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史書巨著,流傳千年永不衰
[BT2]舜帝代行天道
[HTH][國學常識][HT]
舜帝代行天道一事出自《尚書》。《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曆史典籍之一。古人“尚” 與“上”通用,“書”原來就是史,上古時,史為記事之官,書為史官所記之史,由於這部書所記載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書》。它記事的內容,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尚書》對於上古史的記載,按時代先後,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共100篇。整個《尚書》的曆史記載,除了最後一篇《秦誓》以外,都沒有年月可記。《尚書》保存了若幹殷周時代的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它屬於“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HTH][國學故事][HT]
舜在堯的宗廟接受了禪讓的帝位。他觀察了北鬥星的運行情況,列出了七項政事。接著舉行祭祖,向上天報告繼承帝位一事,並祭祖天地四時,祭祖山川和群神。舜聚集了諸侯的五等圭玉,挑選良辰吉日,接受四方諸侯頭領的朝見,把圭玉頒發給他們。
這一年的二月,舜到東方巡視,到了泰山,舉行了柴祭,並按等級依次祭祀了其它山川,接受了東方諸侯國君的朝見。舜協調了春夏秋冬的月份,確定了天數;統一了音律和長度、容量、重 量的單位;製定了公侯伯於男朝見的禮節,規定了五等圭玉、三種顏色絲織物、活羊羔、活雁和死野雞的用法。禮儀結束後,便把五等圭玉歸還給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視,到了衡山,像祭 祀泰山一樣行禮儀。八月,舜到四方巡視,到了華山,祭把禮儀同祭泰山一樣。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視,到了恒山,祭祀禮儀同 在華山一樣。舜回來後,到堯太祖的宗廟祭祖,用的祭品是一頭牛。
此後,舜每隔五年就巡視一次。各方諸侯在四嶽朝見,各自報告政績。舜根據諸侯的政績進行評定,論功行賞,賜給他們車馬和服服飾。
[BT2]二桃殺三士
[HTH][國學常識][HT]
二桃殺三士出自《春秋》。《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所謂編年體,就是“係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東周時,各諸侯國都設置史官撰寫本國的編年史,但名稱不統一,燕、齊、魯、宋等國均稱《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時,一年隻有春、秋二時,而無冬、夏,因此古人稱年為“春秋”。東周時諸侯國的史書後來均已散失,隻有孔子編訂的魯國史《春秋》留傳了下來。《春秋》記載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包括12個國君,合計242年的曆史。它雖是魯國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魯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以及當時天下大勢的演變情況,也作了廣泛的記載。因此,史學家就把200多年的這段曆史叫做“春秋”時期。由於《春秋》是孔子編訂的“六經”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為“經”,對它的解釋稱為“傳”。到漢代時,這種傳已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夾氏傳》和《鄒氏傳》5種之多,後來,《夾氏傳》和《鄒氏傳》亡佚了,流傳下來的隻有《左氏傳》、《公羊傳》和《穀梁傳》,被稱為“春秋三傳”。
[HTH][國學故事][HT]
齊國有三個武藝高強、屢立大功的將軍,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很講義氣,而且打仗的時候非常勇猛,威震各國。戰國齊景公時,田開疆帥師征服徐國,有拓疆開邊強齊之功;古冶子有斬黿救主之功;由田開疆推薦的公孫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結為兄弟,自號為“齊邦三傑”。齊景公為獎其功勞,嘉賜“五乘之賓”的榮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三人挾功恃勇,不僅簡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麵前也全無禮統。甚至內結黨羽,逐漸成為國家安定的隱患。齊相晏嬰深感憂慮,想除掉,又擔心景公不允許,反結怨於三人。但是他們三個人倚仗戰功而目中無人,除了齊景公以外,其他齊國的大臣都不放在眼裏,晏嬰感覺到他們以後肯定是會由齊國大將,變成齊國大害,於是就建議景公殺了他們。
但是景公卻告訴晏嬰,他自己也知道這三個人將來會成為齊國的大害,但是他們都是屢立戰功的英雄,隨便殺了肯定不行,如果找別人殺他們,又找不出打得過他們的人,所以連齊景公也沒有辦法。於是晏嬰就利用他們性格上的缺點,設計讓他們自己自殺了
一天,魯齊結好,齊景公宴請魯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請開園取金桃為兩國結盟祝賀。景公準奏後,晏子引園吏親自監摘。摘得六個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氣撲鼻”。依禮,齊 魯二國 君各享一個,齊魯二國相各享一個。盤中尚剩兩個,晏子奏請賞給臣下功深勞重的人,以表彰其賢能。齊景公讓諸臣自我薦功,由晏子評功賜桃。
公孫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薦。二人一自薦功勞,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勞,並即刻將兩桃分別賜給了這兩人。田開疆以開疆拓邊有功而自薦。晏子評定田開疆功勞為最大,但桃已賜完,說隻能等到來年桃熟,再行獎賞。齊景公說他自薦得遲,已沒有桃子來表彰其大功。田開疆自以為這是一種恥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於是揮劍自殺。古冶子和公孫捷相繼因功小食桃而感到恥辱也自殺身亡。晏嬰就用兩個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齊國隱患。
[BT2]馬首是瞻的由來
[HTH][國學常識][HT]
馬首是瞻的意思:比喻服從指揮或樂 於追隨別人行動,它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與《公羊傳》、《穀梁傳》同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麵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它記事非常簡單,近乎大事年表。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的作者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其雙目失明。春秋時稱為瞽闍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曆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闍之一。左丘明在敘述曆史事實時,對於曆史事件是表現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態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於他的儒家的觀點的東西,如,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等;他批判了那些有損道德的東西,他也批判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佚的敗行。
[HTH][國學故事][HT]
《左傳》裏記載著這樣一個名叫“馬首是瞻”的曆史故事:晉、魯與齊、宋等十多個國家組成聯軍一起攻打秦國。秦軍先下手為強,乘著聯軍在涇水邊相互扯皮之際,往河裏下毒,導致聯軍人馬大批死亡。聯軍這才團結起來一道向秦軍發起攻擊,並將秦軍圍困在棫林一帶,可是,秦軍並沒有降服的意思。為了一舉消滅秦軍,晉軍統帥荀偃於是下了一道的命令,稱:“明早雞鳴之後,全軍就要駕好戰車、填井拆灶,做好出擊的準備。全軍隻準以我的馬頭為行動指引,我的馬走到哪裏,你們就跟到哪裏!”
想不到苟偃的手下將領認為,苟偃的指令太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麼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 我偏要向東。”其他人說:“他是主帥,我們都聽他的。”於是,這些人就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導致全軍頓時混亂起來。苟偃失去了這部分軍隊,仰天歎道:“我的命令不能執行,也就沒有取勝的希望!”於是,他就下令全軍撤退。
[BT2]叔向智救豎襄
[HTH][國學常識][HT]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包括《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是分國記載一些重要史事的國別史史書,相傳作者為左丘明。《國語》以國分類,各自成章,其所記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約五百年的曆史,以記言為主,兼以記事,通過上層統治階級士大夫的言論、辯論來反映曆史事件,探討興衰治亂之根源,史論結合。《國語》的特色就是;它是一本史料彙編,記載詳略不同,文風迥異;有較濃重的神秘色彩;所述情節多有虛構。
[HTH][國學故事][HT]
叔向是戰國時代晉國的大夫,豎襄是晉平公身邊的一個小吏。一次,晉平公出去打獵,看到一隻鵪鶉,便一箭射去,沒射死,便打發豎襄去捉住它,誰知那鵪鶉掙紮著逃走了,這下,晉平公火了,把豎襄抓起來要殺了他。這消息被叔向知道了,就對晉平公說:“大王,你一定要殺了他!從前您的祖先唐叔在徒林射獵,一箭把一隻凶猛的野牛射死了,用野牛的皮做了一付盔甲送給周王,因此他被受封於晉地,現在您承祠先君,卻沒有把一隻小小的鵪鶉射死,又沒捉住它,真是可恥極了,這種事一定會張揚出去的,一定要殺了豎襄,不能讓大家知道了來恥笑大王您。”晉平公聽後羞愧得臉也紅了,馬上就把豎襄放了。
[BT2]史家之絕唱
[HTH][國學常識][HT]
《史記》是西漢曆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曆史著作,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曆史。全書共計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約52萬餘字。本紀是記載統治者的事跡;表是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曆史動態;書的內容有關曆代典章製度;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係或貴族事跡,列傳是寫曆史上各類人物的曆史表現與社會的麵貌。《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麵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麵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
[HTH][國學故事][HT]
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隻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麼;顯貴時能舉薦什麼人;處於逆境時幹什麼事;貧困時不要什麼。從這五個方麵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了。”魏文侯聽後高興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
李克告別文侯後,來到翟璜家裏,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後選定誰做國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憤然變色說:“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後,無人守衛,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李克聽後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王尊他們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隻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聽了李克一席話,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兩個跪拜大禮說:“翟璜實在是無知,剛才說了不少錯話,願向您學習。”
[BT2]誨子著《漢書》
[HTH][國學常識][HT]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內容上起漢高祖元年,迄於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曆史。全書由12本紀、8表、10誌、70列傳組成,計100篇,由東漢班固撰寫。《漢書》新增加了《刑法誌》、《五行誌》、《地理誌》、《藝文誌》。《刑法誌》第一次係統地敘述了法律製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誌》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曆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誌》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誌》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漢書》作者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誌》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誌》。
[HTH][國學故事][HT]
班彪決心重寫漢史。於是他廣集資料,細心思考,深入鑽研,寫出了《史記後傳》六十五篇。遺憾的是他於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去世,年僅五十二歲,終於沒能完成《漢書》的寫作任務。於是,續寫《漢書》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兒女的身上。
班彪有二子一女,長子班固,次子班超,女兒班昭。班彪在世時,就告誡兒女完成他的誌向,寫出一部讓後人信服的史書來。他日以繼夜地發憤寫史,甚至棄官從文,給兒女們以巨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響。在班彪的熏陶下,班固九歲時就能寫出很好的文章。班固十三歲時,王充對班彪說:“老師,師弟將來一定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學家,繼司馬遷續寫本朝曆史,除了他大概沒有第二個人了。”班彪聽了甚感欣慰,說:“但願如此,我希望我們父子倆能共同完成從高帝到新莽這段二百多年曆史的寫作。”在父親的直接指導下,班固對諸子百家、詩書史傳等進行了係統而深刻的研讀。
班固二十歲時,得到了當時驃騎將軍東平王劉侖的常識,正準備升遷時,班彪去世了。班固懷著極端悲痛的心情回到了家鄉。在父親的書房中,他看到滿屋子的書,看到滿桌子的史料以及父親未完成的《漢書》,班固下定決心放棄求仕繼承父誌,終生著書。班固對母親說:“孩兒盡孝圓滿後也不想再去做官了,不知娘的意思如何?”“那你打算做什麼呢?”母親問道。“父親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要完成一部《漢書》,可惜隻寫了一部分《後傳》,我應該把它繼續完成。”班固發母親本想讓兒子求得一官半職,好光宗耀祖,但看到他繼承父誌的意誌如此堅定,也就不勉強了。她諄諄告誡兒子:“寫曆史必須把曆史上發生過的事件如實地記錄下來,要經得起後人推敲考證。”班固點頭稱是,謹記在心。
[BT2]有雄才倚馬千言
[HTH][國學常識][HT]
《後漢紀》是編年體的東漢史。記事溯自新莽元鳳四年(17年)綠林起義,止於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漢,全書30卷,21萬餘字。《後漢紀》的作者袁宏,字彥伯,東晉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他一生著述宏富,所著《後漢紀》、《三國名臣讚》現仍存世,《東征賦》、《詠史詩》、《竹林名士傳》等都已失傳。袁宏撰《後漢紀》前,已有《東觀漢記》和謝承、司馬彪、華嶠、謝沈等數家的專載東漢史書傳世。他認為這些著述煩穢雜亂,記事闕略,史實歧出。於是,就利用各家的史作和先賢傳記等幾百卷的材料,費時四年,撰成《後漢紀》。他又見到張璠的《後漢紀》,所記東漢事稍詳,又據以增補。而該書則在廣泛搜集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考訂和選擇,內容廣博,文簡詞約,是研究東漢史比較有價值的文獻史料。
[HTH][國學故事][HT]
袁宏少年時家貧,他常常被人傭去搬運一些東西,以此來謀生。謝鎮西去行船到這裏,正好這天晚上清風朗月,他聽到江上的船上有詠詩的聲音,而且十分的有情致。這個人朗誦的五言詩很美妙,自己以前都沒聽該喲。於是,他就派人前去打聽,這才知道這是一個叫,乃是袁宏自己作的詠史詩。謝鎮聽後,大相賞得,從此袁宏名譽大盛大。
桓溫北征時,袁宏一起隨往,因過失被免去官職。一次碰巧趕上要發布不緘封的公文,桓公就叫他倚在馬前寫。袁虎手不停筆,一會兒就寫了七張,文筆非常好。當時東亭侯王珣在一旁,對袁虎的才華大加讚賞。
[BT2]著作郎撰三國風雲
[HTH][國學常識][HT]
《三國誌》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曆史。作者陳壽,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曆任著作郎(著作郎是執掌纂修國史的官吏)、治書待禦史等職。《三國誌》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三國誌》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慎,為曆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HTH][國學故事][HT]
陳壽擢升為著作郎,心中非常高興。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有機會遍覽國家藏書,為自己著史修誌提供很多的資料。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後,陳壽就開始撰著三國史了。為此,他不舍晝夜地大量搜集整理三國時期的檔案文獻,還拜讀了官修的王沈的《魏書》、韋昭的《吳書》,還登門造訪,借閱了魚豢私撰的《魏略》。他不顧勞頓,常常跋山涉水,踏遍萬家,四出訪問曆史人物的遺聞軼事、民間傳聞歌謠,踏訪三國名人遺跡,考核舊史所達人物姓氏年裏、官爵行事等。
結果,三國的資料堆滿了屋子。陳壽的妻子望著這些書,問:“你搜集這麼多的資料,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完呢?”陳壽說,“不僅要把他們都翻閱一遍,還要經過細致的篩選,再用筆把他們整理出來,這才是最費心的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事。”陳壽白天持卷,夜晚疾書,邊看邊寫,累得他腰酸腿疼,四肢麻木。一個個白天一個個黑夜就在陳壽的書齋裏溜過去了,他寫的竹簡也與日俱增。
妻子望著日夜操勞的丈夫,常常為他端茶送水,披衣送飯,並且他:“這麼累,還是歇息幾天吧。”陳壽說:“不能歇啊,若是貪圖輕鬆,那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這部《三國誌》啊!”在他的努力之下,曆經十數年的日日夜夜,大致在太康十年(290年)之前,終於編纂完成了這部史書。
[BT2]兩人合寫後漢書
[HTH][國學常識][HT]
《後漢書》,紀傳體東漢斷代史。共一百二十卷,包括紀十卷、傳八十卷、誌三十卷。紀、傳為南朝宋範曄撰,誌為晉司馬彪撰。範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398),曾為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累遷尚書吏部郎。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因事觸怒劉義康,左遷宣城太守,鬱鬱不得誌,遂以著述為事,他原擬效法《漢書》來撰寫《後漢書》。後又陷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的權力之爭,被殺而未及完成。司馬彪,字紹統,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卒於晉惠帝末年。
[HTH][國學故事][HT]
《後漢書》中記載著一個“虞詡增灶”的故事:東漢安帝時期,地處西北的羌族舉兵反叛,寇掠武都郡。鄧太後因為虞詡有將帥之才,就提拔他為武都太守,並在嘉德殿接見他,賞賜了大量錢物。羌族酋長聽說虞詡要到武都赴任,就率領幾千人在陳倉崤穀攔截他。虞詡見有兵攔擊,就命令軍隊停止前進,揚言要上書請求援兵,等援兵趕到再出發。羌族酋長聽到消息,便思想懈怠,分兵騷擾其他地區。虞詡趁著羌族兵力分散的機會,命令部隊日夜兼程,急行軍一百多裏。他還下令,要每個士兵壘築兩個鍋灶,每天加倍。這樣一來,羌族武裝力量便不敢逼進。
事後,有人問虞詡說:“孫臏當年采取減灶的方法,而您卻反其意而用之,采取增灶的方法。這是什麼原因呢?”虞詡聽了說:“敵眾我寡,行軍速度路慢怕被他們追上;而行軍迅速,他們則摸不到底細。敵人看我軍鍋灶每天都在增加,一定會認為郡中派兵來迎接我們了。他認為我們人多而且行動迅速,一定會害怕不敢追趕。孫臏減灶,為的是示弱而誘敵深入;而我增灶,是示強使敵人不敢追趕。我與孫臏所用方法不一樣,是由於形勢不同的原因啊。”
[BT2]唐太宗詔告編晉書
[HTH][國學常識][HT]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他非常重視史書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關晉代的史料,沒有一家令人滿意的。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對各家史著逐一進行了批評。撰寫一部係統、完整、旨趣較高的晉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願。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他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晉書》。《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晉書》不同以往史書的地方就是,在列傳中收錄不少文章,如劉實傳的《祟讓論》,裴頠傳的《崇有論》,陸機傳的《辨亡論》,江統傳的《徙戎論》等,對於了解當時曆史都大有幫助。
[HTH][國學故事][HT]
王裒從小就具備良好的道德操行,按禮節行事,容貌與眾不同,氣質談吐文雅剛正,博學多才能。他痛恨父親被朝廷所殺,從不麵向西麵坐臥,以顯示自己決不做朝廷臣子的決心。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不去任職。在父親墓旁建草廬而居,從早到晚經常到墓前跪拜,攀上柏樹上悲聲哀號,淚水灑落在樹上,樹也為之幹枯。母親怕聽雷聲,母親死後,每次打雷時,王哀就到母親的墓前說:“我在此。”
他家裏貧困,就自己親身耕種,也不聽任別人對他的幫助,他的學生偷著為他割麥。王裒就放棄了這方麵的耕作。老朋友中有來送禮物的,他都不接受。學生中有人被縣裏役使,告訴王裒,委托他向縣令求情,王裒說:“你求得的學問不是用來庇護自己的。我的德望輕微.向縣令求情沒有什麼用處!”於是,送那個被役使的學生到縣裏,跟隨他的學生門徒有千餘人。安丘縣令以為是來拜訪自己,前來迎候他,王裒卻放開學生的手,哭著告別離去。縣令感到羞恥,於是就放了他。
同鄉人管晏年少時有才能卻不被人知,唯獨王裒認為他必定會名聲顯達起來。在眾人中擇他為友,正值兩人的兒女剛出生.於是共同約定結為兒女親家。管彥後來做西夷校尉,死後葬在洛陽,王裒後來又將女兒改嫁。北海的邴春年少就很有誌向節操,安於貧寒的生活窘境,背著書籍到處求學,鄉裏的人都以為他是漢末學者邴原的再生。王裒認為邴春性格狹隘貪慕虛名。最終定會一事無成。後果然邴春品行不端,學業不成。自此人都認為王裒是有識之人。一段時間,賊寇強盜蜂擁而起時,親族都想移渡到江東,王裒卻留戀祖父的墳塋而不離開,等到賊人越來越多想要走時,卻被賊人所害。
[BT2]學為好人的董懷
[HTH][國學常識][HT]
董懷為南朝宋國人,其事見於《宋書》。《宋書》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誌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曆仕宋、齊、梁三朝,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詔撰《宋書》。《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劄﹑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沈約在宋時曾撰《晉史》,未成。當時流行的諸家《晉書》,記述典章製度的極少。他在《宋書》的禮誌把郊祀天地、祭祖、朝會、輿服等合在一起,樂誌詳述樂器,記載樂章,都是較好的體例。州郡誌對於僑州郡縣的設置分合記載簡略;律曆誌詳細記載楊偉《景初曆》、何承天《元嘉曆》、祖衝之《大明曆》全文。
[HTH][國學故事][HT]
董懷小時候喜歡談論軍事,私下讀過孫武、曹操的書,常把自己比作諸葛亮。他父親聽說他自比諸葛亮,就歎息說:“不努力求學,又喜歡自吹說大話,這不過是個狂妄的書生罷了、不合我的心願呀。”董槐聽後心中感到羞愧,於是發奮求學。
後來,他被朝廷起用做廣德軍錄事參軍,有人告發有錢人李桷私自鑄造兵器,結交豪傑來響應叛賊李全.郡守逮捕了李桷並把他押在牢中,董槐察訪出他有冤情,就向郡守報告。郡守說:”替反叛者解脫說情.要滅族的。”’董槐說:“官吏明知道這個案子是冤枉的,卻把李桷往死地處置,來向民眾顯示法律的尊嚴,維持傳播法律難道就不管被告發的人冤不冤枉,都可以把他殺掉嗎!”郡守不聽從他的意見。不久,郡守回家為親人守喪離開後,董槐就掌管了州裏的政事,歎息說:“李桷確實冤枉,現在不替他開脫。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於是為他寫了翻案的文字.說明他沒有造反的真實情況,文書上呈後,最終李桷果然被釋放出獄。
他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時,觀察那裏收的賦稅,發現被小吏侵占的情況十分嚴重,教導小史說:“我在本州做官長,可是你們這些做吏的人中還有做強盜之之事不肯悔悟的,我將處死他們!”下交們於是受到震懾.表示願意改正。董槐做為民除害之有,偏將盧州為人奸邪狡詐,不肯接受他的命令。董槐就把他斬首,在軍中示眾,全軍為之整肅。皇帝重用董槐一天,董槐議論政事就時刻不隱瞞自己的真實觀點,他的用意在格除國君心中的不良的念頭.而從不為博得皇帝的高興而行事。皇帝問他修太乙祠這件事,他回答說:“土木工程再度興起,百姓被征集調遣搞得疲憊不堪.這不是用來侍奉上天的做法。”皇帝問邊防的事兒,他回答說:“魏外有敵對的國家,就要想方設法自強,自強後別人會害怕我們,我們才不會害怕別人。”董槐每次奏對,皇帝就表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