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終於沉不住氣了,問老人:“我們兩人的釣餌相同,地方也相鄰,為什麼你能輕易地釣到魚,我卻一無所獲?”
老人一笑,從容的答道:“你是在釣魚,我是在垂釣。你釣魚的時候,隻是一心想得到魚,目不轉睛地盯著魚兒有沒有咬住你的魚餌,所以你看見魚不上鉤就心浮氣躁,情緒不斷發生變化,〖〗“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這句格言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對養生的關注,東西方有著和諧的聲音。魚兒都被你的焦躁的情緒嚇跑了。我呢,我是在垂釣,垂釣跟釣魚不一樣,我垂釣的時候,隻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魚,魚來我也不喜,魚去我也不憂,我心如止水,不眨眼,也不焦躁,魚兒感知不到我,因此也沒必要逃跑。”
老人所說的是一種境界,釣魚是修身養性的一件事情,老人恰恰就做到了這一點。老人的一番話是針對釣魚事件本身所說的,生活中也不失為睿智的人生哲學。人的一生中興衰榮辱,得失進退,誰也不能掌控,唯保持一份淡泊的心胸可以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免受傷害。
人生貴在淡泊,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錢鍾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於書齋,潛心鑽研,著書立說,留下曠世名篇。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國畫巨擘。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麵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然,豁然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從不好高騖遠。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於趨本逐利時仍然保持恬靜。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別太在意自己,天使能夠飛翔,是因為把自己看的很輕。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隻有一個轉身的距離。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做人要幾分淡泊,淡泊是一份豁達的心態,是一份明悟的感覺。淡泊為人,才活得自我,才把自己的本色演繹得精彩。〖〗〖〗紅塵,甘於沉淪。淡泊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沒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唐朝著名高僧——慧宗禪師,特別喜歡蘭花,於是帶著一群小和尚辛勤的栽培。第二年春天,滿山開滿了蘭花,小和尚們都高興得合不攏嘴。不料一場暴風雨之後,滿山的蘭花被亂七八糟的打倒在稀泥裏,花朵撒了一地。
小和尚們看到後都忐忑不安地等待高僧的數落,哪知高僧卻平心靜氣的說:“我栽花是為了尋找愛好和樂趣,而不是得到憤怒和埋怨。”小和尚們頓時醍醐灌頂,不由自主對高僧寬廣的胸懷充滿欽佩。是啊,隻要我們將那些快樂的蘭花栽種於心田,擁有了蘭心蕙質,我們的心境一定會盈滿幸福與快樂、安詳與寧靜的。
讓我們的心境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淡泊就在其中。這或許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能做到的人又能有幾個呢?也許真的如人所說,“道理人人會說,但又有幾人能做到。”
是啊,與人生俱來的身外物何其多,頗有誘惑力。我若得之,淡然處置,不忘乎所以;我若失之,不大悲大痛,身心不傷。如此這般,才會不被身外物所苦,不被身外物所累。
平常歲月,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現實主義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學習之餘,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有進有退,有榮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穀。如果我們認識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會保持心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選擇。
平淡的日子不會永遠平淡,隻要懷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棄的追求,定能獲得生活饋贈的那份歡樂,成功給予的那份慰藉,譜寫出生命最璀璨輝煌的樂章。〖〗心態正,做人正;心態順。做事順;心態健康,做人健康。
正如有一首古詩雲:“癡心做處人人愛,冷眼觀時個個嫌,覷破關頭邪念息,一生出處自安恬。”一般人容易走這兩個極端,而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世事紛繁,人事複雜,我們不可能總是左右逢源,也不可能一味地八麵玲瓏。在世俗圈子裏癡心表演,人會活得不真實、不輕鬆、不自在。我們要活得自在逍遙,隻有自然地做真實的自己,既不去“癡心做,”也不去“冷眼觀”,要像古人說的那樣“覷破關頭”,屏除邪念,保持心境安然舒暢。
遠離世間的紛紛擾擾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第五十五章》
兒童筋骨雖然柔弱卻拳頭握得很牢固,他還不懂男女交合小雞雞卻能勃起,這是精氣充足的緣故!整天啼哭也不會沙啞,因為由於元氣和的緣故。
中國最早提出養生學理論的是老子,老子對於人體生命的研究,是從對嬰兒的實驗觀察開始的,從而探討出養生長壽的根本。
老子認為,從人含有元精深厚的程度來看,初生的嬰兒最好。為什麼呢?你看嬰兒那麼小,毒蟲不咬他,猛獸不抓他,鳥不縛他,嬰兒的筋骨雖弱小,但拳頭握的很牢固,他不懂男女交合的事而小雞雞卻常常勃起,這是他精氣旺盛的緣故。他整天嚎哭而聲音卻不沙啞,這同樣是因為他平和無欲而精氣旺盛的緣故。
老子說,一個人遠離了世間的紛紛擾擾就是懂得了生命常有的法則,懂得了生命常存的法則就叫做智慧精明,被卷進人世間得紛紛擾擾而不能自拔就叫做招致災殃。卷進人世間得紛紛擾擾就會耗費精氣,也叫做硬性消耗陽氣。人成長到壯大就會衰老,這就叫不含柔弱之道,不含柔弱之道,人很快就要死亡。
老子把自己的養生之道稱為柔弱之道,主張在養生中要得精,〖〗你看過魚遊得太累、鳥飛得太倦、花開得太累嗎?的確沒有人看過它們太累,因為它們不是人,遠離了世間的紛紛擾擾,保持住了自己的精氣。“棄世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如果你能真正做到了,那麼,你的一生都將受益無窮。其根據得於人的生命是從牝牡之合,即性活動產生的,而性合之源在於精,無精便無生命。而他通過觀察認為嬰兒的生命力最旺盛,能哭卻不嘶啞,不懂男女交合,小雞雞卻會勃起。嬰兒的生命為什麼這麼強?就在於精多,就在於能持守住純和天真,逍遙於天地渾一的元氣之中。
有的人喝的酩酊大醉,從車子上摔下來,雖然滿身是傷卻沒有死去。身體跟正常人一樣而受到的傷害,感覺卻跟正常人不同,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車子上也沒有感覺,即使墜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驚、懼全都不能進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傷害卻無半點懼怕之感。醉漢從醉酒中獲得保全完整的心態尚且能夠如此忘卻外物,何況從自然之道中忘卻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態呢?
由此看出,老子認為,持守純和元氣是至關重要的,然後才能使精神凝聚。這也是我國古代養生論的重要內容之一。
道家的這種持守住純和之氣,逍遙於天地渾一的元氣之中的智慧,也表現在他們對待的死亡的態度上。
道家的另一本經典著作《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天,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不期而遇。
子桑戶說:“天下誰能夠相互交往於無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幫助卻像沒有幫助一樣?誰又能登上高天巡遊霧裏,循環升登於無窮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遠沒有終結和窮盡呢?”
這正好說到兩個人的心裏去了,大家心領神會,於是成為好朋友。
天有不測風雲,子桑戶因故死了。還沒有下葬,孔子就派弟子子貢前去幫助料理喪事。到了那裏,子貢驚呆了,隻見:
孟子反和子琴張二人一個編曲,一個彈琴,相互應和著唱歌:“哎呀,子桑戶啊!哎呀,子桑戶啊!你已經返歸本真,可是我們還成為活著的人而托載形骸呀!”
〖〗佛家自隋唐以來,由智者大師所創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門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氣調息作為止觀的入手法門,如《小止觀》六妙門的數息、隨息等基本方法。這些“心息相依”、“心氣合一”的程度,不謀而合於老子的“和之至”的原則。〖〗〖〗見此,子貢快步走到他們近前,說:“請問,對著死人的屍體唱歌,這不太合乎禮儀吧?”孟子反和子琴張二人相視一笑,不屑地說:“你這種人如何懂得‘禮’的真實含意!”說完,就理也不理子貢了。
討得一身無趣,子貢隻好回去了。回來後,子貢把見到的情況告訴給孔子,說:“他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養而無有禮儀,把自身的形骸置之度外,麵對著死屍還要唱歌,容顏和臉色一點也不改變,簡直不可救藥了。什麼人哪?”
孔子沉思良久,說:“他們都是遠離了世間的紛紛擾擾的人,我們卻生活在具體的世俗環境中。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內彼此不相幹涉,可是我卻讓你前去幫助料理喪事,我實在是淺薄的很呀!他們正跟天地結為伴侶,而逍遙於天地渾一的元氣之中。他們把人的生命看作像贅瘤一樣多餘,他們把人的死亡看做是毒癰化膿後的潰破,他們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把生死看的不同呢!憑借於各種不同的物類,但最終寄托於同一的整體;忘掉了體內的肝膽,也忘掉了體外的耳目;無盡地反複著終結和開始,但從不知道它們的頭緒,茫茫然彷徨於人世之外,逍遙自在地生活在無所作為的環境中。他們又怎麼會拘泥於世俗的禮儀,有意識地做給人看呢!”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息息相通,順應自然之道,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壽?老子認為自然界在不斷發展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不然,逆自然規律而動,則會生病折壽。
這種樸素辯證的養生觀,對我國中醫學的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有〖〗人的欲望無窮,如不懂控製必將帶來無窮煩惱。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黃帝內經》中便是應合了老子的這一養生主張的。即: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占有欲與控製欲是養生的大敵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老子·第十章》
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這就是最高深的修養境界了。
自然天道使萬物出生,自然天德使萬物發育、繁衍,它們養育了萬物,使萬物得以一定的形態、形狀存在、成長。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和珍貴“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視,並沒有誰來強迫命令。它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
“道”使萬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它們使萬物生成、發展、結果、成熟,對萬物愛養、保護。它們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居功自恃,統領萬物而不對萬物強加宰製,這才是最深遠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就是老子理想的道德。
相反,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永遠不想失去你的人,未必是愛你的人,未必對你忠心耿耿,有時隻有這種腦袋不清醒的強烈占有欲者,才會做出各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還如此理所當然。
在心中如果有“曾經擁有就永遠不要失去”的偏執狂與占有欲,越想要獲得愛的永久保證書,隻會越走越偏離。
有一個令人震驚的例子:
一位在婚姻關係中不斷有外遇的丈夫,在因前妻以驗傷單為〖〗哲學家斯賓諾莎在他的《倫理學》中也給我們開出了矯治情感走偏的一付方劑:“精神上的不健康與不幸,一般能夠追溯到是因過分地貪愛某種難免多變的東西。”但是清晰的理智卻能“產生對永恒不變事物的愛”,這種愛沒有像對於變化無常事物貪愛所具有的那種激蕩煩擾的性質。由訴請離婚後,過了幾年還來潑前妻硫酸,導致前妻一眼失明,全身百分之四十燒傷。她失去工作,嚴重地破了相,更必須撫養兩個孩子,還在擔心因傷害罪入獄的前夫假釋出獄,繼續傷害她。更可怕的是她的前夫沾沾自喜地叫人來傳話:“現在你沒人要了吧,我還是可以要你,你乖乖把孩子帶回來……”
誰說喜歡一樣東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時候,有些人,為了得到他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有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以至走向極端。也許他得到了他喜歡的東西,但是在他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無法計算,他付出的代價是其得到的東西所無法彌補的。也許那種代價是沉重的,直到最後才會被他發現罷了。其實喜歡一樣東西,不一定要得到它。
有時候為了強求一樣東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憊不堪,是很不劃算的。再者,有些東西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它並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麼好。如果你再發現你失去的和放棄的東西更珍貴的時候,我想你一定會懊惱不已。所以也常有這樣的一句話“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所以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得到它並不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有一首歌這樣唱:“原來暗戀也很快樂,至少不會毫無選擇”;“為何從不覺得感情的事多難負荷,不想占有就不會太坎坷”;“不管你的心是誰的,我也不會受到挫折,隻想做個安靜的過客。”所以,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人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還不如輕鬆地麵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
〖〗喜歡一樣東西,就要學會欣賞它,珍惜它,使它更彌足珍貴。〖〗〖〗喜歡一個人,就要讓他快樂,讓他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誠摯。如果你做不到,那你還是讓它錯過吧,所以有時候,有些人,也要學會放棄,因為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錯過了太陽,不是還有滿天的繁星嗎?
有容乃大,豁達多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老子·第十六章》
能夠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寬容的,寬容就會公平,公平就能做領袖。
“山水尚有相逢之日,豈可人不留個相與。”
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所以,老子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學會生活,學會寬容。
道家、儒家、佛家,都主張寬容。例如,有這麼一句話:“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凡有彌勒佛的寺廟裏,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副對聯。這副對聯,就是講度量的,人能達到能容天下萬事萬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進入“禪”的高層境界了。度量,是對他人長處、短處和過錯的一種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團結人、納眾謀,以成其強大,對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