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深夜,天下大雨,刮起狂風雷鳴電閃,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著,給學生解說《兌》《謙》二卦,問學生是何時,然後去世。
[BT2]美德典範的史學家
[HTH][國學常識][HT]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南朝曆史學家。曆經梁、陳、隋三朝,於陳朝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於隋朝任秘書丞。入隋後於文帝開皇九年又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曆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簡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 姚察於史文撰著方麵,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姚察的作品除梁、陳二史未完成外,還著有《漢書訓纂》30卷,《說林》10卷,《文集》20卷等。
[HTH][國學故事][HT]
姚察很小就懂得孝敬父母。梁朝動亂,時常兵荒馬亂。一年,他隨父母從當時的都城金陵(現南京)回武康,正好遇上兵災,難民阻塞在道路,人人自危,生怕遇上不講理的大兵性命不保,這時糧食也發生了短缺,人們食不果腹,還發生人吃人的現象。現在從南京到武康上高速公路幾個小時就到,可是在古代依靠兩條腿,跋山涉水,又帶了一家人,遇上了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趕幾百裏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糧食,隻有挖野菜充饑,姚察就帶著饑餓到人們不容易到達的偏僻地方挖野菜,供養自己的父母和弟妹,他還時常減少自己的一份讓弟弟妹妹多吃一些。在姚察的努力下,一家人安全的回到故鄉武康。古人還非常重視“守孝”。梁朝末年,姚察的母親韋氏過世,姚察辭去官職,吃素齋穿粗布,為母親守孝。姚察的悲痛加上營養不良,人都憔悴消瘦。梁後主對他十分關切,要他保重身體,並要他為朝廷出力,在皇上的再三要求下,才接受任命。
姚察在梁朝官居顯要,但為官非常清廉,除了拿一份應得的一份俸祿之外,一律不接受別人的饋贈。曾經有一個門生要送他兩丈南布,一匹花絹,姚察就對他說:“我所穿的衣服,都是粗布,這些東西對我沒有用處,你還是拿回去,希望沒有給你帶來麻煩。”此人還懇求姚察接受,姚察就厲聲的趕他出門。連他的門生送禮都北趕出門,誰還敢向他饋贈禮物。姚察一向清潔自處,從不居功,也不貪財,家裏非常貧寒,有時入不敷出。但他很重情義,朋友和親戚有了困難,他一定竭其所能,皇上給的賞賜幾乎都拿來給了人家。陳後主對姚察的評價是“在於今世,足可師範”。
[BT2]父子兩代修陳書
[HTH][國學常識][HT]
《陳書》是唐代姚思廉在父親姚察舊稿基礎上修成的。姚察去世後,姚思廉一直未能忘懷父親讓他續寫梁、陳二史的遺願,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姚思廉奉詔撰寫《陳書》,貞觀十年(636年)書成上奏。《陳書》36卷,有本紀六卷,列傳30卷。記事起於557年陳霸先稱帝,終於589年隋滅陳,包括陳朝一代33年的曆史。陳書》與當時問世的其他史書一樣,撰寫中看重士族門第、履曆身世和家族興亡。書中側重記錄皇族事跡,全書總共36卷,而本紀和皇後、王子、宗室列傳就占去11卷,敘述王子55人,幾乎占了其他列傳的一半。《陳書》內容的空泛和乏味、呆板。它的列傳在寫法上有個固定的程式,一般都是先列姓名、地望、祖、父官職,次及傳主幼年生活、性格相貌、次及曆任官階,次及行事文章,有時最後還有飾終詔書、封贈、子孫官職、著述名稱等。但是它記述了陳朝創建之初恭儉愛民、政策得宜的成功經驗,陳末忘患縱欲,偏聽偏信造成國破家亡的曆史教訓,這些都給後人的教益啟示很多。
[HTH][國學故事][HT]
姚思廉的節義、文才也深得唐太宗賞識。貞觀初年,姚思廉就被任命為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他又受詔與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在父親遺稿的基礎上,他推究梁、陳舊事,進一步采擇謝炅、顧野王諸家舊作,經編纂校注,於貞觀九年(635年)修成《梁書》、《陳書》。這兩部史書的總論為監修魏征所作,其餘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幾十年心血的結晶。梁、陳二史修成後,姚思廉又被加封為通直散騎常侍。
姚思廉上奏皇上,直言不諱,唐太宗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不怪罪。有一次,唐太宗要去九成宮,姚思廉認為皇帝避暑休養是不理朝政,就上奏反對太宗去九成宮,說離宮遊幸是秦王漢武做的事,不是堯舜禹湯的所作所為。其實,唐太宗有“氣疾”在身,想去養病,但是聽了他的話不但不生氣,反而更為倚重他。兩年後,姚思廉過世。唐太宗對他的去世非常痛惜,為此還廢朝一日,賜葬地於昭陵。
[BT2]神童父親神童兒
[HTH][國學常識][HT]
《北齊書》有50卷,包括帝紀8卷,列傳42卷。記事起自高歡秉政於東魏政權,止於北齊政權滅亡。《北齊書》的作者李百藥,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生於565年,去世於648年,享年84歲。李百藥出身於仕宦家庭。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紀傳體《齊史》27卷,入隋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任內又奉詔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李百藥善於文史,現在他的傳世之作除《北齊書》外,有詩20餘首,文章13篇。
[HTH][國學故事][HT]
李百藥的父親李德林是著名的神童,幾歲的時候,他讀了十多天左思的《蜀都賦》就能背誦,記憶力相當驚人。當地人聽說後,紛紛跑到他家裏來看稀奇。李百藥七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作文,有一天,他父親請了陸乂、馬元熙等數十名學識淵博的學者們在家裏喝酒。大家交談中說到“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琅琊之稻”,“刈琅琊之稻”的典故出自何書呢?沒有人知道。這時李百藥站出來了,他說:“《左傳》裏說‘鄅人藉稻’。”在座的人,無不震驚稱奇。
李百藥在隋文帝時就當上了太子舍人,晉王楊廣鎮守揚州,聽說他的名氣後,重金聘請他來給自己當幕僚,可是李百藥婉言拒絕。隋煬帝惱羞成怒,一即位,立馬把他貶到桂林做司馬。
到了唐朝,唐高祖不喜歡李百藥,太宗卻非常倚重這位大才子。太宗一即位,馬上委任他為自己的專任秘書,還讓他利用自己的學識,修改禮儀、起草法律文書。李百藥的詩文也不錯,據說他的詩就是樵夫、牧童都能吟誦。
[BT2]無所是非宇文述
[HTH][國學常識][HT]
《隋書》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較好的一部。它的紀傳部分有本紀5卷,列傳50卷,記載隋朝38年的曆史,誌的部分有十個門類30卷,記載的是整個南北朝時期的典章製度史。唐太宗時,房玄齡和魏征負責五代史的監修工作,魏征任《隋書》的主編。《隋書》中做有特色的就是史論,它把論史與論政結合起來,以隋朝的興亡為借鑒,闡發出不少深刻的政治思想和曆史見解。史論中認真總結了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並探討了隋朝的君臣關係和朝政得失,評論了隋朝重要曆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及曆史作用。
[HTH][國學故事][HT]
宇文述是隋朝名將,北周大權的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是為隋文帝,並改元開皇,宇文述拜右衛大將軍。
楊堅稱帝之後,按慣例將其長子楊勇立為皇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楊廣有奪太子之位想法,便請請宇文述為他出謀劃策。後來,楊勇被廢,立為太子。公元504年,楊廣殺隋文帝自立,拜宇文述為左衛大將軍,改封許國公。宇文述更得隋煬帝的寵愛,一時權傾朝野,隋煬帝對他的話也是言聽即從。隋煬帝每收到各國的貢品或美食,便立即派人送往宇文述府中與之分享,以致往返送禮的人常常在路上相遇。宇文述也善於迎逢,常常把奇服異物進獻給隋煬帝。
時任左衛將軍張瑾與宇文述官職相同,曾評論宇文述,偶然說出他不中聽的話時,宇文述便張目叱之,使張瑾惶懼而走,文武百官也莫敢與之相違忤。宇文述為人貪婪卑鄙,一些富商大賈和隴右諸胡人的子弟爭相送金銀寶物,宇文述皆將其封官進級,並呼之為兒。從此這些人更爭相賄賂宇文述,以至金銀財寶堆積如山,數不勝數。宇文述自家後庭的寵妾美女也有數百人,家僮更達千餘人,同時還養著許多良馬。宇文述榮華富貴之盛,在當時無人能比。
隋煬帝第一次征高麗,命宇文述、右翊衛大將軍等人率軍30萬,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宇文述令全軍士卒攜帶一百日的口糧秣,加上其他器具,每人負擔幾百斤,無法承受。軍卒們不敢違背棄糧的命令,於是晚上宿營時,在幕帳中挖坑掩埋。這樣大軍行軍至半路時,糧草已所剩無幾了。宇文述欲還師,諸將多異同,宇文述又拿不準隋煬帝的心思,猶豫不決。
這時,高麗大臣乙支文德來詐降。高麗軍大敗隋軍,文述等退到遼東城,大軍僅剩不足三千人。因此次攻作戰慘敗而歸,隋煬帝大怒,遂將宇文述下獄。宇文述因平時得寵於隋煬帝,並且其子宇文士及娶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隋煬帝不忍誅殺宇文述,將宇文述與於仲文等皆除名為民,並斬劉士龍以謝天下。
[BT2]一人獨撰兩史書
[HTH][國學常識][HT]
《南史》共80卷,有本紀10卷,列傳70卷。記載從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到南朝陳後主禎明三年(589年)約170年間宋、齊、梁、陳四個政權興亡的曆史。《北史》有本紀12卷,列傳88卷,共100卷。記事起於北朝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齊、周和隋四個封建政權230年間的史事。它們的作者李延壽,字遐齡,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陽)。他撰寫《南史》、《北史》,是繼承父親李大師的事業。他還參加了唐代官修史書《隋書》、《五代史誌》、《晉書》和唐朝當代國史的修撰工作。還獨自撰寫了30卷的《太宗政典》。《南史》和《北史》特點是在記述人物的曆史活動時,把人物和他的家族興替得失、榮辱悲歡聯係起來,注重說明人物的社會活動的因果同家聲門風的關係。
[HTH][國學故事][HT]
何遠在南朝齊代曾任尚書郎。梁武帝即位後,何遠為步兵校尉。不久,他遷任武昌太守。何遠本來風流倜儻,為人不拘小節,祟尚俠義,到這時才改變原來的行為,為官當政。斷絕了很多交往,別人贈送的東西他絲毫也不接受。
武昌民間都飲用長江水。盛夏時節,何遠以江水熱為憂患,經常用錢買百姓井中的涼水,如有人不收錢,便派人將水擔去還給對方。後來,何遠又被任命為鎮南將軍、武康令。太守王彬巡察屬縣,諸縣都以盛宴款待王彬。到武康後,何遠隻為王彬準備了幹糧、茶水而已。王彬離去時,何遠送他到縣界。送上一樽酒,一隻鵝作為臨別贈禮。王彬與何遠開玩笑說:“你的禮節超過東晉時的陸納,恐怕會被古人譏笑吧!”
梁武帝聽說了何遠的才幹,提升他為宣城太守。宣城郡受過盜匪搶掠,何遠盡心治理,他常常開辟街巷,修整牆屋,規劃城市民住宅、市場、城牆、護城壕溝、牲口棚、倉庫等等都井井有條。他應得的田酬俸錢,一概不取,到年底時,選擇最窮困的百姓,將自己的傣祿用來作為他們的稅款。何遠所到之處,百姓都為他建立生祠,這事被梁武帝知道後,就下昭將他授予給事黃門待郎之職,升為朝內的榮耀職務,以表彰他在外的政績。
[BT2]神奇縣令劉知幾
[HTH][國學常識][HT]
《史通》包括內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內篇的《體統》、《紕繆》、《弛張》已佚,全書今存四十九篇。內篇為全書的主體,著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製度、史籍源流並雜評史家得失。《史通》總結了唐初以前編年體史書和紀傳體史書在編纂上的特點和得失,認為這兩種體裁不可偏廢,而在此基礎上的斷代為史則是今後史書編纂的主要形式。它對紀傳體史書的各部分體例,如本紀、世家、列傳、表曆、書誌、論讚、序例、題目等,作了全麵而詳盡的分析,對編寫史書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論述。《史通》的作者為劉知幾,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曆任著作佐郎、左史、秘書少監、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他的曆史著作還有《唐書》、《武後實錄》、《氏族誌》、《姓族係錄》、《睿宗實錄》二十卷、《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
[HTH][國學故事][HT]
武則天剛稱帝時,劉知幾還隻是個縣令。他為官剛直不阿,自己還懂一些醫術。一年的臘月,縣城聚了許多老百姓,看裏正懲治一個抗捐抗稅的人。裏正指揮打手用皮鞭抽打一個男子,這人被打得渾身上下都是血印。劉知幾剛好路過,上前質問:“他犯了什麼罪?這樣打他!”裏正說此人領導鄉民抗捐抗稅,那男子說:“你抬高捐稅還打人,就不怕縣令治罪?”裏正抬頭看看天,陰陽怪氣地說:“我才不怕縣令!”劉知幾說:“哦,你敢帶著他和我到衙門見縣令嗎?”裏正說“敢”,就吩咐打手押著漢子來到衙門。圍觀的老百姓呼啦啦全跟來了,把衙門圍得水泄不通。
劉知幾擂響鳴冤大鼓,大喊冤枉。衙役跑出來一看,吃驚地說:“老爺,你微服私訪回來了?你有什麼冤枉?”圍觀的老百姓這才明白過來。劉知幾端坐正堂,一拍驚堂木,指著裏正,喝道:“拿下!”幾個衙役就把裏正摁住了。劉知幾高聲宣布:這個裏正,抬高捐稅,欺壓百姓,撤銷裏正職務,重打一百大板! 裏正喊道:“你敢!我們是當今聖上——則天皇帝的親戚!”
劉知幾看著那囂張的裏正,喝道:“拿下!”幾個衙役就把他摁在地上。劉知幾訓斥:“你是則天皇帝的親戚,我今天也要打!”說著抽出令箭舉起來,高喊,“給我……”衙役們就高高舉起了大板,瞄準了裏正的屁股,等著劉知幾喊出“打”字、把令箭扔下來就開打。然而,劉知幾沒有喊出“打”字,而是高舉著令箭,緩緩地走下座位,來到被摁在地上的裏正跟前,說:“我說打你,就非打你不可!”說著,用令箭輕輕在裏正的屁股上敲了一下,“啪”,一聲輕響,哄堂大笑。
劉知幾用腳踢著裏正的屁股,對擁擠在大堂裏的老百姓說:“不是我不敢打他,是因為他活不過年底隻能活就要死了,我打他幹嘛?但是,不打他,大家又不答應,是吧?那就打他!”把令箭朝那打手一扔,衙役就把大板落到裏正手下人的屁股上,劈裏啪啦的,哭爹叫娘的。
老百姓認為劉知幾害怕裏正的後台,不敢打裏正,隻敢打一個替罪羊,一齊起哄。劉知幾也不多說,寫了個告示,說裏正大年三十亥時之前必定斷氣,張貼在衙門外。大年三十,裏正果然病死了。老百姓就認為劉知幾是神仙。劉知幾說,哪有什麼神仙,隻不過我懂點醫術罷了,他的病當時就暴露在臉上了,我隻是看出來了而已。
[BT2]司馬光薦才
[HTH][國學常識][HT]
司馬光,宇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父親司馬池,官任天章閣(皇帝藏書閣)待製(皇帝顧問)。司馬池為人正直、清廉,這對司馬光有深刻的影響。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中進士,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天章閣待製兼侍講、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禦史中丞等職。他的曆史著作為《資治通鑒》,這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曆史,司馬人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協修此書的有劉恕、劉攽和範祖禹,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
[HTH][國學故事][HT]
北宋名相司馬光並非一直春風得意,在他失意賦閑在家時,他曾一度消沉。好在他熱愛讀書,喜歡交朋友,與友人一起舉杯小酌,談古論今,時光也好打發。司馬光當宰相後日理萬機,案頭文書堆積如山,其中有不少是舊友來函。這些人在給司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憶舊情,欲勾起司馬光的懷舊情結,講自己處境如何不好,大有懷才不遇的感歎,繼而暗示或者恬不知恥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馬光的提攜。
司馬光對這些來信並不是每函必複,對其中啼饑號寒者有時也給以恰當的接濟,對有意進取功名者複函表示鼓勵,對厚顏討官要爵者則置之不理。司馬光也並非全然不念舊情,他也有時憶起故舊,對舊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氣的,他是忘不掉的。
一天,史館的劉器之來拜望司馬光,談完公事後,司馬光問劉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樣進入史館的?”“知道!若不是您推薦,我還是個平常人呢。”司馬光又問他: “那你可知我為何要推薦你呢?”劉器之說:“知道!這完全是你念在舊情上幫我!”司馬光說:“這點你就說錯了!我的故友舊交確實不少,如果僅因念舊而薦人,那朝廷裏到處都是我的朋友!”劉器之聽後一時茫然。
司馬光接著說道:“在我賦閑居家時,你經常去我那裏。我們在一起談文論史,各抒己見。我當時心境不好,你常常寬慰我。我那時無權無勢,能有你這樣的朋友,真是幸事!後來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過去的泛泛之交,甚至僅見過一麵、對答過幾句話的人,都紛紛給我來信敘舊為名,要我幫他啊們推薦為官。可隻有你是從不給我來信的人!你並不因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對我一無所求,依舊讀書做學問!對失意人不傷,對得意人不捧,這就是你與其他人的最不同處,這是我向朝廷推薦你的原因。”劉器之聽完,起身對司馬光深深一揖:“你真是太了解我了!”
[BT2]鄭樵三次獻書
[HTH][國學常識][HT]
鄭樵,字漁仲,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從16歲開始,謝絕人事,閉門讀書。他不應科舉,無心於仕進,深居夾漈山讀書、講學30年,所以人稱為夾漈先生。據《宋史·鄭樵傳》記載,鄭樵好著書,自比不下漢的劉向、揚雄。每搜奇書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其家之書而去。他一生著作甚豐,有《氏族誌》、《動物態》、《圖書誌》等80餘種。但其代表作,卻是一部包羅各代曆史的《通誌》。《通誌》專講我國古代典章製度的沿革和演變,保存曆代的文化、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麵的資料,使用價值很大。《通誌》是鄭樵畢生心血的結晶,它共有200卷,記上古至隋唐的製度。全書分為:帝紀18卷,後妃傳2卷,年譜4卷,二十略52卷,世家3卷,宗室8卷,列傳130卷,載記8卷。其中,後妃、宗室、世家三部分,性質和列傳相近,篇幅也不多,後人把它歸入列傳,這樣,《通誌》就成為紀、傳、譜、略、載記五種體例構成的史書了。它的編排得體,條理分明,記敘完備,在史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發凡起例者。
[HTH][國學故事][HT]
鄭樵一生三次從老家赴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獻書。第一次,他獻出所著的一百四十卷書“詔藏秘府”。第二次鄭樵應高宗召對獻書時,他已經55歲了。鄭樵上殿向皇帝奏說:“為臣處山林30多年,寫了50多種書。正在寫的書名叫《通誌》,它以曆代史籍為依據,始自三皇,終止五代。此書參考司馬遷的體例,但與《史記》又有不同之處,為臣摘取綱目十二篇,名叫《修史大例》,先呈獻給陛下。”接著,鄭樵陳述了對《史記》和《資治通鑒》的看法,並談到自己寫史是參照前人的史體,同時又有創新的地方。高宗不勝欽佩地說:“朕聽到你的大名久了,你自成一家之言,那你就留下來吧!”鄭樵請求回歸山林,說:“為臣是草茅小民,一生都喜歡山野茅屋,還請陛下體諒。”高宗下旨,授鄭樵為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文字,讓他回家繼續把《通誌》寫完。
第三次獻書時,鄭樵已經快60歲了,他帶著200卷近七百萬字的《通誌》,步行兩千裏來到臨安,進《上殿通誌表》。可是,當時高宗去了建康,無緣得見,經輾轉傳遞,得一道詔書,升他為“樞密院編修”,兼權“檢詳諸房文字。最使他高興的是朝廷居然允許他入“秘書省翻閱書籍”。鄭樵滿以為可以實現渴望已久的夙願,幻想著要博覽秘府寶卷,計劃借此機會整理一番古往今來的天下圖書,然而遺憾的是官場黑暗,希望成了泡影。次年春天,宋高宗自建康回臨安,記起鄭樵獻書之事,於是命鄭樵呈獻《通誌》,就在高宗詔旨下達的當天,鄭樵由於積勞成疾與世長辭,時年59歲。
[BT2]紀事本末記逸事
[HTH][國學常識][HT]
袁樞(1131-1205年),字機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中進士,曆任溫州判官、嚴州教授、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國學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職。他著有《通鑒紀事本末》《易學索引》、《周易辯異》等書。袁樞編纂《通鑒紀事本末》時,根據《資治通鑒》記載的重要史實,以事件為中心,按照《通鑒》原來的年次,分類編輯,抄上原文,把司馬光的史論也抄上,每事標以醒目的題目。《通鑒紀事本末》共42卷,共編集了239個事目。袁樞編《通鑒紀事本末》的最大貢獻,是開創了以紀事為主的本末體,實現了史書編纂體的突破,從而出現了編年、紀傳、紀事本末三足鼎立的體例。
[HTH][國學故事][HT]
袁樞在《通鑒紀事本末》中記載,唐穆宗年間,一個自吹精通法術的卜者叫蘇玄明,為一個叫張韶的人占卜,說他能做皇帝,並說:“今天皇上晝夜不在皇宮,你如果今天發動起義,就可以成大事。”張韶受其鼓動,糾集100多名無賴,把兵器藏匿於紫草車,運送到銀台門外,等到夜裏準備起義。可是還沒到深夜,有巡查的懷疑這些車,於是就上前詢問。張韶急了,就殺了詢問的官兵,與手下的人換了衣服開始起義直奔皇城。這時右軍兵馬使引兵前來,將張韶等人殲滅。
唐末五代時一個叫董昌的越州官吏,昏庸寡斷,身邊聚集許多術士巫師。王溫、韓媼等巫師,屢用鬼神之事煽惑董昌,獻給他鳥獸圖案作符瑞。偏將倪德儒也煽風點火,對董昌說:《越州筆記》中記載,有一種羅平鳥能主越人禍福,中和年間,該鳥曾在吳越一帶出現,有四隻眼,三隻腳,百姓紛紛向羅平鳥祈禱,以求避禍免災。您的署名就與羅平鳥的形狀相關相類,並立即出示鳥圖給他看。董昌高興異常,不久就在越州自稱皇帝,國號大越羅平。結果他隻過了幾天皇帝癮就兵敗被殺了。
[BT2]豪門子心中存義
[HTH][國學常識][HT]
《舊唐書》由紀、傳、誌三部分組成,共有200卷,劉昫編撰。劉昫,字耀遠,中國五代時涿州歸義(今屬河北)人,後晉政治家。《舊唐書》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記事比較詳細,便於讀者了解曆史事件的過程和具體情況。《舊唐書》裏記錄了大量的我國少數民族的史料,以及他們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親密關係。比如,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婚姻的記實,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東北、西南許多民族的曆史記錄,都在《舊唐書》裏有較多的記載。在唐朝和鄰國日本、朝鮮、印度的關係史方麵,《舊唐書》記載也較為詳細。
[HTH][國學故事][HT]
蕭複是新昌公主的兒子,在他少年時,他的堂兄弟們,競相裝飾車馬,以生活奢侈豪華放縱糜爛相比,蕭複穿著多次洗過的衣服,自己居在一屋中,孜孜不倦的學習,不是文人學士不與往來交遊。因母親的關係,他被升遷到太子仆。
有一年因連年災荒,莊稼不收,穀價飛漲,蕭複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就要出賣昭應別墅。當時宰相王縉聽說昭應別墅園林樹木水泉秀美,想要占為己有,於是派遣弟弟來引誘蕭複,說:“依您的才華,理當居於重要的職位,如果把別墅奉獻給我哥哥,就會處在重要的官職上了。”蕭複回答說:“我因家中貧窮才出賣祖宗的產業,要用來救濟寡婦幼兒,如果用別墅為我自己換取美官,使家裏的人們饑寒交迫,那不是我的心願了。”王縉知道了很不高興,於是就罷了蕭複的官。埋沒罷黜了幾年,蕭複的態度一如往常。後來多次遷轉到尚書郎。大曆十四年,由常州刺史調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到任同州刺史時,州人正處在饑餓的困境,有京畿觀察使倉庫就在轄區內,蕭複立即打開用來賑濟災民,被有關官府彈劾削去了官階。朋友們有的來慰問,蕭複態度和悅的說:“如果有利於人們,怎麼敢害怕小小的懲罰。”過了不久出任兵部侍郎。
[BT2]身經六皇帝的宰相
[HTH][國學常識][HT]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後人為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習稱《舊五代史》。《舊五代史》。這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記錄了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黨項、南詔、於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曆史。
[HTH][國學故事][HT]
馮道在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後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契丹滅晉後,被任為太傅,後漢代晉後任太師,後周代漢後依然任太師,一生輔佐了六位皇帝。
一年.唐莊宗軍隊與梁軍隔黃河相對峙。郭宗韜以諸將校會餐人數過多,主管人供應不起,請稍減員,莊宗發怒說:“我想給那些為我效力的人管幾頓飯,自己都做不得主,那麼河北三鎮就請三軍另外選擇一人任主帥,我請求回太原,以避賢讓路。”隨即命馮道當麵草擬文書,以向部下宣告。馮道持筆呆了很久,莊宗嚴厲催促他,他緩緩起身答道:“我的職責就是掌管筆墨文書豈敢不奉命從事。如今大王您屢建大功,剛剛平定南方寇亂,崇韜所諫,未必失當,拒絕他可以卻不可用剛才那番話挑起眾議。敵人若是得知,便會說大王您這裏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慮那便是天下的萬幸。”不久郭崇韜入朝致謝,因為馮道替他解了圍。人們開始敬重馮道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