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重視小錢的作用——細枝末節的理財哲學(1 / 3)

第4章重視小錢的作用——細枝末節的理財哲學

讓“複利”轉動起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宇宙間最大的能量是複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跡是複利。”對理財投資產生的複利效應而言,隻要我們堅定信心、堅持長期持有,就能分享到複利效應,實現資產的倍增。

幾乎所有的理財投資專家都會強調複利的威力,並讓所有理財投資者注意複利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想要致富的上班族來說。但複利是需要長時間之後才能發生效益,真正感受到複利威力的人並不多。

如果告訴你有人用24美元買下了曼哈頓,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這則借用複利實現資產翻倍增值的故事卻流傳已久。1626年,荷屬美洲新尼德蘭省總督彼得·米努易特花了大約24美元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了曼哈頓島。而到2000年1月1日,曼哈頓島的價值已經達到了約2.5萬億美元。毫無疑問,以24美元買下曼哈頓的彼得·米努易特占了一個天大的便宜。如果當時的印第安人拿著這24美元去投資,按照11%(美國近70年股市的平均投資收益率)的投資收益計算,到2000年,這24美元將會變成2380000億美元,遠遠高於曼哈頓島的價值2.5萬億,幾乎是其現在價值的十萬倍。如此看來,彼得·米努易特卻是吃了一個大虧。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像24美元這樣的起點,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後,你也一樣可以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財富。

理財投資產生的複利效應將會讓資產產生翻倍的增值。所謂複利效果,可以簡單解釋為“利滾利”,也就是把投資理財所獲取的利息或賺到的利潤加入本金,繼續賺取回報。舉例來說,假定某理財產品每年有10%的回報,以單利計算,投資10萬元,每年可以賺1萬元,十年可以賺10萬元。如果以複利計算,年獲利也是10%,但每年實際賺取的金額卻會不斷增加,以10萬元投資來說,第一年賺1萬元,本金變為11萬元;第二年賺的就是11萬元的10%,即1.1萬元,依此

類推,第三年則是1.21萬元,等到第十年,總獲利將近16萬元,是本金的1.6倍。

對於善於利用複利的遞增效應賺錢的投資者來說,在一個人的一個時間段內,也一樣可以積累可觀的財富。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現年80歲,資產約530億美元,但是在巴菲特40歲的時候他僅有約2000萬美元,在那時的美國這筆錢雖然已經是很大一筆財富了,但當時也沒列入美國的富豪榜。短短40年後,2000萬變成了530億美元,一舉衝入當今世界富豪前列。其實,巴菲特做到這一點的秘訣就是讓那2000萬,每年約有平均不到24%的投資收益。

以基金投資的複利價值來看,如果我們從20歲開始,每個月拿出100元去投資基金,以後每個月都不間斷地投入100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定期定投,按照每年10%的投資收益計算,到60歲的時候,我們就會有637800元。以100元為投資的起點,這對很多投資者來說都不是一個問題,但是長遠來看卻能累積成60多萬的數量,可見複利的威力有多麼強大。

在我們的身邊其實有一些人就實實在在地嚐到了複利帶來的甜頭,今年43歲的姚女士就是典型靠複利效果致富的人。

姚女士以前還在當小學老師之時,每個月就至少存下1/3的薪水,後來做零存整取。10年前,海外基金剛引進國內時,她在理財專員的建議下,定期定額地買進海外基金,持續了10年從未間斷,而且投資金額也隨著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以前是固定投資薪水的1/3,後來逐漸提高比率到1/2,從每月1萬元增加到每月2~3萬元,報酬率在15%左右。10年下來,複利已經為她累積了500萬元以上的財富,按照這個速度繼續下去,再過10年,她至少將擁有1000~2000萬元的財富。

在現實中,雖然有很多投資者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隻有為數不多的人能夠堅持長期地利用複利來投資,並且享受複利效應。大多數的投資者總是喜歡追漲殺跌,經不住外界的幹擾,從而在投資市場上頻進頻出,這樣不僅沒有收獲到可觀的收益,反而可能會顆粒無收,甚至是損失慘重。

錢越少越應理財

在傳統的觀念中,很多人都認為:沒有錢是不能理財的,理財是富裕人幹的事情。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我們要明白,財富都是從小處積累出來的,錢越少其實越需要理財。

在我們的社會中,80%的人都出生在普通家庭,這些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會產生不同的分化:一部分人安於貧困,不思進取。生活水平沒有提高,依然在貧困線上掙紮,個人也沒有發展;另一部分人設法去理財、投資。有些成功的人經濟狀況明顯地好轉,走上了富裕之路。這兩種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香港富翁曾憲梓的致富經曆就充分說明了缺錢者也應該注重理財投資。曾憲梓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家境貧寒,新中國成立之後他才重新走進校園。後來,他考進了中山大學。畢業之後,他被分配到了廣州工作。後來,他因需要解決家產糾紛而前往泰國幫助哥哥打理生意。兩年之後,曾憲梓不願意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而帶著家人前往香港定居。為了維持生計,他拿著東拚西湊借來的錢,開辦了一家簡陋的領帶廠。憑著自己堅韌的意誌和精神,曾憲梓生產的“金利來”領帶在上世紀70年代一舉成名,並迅速地占據了香港市場。之後,“金利來”又占據了中國大陸市場。最後,“金利來”走向了國際市場,曾憲梓也被人們稱為“領帶大王”。試想,如果當初曾憲梓沒有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理財投資,那麼他也就不會有現在的輝煌成就了。

收入不穩定的人也需要投資。因為,沒有穩定的收入就意味著生活有風險,沒有保證,一旦出現了收入中斷,其生活必然陷入困境。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就必須要居安思危,趁現在沒有收入之時,或者加大儲蓄,或者購買債券,或者在兌現性較強的項目上,拓寬進財渠道,鞏固經濟基礎,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其實,對於貧窮的人來說,參與理財投資之後,即使是失敗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雪上加霜的最後結果也無非是貧困。如果投資成功,那就等於擺脫了貧困,告別窘迫的生活。況且,按照概率來看,成功的幾率至少有一半。而如果不投資,那成功的幾率就是零。每月你隻要拿出500元進行投資,假設你的年投資回報率是10%,30年後,你就會變為一個百萬富翁。對於低薪、工薪階層人士而言,其比富人階層麵臨著更大的醫療、養老、教育等實實在在的壓力,因此也更需要樹立理財意識,重視理財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