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宗入主洛陽後,立刻問近臣安重誨說:“先帝在位時的馮道郎中在什麼地方?”安重誨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學士。”明宗說:“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馮道為端明殿學士“端明”之號就是從馮道開始設立的。不久馮道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凡貧困微賤無所依恃卻有才幹、有抱負、又與他素來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為浮躁的人他必定貶抑不用。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讚,退朝時,和同僚在後麵嘲笑馮道說:“他若快走,一定會掉下《免園冊》。”馮道聽說此事,召來任讚對他說:“《免園冊》的文章都是名儒編集的,我可以背誦。舊朝廷一些士子,不過讀了些考場上的華麗辭藻,就去應試,都是竊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淺薄、狹隘。”任讚聽完後感到十分慚愧。
[BT2]百姓良吏韋丹
[HTH][國學常識][HT]
《新唐書》是由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人編撰的。 全書由紀、誌、表、傳四部分組成,共225卷。全書的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誌和表分別由範鎮、呂夏卿負責編寫。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讚、誌、表的序以及《選舉誌》、《儀衛誌》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隻是主持了誌、表的編寫。《新唐書》所依據的史料,除了《舊唐書》外,還有一些當時重新搜集到的文獻以及碑刻文字。宋祁為唐朝後期人物立傳,就采用了不少小說、筆記、傳狀、碑誌、家譜、野史等資料。同時,還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傳。關於少數民族的種族、部落的記載,在史料上作了一些補充,特別是誌、表以及唐後期的列傳部分。
[HTH][國學故事][HT]
新羅國的國君去世,皇帝詔令任命韋丹為侍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過去的典章製度,使臣出使外國,朝廷賜給他十個州縣的官職,讓他將這些官職賣出以得到出使的費用,這稱作“私覿官”韋丹說:“出使外國,對於資費上的不足,應該向朝廷請求,怎麼能夠賣官得錢?”他列出所應開支的費用上奏,皇帝命令有關主管部門撥付給他,其後就把這種做法寫在法令製度中。還未出行,新羅國繼位的國君又去世了,韋丹還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導百姓耕種紡織,禁止懶惰遊樂,興辦學校,對於因貧窮而賣身為奴的百姓,將他們贖出並讓他們回家,嚴令官吏,不允許把他們搶掠來作為奴隸。開始興建州械,城牆長三十裏,屯田二十四處,教百姓種植茶樹、麥子,仁政教化得以廣泛實行。
韋丹被調任到江南西道觀察使。當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蓋屋頂,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長期幹燥則易突然燒毀。韋丹召來工匠教他們燒製磚瓦,把這些建築用的材料聚放在場上,根據製造它們的費用定出價格,不要贏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從官府領取木材磚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賦稅,以後慢慢地歸還欠款。逃亡沒有回來的,官府替他們蓋房;貧窮不能蓋房的,給予他們錢財。因貧窮無力建瓦屋的百姓,則給予他們錢財。韋丹親自前去勉勵和監督。韋丹又建立了南北兩個市場,建造軍營來駐紮軍隊。
一年大旱,韋丹廣泛征召百姓做工,給予優厚的工錢,給他們食物。有一個官吏主管糧倉十年,韋丹審察庫存的糧食,少了三千斛,韋丹說:“難道這個官吏能夠自己耗費如此之多的糧食嗎?”查抄登記他的家產,得到了全部的賬目。都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的。韋丹就召集這些官吏說:“你們仗著權勢從官倉強取糧食,這是犯罪,我和你們約定一個月的時間歸還這些糧食。”這些官吏們都叩頭謝罪,到了限期沒有一個敢違約的。
[BT2]粗中有細一武夫
[HTH][國學常識][HT]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 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學家。他在修史時,對《舊五代史》 改編重修,在編排體例上打破朝代界線,把五朝的人事綜合統編在一起,按時間順序排列。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 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四卷。其中的列傳,最有特色。書中明確地將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分為吳、南唐、前蜀、後蜀、 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等 十國。各小國的劃分編排,條理清晰,首尾完具。 從整體而論,《新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這是歐陽修在刪繁就簡時,將不少資料一同削去。
[HTH][國學故事][HT]
安重榮力大無比,擅長騎馬射箭,擔任振武巡邊指揮使。安重榮雖是武夫,但通曉做官的事務,下麵的人不能騙他。有一對夫婦控告他們的兒子不孝順,安重榮拔出劍交給那位父親,讓他自己殺掉兒子,那位父親哭著說:“不忍心啊!”他的母親在一旁大罵,奪下他的劍追殺兒子。問她,才知道是繼母,安重榮嗬斥他的繼母出去。
安重榮出身行伍,突然富貴,又見晉高祖從藩侯奪得國家,曾對人說:“天子難道有種嗎?兵強馬壯的人就能做天子!”雖然懷有二心,但沒有表露出來。這時,晉高祖和契丹約定為父子,契丹很驕橫,晉高祖對他們更加謹慎,安重榮憤憤不平,認為“委屈中原來尊奉夷狄,使已經窮困的百姓更加困乏,而滿足契丹貪得無厭的欲望,這是晉國的萬世恥辱”!多次拿這些話指責譏誚晉高祖。契丹使者往來經過鎮州,安重榮張開兩腿坐著謾罵他們,不給他們行禮,有時還捕殺他們。這時,吐渾白氏臣服歸屬契丹,受契丹殘暴虐待,安重榮引誘他們入塞。契丹多次派使臣責問晉高祖,並索求被殺的使臣。晉高祖對使臣鞠躬低頭,受到責備卻更加恭謹,多說好話替自己開脫,而姑息安重榮不加責問。
[BT2]好學博識徐夢莘
[HTH][國學常識][HT]
《宋史》是最為浩繁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總共有496卷,包括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字數多達500多萬。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曆時僅兩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丞相脫脫掛名任總編。《宋史》是在原宋《國史》的基礎上刪削而成的,其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誌俱全,而且有所創新。
[HTH][國學故事][HT]
徐夢莘為宋代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喜歡讀經傳史書,下至逸聞瑣事小說野史(都喜歡讀),過目不忘,就能夠背誦出來。紹興二十四年考中進士。先任南安軍教授(官職名)後轉為湘陰縣縣令。正遇上湖南將軍擴充耕地,增加耕地的租稅,別的縣都奉令行事隻有徐夢莘單單說自己縣裏沒有新地,租稅也就無從增收。湖南將軍懷恨他為民謀利,打算從他上報的文書裏邊找到他的過時,最後都沒有找到,於是反而器重他。
不久主管廣西轉運司的書記官。當時朝廷正在商議更改廣東廣西的鹽法,派廣西安撫司幹官(官職名)胡廷直與東西兩廣的漕運官員兩廣邊境上集中討論,徐夢莘跟隨去了,說:“廣西有高山阻隔,應當依然施行原來的官方法律,那麼才不會損害到百姓的利益。廣東的幾個郡都挨著江河,有的地方可以允許鹽販往來,不應該強行兩廣施行統一的鹽法。”他的建議和胡廷直不一致。胡廷直最後竟然按他的建議辦了。徐夢莘當了賓州知州以後,又因為以前的建議阻礙了新鹽法的實行,被撤掉官職。不到三年,二廣的商人罷市,百姓苦於沒有鹽吃,又恢複了起初的鹽法。
徐夢莘不熱衷榮辱升遷,總是想到自己生於靖康之亂時代,四歲時江西內亂,母親抱著繈褓中的他逃走才免於死。思靠問題總是尋根問底,於是收集故事,按類分別出來,編成《三朝北盟會編》,共250卷,這麼多文章記載出來卻沒有遺漏,皇帝聽說以後讚揚他,提拔他到直秘閣任職。
[BT2]王冼害死楊令公
[HTH][國學常識][HT]
《遼史》也是元代官修的一部紀傳體正史,全書共116卷,計本紀30卷、誌32卷、表8卷、列傳45卷,另附《國語解》1卷,比較全麵地記載了遼代的曆史事實。《遼史》所據資料既少,成書時間段,其缺點主要為過於簡略,以致漏載了許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內容;記事前後矛盾。《遼史》的優點是立了許多的表,如世表、部族表、屬國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遊幸表等等,內容極為豐富而且簡明扼要,為其他正史所望塵莫及;其次,其《營衛誌》及《國語解》的設立也是頗為獨特的。前者保留了契丹早期宮帳、行營及部族的組織與曆史等方麵的重要史料;後者的設立則對在本紀、列傳、表、誌中出現的有關官製、人事、物產、部族、地理、姓氏等方麵的契丹詞彙作了譯解。
[HTH][國學故事][HT]
宋太宗以楊繼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製。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繼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繼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繼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繼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繼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繼業,以表示對他的信任。
一年,宋太宗派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繼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繼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複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繼業等人的任務隻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楊繼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麵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繼業。最後楊繼業力爭不果,隻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穀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繼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穀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繼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繼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楊繼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穀,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繼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繼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他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BT2]賢相脫脫受誣被殺
[HTH][國學常識][HT]
《金史》也是元末官修的一部記金代曆史事實的紀傳體正史,全書共135卷,計本紀19卷、誌39卷、表4卷、列傳73卷,書後還附有《金國語解》一篇。脫脫為《金史》總裁官。《金史》以編年體表格的方式記述了金朝與鄰國的和戰及來往關係,形式新穎,內容清晰。
[HTH][國學故事][HT]
脫脫自幼長伯顏家,十六歲即精通經史,且武功超群,膂力過人,被任為內宰司丞兼成製提舉司達魯花赤。脫脫施政期間,革除舊政,減免賦稅,選儒臣以勸諫。內外皆稱其為賢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除伯顏。
順帝終於罷黜伯顏,清算元文宗舊臣,並且開始自己他親政自立。這一時期他曾兩次任脫脫為相,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緩和社會矛盾,大行文治。脫升為太傅,幾乎集朝政於一身。他力排眾議,堅持主張“開渠修河,利農通運”。當時黃河決口,使山東境內的州縣皆遭水災,方圓幾千裏內的人民飽嚐水患之苦。而朝中主管官員,置若罔聞。脫脫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專督治河。因此,脫脫被百姓大為稱讚。可正當他收複徐州,大敗張士誠於高郵之際,一場厄運降臨到他頭上。皇太子因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裏人哈麻彈劾脫脫,致使脫脫被革職流放,哈麻又矯詔遣使使用藥酒將脫脫謀害。
[BT2]計殺斂財奸人阿合馬
[HTH][國學常識][HT]
洪武元年十二月(1368年),朱元璋下詔編修《元史》,命中書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官,並組織多人進行編修。《元史》的本紀和列傳來源於元朝的各位皇帝的《實錄》、《後妃功臣列傳》;誌和表則主要取材於元朝所修《經世大典》。全書210卷,其中本紀47卷、誌58卷、表8卷、列傳97卷。記載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至元朝滅亡160餘年曆史的史書。《元史》各誌,按時間先後記述事實和製度的變化沿革,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並且記錄了天文儀器的製作、使用方法、用途和效果,以及引進西域的天文儀器,以及元代的各種曆法。
[HTH][國學故事][HT]
元世祖初期,阿合馬被任命為兼管中書左右部,兼任諸路都轉運使,處理財政賦稅方麵的事。阿合馬十分會斂財,這樣使皇家富裕,而百姓貧苦。他對百姓積欠的賦稅不加免除,百姓們逃亡遷移。
益都千戶叫王著的人,一向疾惡如仇,由於人心對阿合馬憤怒怨恨,就秘密鑄造了一把大鋼錘,自己發誓願意擊碎阿合馬的腦袋。當時有一個妖僧高和尚,自稱有秘密法術在軍中行使,但毫無效果而逃走,假裝身死,殺了一名徒弟,把屍首欺騙大眾,自己又逃走,使人也不了解事情的真相。王著就和他一起謀劃,在皇上出行的那一天假稱皇太子回京師參加佛事,集結了八十多人,夜裏進入京城。
早晨的時候,他們派遣兩個僧人到中書省去,讓中書省購買供奉神佛的用品。中書省的人員懷疑,對他們加以訊問,他們不肯伏罪。等到中午,王著又派遣崔總管假傳皇太子的旨意,讓樞密副使張易發兵若幹人,在這天夜裏會集在東宮前麵,張易沒有察覺其中有假,就命令指揮使顏義領兵一起前去。王著自己騎馬去見阿合馬,詐稱太子將要來到,命令中書省的官員全部都在東宮前等候。阿合馬派遣右司郎中脫歡察兒等幾個人騎馬出關,往北走了十幾裏,碰上了王著的一夥人。偽裝太子的人責備他們無禮,把他們全都殺了,奪取了他們的馬匹,往南進入建德門。夜裏二更,沒有人敢問什麼,到了東門前麵,他們一夥都下了馬,惟獨偽裝太子的人坐在馬上指揮,呼喊中書省長官來到馬前,責罵了阿合馬幾句話,王著就把阿合馬牽去,用袖子裏藏著的銅錘砸碎他的腦袋,阿合馬立刻斃命。
[BT2]宦官專橫激民憤
[HTH][國學常識][HT]
《明史》全書336卷,其中目錄4卷、本紀24卷、誌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命博學鴻儒50人纂修《明史》。《明史》並不特別熱心,因而纂修的工作時緊時鬆,用了近50年的時間,才完成四部《明史》稿本。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重開史局,以隆科多、王頊齡為監修,張廷玉為總裁,以前《明史》稿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增損、考訂、修改,十三年後(1735年),《明史》曆時近百年始告完成。
[HTH][國學故事][HT]
周順昌居官清正。在福州推官任上,反對礦監稅使的掠奪,抓治稅監高采的爪牙。後來,因為宦官魏忠賢專權,打擊東林黨人,他乞假歸鄉。在鄉諷議朝政、針砭時弊,指斥魏忠賢無所諱忌,深受市民愛戴。魏忠賢對此不滿,派緹騎到蘇州逮捕周順昌,蘇州人聽說逮捕他的差役到了,群眾都非常氣憤,為周公喊冤的充滿了道路。
到了宣判那天,幾萬人不約而同地集會到府城來,大家都手持香火替周吏部請命。縣學的生員文辱亨、楊廷樞、王節、劉羽翰等求見巡撫毛一鷺和巡按禦史徐吉,要求他們將群眾的意見上報朝廷。一個旗尉惡聲惡氣地說:“東廠捕人,這些小子們竟敢這樣搗亂!”大聲叫嚷:“犯人在哪兒?”於是把鐵鎖往地上一扔,嘩啦啦地作響。眾人一看,更氣憤了,一齊說道:“起初我們還以為是皇帝的命令呢,原來是東廠啊!”大夥兒一擁上前,憤怒地高呼,形勢緊張嚴重。旗尉們嚇得東逃西竄,群眾就跟著追打,結果打死一個旗尉,其餘的帶著傷跳牆跑了。
巡撫毛一鷺發出緊急文書向朝廷報告這次事變。東廠的特務誣蔑蘇州人民都反了,企圖截斷水道,搶劫水運船隻。宦官魏忠賢非常害怕。過了些時候,毛一鷺說逮捕了帶頭鬧事的人,變亂平定了,魏忠賢才放了心。不過從這次事變以後,東廠的緹騎們就不敢再出京城了。
[BT2]丘逢甲微服私訪
[HTH][國學常識][HT]
清史稿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趙爾巽、柯劭忞等一百多人編寫,記述清代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曆代封建“正史”的體例,也分為紀、誌、表、傳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館由任館長,先後參加編寫的有。1914年工作開始,至1927年大致完稿,曆時十四年。由於參與人數多,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一致體例不一,繁簡失當,錯誤比較多。
[HTH][國學故事][HT]
丘逢甲曾經是朝廷一品大員。一次,他微服私訪,到一個頗有勢力的大財主家做私塾先生。 那一年,正趕上大財主的老娘做六十大壽,大財主四處下請貼。有人向大財主提個建議,說給私塾老先生也下一份吧,老先生這一生恐怕沒接過什麼請貼,這回就讓他嚐個新鮮。老財主一尋思也是的,就說:“好吧!”
於是,丘逢甲就接到一般人享受不到的請貼。祝壽那天,那可是貴客盈門呀!當地州府縣大小官員,商界名流,紛紛提著重禮給老壽星賀壽來了。丘逢甲兩手空空,也混在貴賓中。入席時,丘逢甲毫不謙讓,徑直奔到上首,坦然地坐下。要知道,古代的入席座位是有講究的,最尊貴的客人是上首,其他陪同的是下首和左右陪座。丘逢甲這一舉動,惹大財主和眾賓客的極大不滿,但在那種喜慶的場合和氛圍中,包括大財主誰都不能發作。
席間,一位賓客終於按奈不住,沒好意地問丘逢甲: “老先生一生坐過幾次上座呀!”丘逢甲頭也不抬,答道: “兩次。” “噢!哪兩次?”“一次是在這兒,另一次是在皇宮裏!”人們開始竊竊私語,嘲笑著,發問人笑得連飯都吃不下。吃完飯,丘逢甲尋思片刻,告訴他們:“我是當朝是丘逢甲。”剛才取笑他的賓客們聽到後,全灰溜溜的跑了。
[BT2]顧愷之繪畫捐巨款
[HTH][國學常識][HT]
《建康實錄》是六朝史料集,唐代許嵩撰。書中記載建都建康(今南京)的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史實及軼事的別史,全書20卷。作者在《序》中說,此書“具六朝君臣行事,事有詳簡,文有機要,不必備舉。若土地、山川、城池、宮苑,當時製置,或互興毀,各明處所,用存古跡。其有異事別聞,辭不相屬,則皆注記,以益見知。使周覽而不煩,約而無失者也。”它雖作於《三國誌》、晉、宋、齊、、陳各書及《南史》之後,但保存著一些正史不載的史實和軼事。
[HTH][國學故事][HT]
顧愷之20歲即蜚聲畫壇,成為遠近聞名的畫家。當時,建康城郊的瓦官寺剛落成,為了裝飾這座寺廟,寺裏的和尚向在京城的官員們進行募捐。但是所捐銀兩不多。一次,寺院裏的和尚碰到顧愷之,請這位年輕的畫家多少捐些銀兩,裝點佛像。顧愷之想了一下接過化緣簿,大筆一揮在上麵寫下:“認捐一百萬兩。”和尚大吃一驚,以為顧愷之是戲弄他。顧愷之卻非常認真:“既然認可,決不少你半文。”
顧愷之讓和尚給他在新建的寺廟準備好一麵新牆,他閉戶月餘,畫成一幅大型壁畫。原來這是一幅佛教中的菩薩畫像,但是其中的主像維摩詰像,卻有眼無珠。和尚不解,顧愷之說,等開廟的那天,就給維摩詰像點眼珠,不過第一天來看畫像的人要捐十萬兩銀子,第二天看的捐五萬,第三天隨意捐。果然,開廟的時刻一到,顧愷之點好眼珠後,大開殿門,維摩詰像頓時神采煥發。觀眾大飽眼福,讚歎不已,一時轟動,不久就捐得一百多萬兩銀子。
[BT2]羅泌撰黃帝神話
[HTH][國學常識][HT]
《路史》為宋代羅泌撰,共47卷,前記9卷,後記14卷,國名記8卷,發揮6卷,餘論10卷。羅泌采用道家等遺書的說法,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曆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麵的傳說和史事,文章華麗而亦富於考證,言之成理,書名《路史》,意思是說這是中國曆史文化的“大史”之意。全書取材繁博龐雜,是神話曆史集大成之。
[HTH][國學故事][HT]
黃帝打敗了炎帝,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蚩尤是炎帝的孫子,他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誇父部族的人向黃帝挑戰。
黃帝不想戰伐,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刮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刮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結果黃帝大敗。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領兵衝入蚩尤陣中。蚩尤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鬥星,鬥柄轉動而鬥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帶領軍隊衝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打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後,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於是他就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黃帝為了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黃帝布好陣容跟蚩尤決戰。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衝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這時,女魃上陣了,製服了洪水。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被捉並且 被處死。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他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
[BT2]貞觀政要錄政事
[HTH][國學常識][HT]
《貞觀政要》全書10卷40篇,8萬餘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他一生酷愛曆史,在70歲以後,他有感南北朝史繁雜,撰寫梁、齊、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征伐安邊等一係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
[HTH][國學故事][HT]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做君主的法則,必須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絕不會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彎曲,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發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傷身子的並不是身外的東西,而都是由於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釀成災禍。如一味講究吃喝,沉溺於音樂女色,欲望越多,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取樂貪圖安逸。”諫議大夫魏征對答說:“古代聖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推及到一切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好國家的要領,詹何卻用加強自身修養的方法來回答。楚莊王再問他治理國家該怎麼辦,詹何說:‘沒有聽到過自身治理好而國家會發生動亂的。’陛下所明白的,實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征說:“什麼叫做聖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聖明,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麵的話;其所以會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見。’過去唐堯、虞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門路招納賢才;廣開視聽,了解各方麵的情況,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因而聖明的君主能無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語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卻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到天下大亂、百姓背叛,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是不知道。由此可見,君主隻有通過多方麵聽取和采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蒙上蔽下,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太宗很讚賞他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