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麵對問題,你總不能妥善解決,那麼問題就會成為你工作的負擔,這樣,不隻是你本人的不幸,也是老板的不幸。因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種問題的困擾。它們的出現,就像太陽日升夜落般自然。所以,老板們迫切需要那種能及時化解問題的人才。
從根本上講,老板欣賞處事冷靜,善於解決問題的員工,正是惺惺相惜。因為老板們之所以能達到老板的位置,敢於直麵問題、能夠妥善解決問題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工作中遇到林林總總的問題時,不要幻想逃避,不要猶豫不決,不要依賴他人意見,要敢於做出自己的判斷。對於自己能夠判斷,而又是本職範圍內的事情,大膽地去拿主意,不必全部稟明老板。否則,那隻會顯得你工作無能,也顯得老板領導無方。讓問題在你那兒解決掉吧。解決了這些問題,你才能迎向新的契機。否則,你一輩子注定要被打入冷宮。而當周圍的人們都喜歡找你解決問題時,你無形中就建立起善於解決問題的好名聲,取得了勝人一籌的競爭優勢,老板也知道你是個良才。
當你看見一個問題在向你走來時,你要大聲地向它打招呼:你好啊,問題先生!最近你到哪裏去了呀?我這一生可都是在為你學習和曆練呀!
職場中,一些自認為聰明、能力較強及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對一些工作中常見的問題視而不見。這些問題似小實大,警覺的人會想辦法避免它們發生,或者發生後想辦法解決,可是回避問題的人很多,你可能也在其中,不及時解決,他們對你的危害可能越來越大。
在日常工作中,每個人都難免出現失誤,但是,當問題發生後,隻知道一味怪罪別人,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你可能也是這樣做的,當上司指責你工作中的錯誤時,你會馬上找出許多借口為自己辯解,並且說得振振有詞,頭頭是道:“別人不采納我的意見”、“我是按照公司的要求做的”等等,你以為這些借口能為自己的錯誤開脫,能把責任推個一幹二淨,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也可能上司會原諒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會感到不快,並會對你產生“怕負責任”的不良印象。你這樣做,不但無法改善現狀,所產生的負麵影響還會讓情況更加惡化。如果以後出現問題,你還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令上司無法信賴,那麼你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可能離另謀高就的日子不太遠了。
英國大都會總裁謝巴爾德在位時有一句名言:“要麼奉獻,要麼滾蛋。”他強調:“在其位,謀其政,不要找任何借口說自己不能夠,辦不到。”他要求他的下屬在他麵前不能因幹不好工作而找理由推脫責任。一次,一個員工為了一件極難辦的事找他,說自己盡力了,並說出許多客觀理由,最後說無論怎樣,這件事都“辦不到”。謝巴爾德聽後覺得這個下屬就是怕得罪人,犧牲自己的利益,於是就輕聲對他說:“夠了,夠了,現在我需要的不是這些好理由,而是要你仍舊照我的命令去做,否則,你就別做這個部門經理。”
謝巴爾德的做法很正確,他就是要讓下屬明白,對於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就該負責,而不能隨便找個理由推脫,這樣才是一個稱職的員工。
一個人對待問題的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敬業精神和道德品行,在問題麵前你所要做的是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推卸,否則就會失去老板對你的信賴,看低你的道德品行,老板如果這樣看待你,就不會再對你委以重任。
問題來臨,不敢麵對問題或將問題習慣性的往後拖延者通常也是製造借口與托詞的專家,是逃避責任的表現,如果你存心逃避問題,你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為什麼問題無法解決,而對問題應該解決的方法卻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難、太昂貴、太花時間、問題太大”等種種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隻要我們更努力、更聰明、信心更強,就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念頭容易得多。
聰明的員工,要勇於麵對問題,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隻有這種敢於直麵問題的員工,才是老板心目中值得栽培的人才。
7工作三力:活力、執行力、競爭力
活力、執行力、競爭力是縱橫職場不可缺少的三件法寶。活力讓自己找到工作的樂趣;執行力是工作落實到位保證,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競爭力是提升自己價值的保證。
馬群為何總是給人以充滿活力的感覺?因為馬蠅對它的叮咬時刻都不放鬆。在任何一個馬群裏,都可以發現這個充滿哲理的現象:馬蠅會不時地在馬匹身上叮上一口。馬被其叮咬後,疼癢難忍,便用尾巴不停地驅趕;若拂之不去,就會發足狂奔,企圖將其甩掉。結果被叮咬的馬不僅沒有血盡身亡,反而由於不停運動,生命力更加旺盛。
與此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是我們熟知的“鯰魚效應”也稱“鯰魚效應”,當鯰魚放進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自然會四處流動到處挑起摩擦。而大量的沙丁魚發現多了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這樣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這兩個管理的效應法則都強調的是管理者如何在企業團隊或組織中引進活力元素。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隨著管理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激勵員工的重要性,不遺餘力地用薪資福利、培訓、授權等方式激發員工。可是,一些員工還是似乎失去了發展動力,做事情沒精打采。原因到底出在哪裏?
企業當然希望擁有積極、充滿活力的員工,可要實現員工始終保持工作的活力,不是企業一方努力就能夠達到的,更需要員工有自我調整、自我激勵的意識。當員工對工作不再感到新鮮,缺乏創新,甚至開始有了厭倦情緒時,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可能出在員工的職業心理狀態上。這種缺乏活力的職業心理狀態被稱之為職業倦怠感。
我的朋友瑪麗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秘書,在這個職位上已經工作一年多了,她很希望能在工作中有所建樹,但老板交給她的都是事務性的瑣碎工作,她感覺工作缺乏挑戰,學不到東西,又沒有發展前途,再加上公司成立不久,管理中還存在不少不規範的地方,瑪麗於是產生了嚴重的職業倦怠感,對工作提不起興趣,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是無精打采。她很想轉行從事銷售行業,可又怕自己做不好,為此苦惱不已。
通過研究我發現:所有忠誠、積極、高效的員工身上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積極健康的職業心理。他們對未來的職業目標有清晰的定位,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在出現問題時能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把自己的目標和企業的目標統一起來,積極愉快地投入工作。這種自我激勵、自我調整的良好心態是員工充滿活力的內因。
所以,我對瑪麗的建議是,工作不可能總是充滿刺激的,有很多平常的小事和瑣事,這些都是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你又不可能舍棄它們,因此,你必須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讓自己始終對工作保持熱情,才能克服倦怠的心理。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清醒地認識自己。感覺到自己的狀態出了問題,先不要歸咎於企業或上司、同事,更不要用跳槽、花錢充電等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做收效甚微。你應該先從自己入手,分析當前的職業和你的人生目標是否統一,是不是有其他的生活問題帶到工作中去了等等。如果他們不意識到自己的根本問題,並加以調整,換多少份工作都無濟於事。
2如果自己無法準確地找到問題的症結,不妨請教一些這方麵的專家。因為如果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隻會越來越向不好的方向發展,千萬不要抱“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了”的僥幸心理。
在工作中充滿活力是取得優異工作成果的保證,充滿活力地工作表明你熱愛工作,你願意將自己的努力全部貢獻給工作,刻苦鑽研的結果是創意不斷湧現。而且,你的活力也會感染周圍的同事,贏得好的人際交往,得到他們的幫助。
對工作充滿活力也就意味著擁有很強的執行力。
執行力,簡單的說,就是對上司指令的貫徹和落實程度。我用這樣一個形象的語言故事來說明一下: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希望彼得撿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耶穌自己彎腰撿起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兒換來3文錢,並用這些錢買了十幾顆櫻桃。出了城,兩人繼續前進,經過的是茫茫荒野,耶穌猜到彼得渴得厲害,就讓藏在袖子裏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彼得一見,趕緊撿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於是耶穌笑著對他說:“要是按我想的做,你最開始彎一次腰,我也就不用一次又一次重複地扔櫻桃,你也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
這個寓言很有意思,它反映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企業中領導所想的和員工所想的,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地統一,這也就是導致執行力缺失得原因。而執行力的缺失,使得領導者的所有工作都會變成一紙空文或一場空談。
對於員工來說,執行力直接決定著工作的結果。一個團隊,或者是一名員工,要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就必須具有強有力的執行力。因為,你接受了任務就意味著作出了承諾,而完成不了自己的承諾是不應該找任何借口的。可以說,沒有任何借口是執行力的表現,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思想,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的態度。思想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行動,一個不找任何借口的員工,肯定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員工。可以說,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執行。
在這一點上,我非常讚賞西點軍校的文化,他們就是提倡沒有任何借口地去執行,這才是強有力的執行的保證。同樣的道理,一個員工對於上司的指令,也應該具有這樣的精神,因為這是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的保證。一個團隊、一名員工,如果沒有超強的執行力,就算有再多的創造力也可能沒有什麼好的成績。員工所要培養的正是那種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的決心,哪個老板會不喜歡這樣員工呢?
巴頓將軍在他的戰爭回憶錄《我所知道的戰爭》中曾寫到這樣一個細節:
“我要提拔人時常常把所有的候選人排到一起,給他們提一個我想要他們解決的問題。我說:‘夥計們,我要在倉庫後麵挖一條戰壕,8英尺長,3英尺寬,6英寸深。’我就告訴他們那麼多。我有一個有窗戶或有大節孔的倉庫。候選人正在檢查工具時,我走進倉庫,通過窗戶或節孔觀察他們。我看到夥計們把鍬和鎬都放到倉庫後麵的地上。他們休息幾分鍾後開始議論我為什麼要他們挖這麼淺的戰壕。他們有的說6英寸深還不夠當火炮掩體。其他人爭論說,這樣的戰壕太熱或太冷。如果夥計們是軍官,他們會抱怨他們不該幹挖戰壕這麼普通的體力勞動。最後,有個夥計對別人下命令:‘讓我們把戰壕挖好後離開這裏吧。那個老畜牲想用戰壕幹什麼都沒關係。’”最後,巴頓寫到:“那個夥計得到了提拔。我必須挑選那些不找任何借口地完成任務的人。”
無論什麼工作,都需要這種不找任何借口去執行的人。對我們而言,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上,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不要用任何借口來為自己開脫或搪塞,完美的執行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當然,競爭力失一個寬泛的概念,它包括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等等。競爭力是脫穎而出的保證。企業要想在同行業中占據領先優勢地位,就必須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企業的競爭力來自員工;而一個員工要想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員工的競爭力來自不斷的學習。學習是增強競爭力的最好方法。
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當今名列世界500強的絕大部分企業都對其人員的內部培訓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企業為培養人才所花的費用已達到了企業總銷售額的10%,為培訓所花費的人力成本也已占到了企業總人力投入的10%。例如,美國惠普公司幾萬名員工,每周至少要有20個小時用於學習業務知識。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企業的管理者都懂得,培訓是企業持續競爭力的“發動機”。
而對於員工來說,也應該不斷地進行學習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有效地減少工作壓力並增加工作的樂趣,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加強自己與職業的契合度,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才。
8工作三情:感情、熱情、激情
員工和企業,和同事,和老板,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可以用感情、熱情、激情來概括。這三種情感如同三根紐帶,連接著你的事業,你的努力,你的成功。
感情是熱情和激情產生的土壤。員工是企業的一分子,那麼必須樹立主人翁的意識,這不僅是對員工責任感的培養和要求,更是讓員工能把自己的事業和成功與企業聯係起來。隻有當一個員工對供職的企業,對所從事的工作產生了感情,他才會忠誠於公司,也忠誠於職業;他才會負起責任來;他才會體現敬業的精神;他才會投入熱情;他才會在工作中激發內心的激情……
一個年輕人曾這樣對我說:“說實話,工作了這麼長時間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從中學到了什麼,每天上司要求我做什麼事情,我就會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工作是否適合我,我到底在這個公司能有多大的發展。隻知道為了生存,我還必須在這個公司幹下去。時間長了,我就對這種機械式的工作方式感到厭倦了,每天提不起精神來,工作對我而言,已經成為平淡無味的東西了。”
通過年輕人的話,我看到了他所存在的問題。他很茫然,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哪一行。一個隻是為了生存而勉強工作的人,他怎麼可能對工作產生感情,進而對公司產生感情;一個無法產生感情的工作,熱情和激情就沒有了激發的突破口。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生存,就是謀生。在這個前提下,完全可以想見他的工作狀態會是什麼樣的。
對工作的感情,簡單地說,就是你願意為工作付出你的一切努力,它寄托了你的喜怒哀樂,成了你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像上麵我提到的那個年輕人一樣,他不認為那份職業就是他的事業,他不願意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隻是在得過且過,他已經對工作產生了厭煩。那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一個人在同一個環境中待得久了,就似乎不可避免地產生厭煩心理,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熱情在減少,已經不想剛開始時那麼高漲了。很多人都會在一開始熱情萬丈,但持續的時間卻很有限,這時因為他沒有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尊嚴、成就感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缺少這些,即使是你喜歡的工作,沒多久你也會失去工作的熱情。
熱情對於一個員工來說就如同生命一樣重要,也是成為一名優秀員工的可貴品質。正如拿破侖·希爾所說:“要想獲得這個世界上的最大獎賞,你就必須擁有過去最偉大的開拓者所擁有的將夢想轉化為全部有價值的獻身熱情,以此來發展和銷售自己的才能。”熱情是一種動力,在你遇到逆境、失敗和挫折的時候,它會給你力量,指引你去行動,去奮鬥,去邁向成功。憑借熱情,我們可以把枯燥無味的工作變得生動有趣,使自己充滿活力,充滿對事業的狂熱追求;憑借熱情,我們可以感染周圍的同事,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憑借熱情,我們可以發掘出自身潛在的巨大能量,補充身體的潛力,發展一種堅強的個性;憑借熱情,我們更可以獲得老板的賞識、提拔和重用,贏得珍貴的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熱情的態度是做任何事的必要條件。熱情是一個人保持高度的自覺,把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激活起來,完成他心中渴望的事情;是一種強勁的情緒,一種對人、事物和信仰的強烈情感。工作中需要注入巨大的熱情,隻有熱情才能取得工作的最大價值,取得最大的成功。
鮑威爾是一家公司的采購員,工作非常勤奮,有一種近乎狂熱的熱情。他所在的部門並不需要特別的專業技術,隻要能滿足其他部門的需要就可以了。但鮑威爾千方百計找到供貨最便宜的供應商,買進上百種公司急需的貨物。
鮑威爾兢兢業業地為公司工作,節省了許多資金,這些成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他29歲那年,也就是他被指定采購公司定期使用的約1/3的產品的第一年,他為公司節省的資金已超過80萬美元。
公司副總經理知道這件事後,馬上就增加了鮑威爾的薪水。鮑威爾在工作上的刻苦努力博得了高級主管的賞識,使他在36歲時成為這家公司的副總裁,年薪超過50萬美元。
對於職業人而言,當你正確地認識了自身價值和能力以及其社會責任時,當你對自己的工作有興趣感到個人潛力得到發揮時,你就會產生一種肯定性的情感和積極態度,把自覺自願承擔的種種義務看做是“應該做的”,並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即使在各種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非但不會放鬆自己的要求,反而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創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這就是熱情激發出的激情。熱情好比是帆,激情就是吹動帆的風。有帆船固然可以正常航行,但如果有風相助,那船就可以乘風破浪、逆流而上。生活告訴我們,靈感可以催生不朽的藝術,激情能夠創造不凡的業績。
對待工作的激情不是心血來潮、興之所至,而是一種覺悟、追求和境界。我常欽佩那些熱心布道、傳福音的牧師。每當黎明來臨時,他們就準備好了,去從事自己最熱愛的工作。他們把布道看作是自己的職責,是上帝賦予自己的責任,並從中得到滿足與快樂。正是這種富有詩意的心態、愉快樂觀的精神、飽滿的生活熱情,使得牧師們把傳教的日常工作,看成是充滿激情與成就感的事業,並身體力行,受到了當地人們的尊敬歡迎。
著名人壽保險推銷員法蘭克·派特正是憑著超人的工作激情,從一名退役的棒球手創造了保險行業的銷售奇跡的。
法蘭克·派特在打球時就因為動作無力,缺乏激情,而被當時的球隊開除。球隊經理告訴他,如果他還像這樣缺乏激情,那他的棒球生涯就快要結束了。後來,他參加了亞特蘭斯克球隊,月薪從175美元減為25美元,薪水很少,激發不了他的打球激情,但他還是決定試一試。後來又轉到了另一個隊。他想成為最有激情的球員,結果他做到了。他是這樣描述的:“我一上場,就好像全身帶電一樣。我自信地站在球場上,我認為沒有人能擊敗我。我強力地擊出高球,使接球的人雙手都麻木了。記得我有一次以強烈的氣勢衝入三壘,那位三壘手嚇呆了,球漏接了,我就盜壘成功了。當時氣溫高達華氏100度,我仍然在球場上奔來跑去,其實,當時我極有可能中暑倒下去。”
後來,他退役後進入了保險行業。在10個月令人沮喪的推銷之後,他被卡耐基先生一語驚破。卡耐基說:“派特,你毫無生氣的言談怎麼能使大家感興趣呢?”於是他決定以他加入球隊打球的激情投入到做推銷員的工作中來。有一天,他進了一個店鋪,充滿激情地說服店鋪的主人買保險。店主大概從未遇到過如此熱情的推銷員,隻見他挺直了身子,睜大眼睛,一直聽派特把話說完,最終他沒有拒絕推銷,買了一份保險。從那天開始,他真正地展開推銷工作了。在12年的推銷生涯中,他目睹了許多的推銷員靠激情成倍地增加收入,同樣也目睹更多人由於缺少激情而一事無成。
一項工作從事的時間久了往往容易有“審美疲勞”,但如果你善於發掘,你就會有許多新鮮感。我的建議就是你要和你的工作談戀愛。首要條件就是,你得愛上它。不斷地發掘它的魅力,不斷地去征服它。
工作會帶給你的那種新境界是非常有魔力的,在這個過程中你通過學習、實踐、犯錯、改正、創新不斷了解並掌握要害,從而征服它,這種滿足感是任何詞彙都無法形容的。
另外,要想保持對工作持久的新鮮感,首先必須改變工作隻是一種謀生手段的認識,把自己的事業、成功和目前的工作連接起來,要經常問自己:“你在為誰工作?”其次,給自己不斷樹立新的目標,挖掘新鮮感;把曾經的夢想揀起來,找機會實現它。審視自己的工作,看看有哪些事情一直拖著沒有處理,然後把它做完……
在你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後,自然就產生了一些小小的成就感,這種新鮮的感覺就像是讓激情的最佳良藥每天都陪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