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天文星象:宇宙探秘尋真相(3 / 3)

[BT2]占星觀象巨著

[HTH][國學常識][HT]

《唐開元占經》是瞿曇悉達對唐以前各種兆應模式進行總結的占卜之書,達120卷之巨。書中除了介紹二十八宿占外,還介紹了五星占,石、甘、巫的“中外宮占”。五星指歲星、熒惑、填、辰、太白。中外宮則是指五星和二十八宿以外的星。星星日出即隱,日落則現,這是正常現象,但有時該隱不隱,該現不現,即為不詳之兆,星體伏見時間的早晚贏縮,也是預兆。五星的“合散犯守”,均為星占的重要依據。合,就是在某星宿相會。五行中某幾顆聚會於某一星宿是常出現的,但會於哪一星宿,哪幾顆相聚會,則有不同的兆應。散,是指不行列而聚,即違反常規的聚合。犯,就是幹犯,即行星行到某星之近距離,七寸之內光芒相及大概是幹犯的最低標準,凶兆。犯的範圍很廣,五星互犯,五星犯二十八宿,五星犯各星等均是。二十八星宿指的是角、氐、亢、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各宿分別兆應各地人事。守,守是指行星運行過程中在某一星宿的停留,一般也是凶兆。

[HTH][國學故事][HT]

《史記·天官書》中曾記載:“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也有 “(漢高祖)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沛公至霸上”的記錄。五星聚井則代表著去舊立新之意,所以後人有“五星聚井,楚敗漢興”的說法。劉邦年輕起就誌向遠大,為人豁達大度,聰穎善變,他作過亭長這一小官職。

一次,沛縣縣令招待貴客呂公,全縣的大小官員都攜禮前來赴宴。劉邦手中沒帶一分錢也泰然入場,並在報到簿上寫:“亭長劉邦賀萬錢。”賀錢不滿一千的隻能坐堂下,萬錢的可上主座,於是他上了貴賓席。劉邦並沒有絲毫不好意思的地方,在席上談笑自若,氣度不凡。呂公發現此人有才,後來就把女兒許配給他。一次,劉邦以亭長的身份押送苦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墳。路程剛走了一半,苦工就已逃跑了一大半。跑了這麼多人,劉邦知道自己把剩下的人送到地方,他也不會有好結果了,他不想愚忠愚孝,效力到底,就幹脆把沒跑的人也都解枷放掉。

後來,劉邦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自稱沛公,又投奔項梁。他自知謀略不足以得到天下,於是就招攬了大量的人才,如蕭何、張良等人,在他們的輔佐下,他在眾多起義軍中率先攻進鹹陽。後來,又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滅了項羽的楚國,統一了中國建立漢朝。

[BT2]以舌代耕的天文學家

[HTH][國學常識][HT]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重要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撰有《左氏傳解詁》、《國語解詁》等。賈逵在天文學上頗有造詣,其主要貢獻還為:明確否定了冬至日在牽牛初度的說法,確定冬至日在鬥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這為後來歲差(冬至點逐年西移)的發現作了準備。他主張用黃道坐標測算日月運行的軌道,認為以赤道坐標測算會出現誤差;明確提出月行速度有快有慢。

[HTH][國學故事][HT]

賈逵五歲的時候,就聰明過人。他的姐姐是韓瑤的妻子,出嫁以後沒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來住,她也因為貞節和聰明被人稱道。聽到鄰家讀書,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著賈逵隔著籬笆牆來聽。賈逵安靜地聽著不說話,姐姐也因此感到高興。到賈逵十歲時,就能背誦《六經》了。姐姐問賈逵說:“咱們家貧窮,從沒有教書先生進咱們家門,你怎麼知道天下有《三墳》、《五典》這些古書而又能背誦得一句不漏呢?”賈逵說:“回憶過去姐姐抱我在籬笆間,聽鄰居家裏讀書,現在還一句不漏的全記得。”於是他就剝下院中桑樹的皮,用它當紙來寫字,或者把字寫在門扇上,屏風上,這樣一邊念一邊記,一年的工夫,經書的文字便全部通曉了。在他住家的街巷裏,每當人們看到他刻苦好學,都稱讚他是亙古以來也無與倫比的。後來許多學生來向他求教,有的不以萬裏為遠,有的背著孩子住到他的家門附近,賈逵就一一親口教授他們經書。學生給他一些糧食作為學費,積累起來都裝滿糧倉。有人說:“賈逵的糧食不是靠自己種地得到的,而是靠講經書講得唇焦口燥得到的。

[BT2]衝之量圭尺改革曆法

[HTH][國學常識][HT]

祖衝之,字文遠, 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南北朝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機械製造家和數學家。祖衝之在天文學方麵,創製了《大明曆》,首次引用了歲差,采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以前的更加精密。 祖衝之推算的回歸年和交點月天數都與觀測值非常接近。在數學上, 祖衝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應該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在機械製造上,曾製造了銅鑄指南車、利用水力舂米磨麵的水碓磨和計時儀器漏壺、欹器等。

[HTH][國學故事][HT]

祖衝之發現《元始曆》中關於歲差的計算,他就拿出了算籌,細心地計算了起來,計算結果表明:十九年七閏,閏數過多,在二百年內,就要比實際多出一天來。他沉思了片刻。忽地站了起來,走到窗邊,卷起竹簾,推開窗子,斜射的夕照把他的身影拉得長長的,拖在地上。在房裏,他一邊來回地走動,一邊思索:要提高曆法的精度,光靠以前的幾本曆書不行!得靠自己去觀測,用實際觀測得來的數據,再進行計算。從哪裏入手呢?他經過多次的思考後,決定從測定冬至的日期著手!

從此,在他的觀測站上,立起了一個八尺高的圭表,觀測日影的長度。在這些日子裏,他“親量圭尺”,臉曬黑了,手凍出了裂口,但觀測冊上卻記下了一個又一個數據;記錄著一個又一個變化的日影。在他的觀測站上,還多了幾個他新設計的計時的漏壺。在記下日影長短的同時,記下了準確的時間。

幾年過去了,祖衝之用竹簡串起來的觀測記錄把本來十分寬敞的書房,堆得十分擁擠。但是還沒有得出理想的結果。這是什麼原因呢?他想通向揭開冬至時刻的奧秘的道路可有許多條,但最好、最短、最準確的隻有一條。他要尋找一條最近又是最好的登山之路,他苦苦思索著,仔細分析和考慮,然後進行了多次的計算和核對,他終於發現:由於冬至前後的影長變化不太明顯,再加漏壺表示的時間不那麼準確,這給冬至時刻的準確測定帶來了困難。

祖衝之總結失敗的教訓,困難麵前不氣餒,他終於想出了一個新的方法:不直接觀測冬至那天日影的長度,而觀測冬至前後二十三、四天的日影長度,再取它的平均值,求出冬至發生的日期和時刻。因為離開冬至日遠些,日影的變化就快些,所以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時刻的測定的精度。祖衝之製定的《大明曆》歲實取日,與現代天文學所測結果,一年中僅有六十萬分之一的誤差。祖衝之<用圭表測定了回歸年的長度(歲實)後,又用渾儀等測角器,測定太陽在恒星間的位置,開始了研究太陽一年中運動的快慢變化和測定冬至點逐年變化的數值(歲差),他根據自己的實際測驗和計算結果,首先證實了歲差現象的存在,同時還求出冬至點每一百年向西移動一度。

祖衝之根據自己的觀測結果,精心編成的《大明曆》送給朝廷,請求宋孝武帝,改用新曆,公布施行。他滿以為會得到理所當然的支持,可是宋孝武帝根本不懂曆法,朝廷許多人都提不出意見,太子旅賁中郎將戴法興,竭力加以反對。孝武帝下了一道議曆的詔書,雙方爭議的異常激烈,後來祖衝之指出:自己多年實測日月五星的運行來推算日食和月食的,用《大明曆》計算此前二十多年所發生的四次月食,月食的時間和在天空的立置都和實際情況相符,而舊曆法推算的結果誤差就很大。戴法興在事實麵前理屈詞窮,無言以對,祖衝之的新曆才被朝廷采用。

[BT2]一行喜天文屢拒詔傳

[HTH][國學常識][HT]

一行,俗名張遂, 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縣)人,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佛學家。唐代高僧和傑出的天文學家。他一生喜好天文 為了觀測天象,與機梁令瓚合作創製黃道遊儀和水運渾象,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恒星的位置。他還主持了規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測量,得到了子午線一度的長。 並且編製了《大衍曆》,糾正了過去曆法中把全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節氣的錯誤。 此外他還編寫了、《七政長曆》、《易論》、《心機算術》、《宿曜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北鬥七星護摩法》等天文著作。

[HTH][國學故事][HT]

一行自幼聰明敏捷,過目不忘。20歲左右便博覽經史,對天文曆算尤感興趣。他曾向長安玄都觀道士尹崇借閱揚雄的《太玄經》,不幾天,便去還書。尹崇大惑不解,對一行說:此書意義深奧,我鑽研積年還不很了解,你正可細加研求,何必急著還書呢?沒想到一行竟回答:我已究其義理。說著一行便拿出他新寫成的《大衍玄圖》和《義訣》。經過一番交談討論,尹崇終於相信一行果然已得《太玄經》奧秘。尹崇稱讚一行是顏回再世,從此一行名聲大振。

後來,一行到長安拜師求學,以他的聰明好學,不久就成為著名的學者。當時正是武則天稱帝,其侄子武三思身居顯位。為沽名釣譽,到處拉攏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幾次欲與結交,但張遂不願與之為伍,憤然離京,東去嵩山當了和尚,取名為一行。

一行屢次婉拒皇家的招喚,唐睿宗李旦即位,睿宗便命東都留守韋安石禮聘一行出山,他又稱病婉拒,隨即又回到荊州當陽山,向悟真大師學習梵律。到了唐玄宗時期,皇上又命一行族叔張洽到荊州,將一行請出山。玄宗將一行請入皇宮後,問他有什麼本領。一行謙虛說:“略能記覽,他無所長”。玄宗便叫宦官拿出一本宮女名冊,一行瀏覽一過,便能掩卷背誦,無一遺漏,玄宗大驚,稱讚一行為聖人。 按說以僧一行的才學聰明,考取個進士功名自是唾手可得。但是一行最喜歡的還是佛學和天文學,為此他婉言表明自己不願為官。

[BT2]複製觀象儀

[HTH][國學常識][HT]

蘇頌,字子容,同安城關人。蘇頌一生最大的貢獻還在於複製水運儀象台。宋代之前,東漢張衡創製的渾天儀和唐代僧一行等人的複製品都已失傳。蘇頌組織一批科學家,並運用自己豐富的天文、數學、機械學知識開始著手複製,很快獲得成功。後來,他又複製成銅質台。儀象台以水力運轉,集天象觀察、演示和報時三種功能於一體,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近代鍾表關鍵部件“天關”(擒拿器)的創始人。蘇頌寫出《新儀象台法要)3卷,詳細介紹了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及使用方法,繪製了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機械設計圖,附星圖63種,記錄恒星1434顆,比300年後西歐星圖紀錄的星數還多442顆。

[HTH][國學故事][HT]

蘇頌不僅上個著名的科學家,他還是當時有名的清官。一年,蘇頌又被任命為毫州知府,有個豪門女子因犯法應受杖刑,卻生了病,不能受刑,十天之後仍沒有痊愈,譙縣主簿鄧元孚對蘇頌說,您這樣高明,不能被一個小女子欺騙,告訴醫官依法檢察,不就行了嗎。而蘇頌則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公意,不必放在心裏,如果告訴醫官,醫官會根據言語輕重,根據長官的意思行事,弄錯了會後悔的。後來那個女子果然病死了,鄧元孚非常慚愧,更加佩服蘇頌了。

不久蘇頌又被加官為集賢院學士,應天府知府。當時呂惠卿大受宋神宗信任,他說,蘇頌是我的同鄉,比我早登進士,如果來見見我,他就可以來執掌政事了。蘇頌聽說後,隻是笑了笑,並沒有去巴結他。這時恰遇到三次赦免,與蘇頌一同罷去知製誥的李大臨又官複原職,蘇頌才授了秘書監、知通進銀台司。不久吳越地區發生了災荒,宋神宗要蘇頌去知杭州。神宗說:“蘇某仁厚,必能撫安吳人。”蘇頌來到杭州,一天,衙門外100多人向他哭訴,他們是因為欠了官債被關押起來的,無法償債。蘇頌說,“我把你們都放了,讓你們去經營,衣食之外的餘錢都交來償債,給你們一個月時間,可以了吧?”於是便放了這些人。果然,按期償付了欠債。

一次,蘇頌在有美堂宴請客人,席間有人告訴他兵將們要做亂,於是蘇頌密派手下人把其中的10個頭領捉了起來,投進監獄,到宴會散了以後,客人並沒有察覺出這件事來。後來蘇頌出使遼國,正遇到冬至,遼國的曆法比宋曆晚一天,遼國人問蘇頌哪一國的曆法準確,蘇頌回答說:“曆法家算法有些小的區別,快慢不一樣,比如說亥時節氣交,就是今晚,如果過一會兒,就是子時,成明天了,先後不一樣,各從其曆就是了。”遼國人認為蘇頌說得很對。蘇頌出使回來後,向宋神宗彙報了情況。宋神宗誇獎蘇頌說:“我曾經考慮過,這樣的問題最難回答,你回答的很是得當。”宋神宗又向蘇頌了解遼國的山川地理和人情向背。蘇頌回答神宗說,遼國從講和(澶淵之盟)以來,他們用中原的典章禮儀,上下相安,沒有不和的征狀。並且告訴宋神宗不要對遼國輕易用兵,宋神宗覺得很有道理。

[BT2]天文四海測驗

[HTH][國學常識][HT]

四海測驗指的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6年),郭守敬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組織了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這次活動在設立了二十七個觀測點,其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今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其中,最北的北海觀測點,設在大約北緯64度,已經靠近北極圈;最南的設在海南島、西沙群島。最遠的觀測點之間,南北長一萬多裏,東西綿延五千裏。四海測驗的主持人郭守敬, 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和儀表製造家。他編撰的天文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曆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曆注式》和《修曆源流》等十四種。

[HTH][國學故事][HT]

一次,郭守敬偶然得到一份《石本蓮花漏圖》,立刻被它迷住了 。“蓮花漏”是北宋的一種計時器,由幾個漏壺配合組成,結構特別複雜,因而計時也比以前的漏壺精確得多。遺憾的是,到元代時,蓮花漏已然失傳,不少著名機械學家對著圖紙冥思苦索多年,仍然琢磨不出個道道。而郭守敬隻用了幾天工夫,就摸清了它的來龍去脈,並照著圖紙成功地複製了一個蓮花漏。後來,有人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薦郭守敬。

郭守敬在與忽必烈見麵時,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忽必烈十分欣賞他,立即任命郭守敬為管理水利的提舉諸路河渠。郭守敬先後完成了20多項農田灌溉、河道航運等工程,件件設計科學合理,收效顯著,深得後人稱道,他還對元大都通惠河工程的修複。郭守敬經過多次實地勘測,找到了水源,立刻向忽必烈提出開鑿大都運糧河的新方案:他根據大都周圍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將大都西北昌平鳳凰山腳下的白浮泉先引入甕山泊,並讓這條引水河在沿途攔截所有原先從西山東流的泉水,彙合成流,這樣,便可使運河水量大大增加。另外,由於這些泉水清澈明淨,幾乎不含泥沙,在運河下遊還可建立一係列控製各段水位的閘門,以便運糧船能夠平穩行駛。忽必烈聽了計劃後,深感滿意,任命郭守敬全權負責都水監,完成這個工程。

元世祖忽必烈從鞏固其封建統治出發,順應當時曆史發展的要求,重視發展農牧業生產,他決定改革曆法。這時,郭守敬首先提出根據天象觀察、實驗,才能定出比較準確的曆法。郭守敬因為精通天文、曆法,被皇上從水利部門調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辦改曆工作。此後,郭守敬在向元世祖報告的時候,提出在太史院裏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時在全國範圍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的打算,這個計劃馬上得到元世祖批準。郭守敬在全國各地設立了二十七個測點,選派了十四個監候官員分別到各地進行觀測。郭守敬也親自帶人到幾個重要的觀測點去觀測。各地的觀測點把得到的數據全部彙總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據大量數據,花了兩年的時間,編出了一部新的曆法,叫《授時曆》。

[BT2]遺民絕仕不遠行,察星雲變幻

[HTH][國學常識][HT]

王錫闡 字寅旭,號曉庵,別號天同一生,江蘇吳江人,明末清初天文學。他的天文著作為《曉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曉庵新法》全書共6卷,書中列出很多天文數據,並且給出二十八宿的跨度黃經和距星黃緯,並且兼用中西法推求朔、望、節氣時刻及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研究晝夜長短、晨昏蒙影、月亮和內行星的位相,以及日、月、五大行星的視直徑;討論時差和視差,再進而給出確定日心和月心連線的方法;討論了交食,其中對初虧、複圓方位角的計算,並且說明了月掩恒星、月掩行星、行星掩恒星、行星互掩等各種情況。在《五星行度解》此書中,王錫闡首先建立了他自己的宇宙模型,對行星運動的物理機製進行了討論,他還試圖用磁引力來說明行星環繞太陽所作的運動。

[HTH][國學故事][HT]

王錫闡17歲那年,大明王朝的末日來臨。這年三月,李自成率軍進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四月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滿清的聯軍擊敗。五月清軍攻入北京,標誌著滿清王朝正式君臨中國大地,改年號為順治元年。麵對這一係列巨變,王錫闡和許多傳統的讀書人一樣,顯然在心理上缺乏足夠的準備來承受。王錫闡作出的反應是自殺殉國。他先是投河,但遇救未死;接著他進行絕食,雖然七天之後在父母強迫之下不得不重新進食,但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從此伴隨了他的一生。他拒絕從事科舉以求仕進,終身以明朝遺民自居。

王錫闡生來聰明穎異,性格孤僻,從不與同年齡的孩子一起遊戲。他天性愛好思考,不善於交際應酬。那時候一般的讀書人,對於數學上割圜、勾股的測量方法,大多感到目眩心迷,難以弄清楚,然而王錫闡卻能手畫口談,好像下棋時的黑子白子一樣清楚。他常常說,自己無論坐著還是躺著,總覺得像有一個渾天儀在麵前,日、月、五星交錯地在渾天儀上橫行。可見他專心致誌到了何等地步。他曾經說,自己與別人相見的時候,往往麵麵相覷,一天不講話。然而與誌同道合的人討論古今的事情,卻又能夠縱橫不休,沒有停止的時候。他還說,因為家裏貧困,得不到很多書;但即使得到了許多書,自己也並不都讀,讀過也並不都記住;隻是當讀書有所心得的時候,卻會歡喜雀躍。王錫闡一生幾乎未出過遠門,在家專心致力於天文學等,而且著作頗豐。他與世人格格不入,他常常穿著明朝時的衣服,鞋子也破得露出腳跟,一個人獨來獨往。

[BT2]氣衝鬥牛

[HTH][國學常識][HT]

氣衝牛鬥這個成語最初是古人記載的一種天文現象。它是指在牛宿牽牛星與北鬥星之間的天空有紫氣存在。它的最初意思指寶劍的光氣射入天際,後來指氣勢很盛。

諸葛亮死後不久,蜀國就被魏國滅掉。很快,魏國又被司馬氏篡權。三國之中,隻有東吳還偏安江東,司馬氏決定尋找時機向東吳開戰。晉國的文官武將正在謀劃滅吳的方案時,負責觀看天象的官員來報告:鬥、牛之間有紫氣隱現。鬥、牛的分野恰是吳國所在地,而紫氣是吉祥之氣,這時不可舉兵伐吳。

尚書關內侯的張華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東吳的皇帝孫皓殘暴無道,民怨沸騰,東吳肯定要亡的,因此必須馬上伐吳。他的觀點得到皇帝司馬炎的支持,晉朝大軍很快就開向了東吳。不久,暴君皇帝孫皓投降,張華也因此被表彰和封賞,名重一時。

晉王朝平吳之後,負責觀看天象的官員依然發現,鬥、牛之間的紫氣不但沒消失,反而更盛了。張華感到奇怪,於是就找到會看氣象的雷煥,問他這是怎麼回事。雷煥說:“鬥、牛之間的異常之氣,不是東吳複興的征兆,而是在東吳的地下埋著稀世的寶劍,它的精氣上達天庭,直衝鬥、牛所致。”

張華一聽此話,這才想到自己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相麵人,他說自己六十歲時當有高官厚祿,腰佩稀世寶劍!於是他問:“你能看出寶劍藏在哪個地點嗎?”雷煥說:“讓我們晚間仔細觀測一下再定吧。”到了傍晚,張華與雷煥共同登樓觀看鬥、牛間的紫氣,看了一會兒,雷煥說:“看出來了,寶劍在豫章豐城。” 而豫章正是雷喚的家鄉。張華說:“既然你能望‘天’氣,一定也能望地氣了,我想委屈你到豐城縣幫我尋找這把寶劍?”雷喚同意,於是張華就任命雷喚為豐城縣令。

雷喚到任後,就到處尋訪,看寶劍埋在何處,一天夜裏,他發現縣城東南角有一股紫光忽隱忽現。他知道寶劍就在這個地方了,再走近看去,原來那寶氣是從縣牢裏發出。雷喚立刻讓人去挖,掘地四尺後,發現了一個石匣子,裏麵有兩把絕世寶劍。一把上麵刻著“幹將”二字,另一把上刻的是“鏌鋣”,還有一些怪字,無人能認。寶劍出土後,雷喚再出去觀天象,發現鬥、牛間的紫氣已經消失了。

雷喚帶著其中的一把去見張華,細說了寶劍尋找和挖掘的經過。張華非常高興,留下寶劍,對雷喚給予提拔和重賞。回頭,張華仔細把玩這把寶劍,他認得劍上的蝌蚪天書,發現這是“幹將”雄劍,一定還有一把“鏌鋣”雌劍,讓雷喚留下了。他想,既然雷喚有望氣的手段,必不是凡人,就不再追問這事。雷喚手下的人說:“您隻送一把劍給張華,留下了一把,這樣會招禍的!”雷喚回答說:“這寶劍是靈異之物,不會永為人用的。本朝即將發生動亂,張華的下場難測,何況這兩把寶劍了。”後來,張華死於八王之亂,那把劍也不知哪兒去了。

雷煥去世,寶劍由他的兒子雷佩帶。有一天,他帶著寶劍走過水邊,寶劍突然從腰間劍鞘裏跳出,墮入水中。他大驚,急忙派人潛入水中去尋找,結果沒見到劍,卻見有一條長龍臥在水底。入水的人嚇得趕緊遊上岸,這時候隻聽遠處水麵發出巨響,巨龍騰空而起,飛進了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