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書畫長廊:陶冶情操顯魅力(1 / 3)

第4章:書畫長廊:陶冶情操顯魅力

[BT2]第一通行書體

[HTH][國學常識][HT]

小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它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其特點就是: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現存最早的小篆作品為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HTH][國學故事][HT]

李斯到秦國後,拜於呂不韋門下,受到呂不韋的賞識,因此得到機會說說秦王嬴政。秦王被李斯的連橫策略打動,任用李斯為長史。後來,爆發韓國水工鄭國為間諜案,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下,秦王下令驅逐一切客籍官員,李斯上諫逐客書,秦王政下令取消逐客令,重用李斯,並加強對各國進攻。韓國恐懼,韓王派韓非至秦求和,秦王將韓非扣留在秦國。李斯協助秦始皇一統天下,廢除分封製,推行郡縣製,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統一全國幣製。始皇三十四年(前207年),李斯建議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等百家之學,又坑殺儒生,史所謂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李斯密不發喪,和趙高合謀矯詔扶立嬴胡亥即位,並賜死嬴扶蘇。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不久趙高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子三川郡守李由與亂軍私通,李斯上書申冤,卻被趙高扣下,並投入監獄。後來李斯不堪酷刑,終於被迫認罪,後來被腰斬於鹹陽,三族株連被滅。

[BT2]程邈監牢創隸書

[HTH][國學常識][HT]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它是把小篆加以簡化,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以便於書寫。其特點是: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它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其名起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為書法成為藝術奠定了基礎。

[HTH][國學故事][HT]

程邈是秦始皇時期專門負責有關文件的抄寫事宜的小官吏。後來,因為觸犯了法律,被關入大牢。 一天,一位監管牢房的小吏問他:“程邈,你以前幹的是抄寫工作?”程邈點了點頭,小吏輕蔑地看了他一眼就走了。

程邈在監牢無所事事,一天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文件時,彎曲盤旋,繁雜難寫的小篆有礙提高速寫的速度,於是他萌生了創造簡便易行書體的想法。此後,他在牢房中日夜苦想,反複揣摩,以指代筆在牢地上書寫。幾年後,程邈刑滿釋放,他將在獄中幾年來積累的生動意象進行歸納整理,把篆書簡化演變,化圓為方,變曲為直,把原來的結構變成筆畫形式,使原來繁複難寫的字變得簡便易行。由於程邈的創造的書體簡便省力,易於交流,所以深受廣大的民眾所喜愛。

程邈將搜集整理的字寫成一本奏本獻給秦始皇。秦始皇翻開厚厚的奏本,慢條斯理的看了後,問:“這些字你改寫的嗎?” 程邈急忙答道:“是的。”然後程邈把事情經過前前後後的經過說了一遍,秦始皇聽了之後,連連稱好。後來,秦始皇為了獎勵程邈有功,任命程邈為禦史。

[BT2]勢巧形密之小楷

[HTH][國學常識][HT]

小楷、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鍾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曾師從曹喜、劉德升、蔡邕,工篆隸、行草,尤以楷書擅名。他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梁武帝蕭衍稱鍾繇小楷:“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他的書法作品有《薦李直表》、《賀捷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HTH][國學故事][HT]

一次,鍾繇見到韋誕有蔡邕的《筆法》,他苦苦求索,韋誕就是不給他。鍾繇難過得竟捶胸以致嘔血,幸虧曹操賜給他“五靈丹”,才使其脫離危險。 後來韋誕死去,蔡邕的《筆法》做了殉葬品。鍾繇很高興,他認為機會來了,於是就盜挖韋誕的墳墓,把《筆法》據為己有,勤加揣摩和練習。

鍾繇學書法三十餘年,每天夜晚在被子上不間斷練字的結果。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籍,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他。他說,自己一生有三十餘年時間練習書法,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學習,有時間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就蹲在地上寫字。晚上睡覺,就用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給劃了個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係起來。

[BT2]天下第一行書

[HTH][國學常識][HT]

《蘭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盛譽。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其筆勢不象楷書那樣端正,不象草書那樣潦草。行書的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人,他早年跟隨名人學習草書、楷書,並博采秦篆、漢隸及六朝碑版之長,變漢魏以來的質樸的書風,創為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而且美侖美奐,因此後世皆稱其為“書聖”。

[HTH][國學故事][HT]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裏,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並且思考。他對自已所寫的字,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就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吹過了,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嗬嗬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裏,哪裏!”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裏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隻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山。”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想了多天,最後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老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老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裏。

[BT2]三希堂與書法

[HTH][國學常識][HT]

乾隆時,將晉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旬的《伯遠帖》收藏於故宮養心殿內,視此三帖為希世之寶,故將藏帖之室題為“三希堂”,後將皇家內府所藏魏晉至明代名家書法真跡校勘編次,成帖三十二冊,其中包括以上三種王氏墨跡,命名為《三希堂法帖》。王獻之,字子敬,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與父王羲之並稱“二王”。他在書法中一改過去的古拙之風,用筆英俊豪邁,饒有逸氣,贏得了"破體"之譽。存世的墨跡有《鴨頭丸帖》;小楷有《洛神賦》、《中秋帖》。

[HTH][國學故事][HT]

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這個孩子以後肯定會成就大的名聲。”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麵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他就更加驕傲了。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隻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獻之問:“那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說:“你磨盡了三缸水,惟有一點寫的像你父親。”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隻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隻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果真書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BT2]書聖後人王僧虔

[HTH][國學常識][HT]

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孫,南朝齊書法家,喜文史,善音律,並深受先祖影響好書法,最善正行書,豐厚淳樸而有骨力,為時人所推崇,影響至唐宋。他的墨跡有《王琰帖》。著有《論書》等。

[HTH][國學故事][HT]

宋文帝劉義隆對王僧虔的書法比較欣賞,經常召他寫字潑墨。王僧虔則是寵辱不驚,不卑不亢,因而更加受到劉義隆的器重。有一次,王僧虔在白絹扇麵上作書,宋文帝看後非常高興,讚歎說:“你不僅書法直追王獻之,就是才氣和雅量也比王獻之有過之而無不及呀!”王僧虔聽後,心中也很高興,做為一個臣子,能受到皇上這樣的賞識也算是莫大的榮耀了。可王僧虔並得意忘形,他說:“皇上聖明,我朝江山固若金湯,如果沒有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臣縱然有些塗鴉的喜好,怕也是喪於沛亂了。”一席話把劉義隆說得心花怒放,命庫吏重重地賞了王僧虔。

後來孝武帝劉駿即位,王僧虔一改前轍,很少顯露自己的書法才能。原來,這個劉駿不僅在政治上專權,在書法上他也想獨占鼇頭。他知道王僧虔的書法名氣很大,便總想和他比試高低。一次,孝武帝召集一群儒生雅士,設案揮毫,王僧虔當然也在其中。他故意露出敗筆,使自己的書法任人評頭論足。到後來,他幹脆專門用壞筆寫字,結果這一時期他的字既無“二王”之風,又不合章法。這樣一來,劉駿的書法真的比他勝上一籌了。孝武帝見王僧虔也不過如此,有他在還能給自己當“襯托”便容納了他,不再對他冷言冷語的旁敲側擊了。

到了齊高帝蕭道成的時候,王僧虔的書法更加遒勁古樸。這個蕭道成比孝武帝開明得多,也喜愛書法。他經常與王僧虔同案揮毫,一比高低。王僧虔見齊高帝真誠比試書法並無他意,便也放開了手腳。有一次蕭道成與王僧虔比試書法,兩人各書一幅之後,齊高帝問:“你看咱倆的書法誰可以得第一名?”王僧虔眨眨眼睛,沉吟了一會兒,回答說:“我的書法,在臣子當中要算是最好的,而陛下您的書法,在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齊高帝聽罷,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BT2]歐體三十六法

[HTH][國學常識][HT]

歐體三十六法就是指歐陽詢通過對楷書結構的整理,總結了有關楷書字體的結構三十六條方法,此法已經完全擺脫了不穩定的字形的無規律性的變化,而進入了造型分析的層次,這標誌著書法結構的成熟。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土,封渤海縣男。博覽古今,書則八體盡能,尤工正、行書。初學王羲之、王獻之,吸收漢隸和魏晉以來楷法,別創新意,筆力險勁、瘦硬,意態精密俊逸,自成“歐體”,於後世影響深遠。他的書跡比較多,著名的有《仲尼夢奠帖》、《卜商帖》、《張翰帖》等。

[HTH][國學故事][HT]

歐陽詢曾任太常博士、太子率更令,他屬於隋唐之間的學者,因其大半生經曆在崇尚北方文化的隋朝;入唐後,雖名位日隆,但是事實上,他隻是欽定弘文館內一名學士,奉命主編書籍。

有一次,歐陽詢外出遊覽,在道旁見到一塊西晉書法家索靖所寫的章草石碑,看了幾眼,覺得寫得一般。但轉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書匠,那麼他的書法定會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個水落石出。於是,他佇立在碑前,反覆地觀看了幾遍,才發現了其中精深絕妙之處。歐陽詢坐臥於石碑旁摸索比劃竟達三天三夜之久。歐陽詢終於領悟到索靖書法用筆的精神所在,因而書法亦更臻完美觀止。

歐陽詢因其相貌醜陋,與長孫無忌不相友好。有一次,太宗宴請近臣,讓他們互相嘲笑取樂,長孫無忌拿歐陽詢開玩笑說:“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歐陽詢反過來說長孫無忌:“縮頭連背暖,俒襠畏肚寒。隻由心溷溷,所以麵團團。” 太宗聽後,臉色都變了,他說:“無忌就是長孫皇後的親哥哥,歐陽詢你就不畏懼皇後聽到嗎?”歐陽詢聽了之後,卻無絲毫畏懼之色。

[BT2]淩煙閣裏的書法家

[HTH][國學常識][HT]

淩煙閣是唐太宗為表彰功勞巨大的功臣,命人畫出他們的畫像收藏於閣內,淩煙閣內一共收藏有二十四位功臣繪像,虞世南就是其一,他是唐初著名的書法家。 虞世南,字伯施,唐時弘文館的學士,官至秘書監。虞世南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故其書筆致圓融豐腴,外柔內剛,血脈暢通。虞世南為人沉靜寡欲,誌性剛烈,議論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書法,筆勢圓融遒勁,外柔而內剛。虞世南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後贈禮部尚書,並繪像於淩煙閣,為二十四功臣之一。

[HTH][國學故事][HT]

虞世南寫書法作品的時候,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隻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一次,唐太宗把虞世南召來說:“朕近日來,已命人將大明宮的巨幅屏風裝飾一新。你才思敏捷,書法精妙,快把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傳用工楷寫在屏風之上。”唐太宗邊說著便拿出稿本,把這些烈女的主要事跡一一介紹給虞世南聽。虞世南聽完聖意,來到大明宮,憑著自己驚人的記憶力,一邊揮毫,一邊構思,在屏具上寫了起來。為了保持臉部與屏麵平行,虞世南忽而墊凳而上,忽而又棄凳蹲下,筆法純熟,姿態穩健。隻花了一晝夜的功夫便完成了任務。虞世南寫畢屏風,猶無倦意,細心校閱一過,竟一字不誤,一筆未改!

[BT2]天下第二行書

[HTH][國學常識][HT]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字清臣,開元間中進士,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他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比多,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行草書有《祭侄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

[HTH][國學故事][HT]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顏真卿為了學習書法,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能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隻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遊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裏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和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麼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紮紮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

[BT2]草書之神一狂人

[HTH][國學常識][HT]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詩書,曉精楷法,以草書最為知名。為人灑脫不羈,豁達豪放,嗜好飲酒,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稱為“飲中八仙”。常於醉中以頭發濡墨大書,如醉如癡,稱“張顛”。時與李白詩,裴文劍舞稱“三絕”。其書得之於二王又獨創新意,書跡有《郎官石記》、《草書右詩四帖》等。

[HTH][國學故事][HT]

張旭在蘇州常熟任縣尉期間,有一天,一位儒雅的老人手捧著一張狀紙前來告狀,張旭詳細地了解了案情的前因後果,又仔細地端詳了一下這位老人,覺得盡是些如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便操起毛筆在案紙簡單地作出了判決,老人手捧著書有張旭判語的狀紙,露出了滿意的神色,便急匆匆的告辭。

過了幾天,這位老人又來告狀,張旭看了看跪在台下的這位老人,臉色一沉故作生氣的樣子問道:“你這老人又有什麼事?”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狀子呈上來,張旭看後臉色有些不太高興說:“怎麼這樣的小事也來麻煩本官。”老人有些局促不安,連連磕頭道:“大人,這……這”老人欲言又止,“有什麼話你就如實的說出來?”張旭追問道。老人又磕了一個頭,認真地說:“唉,我並非是來告狀的,是因大人的字太好了了,想得到您的墨寶,但又沒有好法子,便想出了如此小人之策。懇請大人寬恕。”張旭聞言心中嘀咕道:“原來如此。”又覺有些非同尋常便又盤問道:“為何如此雅好書法?”老人微微抬了一下頭,看了一下張旭:“不瞞大人您說,家父在世時對書法鍾愛,一生朝夕把玩,追摩不已。”此時老人有些自信而惋惜:“先父西去後,給我留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張旭聞言怒氣頓時煙消雲散,立即站起:“先生,快快請起,不必多禮。”便吩咐仆人取來筆墨紙硯,展紙潑墨,龍飛鳳舞,一揮而就,“春蚓秋蛇之書,聊博一笑。”張旭把作品給老人又謙遜地說:“先生能否把家裏的大作捧來一睹為快?”

老人接過張旭的墨寶顯得有些激動連忙說:“大人如不嫌棄,我倍感榮幸。”隨後,老人寒喧而歸。翌日一早,老人興高采烈地來到張旭府上,將家藏的書法捧給張旭。張旭小心的打開展讀,情不自禁地自語道:“妙哉!妙哉!難得的佳作呀。”從此,每日摸索把玩,探頤追索,從中獲得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BT2]狂草書聖

[HTH][國學常識][HT]

狂草書聖——懷素 ,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他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自幼出家為僧,愛好書法,刻苦臨池,采蕉葉練字,木板為紙,板穿葉盡,其後筆走龍蛇,滿紙雲煙。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他的傳世書跡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等。

[HTH][國學故事][HT]

懷素從小入廟出家,可他始終堅持了對書法的愛好,並曾拜著名書法大師顏真卿為師。但他的書法主要成就卻不是楷書,而是草書,尤其是狂草。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謂草書史上的典範之作。成就的取得,是他長期堅持不懈地練習的結果。而且能有這樣的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僧人的本職是事佛、坐禪念經,要練字,就要把休息時間全占滿。

 練字還需文房四寶俱全。寺廟中的生活本來就是清苦的,買筆買墨就得不少錢,還哪有錢去購買硯台、紙張呢?可這並未難住懷素。他想方設法自製了代用品。先是找來一個木盤和一塊木板,塗上漆,當做硯台和練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寫,墨幹了再磨,磨完再寫;寫完就擦,擦淨再寫。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硬是把木盤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 懷素練字離不開筆,並且對筆十分愛護,每寫完字都把它洗得幹幹淨淨。他沒有合適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個小石頭池子裏洗筆,拿它當了“筆洗”。日久天長,池子裏的水全都變成了黑水。懷素就是這樣努力創造條件,勤習苦練,終於練就一手用筆盤旋、狂放,變化繁多而又揮灑自如的狂草。

[BT2]書法雨夾雪

[HTH][國學常識][HT]

書法中的“雨夾雪”是特指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他在草書中,時時夾入一些行書,所以後人稱為“雨夾雪”。楊凝式,字景度,號虛白,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楊凝式性格狂放不羈,他的書法初學歐陽詢、顏真卿,後又學習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一變唐法,用筆奔放奇逸。無論布白,還是結體,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誌圖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熱帖》等。

[HTH][國學故事][HT]

楊凝式長得既精神又聰明,富有文才,他的文章被當時的人所推崇,但他體型稍差,身材矮小,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在唐昭宗時考中進士。中進士之後,他從此便踏入仕途,先任財政官即度支巡官,後又升任秘書郎。

在唐朝末年,楊凝式的父親楊涉官至宰相,但諸侯並起的形勢使他這個宰相當得也很苦,最後,唐朝被朱溫取代時,他經手了一個不討好的差事,向朱溫送交唐朝的天子印信。原來他剛當宰相的時候便對兒子哭訴道:“在這亂世當中,我的孩子們恐怕要遭難了。唉!不知是否會連累你?” 楊凝式當時也很年輕,他見父親攬過這個遭人唾罵的差事,便對父親說:“父親大人身為宰相,而國家卻到了這種地步,不能說沒有一點過錯。但您又要把傳國玉璽交給別人,保自己的富貴,那千年之後人們該怎麼評論您?父親還是推辭為好。”

楊涉聞聽此言,害怕得魂都沒了,因為當時形勢非常危急,朱溫為了防止唐朝舊臣做於己不利的事,便派了大批暗探打入大臣們中間,搜集大臣們的言論,不少人因為言語不當而慘遭禍端,有的則是滅門之禍。楊涉每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現在忽然聽兒子竟說出這種話來,趕忙低聲嗬斥道:“你難道要讓我全族滅掉嗎!” 楊凝式見父親神情驚慌,這才知道自己闖了大禍,忙閉上了嘴,父親害怕兒子的話傳出去,好幾天都沒有吃好飯,整天神情沮喪,唉聲歎氣。楊凝式也很害怕,假如他的話被人聽到,傳到朱溫的耳朵裏,那他的全家便很難存活了,楊凝式想不出再好的辦法,最後隻得裝瘋,以防萬一。從此人們便叫他“楊瘋子”。

[BT2]字中有筆

[HTH][國學常識][HT]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因此後人稱其“字中有筆”。

[HTH][國學故事][HT]

一次,黃庭堅去參拜晦堂禪師,請求晦堂禪師為他指明參禪捷徑。晦堂便說:“孔老夫子曾經說,學生們,你們都以為我對學問之道有所隱瞞嗎?其實我是沒有隱瞞的。魯直你讀的書很多,請問,這句話你怎麼理解?”黃庭堅正要準備回答,晦堂沒等他開口便立即喝道:“不是!不是!”,黃庭堅迷懵不解其意。一日,晦堂和黃庭堅上山散心,正值桂花盛開,晦堂便問:“你聞見花香了嗎?”,黃庭堅回答:“聞到了。”,晦堂說:“我對你沒隱瞞什麼吧。”黃庭堅豁然有悟,倒下便拜。

[BT2]米芾八麵出鋒

[HTH][國學常識][HT]

米芾是宋朝行書成就為最高的人。他的行書以王獻之為根基,又參以唐代顏真卿、李邕、徐浩及初唐歐、褚筆意。米芾在廣臨前人的基礎上,善於化古為新,集眾家之長,成自家麵目。其特點是運筆迅疾,用筆中側鋒相互配合,有“八麵出鋒”之美譽。字的結體錯落有致,章法疏密相間。傳世書跡很多,行書以《蜀素帖》、《苕溪詩卷》、《珊瑚帖》、《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等。草書有《論書帖》、《元日帖》等。

[HTH][國學故事][HT]

米芾是宋代有名的書法家,求他寫字的人很多。他有個鄰居姓王,是個皮匠。米芾跟他關係挺好,倆人常開玩笑。一天,王皮匠來了,對米芾說:“先生,我這幾年攢了點錢,想開個酒樓,您給我寫塊匾,行嗎?”米芾說:“咱們是老鄰居了,這點事不算什麼,寫什麼呢?”王皮匠笑了笑說:“我不識文斷字,也想不出什麼名來,您看著寫吧。”米芾點點頭說:“好吧。”說完就提筆寫了三個字——王皮樓。王皮匠識字不多,可頭兩個字他認識,一個是他的姓,一個是他幹的活兒,第三個也猜了個差不多。他有點不高興了,心說,米先生,你可真是的,我都不當皮匠了,你為什麼還寫“王皮樓”,難道就沒有別的可寫了嗎?再說那個皮字也寫得小了點呀! 米芾看出來了,也不說什麼,提起筆來又加了幾筆。這下“王皮樓”就變成“玉波樓”了,王皮匠不認識了。米芾一念,可把王皮匠樂壞了,拉著米芾的手說:“先生,可真謝謝您了!”

[BT2]手書為當世第一

[HTH][國學常識][HT]

《宋史》中稱蔡襄:“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這足見其書法水平之高妙。蔡襄,字君謨,興化(今福建仙遊)人。蔡襄與蘇軾、黃庭堅和米芾,被稱為宋代書法四大家。蔡襄以楷書見長,其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禦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

[HTH][國學故事][HT]

太白峰係泉州市厝南埔太白峰寺,初建於唐代,原名積善寺,至北宋被太臣蔡襄更名為太白峰等。蔡襄少年時在積善寺讀書,因為家境貧寒,許多人看不起他。有一天,寺裏的一隻白雞不見了,其實這隻雞是竄到山洞裏吃蚯蚓,整天不出來,但一些人硬說是他偷走了。蔡襄再解釋,那些人依然不相信他。蔡襄隻好離開該寺。後來,他考中進士。功名出仕以後,他知泉州府,為表白自己昔日清白和受冤之誤,便捐錢重修積善寺,並把該寺名改為太白峰寺,還親筆題寫了“太白峰”3個字,寓意為判斷問題時要有根據,不要憑空想象,造成誤會。

[BT2]沒落的皇族書法家

[HTH][國學常識][HT]

趙孟頫,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他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幾近顛覆。後來,元朝滅宋,趙孟頫等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並被任命為從五品兵部郎中。 趙孟頫的書法,成就最高的是楷書和行書。他作品最主要的特點,無論楷書還是行書,都很工整,四平八穩。溫和、典雅是他書法的主要特色。雖然他對晉人書法下過很深的工夫,但晉人書法中精妙的用筆,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體現;或者說,他將晉人筆法的精微之處大大加以簡化了。盡管如此,他的作品總是洋溢著一種高貴、典雅的氣息。傳世的楷書名作有《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仇鍔碑》等;小楷有《汲黯傳》等;行書作品不少,如《洛神賦卷》、《赤壁二賦帖》、《定武蘭亭十三跋》等。

[HTH][國學故事][HT]

宋代趙孟頫是一位詩文書畫樣樣精通、而且造詣很深的大腕級人物。在他年近50時慕戀一位才女,很想學名士納妾。於是,他作了一首曲子給結發夫人管道升,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春意,請看:“我為學士,你做夫人。豈不聞王學士有桃葉、桃根,蘇學士有朝雲、暮雲。我便多幾個吳姬、越女無過分。你年紀已過四旬,隻管占住玉堂春。”

青春不再人老珠黃的趙夫人,麵臨著丈夫喜新厭舊的納妾選擇,也麵臨著如花似玉光彩照人妙齡少女的挑戰!想自己對丈夫一往情深,不願意看到第三者來幹擾他們的愛情。於是這位非凡的才女針對丈夫的曲子,寫下了《我儂詞》相勸:“你儂我儂。忒煞多情,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捏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們兩個,一起打破:用水調和,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淤泥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趙孟頫一看夫人寫的《我儂詞》,字裏行間,情真意切,很受感動,倍覺慚愧。於是,徹底打消了納妾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