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會處世,上好健康成長必修課(3 / 3)

他好奇地走過去問:“晚安!朋友,你在幹什麼?”

那人說:“我把這些小魚拋回海裏。你看,現在正是退潮時,沙灘上這些魚全是被潮水衝到岸上來的,如果不把它們送回大海去,這些魚很快便會因缺氧而死去!”

“可是,這海灘有數不盡的小魚,成千上萬的,你是不是有能力把它們全部送回大海呢?如果你真能做到,試想,這海岸還有很多海灘,你又哪有這麼多工夫去處理呢?你可知道你所做的作用不大啊!”

那人微笑著,沒有理會,繼續拾起另一隻魚,一邊拋一邊說:“但起碼我改變了這條魚的命運呀!”

和你一起品:

當有人需要幫助時,你是感歎無能為力而袖手旁觀,還是抱著盡力而為的態度認認真真地去做呢?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生活中,確實有許許多多的人需要我們伸出救援之手;也有許許多多事,需要我們助一臂之力。也許我們的能力有限,實力很小,但是,隻有人人都有獻出一份愛心,就能彙成一片愛的大海,彙成一股股愛的暖流。哪怕我們做的是杯水車薪的事,也不要退卻,因為每一個被困的“魚”都在乎你的救助!

助人者自助

一天,旅行家拉貝姆和朋友辛基穿過一道山口。在跟一場暴風雪搏鬥了將近3個小時之後,他們精疲力竭,又冷又餓,真想坐下來喘一口氣。但他們不敢,一旦坐下去,他們很可能會變成兩根冰棍,再也別想站起來了。他們隻有靠不停走動以保持體溫。

忽然,他們看見雪地上躺著一個昏迷不醒的人,半個身子已被雪掩埋。此人顯然是他們的同路人,也跟他們一樣不走運,被暴風雪打敗了。拉貝姆頓生惻隱之心,蹲下來一檢查,發現這個人還活著,隻是被凍暈了。如果將他帶到溫暖一點的地方,也許有救。

拉貝姆跟辛基商量,要不要設法帶走這個倒黴的家夥?辛基驚叫起來:“別幹傻事,拉貝姆!我們自身難保,帶上一個累贅,我們都會喪命的。”

辛基的話確有道理,拉貝姆不禁猶豫起來。但是,見死不救,對拉貝姆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拉貝姆略一猶豫,決定幫助這個半死不活的人。他叫辛基將此人扶在他背上,辛基冷冷地說:“既然你執意要救他,那麼好吧,這是你的事,跟我無關!”說完,辛基獨自走了。

拉貝姆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把這個昏迷的人抱起來,放在自己背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這個人很重,盡管是在冰天雪地裏,走了多久,拉貝姆已經渾身發熱。他的體溫使背上那個凍僵的軀體溫暖起來,那人活過來了。

沒過多久,兩人便並肩前進了。當他們走到另一個山口時,拉貝姆發現了他那位獨自行走的辛基,正躺在雪地上,已經死了,是被凍死的。

和你一起品:

在我們自身也需要他人救助的情況下,仍然樂於助人,這是對人的一種考驗。實際上,樂於助人的人,不隻是付出,同樣會得到回報。不然的話,為什麼有“好心有好報”的諺語呢?所以說,助人為樂是一筆能雙贏的“生意”,凡是做這筆“生意”的人,都能得到最珍貴的財富——快樂,同時也給別人帶去了快樂。

一萬元+愛心

一位五保老人體弱多病,便決定搬到養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購買者聞訊蜂擁而至。住宅底價8萬元,但人們很快就將它炒到了10萬元,而且價錢還在不斷攀升。老人深陷在沙發裏,滿目憂鬱!是的,要不是健康的原因,他是不會賣掉這棟陪他度過大半生的住宅的。

這時,一個衣著樸素的青年來到老人眼前,彎下腰,低聲說:“老人家,我也好想買這棟住宅,可我隻有1萬元。可是,如果您把住宅賣給我,我保證會讓您依舊生活在這裏,和我一起喝茶、讀報、散步,天天都快快樂樂的——相信我,我會用整顆心來照顧您!”

老人頷首微笑,把住宅以1萬元的價錢賣給了他。

和你一起品:

1萬元買一棟住宅,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個普通的小夥子成交了呢?是關愛!愛,足以壓倒一切金錢和物質。老人用自己的住宅,換來了一個孝順的兒子,一個快樂、幸福的晚年,這難道還不值得嗎?讓我們向這位“衣著樸素”的小夥子表示敬意吧。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是無價的,愛心比金錢更重要!

馬驢共事

有一個人用一匹馬和一頭驢來運載貨物。他總是習慣先把大部分貨物都放在驢身上,直到壓得驢走不動,才放一些在馬身上。所以,每一次趕路,馬總是馱著很輕的貨物得意洋洋地走在前頭。

一天,驢又馱了很重的貨物,因為最近幾天驢的狀態一直不太好,所以它對馬說:“馬兄弟,你幫我背些貨物好不好?這些貨物簡直要把我壓垮了。”馬聽了,揚了揚後蹄,說:“我才不背呢,誰樂意吃苦呢?再說了,這是主人安排的活兒,幹嘛讓我幹?”驢隻好默默地前進,可是走了不久,驢終於筋皮力盡,倒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

主人看到驢已經死了,隻好把原來驢身上的貨物全部放到馬背上,連死驢也讓它馱著。

和你一起品:

人和人共事,要互相關照,互相幫助,切勿自私自利,看見到別人比自己辛苦就不聞不問,甚至幸災樂禍。那樣的話,說不定會連累了自己。要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一束花的回報

發強在擁擠的車流中緩緩駕車前行。當前麵紅燈亮時,一個衣衫破舊的小男孩,敲著車窗問他是否要買花,他拿出兩元,但由於綠燈已亮,後麵的人正猛按喇叭催促他,因此他有些粗暴地對這個小男孩說:“什麼樣的花都可以,你隻要快一點就好。”

那男孩仍然十分禮貌地說:“謝謝您,叔叔。”

在開了一小段路後,發強有些過意不去,他粗暴無禮的態度,卻得到對方如此有禮的回應。於是他把車停在路邊,回頭走向那男孩表示了歉意,並且又再給了兩元,要小男孩自己買一束花送給他喜歡的人。這個男孩笑了笑並接受了下來。

然而,當發強再回去發動車子時,發現車子出故障了,發動不了。一陣忙亂後,他決定步行找拖車幫忙。正在這時,一輛拖車已經迎麵駛來,令他大為驚訝。司機笑著對他說:“有一個小男孩給了我四元錢,要我開過來幫你,並且還讓我把這張紙條給你。”他接過紙條,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著:“這代表一束花。”

和你一起品:

經常有人埋怨身邊的人不太友好,或因交不到朋友而歸罪對方,或因得不到他人的幫助而埋怨世風日下。其實,隻要你真誠地對待他人,就會得到他人的真誠回報。這時,你不妨想一想:我們是否對別人很禮貌、很客氣?是否替別人著想過?是否對別人露出過微笑?是否熱情地幫助過別人?如果我們做到了,相信吧,我們的真誠決不會白費;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真誠的付出才是自救的良方。

許  願

有兩個要好的朋友,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菩薩廟拜佛,他們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了。

他們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年長的和尚。和尚看到這兩位朋友千裏迢迢去拜佛,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菩薩廟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聽完了和尚的話,其中一個人心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絕不能先許,因為如果我先許願,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這太吃虧了。不行!

而另外一個人也自忖道: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得加倍的禮物呢?這太不公平了!

於是,兩位朋友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吧!”“你比較年長,還是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他們彼此推來推去,“客套”一番後,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煩不煩啊?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你倒是先講啊!”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家夥啊,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一個人一聽,他的朋友居然變臉了,竟然來嚇唬自己,於是想,你無情,我也無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個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的,這位朋友的一隻眼睛瞎掉了,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兩隻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

和你一起品:

狹隘和自私,會扭曲人的心靈,傷害人的感情,結果既害人又害己。所以,我們要學會分享,學會培養寬廣的胸懷和豁達的氣度。我們還應明白:不付出就不會有回報;不給予就不會有收獲。妄圖把所有的好處據為己有,根本不考慮別人,不為別人著想,這樣好像占了便宜,實在吃了大虧。因為,人心比人心,你給了別人好處,別人會記住你,也會把好處給你。

你是一個生意人

在擁擠的車站旁邊,有一個雙腿殘疾的人坐在地上,麵前擺著幾把小刀,一張紙上寫著“一元錢兩把”。

過路的旅客都把這個殘疾人當成了乞丐,而忽略了這些可憐的商品,他們好心地丟下一些零錢,然後匆匆而去。

一個出差的商人看來嫌了不少錢,他注意到這個殘疾人,拿出100元漫不經心地丟在後者麵前。

但是走了不久,他又回來了,他蹲下來,認真地挑揀了兩把小刀,抱歉地對這個殘疾人說:“我需要小刀在汽車上削水果,你真是一個有頭腦的生意人。你運氣真好,我身上剛好沒有零錢了;你不用找錢給我,因為汽車馬上就要開了。”

兩年過去了,生意人又一次出差經過這個汽車車站,他想好好吃一頓再上汽車,他走進一家裝修得不錯的餐館,美美地吃了一頓。

結賬的時候,老板微笑著說道:“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你是第一個把我當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在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今後,這裏的大門永遠對你免費敞開。”

飯店老板正是兩年前的那個殘疾人。

和你一起品:

當你麵對一個殘疾人時,你是否向他投出一瞥真誠的眼光?當你麵對一個殘疾人在做買賣時,你是否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對他表示敬重?也許你心中的同情和憐憫的成分占了上風,即使掏出自己的施舍,也會做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心裏說:拿出用吧,可憐的人兒!然而,你是否意識到,對一個渴求尊重和理解的殘疾人來說,還有比同情和憐憫更重要的東西?把他們當作自己身邊一樣的人看待吧!一個充滿溫情的社會,必須是人人相互尊重的社會,也是人人自尊的社會。一個身體殘疾的人,一旦在社會中獲得了應有的理解和尊重,從他身上煥發出來的創造力量,決不亞於其他人。

牛津的遺憾

許多年前,牛津大學的校長為一次錯誤判斷,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這天,一對老夫婦,女的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則穿著布製的便宜西裝,也沒有事先預約,就直接去拜訪牛津大學的校長。

校長的秘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人根本不可能與牛津有業務來往。

先生輕聲說:“我們要見校長。”

秘書很禮貌地說:“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過了幾個鍾頭,秘書一直不理睬他們,希望他們知難而退,自己走開。但他們卻一直等在那裏。

秘書終於決定通知校長:“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就會走開。”

校長不耐煩地同意了。

校長很有尊嚴而且不甘情願地麵對這對夫婦。

女士告訴他:“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牛津讀過一年,他很喜歡牛津,他在牛津生活得很快樂。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園裏為他留一紀念物。”

校長並沒有被感動,反而覺得很可笑,粗聲地說:“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牛津而後死去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的校園看起來像墓地一樣。”

女士說:“不是,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牛津。”

校長仔細地看了一下條紋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裝,然後吐一口氣說:“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花多少錢?全學校的建築物超過1億英磅。”

這時,這位女士沉默不講話了。校長很高興,總算可以把他們打發了。

這位女士轉向她丈夫說:“隻要1億英磅就可以建一座大樓?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

就這樣,這對夫婦離開了牛津,在市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了惠林大學來紀念他們的兒子。這個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大學,很快成為與牛津和劍橋齊名的大學。

和你一起品:

中國有句話,叫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牛津大學的校長之所以錯過了一次巨額捐贈的機會,就是因為他犯了上述錯誤。他以為麵前的這對夫婦,穿著條紋棉布衣服和粗布便宜西裝,一定是個連溫飽都沒解決的窮農民。抱著這個成見,他不僅誤解了這對夫婦的誠意,更壓根兒就不相信他們能帶來什麼,於是便簡單地打發他們了事。如果這位校長抱著足夠的誠心,認真接待這對夫妻,結果就不會錯過一次遺憾。