昭侯自薦。韓昭侯任命他當宰相。申不害在內政上進行改革,外交上覓取和平,十五年間韓國躍升為一等強國。
有一次,申不害推薦他的堂兄當官,韓昭侯拒絕,申不害大不高興。韓昭侯說:“我在你這裏學到了治理國家的法則,現在,我是接受你的請托而破壞你所定的法則?還是遵守你所定的法則而拒絕你的請托?你曾經教我,嚴格的執行賞罰,用人一定要依照順序。而你卻私相授受。你說,你要我聽你哪一種話?”申不害汗流浹背,請罪說:“你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君主。”
韓昭侯有條破褲子,他吩咐收藏保管。侍從人員說:“領袖可真是吝嗇得很,不把它賞給服侍左右的人,卻把它收藏起來。”韓昭侯說:“英明的君主珍惜他的皺眉和歡笑。皺眉時必定是不滿意某人而皺眉,歡笑時必定是為了嘉許別人而歡笑。一條破褲子跟皺眉和歡笑一樣,我要把它賞賜給對國家有功的人。”
[BT2]韓非趣談矛盾哲理
[HTH][國學常識][HT]
韓非,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 ,法家的主要代表。他的著作保存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批判地繼承了前期法家的成就,提出了“以法為本”,“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思想體係。韓非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道。他對老子道的概念進行了改造使其具有客觀物質性的內容。認為道是天地萬 物發生、發展的 根據,它又體現在各種事物之中 ,製約著自然四時與社會人事,是體現在客觀事物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的客觀規律。韓非同時也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改造、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韓非對辯證法做出了較大貢獻。韓非認為,所謂矛盾 ,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麵,矛盾和對立是普遍存在的。韓非認為,矛盾雙方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他認為在導致矛盾轉化的條件中,內因固然有決定的作用,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韓非主張認識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他強調認識的目的性與功用性,認為一切言論都必須有的放矢,反對脫離實際的誇誇其談。韓非在認識論上的貢獻還在於提出了“參驗”的觀點。他認為,人們的言辭是否可靠,觀點是否正確,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和實際功效及其分析、比較等手段加以驗證。《韓非子》一書的特點就是,把許多哲理性的東西融入到小故事中去。
[HTH][國學故事][HT]
一天,三隻虱子在一頭肥獵的身上,相互爭吵起來。這時,另一隻虱子經過這裏,見他們爭吵得不可開交,就問:“你們為什麼爭吵呢?”三隻虱子一起回答說:“為了爭奪豬身上最肥的地方。”那隻虱子聽了,說:“你們難道不害怕臘月祭祀的日子即將到來嗎?到那時候,茅草一燒,這頭豬就被殺掉丟進湯鍋裏了,還在這裏爭吵什麼呢?”三隻虱子一聽,恍然大悟。立即停止爭吵,擠在一起,拚命地吸起豬血來。豬被吸瘦了,到了臘月祭祀的時候,人們就沒有殺它。
有個人給齊王畫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東西最難?” 客人回答說:“畫狗畫馬最難。” 齊王又問:“畫什麼最容易?” 客人回答:“畫妖魔鬼怪最容易。” 齊王問:“這是為什麼呢?” 客人說:“狗和馬是人人都知道的動物,從早到晚隨時都可以看到,不能任意虛構,要想畫得像是很困難的;而妖魔鬼怪這些東西,都沒有具體的形象,誰也沒有見過它們,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所以畫起來最容易。”
[BT2]不以大小論本領
[HTH][國學常識][HT]
公孫龍,姓公孫,名龍,生於公元前320年,卒於公元前250年,戰國時趙人,中國戰國時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做過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曾和當時著名的辯者,邏輯學家,其思想特征是“別同異,離堅白”。“別同異,離堅白”從實質上說,就是把事物性質孤立地加以誇大,強調絕對分離,從而否認其間有統一的聯係;反映在邏輯問題上就是認為每一概念都是孤立自存的,片麵強調概念之間的差別和獨立性。公孫龍以“白馬非馬”著稱於時,又持“堅白石離”之說,被稱為“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公孫龍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龍子》一書中。《漢書·藝文誌》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跡府》,是後人彙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餘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
[HTH][國學故事][HT]
公孫龍是個有學問的人,他手下有不少弟子,個個都身懷技藝,各有一套本領。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曾對他的弟子們說:“我喜歡有學識、有本領的人,沒有本領的人,我是不願和他在一起的。”
有個人聽說了公孫龍,便前來求見,要求公孫龍收他做弟子。公孫龍見那人相貌平平,粗布衣帽,便問:“我不結交沒有本領的人,不知你有什麼本領。”那人說:“大的本事我沒有,隻是我有一副好嗓門,我能喊出很大的聲音,使離得很遠的人也能聽到。一般沒有人能像我一樣。”公孫龍回頭問他的弟子們:“你們中間有沒有喊聲很大的人?”弟子們爭相回答說:“我們都能喊大聲。”說著還用眼斜瞟著那個前來求見的人,顯出一種不屑的眼神。那人說:“我喊出的大聲,非常人可比。”公孫龍很有興趣地說:“那你們比試比試。”
於是弟子們推選了他們之中聲音最大的一個做代表,與那人一起走到五百步開外的一座小丘背後,向公孫龍這邊喊話。結果,除了那個人的聲音外並不見弟子的半點聲響。於是公孫龍把那人收留下來。可是,弟子們依然不免暗暗發笑,喊聲大又算什麼本領,喊聲大派得上什麼用場呢?老師是斯文人,難道要找個一天到晚替自己吵架、吼叫的人麼?弟子們都不以為然。
過了不久,公孫龍到燕國去見燕王,他帶著弟子們上路了。走了一段,不料碰到一條很寬的大河。可是河的這一邊見不到船,遠遠望那河對岸,卻停著一隻小船,艄公蹲在船尾正無事可幹。公孫龍馬上吩咐那個剛收留的大嗓門弟子去喊船。那弟子放開嗓子大喊一聲:“要船。”喊聲亮如洪鍾,直達對岸,那對岸船上的艄公站起身來,慢慢把船搖了過來,公孫龍一行人上了船,原先那些不以為然的弟子深深佩服老師及那位新來的朋友。
[BT2]墨子言利害
[HTH][國學常識][HT]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 他的著作為《墨子》,共有53篇。墨子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貴義》、《尚同》、《天誌》、《明鬼》、《墨經》諸篇中。墨家哲學思想的最大貢獻是認識論。墨子主張把知識分為傳授的知識、推理的知識、實踐經驗的知識。他反對儒家鼓吹的天命論,不相信天命的存在。在名實關係上,墨家認為名必須服從實,沒有實作基礎,名就是虛假的。他認為天有意誌,天能賞善罰惡,愛人憎人。他還提出了辯、類、故等一套完備的邏輯概念,並且論述了辯論的作用,即辯論是要分析是非的區別,審查治亂的規律,弄清同異的所在,考察名實的道理,判別利害,解決疑似。還闡述了辯論的幾種方式,對推理的研究也甚為精細。由於墨子倡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墨子的學說基本反映了廣大勞動階層的呼聲,因此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墨兩家被稱為顯學。
[HTH][國學故事][HT]
有一天,子禽在路上看見兩人耳語,就萌生了一個想法:說話有沒有好處。但是,他想來想去,最終也沒想出一個結果,於是他就去問自己的老師墨子:“老師,學生請教您一個問題,人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嗎?”墨子回答道:“我先給你舉個例子,蛤蟆和蒼蠅,白天黑夜不停地鳴叫,叫得口幹舌疲,非但沒有人聽它們的,反而厭惡它們的聒噪。公雞隻在天明時啼鳴,使人們在睡夢中驚醒,知道天亮了,人們都喜歡它。由此可見,多說話是沒有什麼好處的?關鍵的是說話要說得合時宜,要能說到點子上,這樣才不會有壞的影響。”
[BT2]以木喻人談取舍
[HTH][國學常識][HT]
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人,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他的著作為《管子》。《管子》一書反對複古主義,它以古今變化的事實,論證了人類社會是不斷進化發展的。書中認為,當今社會上,人們無論地位高低,是貧是富,都具有得到所喜歡的就高興、遇見所厭惡的就憂懼、趨利避害、好利惡害的本性。因此,君王要根據人的本性,實施治理。在《管子》中,“道”是宇宙的大法,而法就是社會的大道。如果說“道”的理論構成了《管子》宇宙觀的核心,關於法的理論就是其社會觀的核心。
[HTH][國學故事][HT]
有一次,齊桓公來到馬棚察看,他向馬棚的管理員問道:”在馬棚曆史麼事情最難辦呀?”管理馬棚的小吏還未來得及回答,站在一旁的管仲卻先答道:“為臣曾做過馬夫,我認為編製供馬站立的木牌是最難的:因為用的木料如果是彎曲的,後麵的就得跟著也用彎曲的木料,彎曲的木料都用上了,筆直的木料就用不上了;如果先用筆直的木料編製木排,那麼後麵的也要用筆直的,筆直的木料都用上了,彎曲的木料也沒地方用了。”
[BT2]崇有為明哲保身
[HTH][國學常識][HT]
裴頠,字叔則,西晉時期思想家。裴頠少時聰悟有識,很早就以善談《老子》、《易經》而知名於世。裴頠著有《崇有論》,他的思想在當時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崇有派領袖。在書中他認為,總括萬有的“道”,不是虛無,而有“有”的全體,離開萬有就沒有獨立自存的道,道和萬有的關係是全體和部分的關係。他主張世界萬物是互相聯係、互相依賴的,並且闡述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客觀性、外部條件的客觀性、事物法則的客觀性以及人們必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等基本原理。書中他闡述了,“無”不能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積極作用,隻有“有”才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積極的影響。
[HTH][國學故事][HT]
裴頠少時聰悟有識,很早就以善談《老子》、《易經》而知名於世。後來,他由大將鍾會推薦,做了大將軍司馬昭的燎屬,後升為尚書郎。司馬炎即帝位後,讓他參與晉朝法律的製定,其中的科令條文便是由他來製定的。司馬炎認為這部法律是晉朝至關重要的典章,親自講解,讓裴頠在朝臣中宣讀,滿朝文武都為裴頠的口才而歎服。
晉武帝司馬炎期間,裴頠能拾遺補闕,以朝廷大局為重,抑製權臣,悉心於西晉王朝的治化。裴頠曾勸司馬炎要善於引賢納諫,弘揚正氣,不要把國家當作自己的私人財產,為所欲為。當時權臣賈充結黨營私,權做一時,裴頠也提醒司馬炎防止這些人弄權營私,損害國家利益。裴頠常為司馬炎講三王五帝的治化之跡,以及漢魏盛衰的原因,希望他能夠吸取曆史的經驗教訓,治理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