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要隻做我告訴你的事
永遠做非常需要做的事,而不必等待別人要求你去做。這是判斷一個員工是否主動的唯一尺碼。“不要隻做我告訴你的事,做需要做的事”這是公司領導對一名員工的“終極期望”,也是每一名員工需要時刻牢記並努力踐行的一種動力。
作為一名剛踏入職場的新手,許多時候,由於經驗的缺乏和知識儲備的欠缺,我們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無形中就成了公司的“應聲蟲”。而老板是最不喜歡這樣的員工的,因為他們缺乏最起碼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甚至對工作失去了激情。一個對工作失去激情的人,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的。
應該從一開始就杜絕做這樣的人,不要給自己嚐試的機會,否則,你很快就會沉迷於其中了,而這是非常危險和可怕的,會因此毀了你的職場生涯。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在激烈的環境中求生存。因此,企業要求員工絕對忠誠,隻有忠誠,才能將員工的能量極大地發揮出來。談“忠誠”很容易,而做到“忠誠”又何其難——工作守則已經發生了改變:不僅要做聽話的好員工,更要做善於動腦筋、敢於創新,能夠積極主動地站在企業立場上做事情的好員工。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我們自己的工作,我們應該有一種更高的主人翁意識,用這種意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更積極主動地負起責任來。簡而言之,我們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哪些工作是需要做的,而不是消極等待別人來告訴我做什麼。
一旦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往日枯燥乏味的工作立刻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我們越是專注自己的工作,我們學到的東西就越多,我們的工作就完成得越出色。
作為剛入職的新手,你需要做的是盡量表現自己的優點,當然,這種優點必須是符合公司所需的。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經營特色和管理方法,唯有在公司需要時,個人專長才得以發揮。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失敗者則隻做喜歡做的事。你的專長,應該成為適應環境的“催化劑”,而不是挑剔工作的“資本”;應該是專長服從需要,而不是需要遷就專長。
我遇到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我很欣賞他的才學,但讓我感到遺憾的是,他的才能卻沒有發揮的舞台,這真是太可惜了!這不能怪別人,問題出在他自己的身上。當他受聘於某廣告公司後,第一天報到時,他對經理說的第一句話是要求重視專業,希望經理注意他的專長。然而,經理卻讓他先到企劃部實習,之後再根據情況調整。這位年輕人認為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於是在企劃部不虛心學習,每天混水摸魚,不到三個月就被炒魷魚了。
對於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先在不是自己專業的領域裏累積經驗,對未來很有幫助。隻局限於一種工作的人,思路狹窄,很難有傑出的表現。不能像這位年輕人一樣,他把自己的專業當成了自己需要做的事,而極力強調自己的專業,致使輕視了別的工作,從而也就失去了展示才華的舞台。
還有一種我們常見的人就是:老黃牛型的員工。我們不得不感動於他們對公司的忠誠和任勞任怨。但我們必須看到:他們的價值是十分有限的,最大的缺點是失去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充滿對未來的懼怕而不是渴望,在關鍵時刻,不能出來獨當一麵,甚至是力挽狂瀾,最本能的反應就是隨時聽候老板的命令。而這樣的員工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企業要求,無法為企業創造和帶來更大的利潤,他們也將是會被最先淘汰掉的。
當今的商業社會與以往大不相同,雇主與雇員、企業與職工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老板不是隻需要會幹活的機器,員工也不是隻需要能掙錢就行的崗位。
激烈的競爭、緊張的節奏、眾多的變數,都要求員工不能事事等待老板的吩咐。高管層往往欠缺一線員工所掌握的一手信息和切身體驗,離問題太遠,隻是從報告中推測大致的情況。如果各個層次的員工不發揮主動性,隨時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如何更好、更及時地滿足顧客的需求,企業就不能保持敏銳的反應和競爭的優勢。
就雇傭關係而言,今天已經很少有人能從一而終、一輩子在某個地方工作。員工不再指望鐵飯碗。正如布朗查德所說,他們最需要的是真誠和機會。他需要機會學習、增加知識、培養技能。他知道,隻有提高個人適應市場的能力和自身的價值,才是工作的最佳保障。而學習的最佳方式就是有機會發揮主動性。如果在這個公司他不隻是坐等指令,而是能夠運用個人的最佳判斷和努力,不僅他的創造力得到了公司的尊重和承認,而且他由此得到的鍛煉和提升,也是他一生能夠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的寶貴財富。那些事事待命而行,滿足於完成交付給自己任務的員工,將會越來越力不從心。那些能自己管理、領導自己的員工,才是雇主、企業到處尋找的人。
也就是說,無論從企業的立場還是員工的前途看,鮑伯·尼爾森提出的“終極期望”所表達的都是順應這個時代要求的一種雙贏工作哲學和工作態度。
《致加西亞的信》震撼了許多人,於是人們開始學習和提倡羅文的工作精神。然而,羅文的精神雖然是永恒的,但僅靠這種羅文精神已不足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因為羅文隻是受命而行的完美榜樣,並不是主動創造的積極典範。在今天,“那些隻依靠員工把老板吩咐的事做好的公司,就好像站在危險的流沙上,早晚會被淘汰、淹沒”。
永遠做非常需要做的事,而不必等待別人要求你去做。
作為一名員工如何自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及如何以飽滿的激情、富有創造性的探索、高度的敬業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飽滿的激情:他是你積極主動工作的來源,正是這種激情,他會時刻鞭策著你向著目標而努力。當一個人沒有了這種工作激情,他會使人精神頹廢,沒有上進心,成為一個隻受命而行的人。無法更好的體現個人的價值。
富有創造性的探索:始終運用個人最佳的判斷和努力,把需要做的事做好。這是一種追求,隻有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去積極追求、積極探索,從而超越自我、實現自我。
作為一線員工,沒有人能比我們自己更深切了解、體會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為之提供服務的客戶的需求,我們必須時刻反思和改正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隨時想想如何把實際工作做得更好,從而提高公司整體的市場競爭力。“不要隻做我告訴你的事,做需要做的事”這是公司領導對一名員工的“終極期望”,也是每一名員工需要時刻牢記並努力踐行的一種動力。
5方法總比問題多
世上沒有辦不成的事,隻有不會辦事的人。一個會辦事的人,可以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輕鬆自如地駕馭人生局麵,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最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關鍵是看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技巧,用什麼手段。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有的很容易解決,有的卻看起來很難。麵對這樣的情況,有的人會知難而退,而有的人卻會積極地尋找解決的方法,而且往往結果不會讓他們失望。因為後一種人始終相信:方法總比問題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也經常把它講給前來谘詢的人,給他們以鼓勵和信心。
有四個營銷員接受任務,到廟裏找和尚推銷梳子。第一個營銷員空手而歸,廟裏的和尚都沒有頭發,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也沒賣掉。第二個營銷員回來了,銷了10多把梳子,他介紹經驗說,我告訴和尚,頭皮要經常梳梳,不僅止癢,頭不癢也要梳,可以活絡血脈,有益健康。念經念累了,梳梳頭,頭腦清醒。第三個營銷員回來,銷了百十把梳子。他說,我到廟裏去跟老和尚講,您看這些香客多虔誠呀,在那裏燒香磕頭,磕了幾個頭起來頭發就亂了,香灰也落在頭上,您在每個廟堂前麵放幾把梳子,他們磕完頭,燒完香可以梳梳頭,會感到這個廟關心香客,下次還會再來,這樣一來就銷掉了百十把梳子。第四個營銷員回來,銷掉了幾千把梳子。他說,我到廟裏跟老和尚說,廟裏經常接受人家的捐贈,得有回報給人家,買梳子送給他們是最便宜的禮品。您在梳子上寫上廟的名字,再寫上積善梳,說可以保佑對方,這樣可以作為禮品儲備在那裏,誰來了就送,保證廟裏香火更旺。這一下就推銷掉好幾千把梳子。
由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麵對困難,超越自我,主動解決,是唯一的出路。有道是:辦法總比問題多,而自我限製是人生成功的最大障礙,阻止你前進的真正對手就是自己。聰明的員工,敢於麵對問題,超越自我,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主動解決”的韌勁,全力以赴攻克難關。就像老鷹一樣在高空盤旋注視四麵八方,高瞻遠矚,而不會像鴨子一樣隻能在水麵上整天除了嘎嘎叫抱怨以外什麼都不做。
應該看到,真正想辦法解決了問題,是事實上真正前進了一步。而那些以為繞過問題一樣可以達到目的的想法,最終往往被證明是徒費功夫的,最後還是得回到原來的問題上來,而這時再解決起來就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辦法總比問題多”不是一句簡單的安慰和鼓勵,而是確鑿的事實。問題的關鍵在於:麵對一個問題和困難,你是選擇辦還是不辦。這個選擇的背後,就是對利弊的權衡,對整體利益的考慮。如果想要達到目標,那就隻能選擇去辦,因為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著名人際學家卡耐基曾經曆過這樣一件事:他曾租用紐約某家飯店的大舞廳,用來每季度舉辦一係列的講課。
在某一季度開始的時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說他必須付出比以前高出3倍的租金。卡耐基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入場券已經印好,並且發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經公布了。
當然,卡耐基不想支付這筆增加的租金,也不想讓那些準備來聽講座的人認為他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他權衡的結果就是:講座必須照常進行。但首要的問題是,先得和飯店經理協商好租金的問題。這是擺在麵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既然決定了要辦,那就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隻要用心去找,一定可以找到。於是,幾天之後,卡耐基去見了飯店的經理。
“收到你的信,我有點吃驚,”卡耐基說,“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發出一封類似的信。你身為飯店的經理,有責任盡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將會丟掉現在的職位。現在,我們拿出一張紙來,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來,如果你堅持要增加租金的話。”
說完,卡耐基從公文包裏取出一張紙,在中間劃了一條線,一邊寫著“利”,另一邊寫著“弊”。
他在“利”的下麵寫下這些字:“舞廳空下來”。接著他說:“你把舞廳租給別人開舞會或開大會是最劃算的,因為像這類的活動,比租給人家當講課場能增加不少的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廳占用20個晚上來講課,你的收入當然就要少一些。現在,我們來考慮壞的方麵。首先,如果你堅持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從我這兒增加收入,反而會減少自己的收入。事實上,你將一點收入也沒有,因為我無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隻好被逼到另外的地方去開這些課。你還有一個損失。這些課程吸引了不少受過教育、修養高的聽眾到你的飯店來。這對你是一個很好的宣傳,不是嗎?事實上,如果你花費5 000美元在報上登廣告的話,也無法像我的這些課程能吸引這麼多的人來你的飯店。這對一家飯店來講,不是價值很大嗎?”
卡耐基一麵說,一麵把這兩項壞處寫在“弊”的下麵,然後把紙遞給飯店經理,並對他說:“我希望你好好考慮你可能得到的利弊,然後告訴我你的最後決定。”
第二天卡耐基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隻漲50%,而不是300%。
顯然,卡耐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因此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權衡的結果是還在飯店舉行講座,所以,他必須找到辦法說服飯店經理。他采取了換位思考的方法,從飯店經理的角度,闡述了舉辦講座的利和弊,這使飯店經理更加認清了利是大於弊的,自然接受了卡耐基的建議。同樣,飯店經理也達到了自己漲租金的目的,他通過向卡耐基施加壓力的方法,迫使卡耐基再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他的意見,盡管隻漲了50%,而不是300%。但目的也達到了,因為,他的目的是漲租金,隻要漲就可以了。至於具體的數目,當然是多多益善了。
也許會有很多的因素,左右你的決定,但起決定因素的還是你自己,你想去辦,你就會想辦法一個一個解決掉這些困難,因為,辦法總比問題多的!
6愈受挫,我愈勇
失敗麵前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勇氣和信心,人生不怕屢戰屢敗,隻怕沒有上戰場的勇氣。對付挫折和困難的最佳方法,就是愈挫愈勇。
我們常說“困難是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但卻並不是誰都能做到在困難麵前鼓起勇氣,從頭再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職場之路也同樣如此。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其實就在於對待困難的態度,有的人被困難所擊倒,失去了爬起來的勇氣,因為他對困難產生了恐懼心理,他害怕下一次的失敗;有的人被困難擊倒了,他會馬上爬起來,繼續衝鋒,因為他知道打倒困難就能迎來勝利的曙光。
我讀過許多成功企業家的傳記,讓我既驚訝卻又是意料之中的是,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戰士,更是一個勇士。在他們成功的道路上,他們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他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一次次地克服和戰勝了那些困難。麵對一個又一個,甚至是接踵而來的困難,他們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誌和強大的信心。想想看,他們一路走到今天,靠的不光是自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們堅強的品質和愈挫愈勇的決心。
挫折是成功的墊腳石,失敗也隻是成功的引子。麵對失敗和挫折,你必須選擇積極應對,愈挫愈勇,必須有挑戰更高目標的勇氣和信心。前惠普CEO卡莉·菲歐莉娜曾說:“我做工作是故意找不好做的工作,人們都跟我講你不應該做這樣的工作,人們都說這個工作你勝任不了,這樣選擇是不明智的。我做艱苦的工作是因為我可以證明我自己,並不是我知道終點,我隻是想現在接受挑戰,做出不同的事情。”
我接觸過這樣一個年輕人,因為出於對他愈挫愈勇精神的欽佩和讚賞,我們逐漸成了不錯的朋友,他的經曆也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
在他大學畢業後,他選擇了直接創業,而不是先進公司鍛煉一下自己。當然,他的成長之路也注定布滿荊棘。他第一次創業選擇的是開服裝店。由於剛從學校畢業,為了節省開支,他改造了他住所附近的一個被廢棄的廁所作為店鋪,當然,改造後絲毫也看不出來那兒曾經是一個廁所。為了使自己經營的服裝能趕上時尚潮流,他就去大城市進貨,每次都是當天來回,從不坐飛機。兩年期間,他有了自己第一筆8000美元的積蓄。
他的目標當然不會僅限於此。幾年後,他看到一所大學附近的舞廳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便與對方簽訂了承包一年的協議。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他采取了很多優惠的策略,但經營還是不見起色,後來他才知道,這個舞廳的主要客戶就是這兩類人。這麼一來,不到三個月舞廳就開始虧損,原本想大幹一場的他,沒想到把自己做服裝賺的錢也全部賠了進去。
這次打擊把他又推回到原來的起點。但他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用當時僅有的400多元買了一輛舊車,開始做起了快遞,每天淩晨4點起床,開車穿行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之間,辛苦與艱難可想而知,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繼續創業的想法。有一天,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他邂逅了一名企業的負責人,在和他交談後,他的精神打動了那位負責人,他拿到了該公司產品在他所在城市的銷售總代理權,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創業。
這一次還算比較順利,在做了6年後,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30萬美元,開始了第四次創業——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生產金屬製品。為了能夠攻克技術難關,他幾乎每天都和工人在一起,早晨8點上班,第二天淩晨2點下班。可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產品多次被退貨,3年後被迫停產關門。投進去的資金也無法收回,他又一次回到了開始。如果說第一次的打擊還隻是一個小挫折的話,那這一次對他來說就是一次徹底的失敗,他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創業的艱難。
盡管如此,每一次的慘敗都沒有讓他喪失信心。第二年年初,他想方設法籌資上百萬美元,開始進軍房地產,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進行了第五次創業。
他的故事讓我深深地感動,他曾這樣對我說:“在很多人看來,我就像一個‘瘋子’,屢戰屢敗,可又屢敗屢戰。但是在我看來,每一次失敗都代表自己離更大的成功更近了一步,更了解了市場,也更堅信了這一點:吸取教訓,失敗了從頭再來,才是成功者應該具備的心態。”失敗是下一次成功的開始,愈挫愈勇、百折不撓才應該是每個成功者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和心態。
這樣的人值得敬佩:受到極大的打擊與挫折,卻不灰心,也不逃避,仍然抬著頭,盡所能的去做他所可以做的事;不因打擊而倒下去,不退後,不停下來,繼續努力,繼續前進!
我的這位朋友的經曆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將軍在前線領兵打戰,但總是打敗戰。當必須向上級呈交戰績報告時,為了據實報告,他痛苦地寫下一句“屢戰屢敗”,心中非常難過並且擔憂。他想此報告呈上後可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或是降職,或是丟官,或是更嚴重的處治!當他正為此煩惱時,他的一位參謀,在看了他的報告後,對他說:“讓我來為你做點小小的修改就沒事了。”那位參謀拿起筆來,重抄一遍,隻是將“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其餘的則一字不改。結果如何呢?報告呈上後不久接到消息,上級不但不處罰他,反而因其愈挫愈勇、英勇過人而升了他的職!
也許打敗仗的原因可能很多,有些也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就像誰都會遭遇失敗和挫折,隻是輕重不同而已。但“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卻能顯示一個人的勇氣與堅強。一個人屢戰屢敗並不表示他就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他還沒有失敗,戰鬥還在進行中,他的鬥誌和勇氣還在,他就還有扳回來的可能。
人生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在於如何麵對失敗。有些人將每一個失敗都看成是打擊與虧損,他的前一次失敗就種下了下一次失敗的種子,那才是真正的失敗者;另一些人把失敗看成是一種經曆和收獲,每一次的失敗就增加了下一次成功的機會。屢敗屢戰,鬥誌便一次比一次更強;愈戰愈勇,最終勝利就會必然得到。林肯總統曾經失敗許多次:他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做生意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6歲情人去世,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39歲連任國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終於當選美國總統。他嚐試了11次隻成功了2次,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愈挫愈勇,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成為美國一位最偉大的總統,被後人永久地紀念。要是你處在他這樣的境地,你會不會早就放棄了呢?
事實上,對於很多想要成功的人來說,困難和挫折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想要繞道而行是不可能的。你必須攻克這些困難,不是一次,而是每一次,然後才能向前邁進。人生不怕屢戰屢敗,隻怕沒有上戰場的勇氣;對付屢戰屢敗的最佳方法,就是屢敗屢戰、愈挫愈勇。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戰役,在奪取最後的勝利之前是沒有人願意倒下的。也許某一次戰鬥會失敗,某一次衝鋒會受挫,但是,這會更讓你充滿對勝利的渴望,你要做的就是爬起來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