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養生有道,延年益壽
莫為名利舍棄一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老子·第五十三章》
假使我確實有智慧。就要行走在大路上,避開邪狹小路。
老子主張的恬淡寡欲,清淨為上,對他的精神修養、情誌調節起著很好的作用。他極力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告誡人們不要貪心追求名利,要寡欲清心,經常保持心態氣暢、體泰神清的心理狀態,自然可獲得健身延年,這不能不說是老子長壽的一個主要原因。他還認為人之生難保易滅,氣難清而易濁。隻有節奢欲,才能保性命。會養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人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樣子,會是一種什麼感受——咽不進,吐不出,要多別扭有多別扭。什麼都想要,最後可能什麼也得不到,反而一輩子將自身置於忙忙碌碌、鉤心鬥角之中。這樣活著,未免太累!《論語》裏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果少一些欲望,是不是也會少一些痛苦呢?
哲人說:“當官為民,有錢沒錢,其實都一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兒。一切都隨時空的轉移,個人的條件為依據。”功名利祿不必刻意去追求,官大五品,腹中空空,也是虛有官祿。“芝麻綠豆”一個,身懷絕技,照樣譽滿全球,悠哉快〖〗要做到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就要具不貧之心。要懂得播種一分,收獲一分的道理,不要強求,不要希圖意外的驚喜。《一千零一夜》中阿裏巴巴的哥哥高西木進了四十大盜的藏寶洞,欣喜若狂,攫寶不已,忘了回家,致使強盜回來,把他砍死。哉!但是,“人是賤坯子”,沒有追求就活得乏味,沒奔頭,還得要追求。功名利祿到手了,“七品”的還想鬧個“六品”,有了“六品”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饞“三品”。於是就得巴結,拚命地巴結,隻在“品”級上巴結,結果“人品”是巴結一級少一品,到頭來累得精疲力竭。仔細品味品味,竟不知道人生是個啥滋味,一輩子不曾享受過真人生,壓根兒也不懂得真人生,“活得真累”!假如在功名利祿之上,持“難得糊塗”的“糊塗主義”,一切順其自然,認認真真地做事,老老實實地做人,得則得,不能得不爭;當得沒得,不急不惱,不該得,得了,也不要,這才叫聰明人,活得輕鬆,悟得透徹。
有一個故事: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捕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收獲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工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什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捕一些魚?
墨西哥漁夫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什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捕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實而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再買更多漁船,然後擁有一個漁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製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你就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裏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得花多少時間呢?”
〖〗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清·金蘭生《格言聯璧·持躬》〖〗〖〗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再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捕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墨西哥漁夫疑惑地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聽了漁夫的回答,也許我們會吃驚,也許我們會一時無語。但是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樣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是快樂?是金錢?是幸福?
其實生活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一種狀態,一種活著的方式。
同理,一個人要想得到什麼,就應該先給予別人,幫助別人,使“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即使於聲色滋味上,也是懂得物極必反,取舍有度:“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生)則取之,害於性(生)則舍之”。這就是道家提倡的“全生葆真”之道。
人總〖〗佛在《佛說四十二章經》告誡世人說:財色之取,譬如小兒食刀刃之飴,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也。其實,在古人的眼裏,“富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因為“不取於人謂之富,不屈於人謂之貴”。是會說活得很累。細究起來,生活中的累,除了體力之累,還有精神之累,欲望之累。欲望的滿足不是滿足,而是一種自我放逐,欲望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欲望。
其實,從生活的價值來說,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所喜歡的事,沒有虐待這百歲年華的生命,心靈從容富足,則在富在貧,皆足安心。即所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適度的養生是最好的健康之道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老子·第五十章》
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屬於長壽的,占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的過分的奉養生命,妄為而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為什麼呢?因為奉養的太過度了。
老子認為,養生之道各有千秋,養生模式不盡相同,養生貴在掌握“適度”兩字。所謂適度,就是根據自身具體條件,正確運用,掌握分寸,過之或不及都不是正確的養生觀。
孫思邈在老子思想的啟迪下,為世人總結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十二少秘訣:“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他認為人的七情六欲,是人難以回避的精神活動,如果放縱或者抑製都會對身體有損害。為此,要做到適度,就貴在一個“少”字上。就是說要有所節製,不太過,保持中庸之道,不走偏鋒,對於養生益壽多有裨益。
他在倡導“十二少”的同時還提出了他所忌諱的“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他把這“十二多”視為“喪生之本”。按他的養生理論,“十二少”是養生的真諦,而這“十二多”是喪生之本。隻有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的境界。
〖〗據《史記》記述:“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曆史上雖有不知其所終之說,但是有一點看法還是一致的,這就是說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七十二歲,故此推論老子是一位超百歲的壽星。現代養生學認為,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在運用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以下8點:
(1)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作養,於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唯一;此外,還以補養藥物為輔助。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隻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事與願違。
(2)運動適度。運動是生命之源。運動過度傷身,運動不足無效。倘若閉門守舍,足不出戶,缺少鍛煉,必將導致精神不振,頭昏眼花,食欲下降。如果鍛煉強度過大,超負荷進行力不從心的運動,則會影響健康。動靜結合乃是養生妙法。
(3)營養適度。營養是生命之本。醫學專家認為:“均衡飲食才是強健體魄的關鍵。”營養過剩易因胖得病,營養不足則體弱易病。合理的膳食結構是:高蛋白、低脂肪、多維生素、少食糖、高纖維、限鹽量。三餐質量:早好、午飽、晚少。
(4)情緒適度。經常保持樂觀平衡穩定的情緒。勿過喜,防樂極生悲;勿過悲,過悲是生病禍根。馬克思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憊和痛楚。”這就告訴人們,好的精神狀態,是可以轉化為獲得長壽的物質力量的。
(5)睡眠適度。睡眠過多或不足,都會疲倦。日本一項十萬人參加、曆時十年的大規模跟蹤調查表明,每天睡七小時的人最長壽。名古屋大學的專家們在新一期美國睡眠協會會刊上撰〖〗俗話說的:“七分飽,百歲不老。”任何東西如果違背了適度均衡原則,好東西都 會變成壞東西。〖〗〖〗文說,不論男女每天睡七小時最合適,睡得越多死亡率越高,睡得越少死亡率也越高。
(6)動腦適度。退休後的老人,長期不用腦,腦細胞退化則快,易患老年癡呆症。但用腦過度,腦細胞會因缺乏能量,而逐漸喪失功能。正是“用進廢退”的道理。
(7)用藥適度。是藥皆有毒。治病藥還是保健藥都有副作用。用藥千萬別自作主意,隨便增減,務必遵醫囑,按時定量,才能恰到好處,獲取祛病健身的最佳效果。
權、名是一時的,財產是後人的,
身體才是自己的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老子·第四十四章》
對我們來說,名譽與身體誰對我更值得親近呢?財貨與身體誰對我們更重要?得與失誰對人更不利?所以,過於愛吝必會導致大破費,多儲藏反而會多損失。
人們都說功名利祿,功名利祿是什麼東西?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萬有引力,人為什麼不能飛起來,人為什麼不會輕功,這是引力的作用。在人組成的社會裏麵,功名利祿就是萬有引力。有一些人為了功名,為了利祿光榮的死去了,瞬間被吸到地獄裏麵去了。
所以,老子提出這樣的問題:名譽和身體哪一個離你更近?生命和財富相比哪一個更重要?當然生命更重要,可以為了生命不要那個名,不要那個利,為了那個利犧牲自己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古代有一個楊朱,他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他把道家的精神顯示出來的,就是生命重於一切,不是道德,不是財富,不是任何權力的東西,而是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假設我們前麵站一個老農民,說砍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一萬塊錢,你幹不幹?老農講,我這個手指頭5千都不值,幹嗎不幹,就說〖〗有時候一個人不僅要思考你的口袋裏麵有多少東西,更重要的是你腦袋裏麵有什麼樣的東西。你不能為了口袋犧牲腦袋,這是不行的。請記住:權、名是一時的,財產是後人的,健康才是自己的。〖〗〖〗幹。如果說給你500萬我再砍下你胳膊你幹嗎?他說不值,就幹。但是你說如果我把天下給你,你把頭砍下來好不好,他肯定就會說不敢,因為有了天下,但是沒有生命有什麼用?
一個人在世界上要想大有作為,必須“善待自己”,應該當心他那部成功的機器——自己的身體。
有許多人不知自愛,常常在無意識中損害自己、欺騙自己。他們出外辦事時,總是飲食無定,有時竟一點東西也不吃,就是吃也不依照日常的時間。他們還總要剝奪自己睡眠和休息娛樂的時間。由於他們經常摧殘自己的身體,所以,不到40歲他們的頭發已經漸白,身體已經顯出衰老的樣子。他們竟然不懂得,要實現自己的雄心和誌向,需要相應的體力與之配合。
許多人具有超群的天賦,卻最終隻獲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就因為他們不善保養自己身體這部機器。許多人到了晚年感到失望,甚至連年輕時的1%希望也不能達到,就是因為他們不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所以也就毀滅了成功的可能,因為身體的原因使自己的生命光芒黯淡。
如果能夠根據自己身體上的需要,給予適當的食物、充足的水分、新鮮的空氣和陽光,就能為人體這部機器的正常運轉提供能量。
在飲食和生活起居上,如果我們能應用自己的常識,維持適當的營養,過一種簡單、有規律、有節製的生活,那麼我們永遠都不需要服藥。
很多人為了節省金錢,便剝奪身體上應有的營養。他們往往很匆促地吞一塊三明治,喝一杯牛奶,便算解決午飯問題,他們以為這樣既節省時間,又節省金錢。殊不知,如果他們走進一家好的飯店,從容地進一頓美味而有營養的中餐,而後休息片刻使身體能對食物進行充分的消化吸收,這才是大有裨益,這樣做才是真正的“合算”。一個人剝奪能給予我們生命力、體力與智力的食物,無異於把一隻能產金蛋的鵝殺死了。
〖〗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比我們的身體更為寶貴,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護身體。健康的身體能夠促進人們在工作上的努力,使得人們不斷進步。許多人因為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致使自己的機能減弱、能力喪失。
睡眠和營養的不足、戶外運動的缺乏、工作過度,凡此種種,都是減弱體力、損害身體的主要原因。
還有許多人把精力浪費在憤怒、憂慮、怨恨以及瑣碎的事情上。甚至有的人在憤怒、憂慮、怨恨和瑣碎事情上所耗費的精力,比在正式工作上消耗的體力還要多。
任何事情都不值得
用健康為代價去獲取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理國家,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力更重要。吝嗇,乃是早作準備。
老子認為,天下有辦不完的事,更有賺不完的錢,如果一味去追求這些東西而成天把自己搞的筋疲力盡,最後卻損害了自己的健康,那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老子主張,做人要有幾分淡泊的心態,最高的修煉是達到“無我”的境界。要不然,欲望會讓你痛苦不堪。
人世間的快樂,實際上就蘊藏在平凡而又平常的生活裏。可歎世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充分地享受著文明生活所帶來的一切便利,偏又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快樂近在眼前竟毫無知覺,卻偏偏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有位年輕人在岸邊釣魚,鄰旁坐著一位胡須花白的老人,也在釣魚,兩個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總有魚兒上鉤,而年輕人一整天都沒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