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錢女士夫婦家庭每月的總收入隻有3000元,有保險,家中沒有撫養老人的負擔。家裏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正在讀小學五年級。錢女士家每月支出的生活費大約在1500元左右。他們每月的收入所剩無幾,也沒有做任何的投資。現在,孩子馬上就要上中學了,錢女士想通過理財投資的方式為給孩子準備教育經費。如果按照夫兩人每人每月收入的5%提取出固定的教育經費,顯然不能為孩子的教育提供保障。以此種情況推算,當孩子上大學之時,教育花費會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
理財專家給了錢女士以下兩點建議:
1. 保留一定的流動性資產
為了應對突發事件,錢女士需要保留一定的流動現金或等價物。但是這部分資產的收益率會很低,一般情況下保留日常每月支出的3~6倍即可。
2. 投資增值理財產品
在保留了必要的備用金之後,錢女士可以利用每月的結餘進行基金定投業務,將每個月幾百塊錢的餘款進行投資。這部分資金如果是為了孩子上中學時使用,那麼隻有兩年多的時間,為了避免淨值發生較大的波動,因此可以選擇偏債型基金或者債權型基金作為定投。
案例二:
在一家公司工作的馬先生今年35歲,月收入2500元,沒有投保;妻子月工資2000元,有保險。因家裏剛剛買了房,現在手裏隻有2萬元現金,家庭每月大約有2000元的節餘。他的孩子現在10歲,還有三年就要上初中了,之後還要考高中,上大學,需要用錢,那麼杜先生應該如何規劃教育金呢?
為了減少家庭意外帶來的風險,理財專家建議馬先生采取“先投保,再投資”的理財策略。因為,馬先生是家庭的頂梁柱,他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幸福。馬先生可以考慮辦理帶有高額保障的純消費意外險種,還應辦理醫療保險,得到一些大病醫療保障,這樣就可避免發生意外後無錢就醫的情況。
馬先生的孩子距離上大學還有9年的時間,預計9年後的4年大學費用為12萬元。為了積攢這筆教育資金,可以采取長期投資和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在這段時間內獲利。
首先,可將馬先生僅有的2萬元現金中的8000元作為家庭的應急金。接著,將2萬元現金中的6000元為馬先生辦理保險,其中800元用於意外險,5200元用於健康險。
然後,將家庭的每月節餘2000-(4000÷12)=1667元中的900元定期定額的投資於穩健的基金組合,比如高折價率、運作較穩健的封閉基金,或者平衡型開放式基金,或者購買“基金中的基金”。按照7%的保守年收益率來計算,9年後投資可獲得12萬元左右,這筆錢足以幫助孩子讀完國內的大學。最後,每月節餘中剩下的600元,也可進行適當投資,或者為家庭養老積累資金。
案例三:
有一個家庭,夫婦倆在孩子中學時期就已為孩子做了教育資金規劃。夫妻雙方年齡均在45歲左右,家裏18歲的孩子在念高二。家庭現有存款約25萬元,夫妻雙方每月收人共6500元,除去開銷,每月餘下2500元可以存下。
這對夫妻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到英國留學,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希望從現在起做一些理財規劃。他們需在兩年後儲備至少大約35萬元人民幣,才有可能實現他們的願望。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呢?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將家裏的25萬元存款以及每個月2500元的結餘全部投入一個年收益率為6.817%的投資工具,並且假設每月投入的2500元可以每月複一利,那麼我們將在兩年後收獲35萬元。
按以上的計算我們得到了一個準確的收益,但是步入中年的人,家庭的收入可能也隻是具有穩定的特點,未來增長的潛力並不大,如這個例子中的家庭就麵臨這樣的處境。在這樣的背景下,該家庭抗風險的承受能力並不高。因此,家庭的教育理財計劃不僅要考慮到子女的需要,還要照顧到自己的養老問題。上述這個家庭目前的理財目標如果完全偏向教育而不顧及其他,是不現實的。
市麵上的理財投資工具和產品五花八門,我們例子中6.81%的收益率雖然不高,但是以我國目前的一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各種風險較小的投資工具,如定期存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國債、貨幣市場基金等,均不能達到要求。如果想達到6.81%收益率的要求,還要選擇一些有市場風險的工具,如偏股型基金及股票等。但是,兩年時間,股市的表現也難以預測,如果表現低迷,那麼該家庭也就無法保證在兩年內獲得35萬元的現金價值。
因此,考慮到家長已過不惑之年、工資增長機會不大、投資期限較短以及抗風險的承受能力並不高的現實條件,可適當調整理財目標。對於是否一定要傾盡家財送孩子去英國讀書,值得再考慮。如果這對夫婦一定要送自己的孩子出國,那麼也應該謹慎投資,不能急功近利,因為該教育金兩年後就要使用,稍有閃失,則可能影響孩子教育計劃的實現,所以大部分資金還是應該投資於債券類等風險較小的品種。
[案例分析] 中等收入型家庭的教育理財規劃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具有普通經濟情況的家庭占據了大多數。對於這些家庭來說,實際的經濟負擔比較小,擁有的財富和工資都處於中等水平。但是,為了避免隨時都可能出現的危機,這些家庭想要為未來的孩子做一些教育準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雖然經濟狀況相同,但是具體到每個家庭也有著自己的特點。因此,我們還是要本著從實際出發的態度來進行我們的教育基金儲備計劃。希望從以下幾個實例中我們能收獲到一些理財規劃心得。
案例一:
劉先生今年35歲,家庭年收入15萬元,孩子今年9歲了,在一所私立學校上學。劉先生家的開銷並不大,一年約有9萬元的節餘,夫妻兩人都有養老保險和小額的醫療保險。劉先生不僅想為孩子積累一筆教育基金,還準備明年買房。目前手頭有資金10萬元。
他應該考慮到每月為小孩教育資金定投多少金額,才不會影響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明年的買房計劃?理財專家給出了如下的建議。
1. 要按照子女教育定投資金的需求進行分析
雖然目前劉先生的孩子隻有9歲,但是在私立小學讀書,有一定的學費負擔。按6年每年小學教育投入1.5萬元、6年初高中每年教育投入2萬元、4年大學每年教育投入3萬元來計算,子女16年教育共需資金33萬元。假設16年中教育費用增長率為5%,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及基金組合投資收益率5%,則每年需要為孩子教育投資2.06萬元。
2. 還要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
目前,劉先生家每年的生活節餘為9萬元,買房後按每年按揭付款3.01萬元,為孩子的教育投資為2.08萬元計算,扣除兩項主要的投資之後每年的節餘為
3.91萬元。如果買房後房子租出去,按每年可節餘約1.5萬元,那麼每年共可節餘約5.41萬元。
劉先生和妻子雖然有養老保險,但目前單純依靠社保養老是不能滿足需要的,因此每年的節餘資金可用於籌措兩人的養老退休金。綜上所述,按照目前的家庭狀況和經濟形勢,劉先生完全有能力撫養這個孩子完成學業。
案例二:
翟女士以保險營銷工作為職業,先生是某私企中層管理人員,其家庭月收入10000元,每月的結餘為5000元。現在兒子正在讀初中二年級,就讀的是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入校時就交了30000元的擇校費。翟女士為了增長孩子的見識,開闊他的眼界,打算讓孩子到上海、北京或天津上高中,這些大城市的當地考生錄取分數線也比較低,孩子能更好地選擇大學或專業。但是到這些學校讀書,預計每年平均開支約為2萬元,三年一共為6萬元。
針對翟女士的家庭情況,理財專家認為翟女士的理財目標應在盡量穩健的前提下,積極涉足收益高的投資領域,並且給出了如下的建議:
1. 翟女士理財投資應首選開放式的基金
由於翟女士本身就從事金融保險工作,對新的理財方式應當接受較快,同時,她忙於保險營銷,可能無暇顧及家庭理財,所以,“專家理財”的開放式基金對她來說比較合適。開放式基金的特點是持有時間越長,理財的效果越明顯。翟女士在選擇基金時一定要著眼於中長期投資並且還要學會綜合衡量,注重看基金的既往業績,以及基金淨值的穩定性。
2. 可以適當購買集合理財產品
由於翟女士的兒子在兩年之後就要上高中了,高中三年之後接著上大學,大學將是考驗一個家庭財力的重要時段。翟女士一定要把目光放長遠,從長計議,要對孩子高中和大學的開支進行規劃。集合理財產品作為一個新的理財品種,比較適合翟女士選擇。此類理財產品以5%以上的預期年收益、相對穩妥的運作方式吸引了廣大投資者,翟女士可以在這些理財產品中綜合的衡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3. 完善家庭成員的保險保障
翟女士自己就從事保險工作,可以為孩子購買本公司適合14歲以下少年兒童的少兒兩全保險(分紅型),同時適量追加教育年金保險。這樣一來的好處是孩子上高中、大學時都會取得一筆教育金,並可享受保險公司每年分派的紅利。
除此以外,為自己和先生購買意外傷害險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防止家庭發生不測導致孩子的教育經費中斷的現象發生。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翟女士本身就是保險營銷員,把保險推銷給自己,提成自然裝進了自己的腰包裏,這實際上既省錢也賺錢。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翟女士家雖然經濟條件比較寬裕,但是也要注意孩子的教育選擇問題,一定要拋棄“學費越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就越高,孩子的學習效果就會越好”的思想。因為如果盲目地花錢讓孩子上一流的學校,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其他同學差距較大,這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所以要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不要盲目地浪費錢財。
[案例分析] 富裕型家庭的教育理財規劃
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和時代的發展,很多人憑借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走上了富裕之路。對於這些富裕的家庭來說,孩子的教育經費自然也比較寬裕。但是,如何合理,不浪費地花好這些錢,其實也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統籌。
對於富裕家庭來說,他們考慮的已經不再是能否有足夠的資金保證孩子完成教育,而是把孩子能否接受到最好的教育當作了考慮目標。因此,富裕家庭的教育理財計劃又有著自己的特點。
案例一:
孔女士和先生共同經營一家茶葉店,先生負責外麵的銷售,孔女士負責店裏日常的經營。由於兩人的經營思想靈活,店鋪效益很好,每月的純利潤都在15000元左右。孔女士有一個上高二的女兒,學習成績雖然一般,但可能是受父母的影響,她非常具有生意頭腦。孔女士希望孩子將來能考上大學,因為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沒有文化就沒有競爭力。因此,家裏早就把女兒兩年後上大學的各種開支也提上議事日程,同時還要考慮女兒大學畢業後的就業或創業基金。孔女士一下子覺得負擔加重了,除了生意的投資以外,趙女士沒有其他的投資和理財項目,所以她把獲取收入的希望全部寄托到了自己的生意上。她除了起早貪黑,苦心經營之外,還把每月的贏利不斷投入到生意中,並且盼望自己的贏利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