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天文星象:宇宙探秘尋真相(2 / 3)

[HTH][國學故事][HT]

箕子是商朝的國師,他見紂王帝辛吃飯用象牙筷子,就開始耽憂,別人說:“天子吃飯,用點精品有什麼不可以的?”他說:“不是,大王用象牙筷子,就不可能配陶盆瓷碗,一定得用金杯玉盞;使用這些精美的食具,他肯定不吃普通四菜一湯,必須得配上魚翅燕窩、乳豹山珍;吃這些東西,總不能在楊木桌子旁、版築茅舍下,穿著粗衣草鞋吃吧?大王是一國之主,想要什麼就得有什麼呀!這樣下去錦衣玉食,大興土木,還有止境嗎?百姓能承受嗎?恐怕商王朝將有彌天大禍了!”

後來,紂王果真越來越奢侈了,酒池肉林,荒淫無度,朝政廢弛,民不聊生。箕子多次進諫,但紂王根本不聽他的。臣子比幹因為進諫太多被剜了心,箕子沒這麼愚忠,便不再說話。有人勸箕子出走另尋賢主,他說:“我可不是那種有奶就是娘的人,作為人臣去投奔別人,這不是故意以君王之惡來換取自己的好名聲嗎?這種事情我不能做。”可他又身在其位,怎麼辦呢?隻好披頭散發裝起瘋來。紂王以為他真瘋了,怕他傷人,就把他關進監獄。武王滅商之後,建立了周王朝,念箕子忠君愛國,無功無罪,就把他放了出來,又向他谘詢治國之道。箕子不願作周王朝的人,就帶領忠於自己的一大批人東渡到朝鮮去了,周武王也於是就將朝鮮封給了他。

[BT2]太白蝕昴——長平之戰

[HTH][國學常識][HT]

太白蝕昴的天象,是指金星侵入到二十八宿中昴宿的區域。金星,又稱太白金星,有天之將軍的隱喻。古人解釋“太白蝕昴”這一天象的寓意,天之將軍將降臨某一國家,佐其國君成事。

[HTH][國學故事][HT]

秦昭王時,秦國已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韓王表示願意獻上黨郡求和。不料上黨郡郡守馮亭很憎恨秦國的霸道,自作主張,向鄰近的趙國投降了,趙王也就接受了。秦王聽到這個消息後大怒,立刻增兵千裏奔襲,攻打上黨,要用武力把它奪來。趙王立刻派大將廉頗率軍前去增援,不料沒到地方,上黨已經陷落,敗退的殘兵在長平關與廉頗主力會合。

廉頗為奪回上黨,向秦軍發起攻擊,不料節節失利,他隨後改變了戰略,構築營壘,堅守不出,用挫秦軍銳氣,然後尋機反擊。這個策略果然奏效,秦軍的進攻勢頭被遏製了。秦國為了取勝,決定除掉廉頗,於是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向趙王說:“廉頗太老了,早無鬥誌,秦國根本不怕他,秦人隻怕趙括當統帥。”趙王一聽這話,立刻撤掉廉頗,任命趙括為統帥。趙括一上任,馬上改變了廉頗的戰略方針,兵他決定主動出擊,一舉奪回上黨,沒準還能乘勝前進。

趙括開始向秦軍最弱的防線猛攻,很快突破了秦軍陣地。趙括大喜命令繼續進攻。趙軍前進到長壁,遭到了秦軍主力的抵抗,趙括還發現兩翼也有秦軍,這時他下令退兵。可是,秦軍迅速出擊,插到趙國大軍的後方,把幾十萬大軍包圍了。秦軍包圍趙軍一月多,趙軍糧草斷絕,隻好殺戰馬充饑。趙括見大勢已去,拚死突圍,但仍然衝不出去,最終他死於秦軍的亂箭之下,趙國大軍全部投降,白起下令將這些人全部活埋。

就在這時,天空出現了金星犯昴宿的天象。白起找術士解釋了天象後,明白老天都在鼓勵他,頓時勁頭十足,就派他一個姓衛的謀士回首都向秦昭王請示,要求增兵增糧,隻等君王一聲令下,大軍就開進邯鄲了。趙國間諜範睢勸秦王:“太白是‘天之將軍’, 太白蝕昴,恰恰是天之將軍助趙的預示,對我們不利呀!聽說趙王又要起用老將廉頗了,秦兵連年在外,需要修整了,不如暫時宣諭息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 秦昭王早就對白起疑慮重重了,擔心他功高鎮主,於是同意了範睢的主意。結果,趙國獻出6城,兩國罷兵。

[BT2]觀星斷興衰

[HTH][國學常識][HT]

古人根據慧星、流星、新星的出現,日、月、五星的位置移動以及星氣的變化來推測人間禍福或世事興衰,這主要是古人受到天人感應觀點的影響,他們認為人間有德和失德會導致天相的變化,而通過觀察這種天象也可以明白人間的興衰。

[HTH][國學故事][HT]

北魏初年,國中出了一個叫崔浩的人,此人是個軍事謀略家,上知天文地理,下覽經史百家,足智多謀,聰穎過人。明元帝拓跋嗣時代,崔浩在朝廷做官,一天,觀星象的太史官上奏皇帝:“火星前天還在匏瓜星座中,昨天夜裏忽然不見了。不知預示著什麼。” 拓跋嗣問禦前星占家,星占家說:“陛下,火星可能是下界來到哪個國家了,它到的國家將會有危亡之禍。它很可能化作人形,教給兒童一些歌謠,這些歌謠暗含著將要發生的災禍的內容。陛下可派人打探,看是不是在我們國家,”

拓跋嗣聽了這話很緊張,因為當時北魏還不強盛,十六國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家家朝不保夕。他趕忙召集了學士、儒生十多人,與太史官、星占家一起商討這星象是否與北魏有關,崔浩也在被招之列。大家議論紛紛,猜測不已。這時,崔浩發話了:“你們說的都講不出道理,還是我來替你們推算一下吧!火星是昨天晚上至今天早晨不見的對不對?昨天是‘庚午’日,今天是‘辛未’日,按二十四方位,庚、辛都屬西方,未也主於秦,所以我認為,火星是下界到秦國去了,現在姚興占據鹹陽,正應在他們身上。秦國很快將出現災難,?過80多天,火星還會回來,那時它將出現在‘東井’,對應的還是秦。”

聽此言眾人都不信,一個大臣說:“天上火星失蹤,你怎麼知道得這麼頭頭是道?你說這種荒誕不經的的話都是欺君的?”崔浩並不和他鬥氣,笑著說:“你的話先記下,到時候讓事實說話,那時你最好把剛才說的再重複一遍。”果然,過了80多天,火星又在東井出現了,先留,隨後逆行,又留,盤旋一圈。同時,後秦關中一帶大旱,赤地千裏,連皇城昆明池的水都幹了,童謠四起,國內動蕩。第二年,後秦國王姚興去世,他的後代爭奪王位,更把國家搞得亂作一團,東晉乘機派大將劉裕(後來建立劉宋的開國皇帝)西征,將後秦滅掉。

此後,大臣百官們對崔浩心服口服了。其實很可能是崔浩模清了火星的運行規律、也琢磨透了天下形勢才敢下這樣的斷言的。

[BT2]彗星犯帝座

[HTH][國學常識][HT]

帝座是星名,它代表著皇帝的寶座,位於在天河中間。古人設置星座,大都是為了星占目的,後宮星變暗,說明娘娘出了問題,皇帝就會感到不安。如果帝座出問題,則說明皇權將受到影響。彗星犯帝座就是指彗星掃過犯帝座星或在其區域出現,這預示著大凶。

[HTH][國學故事][HT]

劉秀在洛陽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網羅各式各樣的人才,一天,他想起了舊日好友嚴子陵。嚴子陵年輕就很有名望,遊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因他不滿王莽的暴政,就隱姓埋名,避居於山野草澤之間。王莽失敗、劉秀登基後,他仍隱居不出。劉秀非常欣賞嚴子陵的才幹,想召他出山,幫助自己輔佐朝政,便派人到處尋找嚴子陵的下落。後來,齊地的地方官發現他在深譚邊上釣魚,便報到了京城。劉秀準備了厚禮,安排了親近的人去接,使者找了三次,才找到了嚴子陵。嚴子陵看到劉秀親筆寫的欣,覺得推諉不過,就隨車去了洛陽。

嚴子陵無心做官,到了洛陽後,隻是看看老友,也順便了解一下朝廷的一些事情,不料特別失望。原來,劉秀任用的丞相是侯霸,此人沒有什麼謀略,嚴子陵不想在這樣的人手下做事,於是他準備過一段時間就離開洛陽。

一天,劉秀把嚴子陵請到宮中,向他請教治國方策,嚴子陵沉默不語,後來劉秀想嚴子陵做諫議大夫,嚴子陵笑著說:“我是山野之人,不懂禮法,所以在朝廷做不了這樣的事。”兩人聊到深夜,劉秀就留他睡在宮中,兩人同榻而臥。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腿腳都擱到了劉秀的大腿上,劉秀念及舊情,也不介意。不料第二天剛一上朝,太史官就近前第一個上奏:“陛下,昨天臣夜觀天象,發現有一顆彗星淩犯紫微垣的帝座,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凶兆。”彗星,過去民間稱“掃帚星”,古代多叫“客星”,從軍國星占到民間傳統,無一例外地認定彗星的出現是不吉利的事,主凶,稱“天上掃帚星,地上動刀兵”。劉秀心想我剛與嚴子陵枕股而眠,馬上太史官就報告有彗星淩犯帝座,這彗星不是嚴子陵又是誰?劉秀心裏有點不悅還,但是他還笑著說:“什麼彗星呀!這是我和子陵同睡,沒什麼凶兆。”

一天,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便拍著他的大腿說:“子陵,你願意輔助我治理國家嗎?”嚴子陵想起了前幾天的彗星犯帝座事件,怕日後皇上不能容他,便回絕了劉秀。劉秀剛登車回宮去,嚴子陵馬上就不辭而別,悄然離去,隨後隱居於浙江富春山裏。

[BT2] “三垣”和“四象”

[HTH][國學常識][HT]

古人把星空劃分為七個區域,即“三垣”和“四象”。“三垣”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為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紫微垣外是帝車——北鬥七星,紫微垣的另一個門稱“北門”,在北門外有一條“閣道”六星,在閣道旁邊有著名的馭者造父五星,它的旁邊還有車府(車庫)、傳舍(驛站)、天廄(馬棚)等等。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鬥之南。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禦史大夫等。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天市即集貿市場。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HTH][國學故事][HT]

造父是顓頊的後裔,他的祖上世代以禦馬為生,後來被推薦去為周天子養馬,封在秦地。到了周穆王姬滿時代,造父成為當時著名的禦馬高手,他馴養了4匹千裏馬——乘匹、盜驪、驊騮、綠耳,把它們獻給周穆王。穆王於是封造父為禦馬官,專管天子的車馬。

一天,周穆王打算往西域,便召造父駕車,出都城豐鎬,縱馬西行。車由八匹千裏馬拉著,再加上造父的高超駕車技術,車子跑得像風一般,不一會,隨行衛隊竟被遠遠地甩在身後,不見蹤影。君臣二人,索興信馬由韁,半天時間,就來到西域一帶。他們第一次到西域地界,見這裏山川壯麗,景色古樸,一時流連忘返了。

很快天色已晚,無法辨別歸途了,而所到之處景色更加奇麗,他們問過路人才知道這裏是昆侖仙境的瑤池。西王母聽說人間周天子來訪,連忙派神仙去迎接,連夜在瑤池邊設宴款待,為周穆王洗塵接風。酒宴極為排場,仙樂穿空,舞女如雲,袖長管催,嘈然如鸞鳳之鳴,歌台暖響,遍灑下春光融融。周穆王與西王母等神仙觥籌交錯,舉杯祝壽,對飲仙酒,作歌唱和,你來我往,樂而忘時。一晃三天過去了。 “仙境一日,人間一年”。三年了周穆王不知下落,朝廷的很多事無人作主,一片廢弛景象。有的諸侯見天子多年不臨朝,便有反叛之意。

東方有個徐國,在二十多年前,宮中一個宮女生了一隻蛋,拋棄後被名為鵠倉的神狗叼回了,隨後孵化出一小兒,長大後繼任為國王,即徐偃王。後來,那隻神狗臨死時,變化成了一條龍。徐偃王想:自己是龍孵化出來的,那自己肯定就是天子之命了,他對自己諸侯王的地位就不很滿意。這次見周穆王西遊不歸,朝綱鬆懈,徐偃王認為自己大展鴻圖的時機已到,於是帶領一些東夷民族,舉兵反周,一時攻城略地,直逼京城。

造父見周穆王樂不思歸,怕日久有變,就將千裏馬放出一匹,讓它回京城報信。不久,這匹馬就遇到尋找周穆王的軍隊,並且把他們帶到瑤池。這時,周穆王知道徐偃王領兵造反的消息,馬上告別西王母回朝。造父駕著八匹千裏馬,帶著周穆王如龍騰飛般回到了京城。

徐偃王萬萬沒有想到周穆王會如此神速,天上掉下一般突然出現在京城,一下慌了心神,軍中士兵一夜之間就逃散了。第二天,周穆王就率大軍平息了這場叛亂。穆王為表彰造父的功勞,將趙城(今山西洪洞)賞賜給他。由於造父的識馬、養馬、馴馬、駕車均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被提到天界成為星座。

[BT2]一生推舉皇極曆

[HTH][國學常識][HT]

皇極曆完成於隋文帝仁壽四年,為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劉焯所作。在《皇極曆》中考慮太陽和月亮視運動不均勻來計算日月合朔的時刻,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為了求得任意時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創立了任意間隔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在中國天文學史和數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後代曆法計算日月五墾運動使用的內插法多繼承《皇極曆》的方法並繼續發展。

[HTH][國學故事][HT]

劉焯少年時閉戶讀書,十年不出。這十年苦讀,使劉焯成為飽學之士,遂以儒學知名,為州博士。後來,他到京都長安(今西安)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這時劉焯已年近40,雖官微位卑,還是積極參加了這時的曆法論爭。這一年,他獻上了經苦心鑽研和實測而得的新曆法——皇極曆。可是,隋文帝卻頒用了寵臣張賓所獻的開皇曆,劉焯即與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劉孝孫一起反對張賓之曆,指出該曆不用歲差法、定朔法等六條重大失誤。但是,事與願違,劉孝孫卻因此被扣上非毀天曆的罪名,劉焯也被加上妄相扶證,惑亂時人的罪名,劉焯因此被調到門下省,以待顧問。

隨後,他被授予員外將軍之職,他還奉命與劉炫等共同考訂由洛陽運到長安的石經,以補正石經中磨損的部分,可見劉焯對儒家經典深有研究,而且在當時頗孚眾望。一次,劉焯因在國子監舉行的祭奠先聖先師的典禮上,與群儒辯難,深挫諸儒,為一些人所妒恨,遂有奏章上呈,謗其非是,劉焯即被革職為民。於是,劉焯隻得回到故裏,著力研習《九章算術》、《周髀》、《七曜曆書》等曆算名著。

後來,皇太子楊廣征天下曆算之士,鹹集於東宮,共議曆法之事。劉焯也在被征召之列,這回他獻上了經數十年研究的皇極曆,並駁正張胄玄曆法的錯誤。由於皇極曆精當新奇,駁文有理有據,頗得楊廣的稱讚。可是,楊廣這時剛剛定為太子,立足未穩,且張胄玄仍是隋文帝的寵臣,故不敢妄自改作曆法,遂以皇極曆未獲考驗為由擱置不用。對於劉焯也僅任以太學博士之職。這時劉焯已年近花甲,本想這回可以實現曆法改革的願望,並主持天文曆法的工作,可是曆法未被采用,仕途無由升遷,身體狀況又欠佳,遂以健康原因自動罷歸鄉裏。

這時,被廢的皇太子楊勇欲召而用他,楊廣知道此事後,便敕令二劉入川事蜀王楊秀。他因為年老不願背井離鄉入川,拖延不往,楊秀聞而大怒,便派人將劉焯披枷帶鎖押解至成都,將劉焯充軍以羞辱他。楊廣稱帝後,獲準劉焯返回京師,他又上書皇太子楊廣,指出張胄玄曆法有可取之處;並指出張胄玄曆法大小失誤536條,並且要求讓自己與張胄玄當麵辯論。楊廣果真同意了他的請求、。張胄玄以皇極曆在推求月朔時以定朔法為算,勢必出現連續三個大月或連續三個小月的狀況,不符合傳統的月朔安排方法為由,責難皇極曆;劉焯則據理力爭,以駁張胄玄曆,雙方互相駁難,是非不決。結果,他的曆法依然未被采納,於是他就罷歸故裏了。

後來,張胄玄推算日食錯誤,隋煬帝召見劉焯,欲改行皇極曆。可是,其時袁充正得到隋煬帝的寵信,他與張胄玄一起力排皇極曆,遂使隋煬帝猶豫不決,欲行又止。劉焯回去鬱鬱不歡,一年後去世。

[BT2]精確計年的天文曆

[HTH][國學常識][HT]

《授時曆》為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實施的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賜而得名,原著及史書均稱其為《授時曆經》。其法以365.2425日為一歲,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6秒,精度與公曆相當。每月為29.530593日,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它正式廢除了古代的上元積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為曆元。《授時曆》為由許衡、王恂、郭守敬、楊恭懿等編創而成。《授時曆》中采用等間距三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圓術和類似球麵三角的方法根據太陽黃經求它的赤經赤緯,這兩種方法在天文學史和數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HTH][國學故事][HT]

許衡的家人世代為農,他在8歲時入鄉塾,勤敏好學。在他10歲那年,他的舅父當了縣吏。這時候,金朝興建宣宗陵,徭役繁重,他就去幫助舅舅做事,當他看到百姓的困苦生活後,而當官的人還要逼稅督辦差役,他就不再幫助舅舅了。很快,金朝在蒙古進攻下已瀕於崩潰,人們開始四處逃難。

許衡曾經跟很多人一起逃難,經過河陽,由於行走長遠路途,天氣又熱,喉幹口渴,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隻有許衡一人,端正坐在樹下,連動也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你怎麼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麼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那人說:“現在時局這麼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平日凡遇喪葬婚嫁時,許衡一定遵照風俗禮儀辦理,全鄉人士,都受感化,鄉裏求學的風氣,逐漸盛大。鄉內的果樹每當果實成熟,掉落在地上,鄉裏小孩從那邊經過也不看一眼,鄉民都這樣教導子弟,不要有貪取的心理。許衡的德行傳遍天下,元世祖聞知,要任用許衡為宰相,但是許衡不慕榮利,以病辭謝。 許衡去世後,四方人士都來聚集靈前痛哭,也有遠從數千裏外趕來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賜諡號為“文正”。

[BT2]民用曆書的老祖母

[HTH][國學常識][HT]

民用曆書中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而且還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它最早的是根據《崇禎曆書》來編算的。《崇禎曆書》是明末徐光啟主編,李天經續成。它從多方麵引進了歐洲古典天文學知識)內容包括天文學基本理論,三角學,幾何學,天文儀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運動、交食,全天星圖,中西單位換算等,共四十六種,一百三十七卷。徐光啟字子光,號元扈,諡文定,上海徐家彙(今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可謂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他在數學、天文、曆法、軍事、測量、農業和水利等方麵都有重要貢獻。

[HTH][國學故事][HT]

徐光啟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遭倭寇騷擾十分嚴重。徐光啟小時候,父親常給他講當地人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徐光啟長大以後,因為參加科舉考試,路過南京,聽說這裏有個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經常講些西方的科學知識。不少南京人都喜歡跟利瑪竇結交。徐光啟經過別人介紹,認識了利瑪竇。他聽利瑪竇講的科學道理,都是自己過去在古書上沒有讀到過的。打那時候起,他對西方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過了幾年,徐光啟考取了進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官。他認為學習西方的科學,對國家富強有好處,就決心拜利瑪竇為師,向他學習天文、數學、測量、武器製造各方麵的科學知識。一次,徐光啟到利瑪竇那兒去學習。利瑪竇跟他談起,西方有一本數學著作叫《幾何原本》,是古代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寫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要翻譯成漢文很困難。徐光啟說:“既然有這樣好書,我一定要把它翻譯出來。”

此後,徐光啟每天離開翰林院,就趕到利瑪竇那兒,跟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由利瑪竇講述,徐光啟筆譯。那時候,還沒有人譯過國外數學著作,要把原作譯得準確,可不是件簡單事。徐光啟花了一年多時間,逐字逐句地反複推敲,再三修改,終於把前六卷《幾何原本》翻譯完成。

除了《幾何原本》之外,徐光啟還跟利瑪竇和另一個西方傳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譯過測量、水利方麵的科學著作。後來,他又在研究我國古代曆法的基礎上,吸收了當時歐洲在天文方麵的最新科學知識,對天文曆法的研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徐光啟不但愛好科學,還十分關心民間疾苦。有一年,他父親死去,徐光啟回到上海守喪。那年夏天,江南遭到一場水災,大水把稻、麥都淹了。水退之後,農田上顆粒無收。徐光啟為這個心裏挺著急。他想,如果不補種點別的莊稼,來年春天拿什麼度荒呀!恰巧在這時候,有個朋友從福建帶來了一批甘薯的秧苗。徐光啟就在荒地上試種起甘薯來,過了不久,長得一片蔥綠,十分茂盛。後來,他特地編了一本小冊子,推廣種甘薯的辦法。本來隻在福建沿海種植的甘薯就移植到江浙一帶來了。

明神宗死去,他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著病死,神宗的孫子朱由校即位,這就是明熹宗,徐光啟被任命領導曆局開始編寫曆書。徐光啟領導的曆局,當時是有壓力的,因為當時圍繞立法改革有很多爭論。 欽天監的人針對曆法也爭論不休,民間則反對引進洋人遍定曆法。徐光啟頂著壓力,以耶穌會傳教士及四個中國助手開始工作。這時,他看到後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竭力主張要多造西洋大炮。為了這件事,跟兵部尚書發生矛盾,徐光啟被排擠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