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醫學經典:博大精深傳後世(1 / 3)

第3章:醫學經典:博大精深傳後世

[BT2]歧黃之術的由來

[HTH][國學常識][HT]

歧黃之術是作為中醫的代稱,“歧”指的是和黃帝同時代的黃帝的醫官歧伯,而“黃”指的是中國曆史上傳說中的黃帝。中國早期著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素問》即是以黃帝與歧伯的問答對話展開的語錄體著作,所以後將歧黃之術作為中醫的代稱。《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之一。全書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共計18卷,162篇,約20萬字左右。采用黃帝與臣子岐伯、少俞等六人問答討論的形式,闡述各種中醫道理。它還記錄了秦漢以前的許多其他方麵的科學成就,包括天文學、曆法、氣象學、地理學、心理學、生物學等等,內容十分豐富。

[HTH][國學故事][HT]

岐伯是我國遠古時代最著名的醫生,他的家居岐山(今陝西省岐山)一帶。岐伯從小善於思考,有遠大的誌向,喜歡觀察日月星辰、風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還懂音樂,會做樂器,測量日影,多才多藝,才智過人。後見許多百姓死於疾病,便立誌學醫,四處尋訪良師益友,精於醫術脈理,遂成為名震一時的醫生。黃帝為療救民疾,尊他為老師,一起研討醫學問題。

有一次,黃帝詢問歧伯:“人如何長壽?”歧伯說:“人要沒有了精氣神就死了,善於失養生就能長壽,而養生必須懂得人體內髒十官之功能及相互關係,方可長壽。黃帝又問:“什麼是十官呢?題目都有什麼功能?”歧伯借用黃帝身邊的官職,形象地講述:“心髒就如同君主,主宰人體一切;肺腑似宰相,能朝百脈,調節氣機;肝髒似將軍,智勇雙全,殲敵除寇;膽似清官,勤政廉潔,明辨是非;脾胃似糧吏,負責營養供應;腎似疏通河道的水利吏,管全身水液運行;心包似內臣,表達心的意誌;小腸似禮官,將胃送來的東西,分別清濁,取其精華;大腸似傳送官,將糟粕排出體外;膀胱似一郡之官,司水聚蓄之職能。這些器官,須相互配合、協調,這樣人才能充滿活力,沒有病痛。”

[BT2]中醫湯藥老始祖

[HTH][國學常識][HT]

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另說名摯),尹為官名。一說名摯。今莘縣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傳說他為了見到商湯,遂使自己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說湯而被用為“小臣”。後為成湯重用,委以國政,助湯滅夏。據說,中醫湯藥就是他發明的。

[HTH][國學故事][HT]

夏朝末年,黃河下遊有個叫商的部落,當時這個部落的首領是湯。商湯結婚的時候,他的妻子帶來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叫伊尹的。這人非常聰明,很有才幹,後來做了商湯的助手,幫助商湯消滅了夏朝。

伊尹初到商湯家裏,是一名廚師。他有一手出色的烹調技術,能做各式各樣味道鮮美的菜肴,並且還會用食物治病。他和商湯談話的時候,常常講到烹調手藝。他對食品的性能、產地非常熟悉。他懂得生薑和桂皮既是肴饌中的調味品,也可作為發汗解表的藥物。後世的醫家稱伊尹為製作中藥湯藥的創始人。

[BT2]有史可查第一醫

[HTH][國學常識][HT]

醫和是我國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名醫,他生活於公元前六世紀,春秋時期秦國名醫。他解釋了“蠱”病的各種含義外,他還使用了陰陽、四時、五行、五聲、五色、五味、六氣等等中醫病因學和診斷學的概念,提出陰、陽、風、雨、晦、明六氣致病說,這對後世中醫有關的理論發展和普及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HTH][國學故事][HT]

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晉平公生病,向秦國求醫。秦景公派醫和去給他治病。診病以後,醫和對他說:“你的病不能治了。這就叫親近女色、病如蠱症。既不是鬼神作怪,也不是飲食失調,而是因為迷惑於女色而喪誌。輔佐你的良臣將要死去,老天爺不再保佑晉國了。你就是不死,也要失去諸侯們的擁戴。”晉平公說:“不可親近女色嗎?”醫和回答說:“應該有節製”。趙文子聽了醫和的話,便說道:“我趙武和晉國的幾位公卿大夫們得以輔佐國君成為諸侯盟主,至今已經八年了。國內沒有凶惡的暴政,外麵諸侯們也沒有二心。你為什麼還說‘良臣不生,天命不佑’呢?”醫和回答說:“我是在預言即將發生的事。我聽說‘正直的人不輔助偏邪的人;光明磊落的人不為暗昧迷惑者謀事。巨木不長在高險的位置;鬆柏不生在潮濕的地方’。趙文子你不能直諫君主、使其不被女色迷惑,竟使君主生出這些病來。而你還不知自退,反以自己的政績為榮。八年的時間就誇說已經很長了,怎麼能保住國家長治久安呢?”

趙文子說:“醫生還要管到國事上來嗎?”醫和回答說:“上等的醫生可以治國家的毛病,其次才是治人的病。我醫官本來也是一個官呀!”文子又問:“晉平公還能活多久呢?”醫和回答說:“如果諸侯繼續擁護他當盟主,他最多能活三年;如果不再支持他當盟主,他也活不過十年;超過十年以後,晉國必有大災難。”就在那一年的十二月,趙文子便死了,諸侯也開始背叛晉國,擁立楚國為盟主。魯昭公十年,晉平公也去世了。此後,晉國的國勢便每況愈下,直到最終被三家瓜分,連名字都從春秋曆史上消失了。醫和的預言一個個全都準確的兌現了。

[BT2]中醫學的鼻祖扁鵲

[HTH][國學常識][HT]

中醫學的鼻祖扁鵲又名秦越人,號盧醫,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春秋戰國時代名醫。扁鵲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的四診法,這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他遍遊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後因醫治秦武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妨忌殺害。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HTH][國學故事][HT]

扁鵲雲遊各國,為百姓看病除疾。他的技術十分全麵,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裏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裏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裏,都是聲名大振。一次,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幾日幾夜不省人事,大家都十分擔心害怕,扁鵲看了以後說,他血脈正常,沒什麼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後來,過了兩天,他果然蘇醒了。

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裏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隻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屍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後,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後,太子完全恢複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並不能救活死人,隻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愈罷了。

[BT2]緹縈上書救老父

[HTH][國學常識][HT]

曆史上非常有名的“緹縈上書”、“緹縈救父”,這裏的父親就是名醫倉公。倉公複姓淳於,單名意,臨淄(今山東臨淄)人,漢代齊國國都糧倉的主管官,因此人們也尊稱他為“倉公”。倉公年青時就喜歡醫學和方術,曾經向公孫光學醫,研習當時的醫典《上經》、《下經》、《五色診》等,後來開始行醫,醫術高明。

[HTH][國學故事][HT]

齊國一個名叫信的中禦府長得了病,倉公進去為他診了脈,告訴他說:“這是熱邪病入氣份而引起的。但因為暑天有汗,脈象雖然微露衰象,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又說:“這個病得病之因是最先在流水中冷浴感到極端寒冷,隨即就發高熱。”信說:“對,就是這樣的!去年冬天的時候,我代表國王出使到封國楚國去。走到莒縣的陽周河邊,那裏的橋梁朽壞得厲害。我攬住車轅不想渡河,馬受了驚嚇,就掉下去了,我也落入水中,幾乎淹死。吏卒把我從水中救起來,全身都濕透了,一會兒全身發冷,隨著又燒熱如火,至今還不能觸冒寒氣。”倉公給他煎煮的液湯逐熱,飲一次汗盡,再飲熱去,三飲之後病就好了。

濟北王召倉公去為他所有的女侍者診脈。輪到一個叫做豎的女子時,豎看上去沒有病。倉公告訴永巷長說:“豎傷了脾,不能勞作,按理會在春天時嘔血而死。”倉公又問濟北王說:“這位叫豎的才人女子有什麼才能呢?”濟北王說:“這個女子愛好醫卜星相等方術,伎能很多,對於舊的方伎能想出新意。她是去年從‘民所’花了四百七十萬買來的四個人之一。”濟北王說:“她有病嗎?”倉公回答說:“豎的病很重,按理是要死的人。”濟北王把豎召來,發現她麵色沒有改變,就以為倉公說得不對,不把她賣到諸侯所。到了春天時,豎捧著劍,跟著濟北王去上廁所。濟北王離去後,豎落在後麵,濟北王讓人召她,發現她已經倒在廁所裏嘔血而死了。她的病得之於流汗。“流汗”病人的內部疾病很重,而其毛發卻有光澤,脈也不現衰象。

齊國中大夫得了齲齒的病,倉公灸他的左手陽明經的穴位,又給他煎苦參湯嗽口,每天嗽三升,大約有五六天病就好了。病因是張開嘴巴睡覺,外受風邪,加上吃了東西不嗽口。菑川王的嬪妃懷孕難產,來召倉公。倉公去後,給她一撮莨菪,用酒飲服,一會兒就順產了。倉公再診她的脈,發現脈躁,知道有餘病未除,就給她服飲一劑消石,排下豆子大小的幹血五六枚。

[BT2]醫聖仲景妙方治病

[HTH][國學常識][HT]

張仲景,名機,南陽人。他自動好學,博覽群書,特好醫學,師事同郡名醫張伯祖。張仲景對於醫術鑽研更勤,他總結前人醫學成果,博采藥方,寫了許多有價值的醫學用書,現存醫書,治療傷寒的《傷寒論》;治療雜病《金匱要略》。《傷寒論》10卷、22篇,書錄113方,論述了傷寒等外感熱性病的病理、診斷、治療及用藥。《金匱要略》6卷、25篇,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皮膚科等四十多種雜病的治療方262個。他以髒腑經絡學說作為基本論點,重視內髒間的整體聯係性,強調保持人體的正氣,同時也不忽視去邪。

[HTH][國學故事][HT]

張仲景年少時隨同鄉張伯祖學醫,由於他聰穎博達,旁學雜收,長進很快。

一天,送來一位唇焦口燥、高熱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老師張伯祖診斷後認為屬於“熱邪傷津,體虛便秘”所致,需用瀉藥幫助病人解出幹結的大便,但病人體質極虛,用強烈的瀉藥病人身體受不了。張伯祖沉思半響,一時競沒了主張。

張仲景站在一旁,見老師束手無策,便開動腦筋思考。忽然,他眉宇間閃現出一種剛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對老師說:“學生有一個辦法!”他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想法,張伯祖聽著聽著,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張仲景取來一勺黃橙橙的蜂蜜,放進一隻銅碗,就著微火煎熬,並不斷地用竹筷攪動,漸漸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團塊。待其稍冷,張仲景便把它捏成—頭稍尖的細條形狀,然後將尖頭朝前輕輕地塞進病人的肛門。一會兒,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糞便,病情頓時好了一大半。由於熱邪隨糞便排淨,病人不幾天便康複了。

[BT2]麻醉手術第一人

[HTH][國學常識][HT]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精外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行腹腔手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施麻醉手術的人。他又精於醫方與用藥,他治療疾病,配製湯劑不過幾味藥物。他對藥物的分量心中有數,不再經過稱量,煮熟了就給病人飲服,告訴病人服藥的多少和注意事項,這樣藥服完病便好了。如果需要艾灸,不過選一兩處穴位,每處不過灸七八次,病痛便消除了。他著有醫書《枕中灸刺經》,已佚。

[HTH][國學故事][HT]

李將軍的妻子病得很厲害,召喚華佗診脈。華佗說:“傷了胎,但胎兒沒有離開母體。”將軍說:“聽說確實傷了胎,但胎兒已經打了下來。”華佗說:“從脈象看,胎兒還沒有打下來。”將軍認為不是這樣。華佗停止診病離去。婦人的病稍稍好轉。過了百多天後疾病複發,又請華佗診斷。華佗說:“按照這脈的慣例判斷,還有未產下的胎兒。前次應當生下兩個嬰兒,一個胎兒先生出來,出血很多,後一個胎兒還沒有生出來。母親自己不覺得,別人也不了解,再也沒有接生,所以沒有生下來。現胎兒已死,母親的血脈不再營養胎兒,胎兒必定幹枯而附在母親的脊上,因此使母親的脊時常疼痛。現在應當給湯藥,並用針紮一個地方,這個死胎必定會出來。”湯藥和紮針全部施用,婦人劇烈疼痛像臨產時一樣。華佗說:“這個死胎幹枯已久,不能自己產出,應當讓人掏出它。”果然掏出了一個已死的男嬰,手足齊全,顏色發黑,體長一尺左右。

當初,軍吏李成苦於咳嗽,晝夜不能入睡,經常吐膿血,拿這些病症去問華佗。華佗說:“您患的是腸癰,咳嗽時吐的膿血,不是從肺裏麵來的。給您兩錢散劑,應當吐兩升膿血,然後就不吐了,如心情愉快,善自保養,一個月即可小好,好好調養,一年就可健康如初了。過十八年還會有一次小小的發作,再服這個散劑,病即會痊愈。如果得不到這種藥,仍然要死。”又給了李成兩錢散藥劑。李成拿到藥後,過了五六年,親戚中有人患了李成同樣的病,對李成說:“你現在強壯了,我眼看就要死,怎麼忍心無病而收藏藥物,以備將來有病呢!先拿出來借給我。我的病好了,再為你向華佗索要。”李成把藥給了他。事後,因故到謊縣,正趕上華佗被拘押,內心恐慌,不忍心向華佗求藥。十八年後,李成的舊病終於發作,無藥可服,以致死去了。

[BT2]杏林由來

[HTH][國學常識][HT]

中醫界常稱為“杏林”,這個名號與名醫董奉有關。董奉,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

[HTH][國學故事][HT]

董奉從小鑽研很多古代有關醫藥方麵的知識,采集各種樹木花草加以研究實驗,根據藥物的顏色、氣味和產生的季節、地方等,分別種類、性質,再參考古書記載和經驗,通過對家禽、牲畜的試驗中獲得豐富的醫藥知識,也發明了很多古代所沒有的病源、醫理。

董奉年輕時經常到處雲旅,行醫施賑,特別是在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和越南等處往來。董奉在江西廬山學醫時,繼續為民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裏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賑濟以外,還遍訪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製成丹藥給人治病。董奉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

董奉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他給人看病不收診費,病家在醫好後送他的禮物都被謝絕,對所治愈病人隻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重病者種五棵,輕病者種一棵。於是,幾年後杏林滿山,每當杏熟,董奉用來換穀米救濟貧民,所以後世便以“杏林”春暖”來讚譽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

[BT2]針灸學第一書

[HTH][國學常識][HT]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總結了晉以前曆代針灸學的經驗,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本書共12卷,128篇,書中對人體穴位進行了科學分類,該書除了論述有關髒腑、經絡等理論,並補充了許多古書中沒有記載或沒有名稱的穴位,確定了349個針灸穴位。對每個穴位的治療作用、禁忌證、操作方法,書中都作了詳細介紹,並一一糾正了以前的謬誤。本書還保存了大量過去散失掉的資料。這對我國針灸學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促進了針灸雪的發展,成為後世針灸學著作的典範。

[HTH][國學故事][HT]

少年時代的皇甫謐沾染了當時官宦豪富人家子弟的通病,不肯好好讀書,整日吃喝玩樂,到了20歲,還對書史一竅不通。母親對皇甫謐如此調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一天,她把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他卻到了外邊弄來了瓜果獻給母親。誰知母親更加生氣,接過瓜果摔在地上,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沒有半點本事,就算是用酒肉來孝敬我,也是不孝的。我隻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學,可你總是不能明白長輩的心意。提高修養,學習知識都是對你自己有益的事,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 皇甫謐聽了這些話很受感動,發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誌苦學。從此以後,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很快就學有所成,名聞於世。

皇甫謐40歲時,他患上了風痹病,十分痛苦,但在學習上卻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為何對學習如此癡迷,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學識豐富,便請他做官,他不但回絕了,竟然還向皇上借了一車的書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