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醫學經典:博大精深傳後世(3 / 3)

[BT2]棄儒學醫朱震亨

[HTH][國學常識][HT]

朱震亨,字彥修,世稱“丹溪翁”或“丹溪先生”,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複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

[HTH][國學故事][HT]

朱震亨自幼聰明,年長者對他都很器重,但他年稍長後卻棄而不學,變得崇尚俠氣,爭強好勝,若鄉中望族仗勢欺侮,他就會替人出頭。後來,他聽聞有朱熹四傳弟子許謙在東陽八華山講學,於是前往就學於許公門下。數年之後,學業漸成,一日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舉之士,朱震亨應試書經,但偶遇算命先生,先後兩卦均言不利。朱震亨竟以為天命,遂絕仕進之念。

在他30多歲時,母親有疾,諸醫束手,亦使其有誌於醫。遂取古代經典醫籍細細觀之,三年而有所得。又過了兩載,竟然自己處方抓藥,治愈了老母的舊疾。此事之後,他就完全放棄了儒學,一心致力於醫,晝夜研習醫書。後來求學於名醫羅知悌門下。

當時,羅先生時已年過古稀,有病人前來,他常臥於床上,並不親自診視,隻是讓弟子察脈觀色,聽他們回稟的便處方藥。朱震亨在這裏學習一年後,醫技大進。他回到家鄉,鄉間的名醫都很吃驚,不知他在外邊學了多大本事,但看到他所用的處方和藥劑,又嘲笑不已,並稱他看病不倫不類。但朱震亨正是用這種被眾醫斥之怪法治愈了名士許謙的痼疾。四方求治者、求學者盈門不絕。朱震亨總是有求必應,不避風雨,致使貼身仆人均難以忍受這樣的勞苦,怨聲不絕。

[BT2]藥物學集大成之著

[HTH][國學常識][HT]

《證類本草》是北宋藥物學集大成之著。全稱《經史證類備急本草》,31卷60餘萬言。在廣泛的文獻輯錄基礎上,收藥1748種。唐慎微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後遷居成都行醫,醫術高明。唐慎微以《嘉本草》和《本草圖經》為基礎,參閱了《新修本草》、《本草拾遺》等專著,總結北宋以前曆代藥物學成就,其內容非常豐富,而且使用方便,查閱時有按圖索驥即可。書中在藥物主治等方麵,詳加闡述與考證,每藥還附以製法,為後世提供了藥物炮炙資料。

[HTH][國學故事][HT]

唐慎微家人世代以醫為業,他年少的時候麵貌醜陋,舉止樸拙,且不善言詞,但內心卻極為明敏,自己又精通經方,在當地很有名氣。盡管如此,他仍然好學不倦,又拜李端伯為師,並因此從晉原遷到成都。唐慎微為人善良,如果有人求他出診,他決不會考慮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

一次,當地名士宇文虛中的父親曾患風毒之病,經唐慎微治療後很快痊愈。但這種病不易斷根,唐慎微就親筆寫了一封信交給他,並在信封上注明某年某月某日。可以開封。到了這個日子,宇文虛中父親的風毒之病果然再次發作。按唐慎微的囑咐,患者打開了封存已久的留書,隻見上麵寫著三個方子:第一個方治療風毒再作,第二個方治療風毒攻注作瘡瘍,第三個方治風毒上攻、氣促欲作咳嗽。患者按方治療,半個月即獲痊愈。盡管唐慎微<治病如神,但他平素從不炫耀自己的本事,仍是沉默寡言。他看病時談證候總是寥寥數語,點到即止,決不嘩眾取寵。若有人反複問難,他就會一怒之下,不再說話了。

唐慎微給讀書人看病,“不取一錢”,隻問他們家中有無名貴的孤本方書,借他抄錄一下。當時的讀書人,很喜歡他,在經史諸書中,看到“一藥名,一方論,必錄”,來送給他。唐慎微用這種方式積累了不少資料。 唐慎微想到,積累資料,不僅要從書上勤讀、勤找,而且應當深入實際中去深入到群眾中去考察訪求。唐慎微經常到各地采集藥物標本,繪圖鑒定,並虛心請求“田父裏嫗”。隻要他們從記憶裏搜索出一兩個方子,哪怕是草頭方子也好,向他提供出來,他就千道萬謝,看病也不要錢。一次,他應征從四川到汴涼(開封),一路過船行馬,每遇到江湖遊醫,他都恭恭敬敬地對待他們,邀他們同飲同食,講座醫藥問題。這種不恥下問,虛心求教的態度,使他向“鈴醫”學到了許多實際知識,並抄錄了不少失傳的古方。

[BT2]寒涼派掌門

[HTH][國學常識][HT]

劉完素,字守真,別號宗真子,居於金代的河間(河北河間市),金代著名醫學家,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在醫書中,他對《素問》一書情有獨鍾,朝夕研讀,愛不釋手,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經過數年後,對《素問》的研讀有了很多心得和體會,並據此撰寫了許多醫書發行於世。劉氏一生著述較多,主要有《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內經運氣要旨論》、《素問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等。在理法上,他十分強調“火熱”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後世稱其學說為“火熱論”;治療上,他主張用清涼解毒的方劑,故後世也稱他作“寒涼派”。

[HTH][國學故事][HT]

劉完素讀過的醫書中,最令他感興趣的乃是中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他發現這本書是前人將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以總結,上升成為理論,用極其簡練的文字寫成的。但因《黃帝內經》的文字極為簡練,許多話說得過於隱晦,所以要想研究透徹是十分困難的。劉完素研習起來,往往是日夜不分,廢寢忘食。他把該書作為自己“終身誦讀”之書,不是花幾年、十幾年,而是花了幾十年時間,從二十五歲一直讀到六十幾歲。他喜歡獨自坐在一間屋子裏,邊學習邊思考,努力探求其中尚未理解的奧妙。有一天,因勞累過度,不知不覺睡著了。突然看見兩位道士走進來,遞給他一碗美酒,他一氣連飲了二三十口,碗中酒還是喝不完。當道士取回碗向外走時,劉完素急忙起身追趕。一時驚醒,才知自己是在做夢。劉完素從此變得聰明起來,悟通了許多道理。

劉完素學有所成,醫術高明,他家門前車水馬龍,擠滿了遠道而來的發熱患者,甚至一些昏迷的病人是被抬來的。讓他紮上幾針,服了幾付他開的藥以後,竟然奇跡般地恢複了。有時他還送醫送藥給貧困的病人。一次,他在路上見到一家人正在發喪,得知是產婦難產致死,可他見到棺中有鮮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馬上開棺診治。他在難產婦的湧泉穴等穴位紮了幾針,婦人竟然蘇醒了,再針她合穀、至陰等穴,胎兒竟然順利地產下。家屬忙跪地叩首,視之若神仙下凡。劉完素名聲很大,傳到了金朝廷中,金章宗為了攏絡人心,請他到朝中為官,幾次都被拒絕了。朝廷無奈,便賜給了他一個“高尚先生”的名號。

[BT2]獨樹一幟補脾胃

[HTH][國學常識][HT]

李東垣,名杲,字明之。自幼喜愛醫學,隨名醫張元素學醫,學了沒有幾年,就掌握了張氏的各種醫學技術,除精通內科外,還擅長外科、五官科和針灸各科。他在醫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金元各派學術爭鳴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臨證實踐,創製並逐步完善了“補土派”的理論,為充實和發展中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著作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和《蘭室秘藏》等書,他認為脾胃是元氣之本,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疾病所由生。據此創製了“甘溫除大熱”之法。李氏根據脾胃的重要性而創立的補脾法,豐富了中醫學治療理論。闡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內傷病的致病、發病機理,鑒別診斷,治療方藥等一係列問題。因為他主張使用溫補脾胃之法治療各種疾病,後人稱他為“補土派”。

[HTH][國學故事][HT]

一次,汴京酒官王善患小便不利,症見眼珠突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欲裂,飲食幾廢,生命危在旦夕。請來的醫生,都給他服甘淡滲泄的利尿藥物,均無效益。眼看病情越來越重,病家慕名請李東垣診治,李東垣他仔細檢查後說:這個病太複雜,按一般常法不能奏效,須得精思熟慮,讓我回家想想吧。病家見他說得在理,也就同意了。

東垣回家後,聯係病人的症狀,默誦《內經》,苦苦冥思,未得其解。夜已很深,他幹脆和衣而臥。半夜,他忽然掀躍起,連聲說道:有辦法了!《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東垣想:病人小便出不出,是氣化不利的緣故。前麵的醫生用淡滲的陽藥本能促氣化,為什麼不奏效呢?”他後來想到,這是因為氣化過程靠陰精和陽氣共同作用完成,甘淡滲泄藥雖能氣化,病人病久傷陰,有陽無陰,所以氣化仍不能正常進行。第二天一早,他滿懷信心地來到病人家,開出陰涼之劑。病人服後,疾病果然慢慢康複。

[BT2]金代名醫妙治狂病

[HTH][國學常識][HT]

張從正是金代名醫之首。張從正幼年從父學醫,博覽醫書,深究醫理,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儒門事親》5卷,此外還有《心鏡別集》、《張氏經驗方》、《張子和治病撮要》。 他以為風寒等是在天之邪氣,雨露等是地之邪氣,最容易使人染病。飲食的酸苦甘鹹等是水的各種邪氣,也是致病的原因,認為這些病因都不是人體內所應有的,一經致病;就應當祛除體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為要,凡風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風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

[HTH][國學故事][HT]

一天來了一位叫項關今的人請張從正去看病。他的獨生兒子死了,妻子因受到刺激,身子越來越瘦,脾氣越來越壞,動不動就叫喊怒罵,甚至舞刀弄棒,追殺家人。項關今四處求醫問藥,毫無收效。終於找到了張從正的門上。

張從正上門就診,診罷後就伸手到藥囊裏去摸藥,結果摸了一手的胭脂。項家娘子見了張從正這副狼狽相,忍不住笑了,張從正見狀就請辭,稱改天再來。過了幾天,張從正又來到項家,項家娘子問:“張醫師,藥帶來了嗎?”張從正忙到身上摸藥,結果又沒帶藥,項家娘子在一邊看著他著急的樣子,不由得捧腹大笑。

張從正見項家娘子樂成這樣子,忙一臉扭怩地穿起外衣,起身告罪說:“老朽實在胡塗,今天又忘記帶藥了。匆忙間竟將老妻的衣服給穿了來,惹得娘子見笑,多有得罪!老朽告辭。明日無論如何一定將藥送到府上。”

第三天,張從正又來到了項家。項家娘子一見張從正露麵,心裏就笑了起來。張從正進門後,臉上毫無笑容,一雙手按住肚子,嘴裏不住地哼著。項家娘子問:“您怎麼了?”張從正苦著臉說:“肚子痛,這這怕是要臨產了。”項家娘子聽後大笑不止,派人把張從正送了回去。

晚上,項關今回來了,問了娘子的病情,娘子就把近幾日請張從正看病的事全說給他聽。項關今從此後,不再提請醫的事。一段時間後,項家娘子的身子也漸漸胖了起來,臉色也紅潤了,病徹底地好了!項關今就去找張從正問究竟,張從正說:“三劑笑藥抵得上百劑靈丹。”項關今聽後,連聲讚歎:“你真是神醫!”

[BT2]藥聖編寫醫學巨著

[HTH][國學常識][HT]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他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李時珍受家庭影響從醫,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他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並且花費巨大的心血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一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麵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如,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

[HTH][國學故事][HT]

李時珍科考多次失敗後,就一心一意跟他父親學醫。正好在這一年,他的家鄉發生一場大水災,水退以後,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沒錢的窮百姓。李時珍家並不寬裕,但是父子倆都很同情窮人,窮人找他們看病,他們都悉心醫治,不計報酬。李時珍為了研究醫術,讀了很多古醫書。李時珍還借自己到官員家裏看病的機會,向他們借閱家裏的藏書。這樣一來,他的學問就越來越豐富,醫術也越來越高明了。

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一種抽風的病。楚王府雖然也有醫官,但是誰都沒法治好。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麼不著急?有人告訴楚王,隻有找李時珍,才能治好這種病。楚王趕快派人把李時珍請到王府。李時珍一看病人的臉色,再按了按脈,就知道孩子得的這種抽風病是腸胃病引起的。他開個調理腸胃的藥方,叫人上藥鋪抓了藥。楚王的兒子一吃藥,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興,再三挽留李時珍在楚王府呆下來。

明世宗即位後,他擔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於是就千方百計尋找長生不老的藥方,他朝令各地官吏推薦名醫。武昌的楚王把王府裏的醫生李時珍薦給太醫院。明世宗對真正的醫學並不重視,卻迷信一批騙人的方士。李時珍是一個正直的醫生,看不慣那種烏煙瘴氣的環境。他在太醫院呆了一年,就辭職回家。李時珍辭官後,遊曆了許多名山勝地。他為了采草藥,研究各種草木的藥用性質。有一次,他到均州武當山去,聽說那裏產一種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還童,人們把它稱作“仙果”。李時珍並不相信真有什麼仙果。為了弄清真相,他冒著危險,攀登懸崖峭壁,采到了一顆榔梅。經過他詳細研究,才知道那種果子隻不過像一般梅子一樣,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談不上什麼“仙果”。

李時珍發現古醫書的記載有不少錯誤,就下決心編寫一本新的的藥書。最終,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巨著《本草綱目》。

[BT2]溫病學奠基人

[HTH][國學常識][HT]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杠杠,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HTH][國學故事][HT]

葉天士少年時,父親就去世了,他為了維持生活,就開始行醫應診,並且拜父親的門生朱某為師,繼續學醫。不多久,在醫學上的造詣,就超過了朱老師。但他毫不自滿,孜孜不倦,又去尋找別的老師求學去了。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擅長針術,葉天士很想去學,隻苦於沒人介紹。一天,恰巧有位姓趙的病人,是那位名醫的外甥,因為舅舅沒法治好他的病,特地來找葉天士醫治。葉天士專心診治,給他服了幾帖藥就好了。姓趙的很感激。葉天士趁機請他介紹去拜姓劉的那個名醫做老師。這個要求得到允諾。葉天士就改名換姓去當學生。他在姓劉的名醫那裏,每逢臨症處方,都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就診。姓劉的醫生候脈後,推辭不能治。葉天士仔細觀察琢磨,發現孕婦因為臨產,胎兒不能轉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於是,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兒果然產下。姓劉的醫生很驚奇,便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早已名震遠近的葉天士。葉天士接著便把如何要向他學習的苦心如實說了出來。姓劉的很受感動,終於把自己的針灸醫術全部傳授給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應考的舉人,路過蘇州,請葉天士診治。葉天士診其脈,問其症。舉人說:“我無其他不適,隻是每天都感口渴,時日已久。”葉天士便勸那位舉人不要赴考,說他內熱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舉人雖然心裏疑懼,但是應試心切,仍然啟程北上。走到鎮江,他聽說有個老僧能治病,就趕去求治。老僧的診斷和葉天士的診斷一模一樣。可是,葉天士當時還拿不出辦法,老僧讓舉人每天即以梨為生,口渴吃梨,餓了也吃梨,堅持吃一百天,自然會好。”舉人按囑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無事。當他衣錦回家時,在蘇州又遇見葉天士,便把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葉天士知道老僧的醫術比自己高明,就跑到到廟裏拜和尚為師。

後來,蘇州發生大溫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個“打更”的人,全身浮腫,又黃又白,病情十分險惡。別的醫生看了,都說沒得救。葉天士經過細致診察,隻用兩劑藥就把他的病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