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理財心態——成功創富必需的素養
理財投資要自信
對於剛剛接觸理財投資的人來說,接受一些專業的指導是必要的,但是,絕對不能盲目地輕信他人,要善於發揮理財投資的自我能動性。
理財投資越來越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與此同時,社會上很多理財公司和專家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麵對五花八門的理財投資建議,很多人都陷入了迷茫。到底哪些理論和預測是正確的呢?
華爾街著名投資公司麥哲倫公司的總經理彼得·林奇上任幾年間便將公司資產由2000萬美元增長至90億美元,《時代》周刊還曾經稱他為“第一理財家”,《幸福》雜誌也曾經讚譽他為“股票投資領域的最成功者”“一位超級投資巨星”。
彼得·林奇認為:
1. 不要相信各種理論
很多世紀以來,人們在聽到公雞叫後看到太陽升起,因此便將太陽升起的功勞歸功於公雞的鳴叫。理論是人們總結出來的,並不都是正確的,裏麵摻雜著很多人們的主觀思維定勢,所以不能迷信。
2. 不要相信專家意見
專家們是不能預測到任何東西的。雖然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某些微妙的相互聯係,但是我卻不信誰能用金融規律來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猶太人深信“致富是可以後天教出來的”。他們相信成功是不容易得來的,而且必須要從小培養下一代成功致富的觀念。在他們流浪的宿命裏,他們不是異國的寄居者,而是掌握命運、掌握財富,信奉“塔木德”智慧的獨特民族。
3. 不要相信數學分析
“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對於那些受到呆板的數量分析訓練的人,處處都會遇到不利因素。如果可以通過數學分析來確定選擇什麼樣的股票的話,還不如用電腦算命。選擇股票的決策不是通過數學做出的,你在股市上需要的全部數學知識是你上小學四年級就學會了的。
4. 不要相信投資天賦
在股票選擇方麵,沒有世襲的技巧。盡管許多人認為別人生來就是股票投資人,而把自己的失利歸咎為悲劇性的先天缺陷。在我的搖籃上並沒有吊著股票行情收錄機,我長乳牙時也沒有咬過股市交易記錄單,這與人們所傳貝利嬰兒時期就會反彈足球的早慧截然相反。
在另一位投資之王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中,他始終高舉價值投資的大旗,摒棄了對定量分析的迷信。巴菲特的代言人羅伯特·邁斯曾經對來訪的記者說過:“巴菲特以最簡單的經濟理論,實現了最偉大的經濟實踐。他的辦公室裏沒有電腦,也沒有計算器,甚至沒有通常的股價即時信息,他對那種重計算,輕基本麵的定量分析方法不屑一顧。”巴菲特堅持認為,數字分析不能替代公司的研究,他更關注的是公司的基本麵。他對那些財務報表晦澀難懂的公司更是敬而遠之,認為這樣的企業不具有投資價值。從巴菲特的投資邏輯中不難看出,他把投資活動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並沒有盲目迷信他人和數據,這不僅顯示出了他敏銳的眼光,更體現出了對投資決策的自信。
在理財投資之時,需要我們抱有自信的心態,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不能過度主觀。我們做出的選擇和判斷一定要在遵循客觀規律,仔細分析市場的前提下做出。過度主觀的人,對現實的判斷很容易出現誤差。如果有的理財者為了突出自己的個性和特立獨行,總是想要做那些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事情,盲目地進行理財活動,結果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我們要在理財投資中擁有自信的同時,還要審慎、仔細地麵對客觀事實,不能忽略市場的客觀規律。
理財需要控製自身的貪婪
人的性格都是有缺點的,一些缺點甚至可以破壞我們的正常生活,如嫉妒、仇恨、懶惰、虛偽等,但是對我們產生最大破壞力的莫過於貪婪了。對理財投資者來說,貪婪足可以讓我們失去機會,甚至會讓理財投資在成功的基礎上以慘敗收場。
貪婪,導致人們在理財投資中盲目的追求財富,得到了利益還想要更多。借助理財投資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並且換來家庭的幸福,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人們要把握好這個尺度,不能被貪欲蒙蔽了雙眼。在實施理財投資計劃的時候,我們必須時刻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當你的既定目標無法達成之時,需要及時地對計劃進行調整。當環境發生惡劣變化之時,固執地堅守,貪婪地期待收獲已經沒有意義了,隻有果斷地降低目標才是最佳選擇。
鬆下幸之助是世界著名電器財團“鬆下”電器的創始者,他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備受世人重視,享譽全球,鬆下幸之助也被稱為日本的“經營之神”。1925年,他到東京巡視,發現辦公桌上擺著真空管。當時真空管裝置在收音機裏,非常受喜愛。鬆下幸之助希望在大阪發售。回到大阪,他立即與經銷商聯係。由於貨源的缺乏,大家都希望盡早訂貨。鬆下公司也因此得到了一筆為數不小的收入。很快,隨著製造真空管廠家的增多,價格也就逐漸便宜了。看到這種情形,鬆下幸之助認為:盡管目前販賣真空管還有一些利潤,銷路也不錯,但是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於是,他不尋求在此領域內謀利,收手不幹了。過了幾個月以後,收音機配件的售價直線下跌,很多廠家和經銷商都因此陷入了困境。鬆下幸之助沒有被貪欲所挾持,極有遠見地選擇了急流勇退,他的決定避免了鬆下遭受嚴重的損失。
鬆下幸之助是一位聰明的商人,因為他明白聰明地舍棄是對圍剿我們的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對消耗我們精力的事件的有力回擊,是讓我們能在更大範圍中生存發展的前提;聰明地舍棄是對捆綁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丟掉那些不值得我們帶走的包袱,拿走拖累我們的行李,我們才可以輕鬆地走自己的路。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有一位懂得放棄一時貪念,收獲更多尊敬和財富的人,他就是“股神”巴菲特。
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整個美國都沉浸在了勝利的沸騰之中,經濟增長率也有大幅增長,股市隨之變得極其繁榮。當時巴菲特的合夥公司獲得了成立以來的最佳業績——效益比前一年上升了59%。在一些大公司的推動下,市場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兼並浪潮,股價在不斷提高。雖然,巴菲特再三聲明自己不會預測市場的走勢,但是,他在自己辦公室的牆上卻貼滿了1929年危機的剪報,來時時提醒自己。他預感到,表麵繁榮,被眾人一致看好的情勢下麵也許就是陷阱。股市狂升時,一定要學會冷靜思考,不能被貪婪所控製,要謹慎地避而遠之。當時他已有2500萬美元,但卻選擇在股市繁榮之時隱退江湖,靜觀股市回落。事實證明巴菲特的做法是正確的。到了1970年初,美國的股市開始踉踉蹌蹌,接著,華爾街的著名股票一個接一個猛跌。巴菲特憑借其冷靜的頭腦抵製住了貪婪的誘惑,不僅養足了再次投資的元氣,更避免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