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 / 3)

2015年1月2日

宓月,著名詩人,係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散文詩學會理事、四川省散文詩學會副秘書長、《散文詩世界》雜誌主編,《四川文學》下旬刊特約編輯。已出版有散文詩集《夜雨瀟瀟》《人在他鄉》《明天的背後》、長篇小說《一江春水》、詩集《早春二月》。

以風的名義,吟唱

——讀周躍剛詩集《借風為名》

清揚

當我翻開酒城瀘州90後詩人周躍剛的詩集《借風為名》時,那一粒粒文字仿佛一顆顆風的因子,撲麵而來。一股濃鬱的青春氣息,含蘊著青澀的成長情懷,在字裏行間拔節,撩撥著我的心深入進去,一起跟著風的腳步,探尋充滿詩意的青春世界。

不由地想到了劉邦的《大風歌》,做此歌時,天青氣朗,並無大風從麵前刮過,衣錦還鄉的劉邦是借大風之名,來抒發內心的感慨與期望。這個大風,便是劉邦心田之風,它將過往的歲月凝聚於心,又將對未來日子的期許飛揚於雲端。兩千多年後,人傑地靈的瀘州,一個後起之秀,屹立於錦繡歲月,借風之名,吟唱著青春與夢想。這樣的吟唱,發乎心落於聲,是自然的、真摯的吟唱。沒有矯飾之感,毫無做作之痕,清氣上揚,引領著心靈與心靈的共振。

詩集以心靈之風為線索,貫穿起“青春風”“戀鄉風”“新詩風”“醉微風”“悅親風”五個板塊,賦予青春、鄉情、詩情、生活、親情以靈動的美感,令這些存在於詩人生活中的樸素的情感,具有了一種呼喚和感召的態勢,躍然進入讀者的眼眸和心靈,喚起讀者內心的審美和感悟,也激發讀者冰封於心的情感與激情。

在詩集《借風為名》中,沿著詩句的走向,我讀出了“春風”一般的清新。年輕的詩人將他年輕的心化作一縷春風,在青春的世界行走,內心裝著善與美的種子,他深深懂得:即使是一粒草種,也能夠把春天播種。在他的眼中,路過他青春的人和事,故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走進他心靈的每一個親人和朋友,他對詩歌的熱愛以及所傾注的心血,都是他所必經的生活,都是他生命中的風景。他用愛去解讀他們,不塗脂抹粉,也不輕描淡寫,認真地去看待出現在他生命中的所有緣分。用詩意的筆觸,描摹著心中的美好人間,吟唱著一個年輕詩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暖風輕拂,鄉謠悠揚,送一顆夢給春天/清水東流,水花濺起,濕透一個少年的衣衫/淺草鐫刻綠色的胎記,像小時候,語文課本上的春色滿園/我手提一籃春光,去看我的媽媽,媽媽站在夢與月色裏,綻放笑顏/後來啊,我什麼都不想了,我隻想送一顆夢給春天,送一份愛給青春/(《送一顆夢給春天》)讀著這樣的詩句,一個純情少年躍然從詩句裏走出來,一臉朗朗的笑意,像“清水東流,水花濺起”。少年人的時光,在“暖風輕拂”中,多像送給春天的一顆夢啊!這首詩中,澄澈清新的“青春風”貫穿始終,富有韻律的音樂美,將少年人的美好心事袒露得跌宕有致。

隨著少年人閱曆的逐漸加深和心智的逐漸成熟,在用純真的眼光看世界的同時,他對生活的熱情也在與日俱增。涉世未深的少年對生活往往充滿了幻想和激情,而當他們一步步進入成人世界時,心靈的暖房卻容易在外界的影響下降溫。如果此時他們再遭遇一些磨折,很有可能走到生活的對立麵去,用冷酷的眼神和結冰的心靈去看待生活,對待世人。而在周躍剛的詩集中,一股“夏風”般的融融暖意,卻蕩漾在叢叢詩行裏,將一些趨於冰冷的心靈敷上一層陽光般的暖意,於潛移默化中鼓蕩起讀者對生活的熱情。詩集的每一個板塊都呈現著這樣的溫暖,尤其是《醉微風》,從生活的不同層麵,打開一扇扇通向陽光的窗子,讓溫暖的陽光照進來,讓暖人的微風吹拂進來。讀者品讀著每一首詩,蟄伏在心靈深處的溫暖被悄悄喚醒,用含蘊著體溫的熱情去審視生活,審視走過的路,會發現原來溫暖一直都在,隻是我們的心靈正在失去溫度。“我在中江頭,在菊花石的乳房上,等待分娩/那就讓我與一座城市建立親情,讓肢體的每一縷香,都淌過生命的吻/(《菊花石》)讀著這樣美麗潔淨的詩句,讀者的心頭怎能不湧動著一股暖流?怎能不為詩人對一座城市的熱愛之情而怦然心動?《我愛著》這首詩,更是集中表達了詩人心中噴湧而出的熱愛。詩人用排比的手法,將他的熱愛毫不掩飾地傾瀉於“河流”“山坡”“荒野”乃至“每一種無聲的語言”“仇人”還有“生命”以及“渺小卻不卑微的靈魂”,恰如一股暖暖的夏風,掀起一層熱浪,直抵讀者心靈。暖人的詩語和生活的熱情,就是那樣於不經意間傳遞給讀者溫暖的訊息。“有位恩人,它的名字叫故鄉,它獨愛三月三的風/吹起故鄉藏於衣袖的思戀,也吹起親人朋友裝在眼神裏的期盼/(《有位恩人叫故鄉》)多麼坦蕩的情感!直抒胸臆的表達,將詩人心中對故鄉的濃濃熱愛與感恩,揮灑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年輕的心,毫不晦澀,毫不掩飾,愛就是風,在詩裏行間掀起溫暖的氣流,直逼讀者的內心。

23歲的年輕詩人,懷揣著熱情穿梭於鋼筋混凝土切割的城市中,有過迷惘,有過困惑,但是追夢的心卻從不容許他退縮。於是,他努力學會像鷹隼一樣搏擊長風。當頑徹的秋風、冬風襲來的時候,他迎風前行,在不斷地試飛中,他學會了憑借風力,認清風的方向,辨識風的力度。他進一步認識到:生活不僅僅都是風和日麗,要磨礪一顆堅強的心,還有一顆敏銳的頭腦,才能讓淩空的翅膀飛得更高、飛得更遠。於是,他看世界的心域開始遼闊,眼界開始高遠,他的詩句自然而然地滲透了秋風、冬風的力度。就像兩千多年後,一個年輕詩人的《大風歌》,將心中的浩然之氣躍動於紙麵之上,形成一種強大的氣流,衝擊著讀者的心靈。詩集在我的麵前攤開著,我與一行行詩句對視,我竟不敢相信這是一個青春年少的詩人寫就的文字。我暗自嘲笑自己:在這個年齡的時候,甚至還沒學會深入地思考。一行行詩句跳進我的心裏,我反芻著它們的味道,更加自慚形穢。那麼,請你跟著我一起來讀讀這樣的詩句:“如果夜不懂一個人的冥思,那麼,月光再美,也無法動搖心底的念/如果,我不是一粒微塵,盡管無止境靠近土地,亦無法觸及生命的厚重,與水的溫情/(《時光棄子》)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凝眸思索:一個人的年齡和他對生活的認識並不是絕對的正比。有的人,直到老之將至,也沒有讀懂生活的真諦;有的人,雖然年華蔥鬱,對生活的認知與感悟,卻是果實累累。透過這樣的詩句,我們看到了一顆年輕而老成的心,對生活的熱愛,還有對人生的深度思索。

通讀整部詩集,詩人的表達也似風一般流暢。他發自心靈的詩語,借助風的名義,打通一條通往讀者心靈的道路。他努力將這條道路鋪設得坦蕩而美好,讓走進這部詩集的讀者不虛此行。就像那個進入桃花源的武陵漁人一樣,眼中、心中充滿著驚喜與感歎。因此,在詩藝的營造與追求中,他注重語境的藝術,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瞬間現象並將其概括升華,詩意地表達。正所謂:生活中有詩,詩中有生活。他還借助於語言的藝術,運用通感、擬人、比喻、象征、排比、隱喻等手法,讓詩境、詩意靈動而豐富。大量形容詞的精當修飾,動詞的恰當使用,使得詩句生動而富於變化,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這些表達方式,就像是陣陣清風,吹拂開讀者眼前的閱讀障礙,吹得花紅柳綠,吹得天高雲淡,直吹到讀者內心深處,隨著風一樣的詩句,生長多色多姿的人生四季。“我的丫頭,青春是本倉促的書,當你倒背如流記下,每一個書中溫暖的句子/時間忘記回答,零度的翻閱,也含情脈脈/(《丫頭丫頭》)在這樣的詩句裏,我們逝去的青春歲月再次浮現,每一個情節都飽含溫暖。在對過往歲月含情脈脈地回顧中,更多的是激起我們對現在生活的熱愛與珍惜。“青春是本倉促的書”,多麼美妙恰切的比喻,青春的美好而短暫,盡在這詩行裏展露無遺,我仿佛聽見一陣清風拂過我的青春歲月,直逼我的中年人生,它掀起我漸次霜染的發絲,留給我一絲悵惘,也告訴我如何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