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在抱病期間,讀了大量的醫書,尤其對針灸學十分感興趣。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且錯誤百出,十分不便於學習和閱讀。於是他通過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身的脈絡與穴位,並結合《靈樞》、《素問》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悉心鑽研,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於寫出了針灸學的巨著《針灸甲乙經》。
[BT2]兩晉神醫陳延之
[HTH][國學常識][HT]
陳延之著有《小品方》,大約成書於兩晉、南北朝期間,是我國一部較為重要的醫學著作。值得一提的是,秦漢以來的醫籍存世者應該較多,唐朝時把《傷寒論》與《小品方》兩書並列為醫家必修之書,足以證明《小品方》的學術價值之高和在當時的影響之深。《小品方》博采各方書之精華,是一部實用性較強的小型方書。它卷帙雖短,卻概括了各科治驗。此書共十二卷,編次井然。《小品方》中保留了較多的灸法資料,豐富了針灸學的內容,對推動後世灸療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HTH][國學故事][HT]
一年,棲霞山的一所墓穴前,人頭攢動,香煙繚繞,一位巫師對著一位“死人”正在裝神弄鬼地施行法術。這時一匹快馬奔馳而來,從馬上跳下一人,撥開圍觀的人群,伏身對法師身旁的“死人”做起了人工急救,然後叫人將“還魂湯”灌入“死人”的口中,惹得法師大聲咒罵恐嚇,但是那人全然不管,隻顧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約摸一刻鍾以後,“死人”終於有了氣息,睜開了無神的眼睛。這事轟動了周圍村鎮,圍觀的人愈來愈多。
隨後,那醫生叫人照顧好剛剛蘇醒的病人,然後從容地對大家說:我叫陳延之,是個醫生,聽到有人在古墓旁昏倒,前來搶救。此人是因為吸入一種“惡氣”中了毒,決非鬼神作怪。不信,隻要在古墓旁另掘一個洞,放出惡氣,就不會有問題了。有些膽大的人,按照他所說的去做,果真如此。於是,陳延之的 “神醫”之名就不脛而走了。
[BT2]經脈穴位大家
[HTH][國學常識][HT]
王叔和,名熙,晉朝高平(今山西高平縣)人。叔和不但是一位精通脈學的醫家,也是一位相當重視針灸學的著名醫家,對針灸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脈經》雖以論脈學著稱,但其中也有較多篇幅用來闡述針灸學的內容。書中對經絡病候、腧穴理論、辨證分型、刺灸方法等均有所涉及,補充了針灸學的部分理論,對針灸學的發展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HTH][國學故事][HT]
王叔和出身於達官貴族家庭。由於家庭優越的生活及學習環境,使得王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後因戰事頻繁,時局動蕩,為避戰亂,隨家移居荊州。
當王叔和僑居荊州時,正值張仲景醫學生涯的鼎盛時期,加上王叔和與仲景弟子衛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漸對醫學發生興趣,並立誌鑽研醫道。他尋求古訓,博通經方,深究病源,潛心研讀曆代名醫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虛心向有經驗的名醫求教,博采眾長,醫術日精,名噪一時。
由於其醫術高明,當曹操南下征戰荊州劉表,王叔和被推選為曹操的隨軍醫生。其後任王府侍醫、皇室禦醫等職。到了晉朝時,他還擔任了太醫令。一次,皇後得了難產病,皇上要王叔和進行治療,他治好了皇後的病,皇帝派人到處找他,要論功行賞,王叔和聽說皇帝派人找他,誤以為是皇帝要治他的罪,便急忙逃跑,在途中他害怕被捉住,就拾鐵絲蟲吞服而死,皇帝因為他是由於誤會,又想到他治好了皇後,就把他厚葬於湖北省麻城縣。
[BT2]丹道醫樣樣精通
[HTH][國學常識][HT]
葛洪精通丹道醫,他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的著作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後救卒方》。《抱樸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於道教的著作。其中《金丹》、《仙藥》、《黃白》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是他在廣東編著的一部簡便切用的方書,一共8卷,70篇。書中摘錄其中可供急救醫療、實用有效的單驗方及簡要灸法彙編而成。該書主要記述各種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發作的治療方藥、針灸、外治等法,並略記個別病的病因、症狀等。書中對天花、恙蟲病、腳氣病以及恙蟎等的描述都屬於首創,尤其是倡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
[HTH][國學故事][HT]
葛洪從小就喜歡學習。但他家裏很貧窮,他隻好親自上山打柴,拿柴去換取紙筆等學習用品。晚上他就誦讀、學習和抄寫書籍。他的性情平淡,沒有什麼嗜欲和愛好、賞玩的事,甚至不知道棋盤上有幾根線條、賭博中的骰子叫什麼名字。他為人質樸寡言,不善辭令,不喜好名利,拒絕來往應酬之類的事,沒有和人交遊過。
葛洪為了尋找書籍或請教疑難問題,他卻可以不遠數千裏、不顧艱險和崎嶇的跋涉,一定要達到目的才罷休。他閱讀、研究經典著作時,特別喜歡神仙導養一類的方法。他的叔祖葛玄是在三國時吳國學道成仙的人物,人稱“葛仙人”。葛玄把他煉丹的秘術傳授給了他的徒弟鄭隱。葛洪就向鄭隱學習,把他叔祖傳下來的方法都學會了。後來他又拜南海郡的太守鮑玄為師。鮑玄也是修習神仙導養術的,可以預卜未來之事。他對葛洪深為器重,並將女兒嫁給他作妻子。葛洪承傳了鮑玄的修煉方法和實踐,並且同時博覽、研習醫術。他的著作都非常精確而富有文才。
後來,他曾經幫助朝廷平定石冰的叛亂。亂平後,葛洪不要功賞,直接去了洛陽,希望在那裏搜集奇異的書籍以增加自己的學識。鹹和(公元326—334)初年,司徒王導召他作職掌文書的佐官,後升為司徒掾、諮議參軍。東晉文學家幹寶對葛洪十分親近、友善,並向皇上推薦說,葛洪的才能可勝任國史史官。於是皇上召他為散騎常侍,並任命他為專掌修史的“大著作”,葛洪都以年事已高,想煉丹求長生為理由堅決地推辭了。但後來他聽說交址出產丹藥,便請求到勾漏縣(屬於交址郡)去作縣令。皇上因為他地位、聲望極高而不同意他去作那樣的小官。葛洪說不是為了榮譽,而是因為那裏產丹藥的原因,皇上這才同意了。走到廣州時,刺史鄧嶽留住他,不讓他走。葛洪便在羅浮山煉丹。鄧嶽上表請求把葛洪補為東官太守,葛洪又推辭掉了,沒有去上任。鄧嶽便讓葛洪的哥哥的兒子葛望當了記室參軍(掌表章的書記)。葛洪在山裏一連呆了好些年,從容閑適地修養煉丹,但從未停止過著書立說的工作。
[BT2]隋唐杏林兩兄弟
[HTH][國學常識][HT]
甄權,隋唐年間醫學家,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為母親生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甄權一生著述很多,繪有《明堂人形圖》,撰有《針經鈔》、《脈經》、《針方》、《脈訣賦》、《藥性論》等,可惜今已失傳。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圖》在當時流傳廣泛,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根據其所繪圖形重新繪製修訂為人體經絡俞穴圖。弟弟甄立言著有《本草音義》、《本草藥性》、《本草集錄》、《古今錄驗方》。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台秘要》所引進“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有關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HTH][國學故事][HT]
隋文帝開皇初年,甄權為秘書省正字,後來稱自己有病而被免職。當時的魯州刺史庫狄鏚苦於風患,手不能拉弓,無醫能為他醫治。甄權說:“保持射箭的姿勢,一針紮下去,就可以射箭了。”於是甄權針刺其肩隅穴,果真一針下去,刺史當即就能射箭了。深州剌史喉閉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剌其手指,氣息即通,第二天飲食如故。唐太宗親臨其家,問他飲食起居,訪詢用藥之道,並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職,賜他壽杖衣物。
弟弟甄立言,在唐高祖武德中年被升為太常丞。他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禦史大夫杜淹患風毒發腫,唐太宗命令立言去為他醫治。立言回奏說:“從今天開始,第十一天的午時他必死無疑。”果然如其所言。當時有一個叫明律的尼姑,六十多歲,患有心腹鼓脹,身體嬴瘦,已經二年了。立言為他診脈後說:“你的腹內有蟲,應當是誤食不好的東西所致。”就讓患者服雄黃,不一會,吐出一條蟲,如人小手指粗細,隨後尼姑的病也就痊愈了。
[BT2]藥王巧識腳氣病
[HTH][國學常識][HT]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活了102歲,人們尊稱為“藥王 ”。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30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髒、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232門,收5300個藥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複方”。《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共30卷,其中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首載藥物800餘種。這兩部書,後來合稱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係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HTH][國學故事][HT]
唐時,長安城內的嚴太守身患一種奇怪的疾病,隻見腳脛日趨浮腫,渾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眾醫診治均束手無策。於是請孫思邈診治,經藥石下肚,仍不見轉機,孫思邈由於難揭其謎,終日甚感不安。
一天,一個富人也患此病,請孫思邈治療,為了查明病因,他住進這個富人家中仔細觀察了十幾天,隻見他的兒子和貼身家僮也同樣精神萎靡不振,下肢也浮腫,隻是比富人稍輕一些。孫思邈仍百思不得其解,他又到廚房內調查,廚師說嚴太守不喜歡大魚大肉,但他對糧食精製特別講究,派人將米麵反複加工精碾細磨後才作為主糧食品。
隨後,孫思邈又去拜訪了嚴太守,發現他同樣習慣喜食精糧,此時,孫思邈悟出了其中的玄妙了。孫思邈立即建議嚴太守將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糧糙米,並且將一些細穀糠、麥麩皮煎水服用,半月之後這種疑難病竟神奇的康複了,病人精神好轉,浮腫全消退了。消息一傳出,長安城內外市民一片震驚,讚揚孫思邈真是天下神醫!
[BT2]久病成名醫
[HTH][國學常識][HT]
王燾,唐時郿縣(今陝西省眉縣)人,曾為徐州司馬。著有《外台秘要》40卷。《外台秘要》中涉及內科病、五官病、癭瘤、瘰鬁、癰疽、二陰病、中惡、金瘡、惡疾、大風、婦科病、小兒病以及蟲獸傷及畜疾,並且專章記錄了丸散成方和明堂灸法。他在《外台秘要》中,引用唐以前的醫籍達六十多部,幾乎所有醫學家遺留下來的著作,都是他學習和引述的對象。在《外台秘要》中,引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的條文,就有300多處。但是,因其有論無方,沒有治療方法和具體方藥,後又參考孫思邈《千金要方》及其它醫書中的方藥予以補充,以期作到有論有方,使其更適合臨證實用。如對白內障的臨床表現,在當時已作了全麵論述。
[HTH][國學故事][HT]
王燾出身官宦世家,幼年體弱多病,嚐夠了病痛的滋味。長大後為了治好自己的病,為了強身健體,便在公務之餘,發奮讀醫學著作。與此同時,他母親也進入年老體弱的時期。王燾稟性孝順,母親患病時,長期衣不解帶地照看護理,並遍訪名醫,遍查醫著,尋找良方。俗話說“久病成醫”,慢慢地王燾對醫學漸漸入門。
王燾曾擔任徐州司馬、鄴郡太守等要職,但他無意仕途,經過多方努力調去掌管了全國的圖書中心——弘文館。那裏有大量的醫學名著。曆經二十多年,閱遍上千部古代方書。盡半生心血終於編成了《外台秘要》。
[BT2]中醫兒科聖祖
[HTH][國學常識][HT]
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錢乙,字仲陽。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他對兒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鑽研,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但皆散失不傳。現存《小兒藥證直訣》,或叫《小兒藥證真訣》是錢乙逝世後六年,由他的學生將他的醫學理論,醫案和經驗方,加以搜集,整理而成的。此書共3卷,上卷言證,中卷為所治病例,下卷為方劑。該書最早記載辨認麻疹法和記百日咳的證治;也是最早從皮疹的特征來鑒別天花、麻疹和水痘;記述多種初生疾病和小兒發育營養障礙疾患,以及多種著名有效的方劑;還創立了我國最早的兒科病曆。
[HTH][國學故事][HT]
一個姓朱的人,有個兒子五歲,夜裏發熱,白天無事,有的醫生作傷寒治,有的醫生作熱病治,用涼藥解表,始終治不好。病兒的症狀是:多涎而喜睡。別的醫生用鐵粉丸下涎,病情反而更重,至第五天,出現大渴引飲。錢乙說:不能用下法治。他於是拿白術散末一兩煎水三升,使病兒晝飲服。姓朱的問道:“飲多了就不會瀉了嗎?”錢乙答道:“不滲進生水到裏麵,是不會瀉的。縱使瀉也不足怪,隻是不能用下法治”。姓朱的人又問:“先治什麼病?”錢乙說:“止渴治痰、退熱清裏,都靠這味藥。”到晚上,藥估計服完,錢乙看看病兒,說:“可再服三升。”又煎白術散水三升,病兒服完,稍覺好些。第三日,又服白術散水三升,那個病兒再不作渴,也沒有流涎了。接著錢乙給其服兩劑由阿膠、牛蒡子、甘草、馬兜鈴、杏仁、糯米組成阿膠散,結果病就完全好了。
[BT2]名醫總結傷寒病
[HTH][國學常識][HT]
龐安時,字安常,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浠水縣)的人。他的《主對集》,記錄了草木的藥性與五藏的相應關係,確定藥物的品位和功效,認定藥物的寒熱性質,分清奇方和偶方的用法,以此治療各種疾病;考慮到治病方法要根據古今疾病的不同而因時製宜,以及醫學著作中有脫漏、遺缺的情形,為使六經辨證的方法更加完備,他對張仲景的《傷寒論》作了補充和發揮,寫成《傷寒總病論》;此外,他又編寫了《本草補遺》一書。
[HTH][國學故事][HT]
龐安時治病絕妙,一時上門求醫者眾多。對那些登門求醫的人,他還把家中房舍騰出來讓病人居住,並親自查看為病人熬的稠粥和煎的藥物,一定要等到他們的病好了才送他們回去。其中實在治不好的病人,也一定要具實相告,再停止對他們的治療。他救活了無數的病人,病人家裏拿著錢財禮物來感謝他,他也不是全部都收受。
龐安時曾經到舒州的桐城縣去,那裏有一民家孕婦臨產,一連七天,孩子也生不下來,什麼方法都用盡了,也沒有效果。龐安時的學生李百全剛好是那家的鄰居,便邀請龐安時去看一下。他一看那情形,便接連大聲地說:“死不了”。他讓那家的人用熱水溫暖孕婦的腰部和腹部,他自己則為孕婦上下撫摩。孕婦覺得腸胃間微微作痛,在呻吟聲中生下一個男嬰孩。那家人驚喜不已,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龐安時告訴他們說:“嬰兒已經出了衣胞,但無意中一手抓住了母親的腸子不再鬆手,因此巫師畫的符和醫師給的藥都沒有作用。我隔著肚皮摸到了嬰兒的手,用銀針刺他的虎口,他一痛便放手縮回,所以很快就生下來了,其實也並無其它方法。”把嬰兒抱過來查看,右手虎口處針刺的痕跡果然還在,其玄妙竟到了如此地步。
[BT2]世界法醫論著第一人
[HTH][國學常識][HT]
宋慈,字惠父,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早歲習儒,入仕後經曆十餘任地方官,多負刑獄之責,終於廣東經略安撫使,一生經辦案件數不勝數。他的法醫學著作為《洗冤集錄》,全書共5卷。宋慈把中醫藥學應用於刑獄檢驗,並對先秦以來曆代官府刑獄檢驗的實際經驗,進行全麵總結,使之條理化、係統化、理論化,因而此書一經問世就成為當時和後世刑獄官員的必備之書。此書是其一生經驗、思想的結晶,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HTH][國學故事][HT]
一日,宋慈準備小睡,衙役來報發生了命案。宋慈就急忙趕到出事現場,這時候天已經黑了,他還要連夜驗屍。
屍體是一個少年,其麵目十分猙獰,屍身已潰爛流水。宋慈一麵驗著,一麵把檢驗結果說與文書記載:“受害者死於四日前,身上有多處傷痕,傷口有新有舊,係鞭子之類條狀物所致。後背有一致命傷,深五寸,骨裂肉綻,是刀所傷。腰間有錢百個,可見不是劫財。”驗屍完畢,宋慈一行人便回到村裏,展開了周密的調查。
後來,他斷定孩子是其叔父所殺,因為他的個頭很小,高大威猛的人用刀殺人,不會砍在背上的,而應是砍在頭上才對啊!隻有矮小的人才砍不到頭上,充其量隻能砍在背上。後來,他派人在孩子的叔父家搜查出笤帚,血衣,柴刀等證據,把殺人者繩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