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順應自然,合於大道
萬物皆有屬性,順其原本,
便見世界真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
“道”,是不可以用言語來說明的,否則,它就一定是失去了“道”的真實涵義了。“名”,是不可以用文字來表述的,凡是可以用文字來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在老子的哲學體係中,“道”不僅是其哲學的總稱,也是其研究對象的代名詞。這個“道”是什麼呢?老子認為,“道”並非固定程式,亦非常形,是對世界的抽象認知,又是對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的活的思維。所以,“道”是虛無,無法說清楚、講明白的。老子說,要是能說清楚、講明白的話,那顯然就不是正常、恒久不變的道了。
“道”在老子眼中是特指事物的規律性,而規律是不可見的,同時又是存在於事物形態中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態,因此物與物往往是以形態來區別的,而不同形態的事物又往往體現不同的規律性,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由此,我們看出,老子十分清楚地抓住了一個最普遍,最具根本性的問題:世間一切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消亡,無不是在時間、空間及環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其發展過程的。當然不是老子不承認有個精神世界,老子不但承認而且還特別看重它,隻不過老子把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分開對待而已。因為客觀世界屬於萬物,而精神世界隻屬於人類的這一特殊群體。
〖〗西方哲學的熱門話題:“世界從何而來?”老子的《道德經》有這樣精彩的解答:“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老子看來,“無”比“有”更加根本,“無”是天下萬物的根源,“無”就是他反複論述的“道”。所以,老子其實是在告誡我們,無論發生了什麼,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自然,順應人情,這樣才不會碰壁,才能一順百順。聽任自然,順應原本,是老子思想的主旨之一。
順其原本,具體到處世態度上,又可以總結出經驗條文,這裏不妨列出若幹:
順其原本,安邦不可專製;
順其原本,當官不可強權;
順其原本,爭利不可豪奪;
順其原本,為名不可巧取;
順其原本,求偶不可硬擰;
順其原本,交友不可勉強;
順其原本,美化不可矯揉;
順其原本,文章不可造作。
這裏,大自安邦,小至做文,方方麵麵,林林總總,皆是一個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有時隻要順其自然,便可一順百順,一通皆通。曲徑亦可通幽處,這就是所謂看似糊塗無為的“智慧人生”的處世哲學。
順其原本,超然人生,並非自恃清高,不食人間煙火。飲食男女,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屬性,生物本能。要真正達到佛家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那是要付出畢生代價,按照清規戒律苦苦修行,還未必能成正果。事實上,自古佛門也並非一片清靜之地,各種抵不住的誘惑時時襲擾著禁欲的生活,所謂“苦行僧”的“苦”字豈是佛門以外的凡夫俗子寫得出的?既然不可能成為一個絕對的禁欲主義者,那就順其自然,即順人的自然天性,滿足其基本需要。欲望不可強禁,強禁的結果隻能使人性扭曲、變態、變形。這裏所謂“順其原本”,就是順乎人性、人道。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宣稱,宇宙中存有最高“理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世界曆史因而顯示出一種合理的曆程,人類曆史正辯證地按其各階段發展下去。黑格爾這裏所說的“理性”其實可以理解為老子所說的“道”。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此刻產生了和諧的共鳴。〖〗〖〗這正如我們找對象,找有錢的嗎?找個子高的嗎?找苗條的嗎?找有學問的嗎?
有人說,找妻子要找溫柔型的,唯夫首是瞻,可是,這樣的女人縱然溫順,但往往不會掙錢,不會公關,不會做事業;有人說,找妻子就要找個有本事的,吃得開的,玩得轉的,自強不息,可是這樣的人重業不重家,苦惱的正是沒有一個任勞任怨地站在成功女人後麵的男人,你能做個“家庭婦男”?
永遠會有條件更好的人出現,但他(她)不見得就適合你,所以要全麵衡量,挑一個最適合的你人,而不一定是最優秀的那個人。
比如,兩個很恩愛的男女,卻因為雙方父母的關係,不能成為夫妻;又比如,一方很愛著對方,對方卻愛著別人;或者,在咖啡廳偶然碰到一個心儀的人,卻匆匆地沒有留下一個電話。
這些,都是錯過的美麗風景,這也就是命運,這就是自然之“道”。
也許有人會很傷心,其實,大可不必。在老子的眼裏,命運其實就是自然,是人的境遇而已。錯過花,或許能收獲雨;放下錯過的傷痛,或許收獲的是更多的快樂。
人生是需要隨時麵臨選擇與放棄的,不放下過去的傷痛,就永遠無法嚐試新的快樂;不埋葬舊的記憶,就無法麵對新的開始。你有所選擇,同時,你就有所失去。大自然的法則就是如此。
所以,我們說,許多的事情,總是在經曆過以後才會懂得。一如〖〗人們不要去強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學會順其自然。違背規律去辦事或者生活,就會步步艱難。而學會順應規律,就會得心應手,一路坦途。感情,痛過了,才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傻過了,才會懂得適時的堅持與放棄,在得到與失去中我們慢慢地認識自己。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些無謂的執著,沒有什麼不能割舍。學會放棄,自然而然,生活會更容易。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擁有的遺憾讓我們更感眷戀;是夜半無眠的思念讓我們更覺留戀。感情是一份沒有答案的問卷,苦苦的追尋並不能讓生活更圓滿。也許一點遺憾,一絲傷感,會讓這份答卷更雋永,也更久遠。
自然而然是長生之本
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老子·第二十八章》
堅守正德而不離,複歸於嬰兒那純真的狀態。
道家認為:那些得“道”的人烈焰不能燒灼他們,洪水不能淹死他們,嚴寒酷暑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飛禽走獸也無法傷害他們。但這並不是說水火、寒暑和禽獸的侵擾不能對他們怎麼樣,而是說他們“複歸於嬰兒那純真的狀態”,安於禍福,慎處離棄與追求,所以這些東西就不能夠傷害他們了。
所以老子認為,懂得人的行止,立足於自然的規律,居處於自得的環境,明白應變,屈伸自如,就可以說是道的較高境界了。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