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森林裏,有兩個盜賊放下贓物,準備分贓,卻碰到了老虎,立即驚恐不已,一個拔腿就跑,並爬到一棵樹上躲了起來。另一個嚇軟了腿,跑不動,就被老虎一腳踏翻吃了。此刻,一個幼兒正在大森林裏玩耍,他覺得一切都新奇,有趣極了。這時老虎來了,老虎望望孩子,以為他會躲開;孩子望望老虎,這是個什麼東西呢,皮毛那麼好看?老虎打量著幼兒,幼兒看著老虎;老虎在詫異,幼兒向老虎走去;老虎想逃走,幼兒想和老虎玩耍。老虎覺得這孩子那麼小,便壯著膽子和幼兒玩,幼兒摸老虎的胡須,扯扯老虎的尾巴。老虎終於沒有耐心,被幼兒的自然鎮靜嚇得灰溜溜地跑了。
由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在自然狀態中,人們自由自在,人,呈現出天然本質,〖〗謹記老子的教誨,修身養性,謹守規律,禍患仍不可避免,那就是天道的必然了。運去金成鐵,時來鐵是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乾坤不自由。如此,那不是人為的過錯。輕舉妄動的人,沒有不出偏差的。物,也呈現出天然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然本性,便能外在態度安詳,內在精神平靜,有一種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寵兒。於是,人敬人愛,外物也不傷不害。應當明白:行事,隻能行可行之事;辯論,隻能辯可辯之理;智慧,就是在於發現不可勉強進入的地方,叫人止步。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從天地而來,人本該秉從天地的稟性,自然而然地來到這個世界,又自然而然地長成,自然而然地求衣食,又自然而然地離開這個世界,回到天地的懷抱。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猶不及。
這裏又出現一個問題,什麼是自然呢?小學裏頭有一門課程,叫《自然》。小的時候,心中的“自然”是花啊,草啊,山啊,是我們看得見的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很窄的,而且,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個世界又是如此的不同。如果我們把每個人心中的“自然”都集合起來,就可以這樣定義自然:自,自己也;自己者,我也;我,不僅是某一個人,也是某一物;任一世間的存在都是他(它)自己的“我”,統稱“自我”;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牛一羊一機器一房屋一白雲一星鬥一聲音,都是自我;自我就是原本,本來。然,樣子。所以,自然就是一人一物一事的自身本來的樣子。世間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也是自然,不增加什麼,也不減少什麼,就是自然。加或減都是損害自然。
老子認為,人之所以有驚恐、疑懼、喜悅、苦惱、憂傷、快樂,是因為人向來有改變自然的衝動,人也就注定背起苦難去追求幸福。但實際上,人的本來樣子卻是另外一個樣子的。
人與世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能活動的泥土。不過人是有智慧的,人不過是能創造奇跡的泥土。我們從天地而來,我們又回歸天地老家,但我們傳達了天地的神奇,宣泄了天地的奧秘。那就是我們的生命,那就是我們的生命創造,〖〗在中國的曆史傳統中,道家之人,非常注重現世的生存,卻對於死亡極少探究,所以在漢朝他們便與民間的神仙方術結合,形成了一個宗教門派——道教。〖〗〖〗或者,那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所以,老子以神悟天慧的心與口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時說,人若保持先天而來的那種同於天地的自然德性,那人就和天地一樣泰然自若,又像天地一樣寬宏偉大,這樣的人就可稱“王”了。當然,這個王不是帝王的那種王,不是帝王的那種殺伐、霸道、強橫的赫赫威勢,而是有如天地的那種自然造化之功,寬宏和順之德。當然有此功德者,這些帝王也就是名副其實的王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一味迎合他人,強裝笑臉,自己屈心抑誌,憋得慌,在一旁觀看的人,也覺得難受得很。有的人故作高傲,完全按自己的主意行事,與人交往時合則留,不合則去,比自己強的人不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遷就,自己的心靈也很寂寞,也感到壓抑。
然而,有的人則自然地與人相處:比自己差的人,也謙虛地和他相處;把功利放在一邊,把評價放在一邊,何況功利與評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自然地與人相處,別人舒服,自己也舒服,這樣多好!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老子·第十三章》
什麼是“寵辱若驚”呢?恩寵是上對下給予的額外的恩賜,所以受寵者就會感到震驚,如果失去了額外賜予,也會因為失寵受辱而感到震驚。這就是“寵辱若驚”的意思。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老子認為,得到了榮譽、寵祿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這裏麵有哲理,即得失界限不會永遠不變,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複得這種情況都是經常發生的,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換而發生變化,就能夠把功名利祿看淡看輕看開些,做到“榮辱毀譽不上心”。
“榮辱毀譽不上心”,就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當一個人在成名、成功的時候,如非平素具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真修養,一旦得意,便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自然會有震驚心態,甚至有所謂得意忘形者。
例如在前清的科舉時期,民間相傳一則笑話,便是很好的說明。
有一個老童生,每次考試不中,但年紀已經步入中年了,這一次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到了放榜的一天,兒子看榜回來,知道已經錄取,趕快回家報喜。他的父親正好關在房裏洗澡。兒子敲門大叫說:父親,我已考取第幾名了!老子在房裏一聽,便大聲〖〗明代文學家和書畫家陳繼儒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空雲卷雲舒”。隻有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怡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嗬斥說: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麼,這樣沉不住氣,大聲小叫!兒了一聽,嚇得不敢大叫,便輕輕地說:爸爸,你也是第幾名考取了!老子一聽,便打開房門,一衝而出,大聲嗬斥說:你為什麼不先說。他忘了自己光著身子,連衣褲都還沒穿上呢!
這便是“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的一個寫照。
有關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之間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場,在商場,在情場,都如劇場一樣,是看得最明顯的地方。以男女的情場而言,眾所周知唐明皇最先寵愛的梅妃,後來冷落在長門永巷之中,要想再見一麵都不可能。世間多少的癡男怨女,因此一結而不能解脫,於是構成了無數哀豔戀情的文學作品!
還有的人在榮譽寵祿麵前也許能經得起考驗,但他未必能經受得住屈辱和打擊。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士可殺不可辱”等,都是對古往今來那些豪傑英雄的讚美詩。麵對邪惡,為了正義,寧死不屈,這就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在特殊情況下,“忍辱”也是為了真理和正義,為了更多的人贏得榮譽。這就是“忍辱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