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理財觀念——觀念到位錢到位(1 / 3)

第1章理財觀念——觀念到位錢到位

理財投資要趁早

年輕的人們擁有更多的夢想和能量,學習理財的最好時機就是青年時代。把你的熱情投入到理財投資之中,不僅讓我們得到經驗,還會為我們今後的幸福人生打下堅實的根基。

剛滿19歲,大學都還沒有上完的戴爾,在靠出售電腦配件賺到了1000美元之後,當天就寫下了對這些錢的規劃:舉辦一個盛大的酒會,買一輛二手福特車,成立一家電腦銷售公司。經過思考,戴爾否定了前兩種極具誘惑的方案,而選擇了第三種。第二天,他用這筆錢注冊了家電腦公司,開始代銷IBM電腦。兩年以後,他開始自己組裝電腦,並且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由於可以采用世界上各家電腦公司的配件,能滿足各個檔次的用戶需求,戴爾電腦很快就開始熱銷。戴爾也成為了世界電腦業的領軍人物之一。

試想一下,如果戴爾當初沒有選擇在年輕時投資,那麼很可能就會錯過一個難得的成功機會。

正確的理財觀念是投資越早,越早受益。剛步入社會的新人,不怕收入少,就怕不投資。一個人越年輕,他就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夢想和激情,投資理財是年輕時的工作,老年後人們的工作則應該是合理地利用和享受財富。因此,學習理財的最好時期就是青年時期,這還會給我們日後的生活提供很多理財投資上的經驗。

如果年輕時不製訂理財計劃,損失的不僅是時間,更是金錢。西方經濟學家經常使用“Cash On The Table”(“放在桌子上的現金”)來指代人們錯過的獲利機會。之所以有此說法是因為貨幣是擁有時間價值的。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指當前所擁有的一定數量的貨幣,比未來獲得的等量貨幣具有更高的價值。

舉例來說,現在擁有的100萬元比10年後的100萬元要值錢。如果你把這相同數量的錢做出不同方式的處理,其最後產生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如果將錢放在桌子上不動,10年來,平均的通貨膨脹率為4%,相對於目前的購買力水平而言,你10年後隻能購買到相當於目前價值68萬元的物品,相當於損失了32萬元。如果將這筆錢存在銀行,假設每年的利率為4.14%,則10年後總值為141.4萬元;如果存5年定期,年利率為5.85%,5年後本利再存5年,年利率不變,則總值為

167.056萬元。如果將這筆錢投資在某類型的基金上,如股票類價值的成長型基金,把基金的年平均回報率保守的估計為8%,則10年後你的10萬元總值將會達到215.892萬元。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貨幣的時間價值要求我們必須盡早地製訂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理財計劃。

理財投資開始得越早,不僅會越來越輕鬆,還會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如果現在擺在你麵前有兩個理財方案:甲從25歲開始每年存款10000元,一直存到35歲,連本帶利近14萬元,然後直接以這14萬元為本金,同樣用6%的收益存25年,60歲後取出使用;乙從35歲開始每年存款10000元,一直存到60歲,同樣60歲後取出使用,如果假設年理財收益率都穩定為6%,最終甲乙二人退休後究竟誰會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呢?當然是前者。從中可見,早規劃人生理財大計,是生命中的要事,年輕人應盡早做好理財的規劃。

除此以外,我們在年輕時擁有充分的時間和冒險精力,這些都是成功理財的重要條件,足夠的時間可以讓複利發揮更強大的作用。年輕人也不會有太大的家庭負擔和壓力,摔倒了還可以再爬起來。

與此同時,年輕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應該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財小常識,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積累財富。大致有如下幾點:

1. 注重原始積累

早在步入職場賺錢之初就應該培養我們的理財觀念。也許年輕人的感觸都是掙錢太少,於是放棄理財,並自詡為“月光族”或“負翁”。其實理財的根本問題不在收入的數量,而在於錢的使用方法。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開源節流,隻有先存一筆錢作為本金,才能加速資產的積累。

2. 擬定合理的理財計劃

可先依個人生涯規劃的進程,擬定短、中、長期財務目標,再據此製訂理財計劃。有“投資之神”之稱的沃倫·巴菲特在11歲時就開始投資股票了,盡管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即時獲利,但是他從年輕時期就形成的清晰理財計劃使其終身受益。

3. 在製定計劃之前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開銷,並且建立詳細的收支記錄。

②要編列出必要的預算,並定期審核理財計劃的適宜性,真正將其落實到生活中。

③自己確立的目標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剛接觸理財投資之時,要在可承擔的風險範圍內,尋找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並且還要運用閑餘資金投資,避免過度的擴張信用或借錢投資。

區別地看待投資和理財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中國人也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支配,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也萌發了理財意識。然而,“理財”對國內居民而言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其實,理財和投資是有區別的。

理財將目光更多地投放在人生的規劃上,目的在教人們如何利用好手頭的每一分錢,它不僅要考慮財富的積累,還要考慮財富的保障。然而投資關注的是如何錢生錢的問題。

投資雖不同於理財,但是又和理財有著緊密的關係。投資隻是理財的一個方麵,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是理財。當然,有些理財方案中也包含了一攬子投資組合,通過這些投資渠道來增加收入,最終實現遠期的理財目標。另外,投資是實現我們理財目標的一種具體、重要的手段。特別對中國目前大部分還處於財富積累階段的家庭和個人來說,投資這種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沒有了投資,無法實現財產的保值增值,也就不可能實現財務的自由,那麼理財計劃中規劃出的各種理想隻能說是紙上談兵而已。

從理財市場的發展曆程來看,理財與投資具有多方麵的不同特點。

首先,目標不同。一般而言,投資是將錢放在某一渠道或某些產品中保值、增值、超值,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它關注的是資金的流動性與收益率。理財則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幫助人們更合理地安排收入與支出,以達到財務安全、生活無憂,而不是單純地追求資產的保值。

其次,決策過程不同。在理財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市場環境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考慮個人及家庭的各方麵因素,包括生活目標、財務需求、資產和負債、收入和支出等,甚至還要考慮個人的性格特征、風險偏好、投資特點、健康狀況等等。而在投資的決策中,依據的則是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和把握,主要考慮的是收益率,而很少考慮個人的其他需求。

再次,結果不同。通常而言,投資的結果是獲得了收益,實現了資產的保值增值,但也可能因為風險而承受一定的損失。理財則是在目前的資產和收入狀況下,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富有,生活更加有質量,家庭成員更加健康、更加快樂。

最後,涵蓋的範圍不同。具體而言,個人及家庭的投資渠道主要包括金融市場上買賣的各種資產,如存款、債券、股票、基金、外彙、期貨,以及在實物市場上買賣的資產,如房地產、金銀珠寶、郵票、古玩,或者實業投資,如個人店鋪、小型企業等。理財的內容則要豐富得多,包括個人及家庭收入與支出的方方麵麵。

綜上所述,投資可以理解為以盈利為根本目的,但收益與風險掛鉤的經濟手段,如投資股市、投資生意等。理財是以保值為目標,回避風險,在保值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值,如儲蓄、購債劵、保險等。

理財需要智慧。個人理財,既沒有框架,也沒有固定模式,該怎麼理財,隻能“因人而宜、因時而宜”。處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財方案,處在同一階段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財務安排。對剛就業或正處於事業創始階段的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資金積累,為今後成家立業或擴大事業規模提供經濟支持。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目前已經有一定的資金積累,但是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多負擔階段,需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因此注意投資的穩健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於風險與收益是相輔相成的,過分強調低風險則收益是有限的,應該根據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和投資風險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先圖保值,後求增值

理財投資活動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在理財活動之中必需要講究心平氣和,要先圖保值,後求增值,一定要細水長流,萬萬不能好高騖遠地追求眼前利益。

在理財活動中,一直想讓財富增值是不現實的,在增值之前我們需要以其保值為目的。建造再華美的宮殿,也應該從打地基開始。理財需要在分析風險、避免損失的前提之下進行,並且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和途徑,在比較合適的領域內進行。

中國人對吉姆·羅傑斯並不算陌生,他是國際著名的投資家和金融學教授,具有傳奇般的投資經曆。他21歲時開始接觸投資,之後進入華爾街工作,他與金融大鱷索羅斯創立了令人聞之色變的量子基金。到了1970年,該基金成長超過了4000%。從口袋裏隻有600美元的投資門外漢,到37歲決定退休時家財萬貫的世界級投資大師,他有什麼秘訣嗎?

他曾說過的話中就蘊含著他成功的秘訣:“如果想要長期地賺大錢,一定要腳踏實地。”“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幹什麼,否則什麼也別做。假如你在兩年內靠投資賺了50%的利潤,然而在第三年卻虧了50%,那麼,你還不如把資金投入國債市場。 你應該耐心等待好時機,賺了錢獲利了結,然後等待下一次的機會。如此,你才可以戰勝別人。”“所以,我的忠告就是絕不賠錢,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發現大好機會才投錢下去。”

可見在羅傑斯眼中,理財投資應該先求穩健,先圖保值,後求增值,這些觀念成為了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兩個多世紀以前,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寫道:“財富和金錢,無論從哪一點看來,都是同義語。”但是今天,我們為什麼感覺錢多了,可財富卻少了呢?

“25歲生日的時候,我的生日願望是中500萬的彩票,那樣我就可以不用上班去環遊世界了。但是,我現在的願望是中5000萬,因為500萬根本不夠花,隻夠在北京買套像樣的房子。”李偉在30歲生日當天在微博中寫道。

李偉的感受並不是個人的。通貨膨脹早已從一個專業名詞演變成一個街談巷議的公眾話題。特別是經過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的兩次物價暴漲,很多人都因此擁有了財產保值增值的概念,也很少再有人會把財產以現金方式留存。

但是,財富的保值其實是包含絕對保值和相對保值兩個概念的:絕對保值是指你的財富增長率跑贏了通脹率,沒有因為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而縮水;而相對保值則是衡量與財富相對應的社會階層的變化情況,即你的財富對應在整個社會財富排名中的位置沒有下降。貶值、增值亦然。

王韓東的經曆就是一例。由於父親是做珠寶生意的,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是1999年上大學的時候,王韓東是班裏唯一開車去上課的學生,當時爸爸為了獎勵他考上名牌大學,送了一輛“賽歐”給他。“那時還是挺招搖的。”他說。

畢業之後,王韓東進入了一家外企工作,收入不錯,但工作比較忙,經常需要出差,所以一直沒買房。“我爸因為身體不是太好,所以我畢業後他經營的生意也就沒有再做了,因為當時覺得這些錢應該也夠花了,而且現有的錢投資股市也有不錯的收益。”他說。

但是最近,王韓東的爸爸正在考慮是否要“再次出山”。“我現在準備結婚,但是如果想要在父母家周邊買一套好一點的房子可能要花掉我和父母大部分的積蓄。”王韓東家在北京最好地段之一,周邊的房價在每平方米5萬~6萬元左右。

“最近我爸常說,如果不炒股,而是在我畢業的時候把錢全買了房子,那我們家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王韓東說。

讓王韓東更為感慨是,他明顯感覺到他在同學中的地位,已經遠遠不是十年前的樣子了,盡管他的收入還是班裏最高的幾個人之一。“現在吃飯肯定輪不到我埋單了。”他說。王韓東之所以感覺自己“變窮”了,並非來自於他絕對財富的變化,而是相對財富的變化。

一夜暴富的神話不可能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財富的積累需要以時間為基礎。因此在理財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選擇好保值工具,並在保值的基礎上尋求資產增值的機會。

錢不是存出來的

生命在於運動,錢財在於滾動。有智慧的理財投資者絕對不會讓資金有片刻的停滯,在智慧理財者的眼中:錢不是存款存出來的,而是通過理財讓金錢不斷以流通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增值來獲得的,想要得到收益就必須懂得將死錢變為活錢的絕招。

大部分的中國人喜歡將錢存入銀行,這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浸染,更是觀念的影響。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這種美德和保守觀念相聯係,就催生出了很多人害怕承擔投資風險的心理,對於一些擁有大量銀行存款的富人更是如此。學會將死錢變活錢,是成功有效的理財之道,是實現財富積累和倍增的經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